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在怎么解释?

2024-05-09

1. 太极图在怎么解释?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 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 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 是科学的灯塔。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 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 先天八卦图, 坤震离兑居左, 坤为母, 离再索而得女, 兑三索而得女, 三卦皆阴, 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 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 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乾巽坎艮居右, 乾为父, 坎再索而得男, 艮三索而得男, 三卦比阳, 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 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 含三为一", 为什么呢?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 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 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 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 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若分而言之, 每卦有三爻, 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 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 又天有阴阳, 地有阴阳, 人亦有阴阳, 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 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人部阴阳, 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 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 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 所以称为太极, 
  宇宙又是有形的, 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 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 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 即宇宙在运动, 动则产生阳气, 动到一定程度, 变出现相对静止, 静则产生阴气, 如此一动一静, 阴阳之气互为其根, 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 阴阳寒暑, 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 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阴阳交合, 则化生万物, 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 故变化无穷. 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纲领, 也就是三才之道, 所谓"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
  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
  (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
  (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
  (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
  (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
  (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
  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
  (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
  (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太极图在怎么解释?

2. 太极图。。解释

(一)总论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三、含三为一 亦作“函三为一”。古代对太极意义的分析语。魏孟康《三统历》注:“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就太极图言,“三”指阴阳鱼结构,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一”指太极图大圆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圆圈之内。历代有不同解释。(1)以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线即划分天地阴阳界限的人部。天、地、人为“三”;阴、阳、分界标准为“三”。太极图即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整体。体现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点,为地之极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中一白点,为天之中点,表示阴中有阳。(2)太极图为相反相成两方属性及其划界标准或活动场所三者的统一。相反指水火对立,从空间言指水星、火星,从时间言指夏热与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从空间言指木星和金星,从时间言指春始、秋终。“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划界标准,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动场所。(3)“三”指三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组成一卦,天地人合为一体之意。

3. 太极图的太极图

天道圣人~太上老君的证道至宝。至高无上的开天圣器。拥有平定地水火风之威、转化阴阳五行之力、分理天道玄机之功、包罗大千万象之能。三大先天至宝之一。呈阴阳两仪色。显现大道无极之象(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演三才、三才形四象、四象变五行、五行成六合、六和定七星、七星出八卦、八卦通九宫)。太极图周身霞光万道、瑞彩千条,图外大道谶言环绕其上、图内天道符箓隐现其中。五色毫光照耀山河大地,九彩瑞气震慑诸天寰宇。太极图玄妙无限、造化无穷,可化解一切攻击,无视任何防御。太极图展,天地动容、日月变色,无上至宝之威显露无疑。太极图第一:可化为一座白玉金桥,连接天道圣威,消灭所有;第二:可将无数时空化为鸿蒙混沌;第三:可降服无数宝物兵器。

太极图的太极图

4. 太极图的含义 太极图解释

1、太极图是我国古代说明宇宙现象的图,一种是用圆形的图像表示阴阳对立面的统一体,圆形外边附八卦方位,道教常用它做标志。另一种是宋周敦颐所画的,代表宋代理学对于世界形成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太极分为阴阳二气,由阴阳二气产生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五行之精凝合而生人类,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2、《太极图》据传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周敦颐“一方面从陈抟派道家易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成为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5. 解读“太极图”

太极图由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组成。古人用状若两个鱼重叠而成的图形符号表示,白方表示阳,黑方表示阴;白方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外周之圆表示无极。
                                          
 太极的含义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天、人、地,白方示天,黑方示地,两部交接之处示人。黑方中白圈为天之中点,是静极生动,阴极生阳;白方中黑点为地之极点,示动极而静,阳极生阴;天地气交则进化出人类,故人属中部。周敦颐说:“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圣人定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中部为其它事物,古人说:“天地动行,施气也,施气,物乃生”,“言人者,求之气交……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为精,以成为人”。既然天地气交成为人,因此欲尽天年,度百岁才去,必须达到天、地、人之气相融为一的状态,即混元归一。
                                          
 第二层含义是指形态与机能,即形与神,万物皆由气生,生物之太极则由形、气、神组成。神主外为动,为阳;形为本,主静,为阴;形通过气相连接。人之太极阳方为神,阴方为形,形神相连,是以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保持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状态,但关键在于气。《淮南子》说:“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太平经》说“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含此三合以为一,外则彬彬自见,身中形见轻,精益明,光益精,必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第二层含义还包括精、气、神,白方为神,黑方为精,中部为气;白方之黑点示神静而生精、动极而静则精产,神静则精固,黑方白圈示精盛生神,精固而盛则神全。
                                          
 第三层含义是指练功中的法则,言动静、松紧、刚柔、虚实等必须相合一体,符合天地运化万物之规律,所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顺应四时而摄生,即《内经》所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只有法归自然,符合生命运动及天地化育万物的规律,才能利于生命。
  
 第四层含义,太极图中间的那条曲线,就是一念,一念生一阴、一阳,一阳为外宇宙,一阴为内宇宙(心或觉性),内外宇宙原本合一,即无极(纯阴)。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世界本是心的倒影(镜像)。一念宇宙生,心物一元,心外无物。
  
 道~无极~觉~体~无~性
  
  
 德~太极~一念~用~有~心

解读“太极图”

6. 太极图说的原文解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是知无极无自故。极,言对待之极至也。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门,谨此。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五气(气):水、火、木、金、土。四时(质):木、火、土、金、水。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五行一阴阳也,……: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形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二五者,五气、四时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妙,玄玄所成也。通书之言‘几’者,当谓于此。凝,凝滞,是成相体也。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第六虚节: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欤?存之。下篇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此可谓‘生生’。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人极类太极。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仁义乃成生生之易, 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此可谓之‘离明’。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吉凶生大业。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此可谓‘顺逆’。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练,谓之圣人。此谓‘修道’。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本立而道生。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于至善。此谓‘无形’。第六虚节: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余续博注原图本是“动阳”与“静阴”,而“阳动”、“阴静”则为朱熹所改。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庄子》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说》)。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明曹端,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1、太极图中的倒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2、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倒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3、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中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4、太极图是圆形图,一是表示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 是表示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运动是流畅圆润的。5、太极图是对称图,整个结构均衡对称,表明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内部能量是均衡的,独立的双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结构地位。6、内部绝对对称的圆图也表明,太极的运动是无摆动、无震动的旋转运动。7、太极图的阴块和阳块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运动是有方向性的,可以显示太极图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8、太极图阴块和阳块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阴块和阳块在旋转中的强弱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就显示了太极内部两种能量的变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变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根源。9、根据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我们能看到,太极图是由两个平衡对立的阴阳鱼组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①太极图与道家的“物极必反”理论相对应。也就是说道家认为:事物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乐极则生悲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阴阳的平衡才能构成和谐的“道”。道家把阴阳太极理论整个运用到了其思想体系中。《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家认为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而阴阳又构成了“道”。②儒家同样认为阴阳是一个平衡的整体,太极图中阴阳各自参半,形成天平一样平衡,任何一方多或少都将破坏平衡。所以我们就必须要保证阴阳的和谐、平衡。这与儒教提倡的“中庸”理论相吻合。③综上所述,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玄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

7. 太极图的古代释义

( 1)《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3)谓天宫,仙界。 三国魏阮籍 《咏怀》之七二:“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晋葛洪 《抱朴子·吴失》:“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云笈七签》卷八:“太极有元景之王,司摄三天之神仙者也。”

太极图的古代释义

8. 如何用阴阳解释太极图?

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倒"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太极图中的倒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
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中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
太极图的阴块和阳块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运动是有方向性的,可以显示太极图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
太极图阴块和阳块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阴块和阳块在旋转中的强弱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就显示了太极内部两种能量的变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变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根源。



扩展资料
“阴阳鱼”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阴阳鱼”太极图与道教有关,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关观点基本可信,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阴阳等思想观念上。“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同样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关于陈抟或薛翁、蜀之隐者、青城山隐者创作或始传“阴阳鱼”太极图的观点,因无以考证,只能存疑,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简单肯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