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哪些路或巷有历史背景或来历

2024-05-20

1. 南京有哪些路或巷有历史背景或来历

缉捕衙门成就老巷名  顾名思义,南捕厅是一个与缉捕工作有关的地方。据史书记载,清代南京城内有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和北捕通判衙署(简称北捕厅)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东起府西街(今为中山南路)西接绫庄巷的南捕厅负责辖区内陆上的缉捕工作,位于府北土街口的(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的旧称)北捕厅则负责水上缉捕工作。这在当时也可算得上是两个很有权力的衙门了。但这两个名噪一时的捕厅同样不能逃脱世间浮沉变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原先南捕厅的建筑物毁于硝烟弥漫的太平天国。1872年重建,清末实行新政时,又在此设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厅工作,但到了抗战前夕,浮浮沉沉的南捕厅旧址房屋已经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却保存了下来。 居住在南捕厅的甘氏乃名门望族,其先祖甘宁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将军,后来甘宁的后代们就在长江之滨扎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并成为金陵最早的土著。明代末年,甘氏的一支迁居到内城,但仍过着平民的日子。乾隆年间,甘氏后人甘福平步青云,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甘家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使他青史留名的,一是他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书楼“逮津楼”,该楼1853年毁于战火,留下了海内孤本宋版《金石录》;二是他的两个儿子甘煦、甘熙皆为一代名士。

南京有哪些路或巷有历史背景或来历

2. 南京老路名的由来?

高淳老街又称高淳淳溪老街。老街位于南京市高淳县淳溪镇,是高淳的商业中心。是中国古街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老街以古老和奇特而闻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街原名正义街,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易名“中山大街”。日军侵占高淳后,改称“和平街”。日本投降后,复名“中山大街”。“文革”期间,又将其更名为“东方红大街”。1982年进行地名普查时,又重新复名“中山大街”。
  始建于明代,为淳溪古镇的主要商贸街道,因成一字型,俗称一字街,东西全长800多米,两旁建筑为砖木结构,合面式店房,上下二层。造型既具皖南徽派风貌,又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为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1984年,高淳县人民政府将老街原貌保存较好的长345米片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东自东门桥,西止通贤路,南到官溪路,北达县府路及江南圣地。

3. 南京路的起源形成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殖民当局在洋泾浜以北设立租界,当时南京路一带还是“溪涧纵横”的“卑湿之地”。南京路商业街是在租界不断扩张中形成的。为满足外国人日益增长的娱乐要求,英国麟瑞洋行大班霍克于1848年组织跑马总会,并越出英租界,圈占五圣庙(今河南路西、南京东路北)附近80亩地,辟建花园和抛球场,在花园四周筑跑马道,成为上海最早的跑马场。从花园通往黄浦滩的小道名为“花园弄”,又称“派克(Park)弄”,这就是南京路的最东段。跑马场建立后,商贩纷至,街市大兴,此时小刀会战火蔓延,上海县城居民大量涌入租界,租界地价陡涨10倍。跑马总会以12倍的价格将原跑马场出卖,另购进周家浜(今西藏中路以东,湖北路以西)170亩地,于1854年建第二跑马场,称“新花园”。花园弄随即修至新花园,街市同时延伸。新筑的花园弄宽20英尺,表面铺碎砖、石屑,用石滚碾平,马车可在上面奔驰,俗称“马路”。随着新花园周围日益繁华,跑马总会又将新花园高价出售。1863年在泥城浜西岸(今人民广场、人民公园一带)建成占地430亩的跑马厅。这个跑马厅号称“远东最大的赛马场”,当时赛马赌博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如香槟赛、金樽赛、大皮赛等,被称为“上海第一赌窟”。花园弄再次延伸至跑马厅,并拓宽至40英尺,表面铺煤屑。扩建后的花园弄成为英租界的交通主干道,人称“大马路”或“英大马路”。跑马道继续向西延伸至静安寺,名“涌泉路”,又称“静安寺路”。为纪念1840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带来的利益,1865年英租界工部局正式命名大马路为“南京路”。综上所述,上海南京路是上海租界当局为《南京条约》而命名的,《南京条约》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驻扎在上海的西方人在跑马场边修了一条路,这就是后来的南京路。 进入20世纪后,南京路商业进一步兴盛,据1915年《字林西报·南京路行名簿》载,南京路上已有公平、大来、伯兴等洋行和哈同地产、谦和地产等公司11家,泰晤时报、德文新报等报馆6家,洋酒烟草铺以及珠宝首饰、钟表、服装、呢绒、食品、南货、木器等商店星罗棋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控制。 由于外贸基本停止,进口商品匮乏,促使民族工商业较快发展,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先后在南京路开张。老城厢的大纶、老年九、老年和绸缎局以及费文元、方九霞、老凤翔银楼纷纷迁至南京路。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新雅粤菜馆、国光瓷器商店、培罗蒙西服店、吴良材眼镜店、盛锡富帽店、大昌祥绸布店等名店竞相在南京路择地建房开业,新新、大新、国货等公司相继建立,金门、国际、沙逊、哈同、慈淑等一批高级商厦、办公大楼投入商业运行,有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国际饭店设施为远东一流,冠盖中国半个世纪。 南京路商业由传统的专业商业向全球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型方向发展。同时南京路商业网点、资金逐渐集中,有实力的商号经营网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形成两个“扇面”,控制上海乃至全国的行情。30年代南京路商业达到空前的繁荣,号称“世界商业巨擘”,“不夜城”、“声光电化之都”。抗日战争开始直至上海解放,南京路商业几经起伏。“孤岛”时期,租界再次成为避难所,人口和游资剧增,南京路商业畸形繁荣。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断有商店、酒楼、游乐场开业。永安公司1941年营业额比1938年增长5。5倍,利润增长11倍以上。大新公司在1938至1941年间获纯利1808万元,超过原始资本3倍。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多次封锁南京路,五金、药品、棉布、皮革等列为统制物资,经营受到限制;1948年,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南京路受到抢购风潮冲击,货物紧缺。《大公报》报道,“所有日用百货,各店都抢购一空。”丽华公司钮扣柜台甚至规定每人限购一粒,令人啼笑皆非。但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南京路这一时期仍保持着一种较繁荣的格局,占据上海商业龙头老大的地位。据统计,1938年南京路有商号275户,至1947年南京路有门面记载的商号达340户(见《上海市行号路图录》1947年版)。40年代末,南京路及两侧横街支路上有数千家批发字号,对整个上海商业的批发和零售业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起,南京路商业经营方向和方式有了不少变化。一方面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外商大量离境,外资企业纷纷关闭,洋货进口中断,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等高消费对象失去了经济基础,以经营高档商品为主的南京路商业销售一落千丈。不少私营企业经营困难,宏兴、南洋药房,大纶、老九章、老九和绸缎庄等一批商店歇业倒闭。另一方面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经济形式日趋单一。在商业管理体制上,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得过死,使南京路原来大进大出、转口贸易的功能大大削弱,进出口及批发业务都由国营专业公司经营,南京路商业以批发和批零兼营为主逐渐演变成以零售为主。1999年,这条“中华商业第一街”改建成中国第一条全天候步行街。从而开始有南京西路和南京东路的商圈定位之分。南京西路逐渐成为顶级品牌集散地,南京东路则成为旅游购物休闲街。南京路,体现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现代经济气息浓厚的地带。这条路给这座城市添加了富裕的气息。 1957年“公私合营”,对南京路上纺织、钟表、医药、百货等行业高度集中,而食品服务行业不足的商业布局作了较大调整。迁入大丰、采芝斋、朋街、海达、老日升、恒源祥等老字号商店及理发、科学仪器、打字机等26家商店;扩充了张小泉、上海帐子店、中和电讯器材、亨达利等9家商店;整顿改造和撤销一些行业和商店,关闭9家钟表店和1家香烛店,拆迁11家绸布店、23家百货店;改变新世界、华新百货商店一摊一户杂乱无章局面,建成综合性商场;新设一批诸如店新华书、工艺美术品服务部、邮票公司、报刊门市部等网点;另有一批服装、绸布、家具店和照相馆支援北京等外省市。经过一系列网点调整,南京路形成了行业配备比较齐全,网点布局基本合理,名特商点相对集中的综合性商业街。“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立四新”之风横扫南京路,90%以上名特商店招牌被砸烂,原先汇集全国各地传统的手工艺品、著名的土特产品,京、粤、川、扬等10馀个地方风味的菜肴、糕点,以及独特技艺和风格的照相、理发、服装、鞋帽业等全部被否定,出现商品大众化、品种单一化、服务简单化的倾向。

南京路的起源形成

4. 南京路步行街的历史沿革

南京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派克弄”,1865年正式命名为南京路。1908年,南京路开通有轨电车,路面采用铁藜木铺设,其后的20~30年间,南京路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即由原来的小商摊、小商店转向大型百货商厦,相继建成了和平饭店、四大公司、国际饭店等建筑,为南京路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9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南京路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纷纷建起新型的综合性商业楼,使南京路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调0距离涵盖上海外滩,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海森林公园等各个景点行程大全!1995年7月15日,南京路实施周末步行街,拉开了南京路功能开发的序幕。南京路步行街的设想已经形成了多年,但由于南京路是上海市主要的东西向交通干道,其周围又没有相应的道路取代其交通功能,因此该设想一直未能实现。1997年,黄浦区人民政府斥资完成了九江路——河南路——西藏路的拓宽工程,继而于1998年拓宽辟通了天津路——四川路——浙江路,1999年又将九江路辟通延伸至南京西路黄河路口,另外大容量公共交通地铁二号线当时也即将竣工通车,步行街正位于地铁河南路站和西藏路(人民公园)站的区间段上,这些都为南京路步行街的实施创造了先决条件。

5. 南京路历史

 
  南京路
  南京路东起外滩,西至静安寺与延安西路交汇,横贯上海市区中心。
  全长5.5公里,分为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两段。
  中华民国时期南京路已是闻名的“十里洋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不断扩建,成为“中华商业第一街”。
  南京路上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上海华联商店、上海新世界商城为中国零售商业企业的领头羊。
  每周六下午,南京路辟为步行一条街,以便于各地游客的采购。
  南京路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南京路先是英租界,后成为公共租界。
  南京路是上海开辟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
  当时外国金融集团先在外滩建立起金融集中区,后沿着当时被称为“花园弄”的一条东西向“大马路”发展商业。
  随着“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和“中国国货”等五大著名环球公司的崛起,南京路便成为上海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大街。
  南京路既不是上海城市历史上的第一条街道,也不是上海市域范围内最宽的街道,却因繁华为上海赢得了"中华第一商业街"的美名。
  南京路的形成与租界和跑马场是分不开的,"先路后店,街随店延"是它发展变迁的主要模式。
  1842年中英签定的《南京条约》打开了上海的大门。
  当时的上海县城在今天的城隍庙一带,英国人在这个椭圆形县城的北面--外滩开辟租界。
  因为看中了这块在中国人眼里"芦草丛生,田间丘墓累累"的土地,既可以完全控制长江入海口,也可以停泊英国军舰保护英国侨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那时的南京路只是河浜旁的一条小径,随着租界的建设拓成两丈宽的小路,河浜也改造成路边的阴沟。
  但那时它还没有名字,被记作"四分地之南"。
  因为当时沿外滩由北向南被划分成九个地块,建有八家洋行,是外滩最早的一批建筑,其中义记洋行所在的位置即今天和平饭店北楼,被称作第四分地。
  长期的异域他乡的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英国人为丰富自己在异国的生活,选择外滩以西五百米左右今天南京东路河南中路附近开辟花园,环绕花园筑成第一条跑马道,建成第一个跑马场。
  从此绅士商贾有了跑马抛球的场所,小姐太太们多了比美斗艳的机会。
  为了方便马车通行,使外滩和跑马场之间能够最便捷的联系--"四分路之南"得到修整,并被冠以"花园弄"。
  花园一词的英文PARK谐音为"派克",也称"派克弄"。
  花园弄延伸至跑马场上的一段被称作"马路",取意跑马之路。
  跑马场的公共休闲活动为"花园弄"带来巨大的人流,也吸引了大量商贩,道路两旁店铺变得十分抢手,面包房、洋布店、药房等等纷纷开张,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商业氛围。
  直到今天南京东路上的东海西式面点,老介福绸缎还是久负盛名,可惜店家多易其主已是数不胜数了。
  清末南京路
  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原县城内外的大量难民躲进租界,洋人也非常乐意接受难民带来的商机,华洋分居的协议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继而,太平天国运动使江、浙、皖一带的富乡豪绅纷纷逃进租界避难,租界人口激增,土地不敷使用。
  为赚取地价的差价,原跑马场的用地分隔后出售,跑马场西迁,花园弄相应顺延至第二跑马场。
  1863年租界内地价飞涨,跑马场再次西迁至今天的人民广场。
  花园弄也再一次延伸,同时以南京城的名字重新命名,谓之南京路,借以纪念《南京条约》。
  因为有了《南京条约》,才有了设立租界的可能,可以说是租界的立"界"之源。
  从此,上海城区内各条道路的命名多遵照东西向道路取中国各大城市名,如北京路、天津路等;南北向道路借国内各省份名称,如江西路、河南路等。
  鼎鼎大名的原跑马场的"马路"并入了新命名的南京路,那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旧称,仍将南京路称为"马路",有的还称之"英大马路"。
  东西向的南京路与多条南北向的道路相交,由东西向依次是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浙江路……这些道路之间的距离都比较小,往往不足百米,所形成的街区也比较小。
  这样,一方面无形中增加了沿街店铺的数量,加大了每一地块可利用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每一地块的面积较小,即使单价较高,总的地价仍旧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开发建房的起点降低了,利于市场的繁荣。
  此外,这样的街区尺度比较小,也更加适合步行,有店也有人,人气自然旺了起来,这也是上海具有的浓厚的商业氛围的基本成因。
  南京路东起外滩、西于延安西路,全长5.5公里,以 *** 中路为界,分东西两段。
  1853年福利公司开业,1862年,屈臣氏、老德记药房等14家洋行,9家洋布呢绒庄等在此开设。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舶来品的大批涌入,南京路这块风水宝地商业急速发展,相继开设了数以百计的大店、名店,南京路遂逐步向西延伸至 *** 路、静安寺。
  随着"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中国国货"五大百货公司的崛起,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南京路便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大街。
  解放后经过全面改造、调整和重新布局后的南京路成为上海闹市的中心,在这里汇集了数百家现代化商厦、中华老字号商店及名特产品商店,南京路成为我国最大的零售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信息总汇,每天流向南京路的人流达到上百万人次。
  入夜,整条南京东路灯光闪亮五光十色。
  南京路以其华美的建筑、林立的商店、繁华的街市、辉煌的夜景而不负其"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誉。
  1999年,这条"中华商业第一街"改建成中国第一条全天候步行街。
  全长1033米的南京路步行街一期规划从河南中路至 *** 中路,采用不对称设计,在笔直的南京路的偏北面,有一条始终贯穿全街的"金带"宛如一幕幕丰富多采的动感电影。
  同时,南京路步行街的商业格局也有所改变,商店"千店一面"的现象成为历史。
  步行街的一百、华联、新世界继续保留其综合性百货商厦的特点,而其余商厦则向"一店一品"的专业商业楼发展。
  同时,步行街大大增加了餐饮、休闲、娱乐的成分使南京步行街发展成为"东段高雅、中段专业、西段繁荣"的格局。
  南京东路上的大型商店多集中在 *** 路附近, 如中百一店,新世界商厦、 精品世界、 时装公司、食品公司、医药公司、华丽商厦、华侨商店等。
  南京路上也有很多著名的特色商店。
  如培罗蒙、亨生的西服、朋街、鸿翔的女装,曼克顿、人立的时装以及龙凤的中装,鹤鸣、蓝棠、博步皮鞋,盛锡福的帽子,张小泉的剪刀等等。
  在南京路上还有一大批饭店、餐馆、点心店、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赏各种风味的美食。
  南京路之夜色最为动人,五光十色的霓红灯把整个一条街织成一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灯海,令人叹为观止。
   

南京路历史

6. 胡同文化的坊巷胡同

北京建城的历史虽然可以远溯到3000余年前的周初蓟城,但今北京城的基址却始于720年前兴建的元大都新城。元初奠定的坊巷胡同制度,历经元、明两代没有大的改变,至清,这种制度仅保留于外城及城关,内城则为八旗所代替,到清末并旗、坊为区,民国以来区之辖域与数目屡有变异,今区下又有地区如厂桥地区、大栅栏地区之类,其他如街巷胡同制度,则相沿未变,只是不断丰富、完善而已。北京街巷中,称胡同者居多数,称街者次之。俗称北京“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此并非夸张,而是基于事实的概括。截至1949年末,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为3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之所以呈此数量,是因为有大批街巷直接以标志物或依据物为名,如称“院”者有115条,称“庙”者为68条,称“园”者为57条,称“营”者为55条,称“门”者为55条,称“厂”者为54条,称“寺”者为53条,其他称“井”“桥”“湾”“沿”“坑”者也都各在30条以上。由于胡同是北京街巷的主体,因而习惯把“街”“巷”之类归于胡同,既简化,又符合北京特色。就笼统而称胡同言,说“有名胡同三千六”,应属接近事实。至于“无名胡同赛牛毛”,亦非虚语。北京胡同间隔甚宽,元大都基本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外城虽远非如此规范,但一般也不是数进小四合院所能占尽,故除临此胡同或背此胡同(临彼胡同)之四合院外,中间余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种情况,外城也是如此。由于存在着大量缩进去的门户,也就产生了大量无名小胡同。此小胡同中或只一户,或三、五户,名不胜名,故诸多无名小胡同都合于其所出口之有名胡同中。谓其多如牛毛者,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除数量众多外,北京街巷胡同的另一特色是历史悠久。其绝大多数,或始于清,或始于明,或始于元,虽或更改名称,但一般也只是采用同音、谐音之法,因此不难上溯其渊源至清、至明、至元。论其历史,二三百年者并不稀奇,三五百年者所在多有,六七百年者亦非罕见。个别如今宣武区之南线阁、北线阁街,可溯源至已有千年的辽南京燕角楼,法源寺街更可溯源至1300余年前的唐贞观间所建愍忠寺。究街巷胡同格局的肇建、变迁,名称的源起、嬗替及其间的人事沧桑,合而便是一部丰富、生动的北京历史。独立而言,也多具时代与历史印迹,有许多掌故。如此广范围、大群体地历时千、数百年,不仅遗迹犹存,而且仍服务于今世,其名犹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仍有生命力,这在世界范围内均属奇迹。除晋、唐而下的早期石刻以至《析津志》等文献所载者以外,今天仍保存有1560年成书的北京坊巷胡同名称的系统记录,即明代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其后代有专书,累加记载。绘于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更形象具体地反映了当时北京街巷胡同的实际。此书、此图,以及它们开创的传统,为后世提供了探稽坊巷胡同格局变迁、名称嬗替的可靠依据,这同样是北京可以称雄于世的世界之最。

7. 南京路名的由来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即开辟为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先后来到上海划分租界,作为各国侨民居住和经商的地方.
  1845 年(清道光二十五年),上海道台慕久决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北京路)以南之地,租与英国商人,这就是最初的英租界.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英人在今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购地80 亩,建造一花园.这个花园既叫跑马厅,又叫抛球场.这时从外滩至花园间便出现了一条小路以便游人往来.中国人把这条小路称为花园弄.这花园弄就是现在河南路至外滩一段南京路的前身.1845 年(清咸丰四年),西洋人于泥城浜(今西藏路)东购得大片土地,辟为“新公园及跑马场”.
  此场除赛马外,尚供练习骑马和散步闲游之用.公园大了,游人多了,原来从外滩到花园东界的花园弄已不适应,于是1854 年工部局举行第二次会议,决定修筑并拓宽从外滩沿花园弄到五圣殿(今南京路与河南路交叉口)的小路.扩修后的路就是现在从河南路到外滩的一段南京路.
  1862 年,上海跑马场股东重新筑了一条经过新公园及跑马场的大路,这条路是扩修后花园弄的延长.外人把从外滩至泥城浜这条路称为南京路.在公共租界中,以中国内地省份和城市命名的马路中,南京路为最先.

南京路名的由来

8. 南京路名的由来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即开辟为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先后来到上海划分租界,作为各国侨民居住和经商的地方.
  1845 年(清道光二十五年),上海道台慕久决定将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北京路)以南之地,租与英国商人,这就是最初的英租界.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英人在今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购地80 亩,建造一花园.这个花园既叫跑马厅,又叫抛球场.这时从外滩至花园间便出现了一条小路以便游人往来.中国人把这条小路称为花园弄.这花园弄就是现在河南路至外滩一段南京路的前身.1845 年(清咸丰四年),西洋人于泥城浜(今西藏路)东购得大片土地,辟为“新公园及跑马场”.
  此场除赛马外,尚供练习骑马和散步闲游之用.公园大了,游人多了,原来从外滩到花园东界的花园弄已不适应,于是1854 年工部局举行第二次会议,决定修筑并拓宽从外滩沿花园弄到五圣殿(今南京路与河南路交叉口)的小路.扩修后的路就是现在从河南路到外滩的一段南京路.
  1862 年,上海跑马场股东重新筑了一条经过新公园及跑马场的大路,这条路是扩修后花园弄的延长.外人把从外滩至泥城浜这条路称为南京路.在公共租界中,以中国内地省份和城市命名的马路中,南京路为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