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2024-05-15

1. 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2、要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2. 结合实际 谈谈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小组讨论笔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所以,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其一是学习如何结合科学发展观
1、创造复合型人才,实现全面发展。
在这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技术不断更新的21世纪,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转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最适应社会需求。要做到这个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敢于对权威的理论提出质疑,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然后就是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实践,始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
2、正确找准位置,科学安排学习。
我们应该准确的给自己一个定位,在老师和有经验同学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为自己大学阶段和长远发展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并照其执行。我们应把有限的精力投身于无限的学习生活中,面对个人成长过程中问题,比如考研、考公务员、求职还是留学等等,要想办法去解决,而不要逃避。 自身的发展不能只为了提高一项能力和素质而片面发展,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狭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孤立发展。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应该坚持以认为本,做到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又快又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尊重学习兴趣,重点关注专业.
以人为本,在学习这方面,就是要尊重人的兴趣和需要。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就有了兴趣,有了动力。不必因为别人的期望就强迫自己去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尊重个性。因为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人的能力也各有不同,怎么能够事事强求呢?正因为人的差异性,世界才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世界才多姿多彩。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在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不精通,但至少要能应对各种场面。
4、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工作和学习。
现在很多大学生顾此失彼,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兼职或干部的工作中而忘记了学习,然后到考试前一个星期才临时抱佛脚,匆匆忙忙的背一些内容应付考试或在考试中作弊,以至于很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日渐下降,而找不到工作。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命运。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一定不能在大学里虚度光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趁自己年青精力充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5、温故知新,终身学习。
可持续发展启示我们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可以不读大学,但一定要学习。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固守自己以前所学到的那些知识,对新知识没有兴趣,必定跟不上时代,很可能错失交到好友、获得工作晋升的良机。所以必需定时充电,保持学习的能力。作为一个大学生,平时一定要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才能真正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不能将应对期末考试,考证书当做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只是一种短期的学习或者记忆,只要考试一过,所有的记忆统统消失,这样的学习相当于零。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把知识用到实践中,才可以把学到的东西加固,这样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无论多久都不会丢失。

其二是在工作上结合科学发展观
1、工作上,科学发展观时刻鞭策着我,必须秉着正确的态度,把实现崇高的理想实现到具体工作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把钉子精神进行到底。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也要不断地改革创新,研发新的发展技术,推出新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为促进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始终做到自己的每一份工作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次之,确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2、拓宽视野,拓展思路,改变思维模式。着力解决思想僵化、意识陈旧、方法老套、办法不多、效果不佳的问题,以新视野谋划发展,提出新思路、找出新办法、推出新举措。勇于创新,勇于创造,突破陈规陋习。着力解决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勇气和能力的问题。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突破经验模式。着力解决凭经验主义,不敢解放思想,不想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突破经验局限,大胆创新,闯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3、对他人,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并真诚地为他人服务、提供帮助。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想,为人民服务这种意识也要常驻脑海中。人际交往要和谐,靠的也是以人为本,只有我们最多主动一点,多注意一点,多为他人着想一点,多做一点有益于他人的事,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整
个社会就会一点一点走向和谐美好。

其三是在生活上结合科学发展观
1、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活得精彩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科学发展观指导着我为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努力的同时,必须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勤俭节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让自己的生活因为别人的存在而更精彩。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地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在生活上,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来端正自己的不良生活作风,改掉不良的习惯,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迎难而上,不退缩,坚定面对,从容解决,要搞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2、中国自古就崇尚中庸之道,讲究天人合一。现在,这种思想仍然适用。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具体在学校,我们也要以协调各方面关系为重要的人生课题。而我认为,只有适应环境的人,能够与周围关系协调相处的人,才能活得更自在,更有益。
不可忽视的,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还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艰苦奋斗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不搞奢侈消费和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我们大学生做事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善于掌握和运用统筹的方法,做事才能更有效率。
3、以人为本不是错误的认为是要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甚至与社会的关系。多去帮助服务于他人,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多从他人的利益出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大学生要想全面提高自己,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学好本领,学会做人,懂得做事。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无根之木,不能昌茂,无翼之鸟,不能高飞。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引导下,我们青年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展翅之鹏。践行科学发展观,应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点滴小事做起,凭借努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贡献。

3.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

一要全面学习报告,夯实理论基础。十八大报告既对我国取得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又不回避矛盾与问题,既理性务实又内容丰富,更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工作能力,就应该静下心来,原原本本的把十八大报告学实、学深、学透,切记浅尝辄止,走过场。把做好学习笔记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认真对待集体学习与自我学习,加强交流与座谈,使自己在学习报告的过程中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积极宣讲报告,创新宣传方式。学习十八大报告不仅自身要学懂、学透,更要把报告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传递到基层人民群众当中。积极做到把对群众的集中宣讲与日常宣传相结合,通过广播、宣传手册、主题展板、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十八大精神,把党对基层群众的关心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传递到群众当中,激发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使广大群众坚信只有跟党走生活才能一天比一天好,只有跟党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只有跟党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三要深入落实报告,理论联系实际。年轻人成才既要有大学的知识基础,还要有实践的经验基础,只有把两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群众、认识社会。学习十八大报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把精神实质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时刻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服务群众,帮助群众,尊敬群众中提升为民服务的本领,争当为民服务的模范、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要时刻警醒自己,坚决摒弃浮躁心态,坚信有为才有位,按照十八的要求踏踏实实工作,从点滴小事做起,多走、勤学、好问,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基层砥砺品质,增长才干。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工作实际

4. 科学发展观怎样指导当前的实际

科学发展观在博弈世界中运动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当前,要把科学发展观来自大自然的科学成分更快地形成理论,因为忠诚的民众迫不及待地需要这个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在应用时变得迟缓、勉强,就会有人在犹豫中给以讥笑。一个高深的科学理论,如果让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解释就会形成理论,如果让一个原始的部落解释就会形成宗教,如果让一帮虚伪的人解释就会形成口号,如果让忠诚的人民解释,他们就会变成实干家。《货币的威力》一书中曾说:“忠诚的价值是让你兴盛的法则。”我们先不要评价民众对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和信仰,而是先看高端专家在讲坛上能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情感、用真诚表现出语言的节拍。《博弈圣经》上说:“诗人的情感,画家的情感都是语言节拍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尽管不是无意的,但人们也不会忘记语言节奏,最终会接近节奏的发源地。也许自然界就是一段音乐或一首诗,无声不动的东西也有声乐转化来的效果,刺激着人的情感,影响着人的动作。眼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只要借助一种媒介就会产生节拍的效果,节拍是人接受外来信息的最基础形式。”那些自我培育而成的各路科学家,应该用深思熟虑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节拍,表现出生动、鲜活、掷地有声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表现出成熟甜美的科学发展观文化,表现出治国主题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人类越是朝气蓬勃,需求越是简单。科学发展观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简明的问答形式,即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观念,什么是正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博弈。今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或纠正偏差的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各民族之长,借用各种内容和形式,帮助民众理解和信服简明的理论,民众才有兴趣,才会信仰。
改革开放已经满足了民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当前,我们还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找出最具睿智的格言、名句,人人当成准则,来指导民众更快地信仰与钦佩。这就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文明的流动
今日的科学发展观不再是西方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哲学,不再用非白即黑的矛盾论看待万事万物。矛盾论是博弈的最终结构,它显示了粗暴斗争的简单性。它只能显示博弈的动机,还不能称为博弈的思维。其实,革命斗争哲学并没有在辩证的发扬和放弃中,利用博弈的手段给以和解,而和解的有效性应该是哲学的功能。西方斗争哲学中的属性是局限的鲁莽哲学,它只能表现出勇敢和对抗的博弈优势,这只能说是对一部分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学习,利用这种单一斗争的方式,就可以形成对抗,但这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反而造成翻来覆去的争论和无休止的纠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都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概念。科学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发展就是增长,是连续性的自然特征;观念是所有文化的中心。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发现它是从马克思革命斗争思想演化过来的一套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文明模式,这种演化是时代的文化开放。科学发展观会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智力、知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是自然的概念。我们呼唤科学,追求科学,其实我们就是走在科学的文化进程中。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必须依赖自我创造的文明,才能被感知、被遗存。
美好的理想是博弈的思想,
坚定的言辞是赌徒的誓言。
空想的共产主义属于精神的文化,
空想的博弈结果属于精神的文化,
所有的文化都是空想的虚无特性。
空想不是科学,是文化进程中博弈的性质;
空想不是对错,是文化进程中博弈的属性。
可以说,文化进程就是一直在猜想,直到文明的达成,实现“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的论断。
为什么会有矛盾论?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两种派别?这是大自然给定的国正论,是非绝对对立性的两块,一大块,一小块,大块为国,小块为正。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人的大脑都会把一个实体粗略地分为两块。《博弈圣经》在《哲学是博弈的路标》一文中陈述了国正论形成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我们今天用非绝对对立的国正论哲学观察人的行为,发现人在社会中始终处于文明与野蛮的非绝对对立之中。文明与野蛮的发生不可复原。文明是进步、创造、增长,野蛮是倒退、创造、浪费。它们都有着共同“创造”这一小半的特性,而其它一大半则不同,这就是非绝对对立的国正论。它可以引导人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在无限多的博弈行为中,用正理的标准检验自己的行为。
现在,东方人认识到是科学发展观造成了社会的繁荣。很多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讲它的要义和主张,出现了一大批宣讲家,但他们之中绝大部分是表面和字面上的理解,是一些经验的总结和常识,还没有真正让人信服的绝妙的理论和新潮的概念。实际上,那些看似没有阶级性的文章,才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博弈圣经》上说:“只有科学才能形成理论。”观察人类的行为可以得知,所有的人都是在鉴赏目标没落时,很容易出现信仰。几乎所有的信仰都是在中立时刻的一次觉醒,都是在飞秒瞬间用感情确定了派别。唯独当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真理的时候,个人才拥有真理,才显示出真理的普适,并与它共存,这样才能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诚信仰者。《 与科学发展观的特征》上说:“经过飞秒瞬间将主题的文化基因积累的爱融入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基因里,那才是对科学发展观真正的爱。”
让那些有发明、有发现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青年学术才子们,一起挖掘科学发展观里的科学概念,剥离出简明鲜活的理论,撰写出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经典文句,在民众大脑中固定下来变成尺子,这样才符合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符合正理作为检验博弈行为的唯一标准,也会避免无意义的纠缠。
一个繁荣社会的文化主题,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化果实,一个治国的纲领,一定会扎根于人民心中。主题里一个闪亮的表征,甚至一句话或一个理念,可以有效抑制人生无谓的争吵,也可以发挥威力无比的社会效应。像“不折腾”三个字,已经出色地表现了这种本质特征,它让社会肃静了很多。我们眼前是一个有形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的瘾魂、气质决定人的精神,精神演变成文化,形成了文化进程,一直到文明的达成。文明的流动是人类进步的理性化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圈环,并以博弈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着。

三、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博弈
人们对于情感只能粗略地分成两块:一块是精神,一块是感情。目前,人们还没有能力直接创建这种情感,只有根据以人为本,让精神利用人体携带的信息与外界沟通。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正是在一个大国崛起之时,对文化进行更精准透彻的思考。如果放弃精神,社会就会变得贫乏。人们只要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之后,就会将精神扩充到物质上来。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像一根琴弦,琴弦上不同节段有不同的空间节律。主题瘾魂——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物质文明,这是一个社会文化三节律。精神文明的力量是来自主体瘾魂的动量,主体的欲望感觉到的文明,都是琴弦三节律性的文明。《博弈圣经》上说:“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感情与精神是瘾魂的动态信息,能动的智慧功能是构成整体科学文化的开端,也是人与自然的能动功能,它会创造物质文明。物质是局部的科学基础,也是构成科技商品反应出价值的优势效应。所以,几百年来它构成了西方经济体系的基础,并且组成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国家等等。以上这些一旦形成一个博弈实体,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从周边向外扩张。人与物在场景中的三元实体结构(即精神与物质和第三空间的三元结构),是一种创新结构或二特性平行法则。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物的概念,也是实体的概念,这种人与物相比较的状态,是相信自我的主要原因。如果在这里追加无数的自我反映,有时觉得伟大,有时觉得渺小,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智力的文化在混沌的背景中,由于生物亲序的本性,会产生文明。《博弈圣经》对文明的解释:“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精神与物质之间用情感和利益创造了局部文明,人们把局部的文明奉为科学,把局部的利益奉为真理。
政治一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弈实体,就能够对人的精神和物质观念造成影响,其自身延续和社会持续发展会特别地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地物产丰美。一个和谐社会的依据就是稳定的博弈实体背景,它里面的各种关系合情合理地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主题,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和高尚感,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主题的瘾魂对全民产生的精神影响一旦得到了传承,人人会得到博弈文明的教育,也会提升博弈文明的层级。确切地说,我们会把博弈的文明成果归为精神。自古以来,人的文明起源于神的教育,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教育,起源于时代主题的教育。今日,我们接受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是接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博弈正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要用简单的矛盾论谈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博弈实体的结构,所以会错误地把博弈实体中的众多性质挑出来两个,让它们相互对立,就相当于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再用粗略的矛盾论解释它,这样就会出现任何人都谈不清的悖论。
由于政治主题、精神和物质是三元实体结构,人们最终会引进国正论的哲学认识这个博弈实体,把它分为一大块一小块,这会引出许许多多博弈正理的概念。在科学发展观介绍中有一句话“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应该改为“第一,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才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讲的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才是一个完整的博弈结构。那么,这个结构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确定里面的正理呢?其实,这里的标准就是博弈实体知识论,它可以用国正论区分出实体与性质。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本质,就是要给人的行为定性,区分出输赢与均衡,找到博弈正理。
(正理:在博弈中的终极真相是无法从生物特性得到的,留出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一种方法,并用一种策略行为与初择样本的直觉进行对抗,用定性分解找出它的最小单元,看清粒子行为的内部结构,建立决策粒子二特性对局,这是唯一成功通向破解奥秘的理论。)
其实,寻找博弈正理的方法早已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文明之中,人们没有意识到它在文化进程中一直悄悄地进行着,我们今天突然明白它,也许就像认识古代神秘的文明一样,非常神奇。
假如你想预见这个时代对我们自己的影响,应该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伟大的命题开始。

四、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是对道德与博弈的思考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战略,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战略性的治国纲领,它是一个文化统帅,它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它是国家战略的概念。战略是大自然的计谋,它是所有事件的总括。战略是一个博弈体系,它与战术对应着。《博弈圣经》上说:“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
战略的六法则:寻找、连续、正理、科学、文明、实体;对应战术的六性质:寻找—达成、连续—局部、正理—真理、科学—文明、文明—文化、实体—性质。战略体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可构成战略和战术的元素。战略和战术是用国正论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了哪是实体,哪是性质。战略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无限宽广,又有万能的理性。战略不会直接呈现在大脑中,它是通过对博弈实体的区分,才给出计划、判断、执行的种种行为的观念。其实,一切输赢、大小、多少、好坏的选择,一切欲望的达成,以及一切真理的实现都是一种区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特性和任何战略一样,都是靠他人的行动才能学习实践,它自上而下贯穿各组织活动的各个阶段,并发挥战略优势设计的帕累托边际效应。《博弈圣经》上说:“战略的定义范式是检验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的模块,这是领导人博弈对抗战胜对手的六法则,可以检验出战略策略的缺陷,也可以检验战略家的能力,罪犯创造的罪恶只包含在战术中。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战术的六性质是对创新结果的挑战。如果没有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怎么解释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在博弈实体里,一个人与博弈实体的关系是相伴相生的。《博弈圣经》上说:“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这种复杂的实体关系用矛盾论解释不了。矛盾论看似沿着一条无懈可击的路走下去,最后却出现了包容,出现了悖论。所谓矛盾论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维方式,根本无法应付未来博弈实体中的一切经济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大的博弈实体,每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纳入到经济体系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符合国际规则(即道德与国际惯例),而孤立主义、利己主义是《博弈圣经》上说的经济学里的一二七死亡法则。所以,将来的国家发展战略既要考虑他人,还要保持国家的自身利益和稳定发展,这就需要道德和博弈。“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道德让人依赖自身,按照各种规则负起责任,自觉遵守或自我惩罚。道德是人类对自然的义务。道德是世界的秩序,道德适应这个世界。《博弈圣经》中《博弈文化属性之魂》一文,有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隐喻:“假如这个与竞争基本对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将会繁荣整个世界。”我们在《博弈圣经》的后记中找到了答案:“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道德与法律在阳光下完美的体现就是道德与博弈。
独特的博弈知识就是区分,区分后又经过整合重要资源会再次形成博弈实体,这种战略背景的复杂多样性特点会使对手的智力失效,一切外部取胜的理论都会变成教条,而外部又难以观察模仿。一个竞争者,如果不能用国正论哲学对独特的战略进行区分,就把其作为初择样本组织有效的对抗,那失败一定是一大半。在未来的一切竞争中,高官或企业CEO要想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增加博弈知识,才能获得优势;缺少博弈知识,只能风光一时。未来战略的分析就是对博弈实体知识论的分析,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对博弈实体与性质的区分,它有隐性的属性,有高度的战略价值。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它是实体的概念,它会悄悄地推进着国家的博弈工程。无论哪一个民族,如果更多地掌握博弈正理,它就会成为经济中心;如果失去了博弈正理,就会失控了经济。未来不是看你在战术中具有优先的经济模式,也不是看你在战术中具有局部的线性秩序,而是看你在博弈实体中掌握多少战略优势特性,这样才会在未来拥有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和各种频繁的经贸往来,各行各业的业务都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一切创新,是指业务的创新,也是博弈金融计谋的创新。将来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的创新,会把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博弈实体机构里。在未来的虚拟经济中,财富已经没有传统概念里的形态,财富的流动已不再是实物的运输性流动,而是一种道德与博弈的文化形式。在国与国之间、财长和行长之间、一切掌握巨额财富的高管之间,他们也许在一顿午餐或一张咖啡桌上,就把一个国家的财富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就像猜测“高熵赛棋”红兰粒子一样简单。
未来各国之间利用博弈的手段进行财富的大掠夺,会屡见不鲜。也许不远的将来,正像《博弈圣经》在开篇中写道的:“军事战争以外的另一场战争就是——经济博弈大战,也是未来所有的人都要参与的最文明的战争。”将来也许会有传闻,一些政治、经济、高管精英会冲破那些经济的壁垒,潇潇洒洒不分昼夜地飞越五洲大洋,在国际的交往中人不知鬼不觉地将对手的财富通过博弈的方式,转到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博弈战略就是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科学发展观的博弈知识论就是方法论,它是人类未来还未掌握的最具威胁性的文化武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方的未来是一个遵照科学发展观建造的创新型国家,更多的人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训练,会显示出精神和物质的两大文明。到那时,各式各样博弈行为的竞争,会演变成世界经济竞赛。也许人们懂得了博弈实体的优势,掌握了博弈实体知识论的区分,根据正理均赢论的持续性概念,把人类未来的经济行为引向世界,演变成最文明的世界博弈竞赛。那时的东方社会一定是令人神往的博弈乐土。
《博弈圣经》中说:“一个民族博弈知识的落后,也会落后其他民族。无论是穷国和富国,还是穷人和富人,都会要求改善博弈的结果。”“穷富的区别就在于分享博弈正理的多少。”科学发展观正在利用道德与博弈的版本作为战略,整合人才、知识、科技、创新的一切优势,推进着国家的富强,并向未来发出挑战。一个国家的高端人群和各界精英如果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知识,掌握了博弈方法论,就会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成就。也许在某一时期,他们参与世界博弈的混战,世界经济也会为此颤抖。

5.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地揭示了当 今时代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真理,我们应当以它为指导。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紧密联系 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 各方面, 认真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 群众生产生活迫切问题和党的建设突出问题。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6. 8.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组织工作必须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开创新局面.
  创新思维模式,从执政兴国谋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组织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组织工作,必须改变封闭、落后和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思维模式,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根据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从党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谋划组织工作.要把促进人的发展和依靠人谋发展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实践造就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进组织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用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观点,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确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就组织工作服务大局而言,既要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坚持“四位一体”协调推进.干部的选拔任用,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统筹协调,科学配置.要积极主动地围绕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配干部、强素质、抓基础、管长远.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整合组织资源,增强组织优势,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就组织工作本身而言,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使党的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干部队伍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着力提升组织工作的整体效益.
  创新工作方式,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组织工作干部素质中强化组织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使组织工作队伍在能力素质上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历史任务相适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组织工作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对组织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组织部门只有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织队伍自身的素质,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开创组织工作的新局面.要着力提高组织工作队伍的政治品质,牢固树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坚持公道正派的原则,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组织工作队伍个体和整体的能力建设,提高组织工作的预测性和前瞻性,提高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能力,保持组织工作的旺盛生机和活力;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主动服务大局的自觉性,热情而真诚地为党员、为干部、为基层同志服务,使他们感到“家”的温暖,增强信任感和亲切感,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7. 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科学理论对我们的指导作用

  一要全面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经受得住长期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正确的理论,但不能因此而否认用理论检验实践的必要性.因为某种实践活动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自觉的还是盲目的,如果能在事前对实践活动的目的、方法、步骤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从理论上加以审视、论证和预测,在思维中加以预演,则可能减少失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即使是对实践后果的检验,也要辅之以理论上的判断.没有理论上的判断,是无法断定实践活动是否合理、是否正确的.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检验,实质上就是认为实践活动天然合理,这种观点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盲目性.所以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要用理论检验实践,这才是关于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和能动性的全面理解,否则会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
  二要全面理解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不能因此认为:只要实践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理论;从事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就自然地会形成什么样的理论;实践活动越多的人,掌握的理论就越多,理论水平就越高.这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的自发论.实质上,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前人传下来的思想材料,不掌握相关理论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没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即使实践再多,实践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提出任何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更不能提出系统的新理论.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勤于实践,又要重视理论与理论发展史的研究,不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根本无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
  三要全面理解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它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但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有些人把理论创新看得十分简单、十分容易,把某些表述上的微小变化或换一个术语,也津津乐道地称之为“理论创新”,似乎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进行“创新”.事实上,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苦的工作,作出理论创新,特别是重大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科学理论对我们的指导作用

8. 结合实际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

  请参考:
  一:
  结合实际,浅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解越全面,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越自觉、越坚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但一定要结合实际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是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依然是硬道理,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要着力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前瞻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改善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当前,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就要毫不动摇地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总体目标,为实现天津大学“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谋发展、促发展,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发展就有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道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有道理,乱发展更没有道理,今天讲的发展必然是科学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对高等学校的必然要求。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做到发展为了广大师生、发展依靠广大师生,使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机关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将广大师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三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全面把握办学规律,统领全局,前瞻未来,努力形成学校事业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研究型大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的办学水平必须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而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水平。
  四是要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着力加以解决。要统筹学校和院系、教学和科研、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等各类关系。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动态地控制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进行战略性发展布局。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领导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要用高水平的管理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同时要善于在服务中引领发展,在服务中体现管理职能,在服务中实现育人功能。
  二:
  科学发展观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科学理解、正确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近年来,在一些人和地方,以人为本似乎成为时髦的口号,甚至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 “口头禅”,他们讲话、写文章言必称 “以人为本”。但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以人为本的事情却屡见不鲜。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但在决策和发展中却常常忽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许多重大决策和重点工程脱离实际和人民的需要,成了劳民伤财的 “形象工程”;有的在会上大讲特讲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疾苦,可实际工作中对事关人民利益权益的生产生活问题却不闻不问,甚至置若罔闻;有的表面上很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可实际工作中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漏洞百出、事故不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种现象?除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内涵和实质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就是要科学理解、正确把握以人为本。
  那么,如何从理论上科学理解、在实践中正确坚持以人为本呢?
  一、要正视人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正视人的地位。在世界万物中,人始终处于主体、主导的地位。除了人,其他诸如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一切关系和事物,都是由人支配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就要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最主要、最突出、最根本的位置。以人民的需要确定发展目标,依靠人民推动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权力的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在把权力赋予各级领导者后,有着对权力运用监督的权利。只要能对人的主体地位有个正确的理解,领导干部就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就会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责任,不断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履行好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
  二、要发挥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关键要重视人的作用。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起着能动的、创造性的作用。正是人的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才不断地改造利用自然、建立完善社会制度、创造发展先进文化,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的事业,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能动作用,为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积极性的调动、创造力的激发,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利用一切条件、动员一切力量、提供更多方便、创造更多机会,保证充分就业;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排除一切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思想、体制障碍,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活力。
  三、要满足人的利益。人为什么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需要,这种通过一定经济方式、政治方式和文化方式实现的需要,就是利益。利益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动力。离开利益的引导和激励,人的一切行为就会终止。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关键要充分利用利益机制。要建立健全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充分调动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协调和处理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完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和调处机制,切实解决利益分配中差别悬殊和不公平问题;尤其要高度关注并认真解决农村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上学、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要体现人的权利。人的权利,是人生存、发展、享受所应有的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权利。人的权利既表现为个人的,也体现为集体的。无论是作为自然的个体人,还是作为法人的集体人,人的权利都是不可漠视和侵犯的。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在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的同时,切实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利。应当清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会不断增强,从而成为其行为的重要动力。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注意体现人的权利。要健全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为人民行使自己的各种权利提供制度保证。当前最主要的是,一方面要深化经济、社会改革,消除城乡居民在就业、上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不公平现象,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监督,创造必要的制度和体制保障,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五、要重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地位、作用的综合体现,是人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像商品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消耗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对社会有用、能交换出去一样,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既要通过勤学苦练获得一技之长,也要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一个人本领越大、贡献越多,对社会对个人而言,他的价值就越大;否则,一个一无所长、一无所有、一无所是、一无所做的人,对社会、对自己就没有价值。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从个人来讲,就要努力学习、刻苦磨炼,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创造能力;更要勤奋工作、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为社会多做贡献,竭尽全力履行好自己应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以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从社会和领导来讲,要为每个人潜能和作用的发挥,提供和创造宽松、自由、平等、和谐、有序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和氛围,并能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特长、兴趣、爱好,使人人都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显其能、各得其所,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要维护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人作为人最起码最根本的准则和要求,是人作为人应有的不容侵犯的身份和地位,是人获取他人和社会尊重的理由,是一个人品行的基础和处世的底线,也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人的尊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大小多少之别,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维护人的尊严,对个人来讲,无论出身贵贱、贫富如何、地位高低,做人起码的准则、要求和尊严不能丢,决不可为了一己之利、一时之快而做出有损人格、尊严之事。一个人要活得有价值、有尊严,必须有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一个人要取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自己一定要有爱人之心、助人之行,只有尊重他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维护人的尊严,要求一切人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优秀品质。有了这种优秀的品质,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就会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集中人民聪明智慧,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就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
  七、要珍惜人的生命。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珍惜人的生命。对人来说,生命是其存在、发展的根本,人只有活着,才能固守主体地位、发挥能动作用、要求利益权利、体现价值尊严、实现全面发展;失去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珍惜人的生命,首先要在全社会强化“生命大于天”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生产技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安全发展;要极大地关注人民的健康问题,要通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文化事业,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不但如此,还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存环境,既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持续发展,坚决杜绝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行为;更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注意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八、要促进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人们之所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体现人的价值和权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人性的最终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的最高目的。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体现人的权利和价值;就是要通过长期不懈的教育和训练,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创造才能、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道德风尚、优化社会文明风气,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总之,只要牢固确立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深刻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会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地位作用、利益权利、价值尊严、生命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发展逐步走上文明之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