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的科学家与哪些?

2024-05-14

1. 甘肃省的科学家与哪些?

兰州大学副校长郑晓静(力学);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徐永昌;长庆油田王道富;中科院寒旱所赖远明;甘肃农业大学赵有璋、刘孟洲(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甘肃省的科学家与哪些?

2. 明星有没有甘肃人?

央视的朱军和水均益是兰州人
罗海琼- 甘肃兰州,. 师洋-甘肃天水
李欣汝-甘肃兰州, 沈凌-甘肃兰州

3. 在农村生活的科学家都有谁?

从农村娃到共和国科研队伍中的一员
李灿1960年出生在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7年生活在贫困乡村的李灿,看到上大学希望后决心学医,想日后做一名医生,为当地饱受缺医少药之苦的乡亲们服务。当时离考试时间很近了,李灿立即抓紧时间复习备考,但由于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他只能白天干活,晚上复习。结果高考时他的分数没有达到医科大学录取的分数线,最终因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服从分配,被“张掖师专”化学系录取。
李灿深知这一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分外珍惜。每天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外,下课后还抓紧一切时间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预习第二天的课程,而后开始博览群书,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上学第二年他又开始自修研究生课程。勤奋刻苦的学习,使李灿各门功课成绩在班级里都名列前茅,而且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快他在同期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备受老师青睐,还没有毕业,学校便决定让他留校任教。
毕业走上三尺讲台后,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厚的知识储备,使李灿讲起课来既生动,又充满趣味性,深受学生们喜爱,也备受领导器重。1982年,执教两年后,他即被学校送到陕西师范大学进修。进修期间,李灿一如既往的发奋苦读,努力学习,不久喜爱阅读的他,在《化学通报》上看到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先生的一篇“原子簇与催化和表面科学”的文章,读后李灿对催化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即决定报考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1983年,李灿以优异成绩敲开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大门,这家国家级科研单位经过全面考核、慎重研究,破格录取了仅师专毕业的李灿,从此李灿步入了共和国科研队伍。
不断进取,硕果累累声名远播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我国重要科研单位,这里人才济济,院士众多,有很多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大家,李灿考入这里,犹如进入了神圣的科研殿堂,一到大连,他顾不得欣赏这座海滨城市美丽的自然风光,品味大海的浪漫,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即便节假日也不肯休息,晚上挑灯夜读更成了家常便饭,就这样,读完硕士研究生后,他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
催化基础研究是李灿的主攻方向,读博士期间,世界催化界著名科学家、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大西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访问时,对李灿研究中的钻研精神和许多见解很赞赏,于是在他的大力推荐下,李灿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强化培养奖学金,成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远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深造。
在日本期间,李灿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学习到午夜12点以后,系统研究了汽车尾气消除催化剂的重要组分稀土氧化铈的表面化学和催化性能,研究结果先后8次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他的这些论文,后来成为研究尾气催化剂的基础性文献。大西教授对李灿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李灿是我带过的三十几个博士生中最优秀的几个之一”,并在李灿一年学习时间将满时,积极推荐他去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但此时国内的研究工作正等着李灿,于是他毅然谢绝了大西教授的好意,学习一结束立即回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
由于读博期间研究成果令人瞩目,1989年,李灿刚回国不久便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设立的“青年科学基金”5万元的资助资金,支持他在当时国际催化界的前沿课题——甲烷氧化活化方面的研究,这一研究是李灿获得的第一个独立科研项目,5万元资金对他既是鼓励,也是雪中送炭,使他能够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搞研究。解除了研究经费问题的李灿,积极投入到研究中,紧紧抓住表面氧物种及其甲烷活化这一关键性科学问题,经过3年的努力,通过同位素示踪和高低温原位光谱技术,观测到了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连续在多家国际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这一研究成果迅速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后来这一成果获得了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个人则获得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成为国内催化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后,李灿的科研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利用拉曼光谱研究催化剂,是催化科学发展的基础——催化剂原位表征研究的重要方向,世界催化界都很关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李灿知难而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了一道道技术难题,终于于1998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随后,他将这一新技术应用于催化研究中,在催化剂表面积碳、分子筛合成、杂原子分子筛以及氧化物物相等几个方面相继取得进展。其中关于鉴定杂原子分子筛中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工作受到国际催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鉴定杂原子最为可靠的一种方法。李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论文,获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在紫外拉曼光谱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李灿根据国际催化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又及时开拓了几个重要研究方向,相继在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1年,他又选定了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这一催化界世界性难题,当时很多亲友劝他:“这项研究风险太大,不管怎么说,你现在在国内外催化界也算小有名气,一旦失败必将影响你的声誉,你可要慎重啊!“李灿知道亲友们都是一片好心,但他说:“搞科研随时都会面临失败,但我认为挑战一个世界性难题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只要我勇于挑战,即使失败了也值得,起码可以为同行们积累一些经验教训。”正因为有了这种不计个人名利,攻坚不畏难的精神,经过10余年的努力,李灿率领他的科研团队终于于2012年取得重大进展,揭示了提高光催化作用的本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等多家权威世界性专业刊物大篇幅报道了李灿的研究成果。
多年来,李灿在科研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登上一个个科学高峰,取得了一个个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仅走上了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领导岗位,还获得了一系列殊荣,2003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4年获得世界催化界最高奖——国际催化奖,并被选举为国际催化理事会副主席,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和第一次在国际催化学术组织中担任如此高职务的中国科学家;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于2013年连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不辱使命,为百姓直言铮铮有担当
李灿的社会职务众多,但在这些职务中,李灿最看重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从大西北贫困农家走上参政议政殿堂的他认为,政协委员既是一项崇高荣誉,更是一种神圣责任,是执政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之一,是民主监督、反应社会管理与生活中各种现实问题、上达民情民意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李灿说:“既然自己当选了,就要不辱使命,承担起应有的职责,无愧于人民群众的信任!”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李灿很快将自己的心志付诸行动。为了把广大人民群众中带有普遍性、反映强烈的问题搜集起来,反映给各级领导、管理部门,或形成提案,提交到政协会议上,他除了平时注重考察、调研外,还特地开通了一个邮箱,通过大连新闻媒体,公布给市民,专门倾听百姓呼声。设立一个邮箱,看似小事一件,实则反映出李灿对执政党更好管理好国家的真切期望和对人民群众的一片真情。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不尽如人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焦点问题之一,大家关注,李灿也很关注,作为清洁能源方面的专家,李灿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指出:关于清洁能源的相关课题,世界上一些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做了,近20年来更是越来越重视。我国的洁净能源科研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研发工作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在的问题是,洁净能源科研上去了,产业化发展却远远不够。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比喻,就是“步子”没有跟上“脑子”。接着李灿直言不讳地指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应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不能顾此失彼。应该特别引起国家高层和主管部门注意的是,洁净能源将成为人类未来的主导能源,我们国家现在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压力巨大,因此唯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洁净能源、低碳能源技术研究步伐,尽快形成超常规、大规模产业化的工业体系和市场机制,才能改变现状,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李灿的观点一提出,立即得到与会科技、环保以及医疗界委员的赞同。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李灿再次发声:近期连续出现的污染天气,与能源消耗的影响关系很大,发展洁净能源已经刻不容缓……
除此之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李灿还就改进研究生保送机制,避免人才“近亲繁殖”、建立与完善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机制等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问题,单独或联合其他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提案。
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百姓生活、空气质量与洁净能源发展、人才培养……李灿关注的问题、发表的意见,既有宏观的,也有具体的,而且每每掷地有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的字典里,全国政协委员六个字只有一种注解——责任与担当。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让李灿的人生在神奇的催化世界中,更加精彩!

在农村生活的科学家都有谁?

4. 建国以来的中国科学家

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陈化兰   甘肃     农科院研究生院
  李涛    重庆合川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
  刘芝华   山东蓬莱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
  吕植    甘肃     北京大学生物学系
  曾嵘    湖南长沙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名单

   范代娣   陕西蒲城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
   姬秋梅   西藏拉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孔令东   南京      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院
   吴志英   福建福安    同济医科大学神经病学
   章晓联   武汉      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

5. 有关于科学家的资料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居里夫人,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物理学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1891年,她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波兰人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皮埃尔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研究工作。自从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都叫它贝克勒尔射线。 

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理化学校校长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湿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在摄氏6度的室温里,她完全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过严格的高等化学教育,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惟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放射性”,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经过仔细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认,用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绝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这种反常的而且过强的放射性是哪里来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试验中,已经检查过当时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里夫人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居里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湿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原子量。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针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波希米亚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彩色玻璃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奥地利政府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继镭的发现之后,另一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锕等也相继被发现。探讨放射性现象的规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质成为科学界的首要研究课题。 
国内:西安的兵马俑,秦始皇陵,大雁塔,碑林!杭州的西湖!北京的故宫天坛,明十三陵,清西陵!南京中山陵!还有什么少林寺,泰山,庐山,五台山!山东的孔庙!四川乐山的大佛!西藏的不达拉宫!洛阳的白马寺和云岗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我们国家的太多了,随便找了些出来) 
意大利:比萨斜塔,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古罗马斗售场,罗马的万神殿以及威尼斯广场,还有罗马城中之国--梵帝岗,这个袖珍国家整个都是名胜古迹!法国:巴黎的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先贤祠,协和广场(全都在巴黎)普罗旺斯的薰衣草也值得一看!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白天鹅城堡,博登湖,科隆大教堂,多瑙河源。 
俄罗斯:莫斯科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瓦西里教堂圣彼得堡的冬宫和夏宫,彼得保罗大教堂,此外索契和喀山两城市不错! 
西班牙:没有特别出名的古迹,就是自己的皇宫还有些古罗马遗留的遗迹,不过西班牙的海岸线风景都不错,沙滩质烤菟凳呛芎玫模? 
南亚:印度的泰姬陵,埃洛拉石窟庙宇,马哈巴利普兰巨型浮雕 ,锡克教大金庙,卡杰拉霍寺庙群,太阳神庙(以上为印度)。巴基斯坦:锡克城堡,费萨尔清真寺。 
埃及:金字塔(以胡夫金字塔最有名),狮身人面像,汗.哈利里市场,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孟农巨像,国王谷,拉美西斯三世葬祭殿,阿布.辛贝勒神殿 。 
写的累了,我再笼统的介绍一些吧,美洲玛雅人也有金字塔,还有安第斯山脉中一一座坐落于群山之巅的被遗忘了的城市马丘利,还有穆斯林胜地--麦加,以及耶路撒冷的陨石,据说默汗默得是从这块陨石上得到来自安拉的旨意的。还有柬埔寨的密林里有古高棉王朝的都城,也是现代才被发现的。此外像美国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等自然风光也算是名胜了吧,真的太多了! 


名著l 《论语》/1 名著2 《三国演义》/10 名著3 《哈姆雷特》/23 名著4 《呐喊》/33 名著5 《谈美书简》/44 名著6 《物种起源》/52 名著7 《红楼梦》/59 名著8 《老人与海》/70 名著9 《子夜》/82 名著10 《雷雨》/93 名著11 《复活》/106 名著12 《围城》/121 名著13 《悲惨世界》/136 名著14 《追忆似水年华》/143 名著15 《家》/150 名著16 《堂吉诃德》/161 名著17 《水浒传》/175 名著18 《麦田里的守望者》/185 名著19 《巴黎圣母院》/193 名著20 《西游记》/203 名著2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11 名著22 《罪与罚》/219 名著23 《女神》/227 名著24 《鲁滨逊漂流记》/237 名著25 《梦的解析》/246 名著26 《匹克威克外传》/251 名著27 《红与黑》/260 名著28 《歌德谈话录》/274 名著29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286 名著30 《静静的顿河》/291 名著31 《了不起的盖茨比》/297 名著32 《永别了,武器》/306 名著33 《西线无战事》/311 名著34 《蒙田随笔集》/317 名著3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323 名著36 《百年孤独》/329 名著37 《日瓦戈医生》/338 名著38 《第二十二条军规》/350 名著39 《变形记》/359 名著40 《欧也妮·葛朗台》/367 名著41 《汤姆叔叔的小屋》/380 欧洲直到1660年才开始消除知识危机,但是解决危机的基础工作已经由开普勒,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四位伟人准备就绪。开普勒和伽利略如前文所述,完善和推广了日心说,引发了哥白尼革命,推翻了中世纪的世界观。而培根和笛卡尔的主要成就并不在于有独创性的科学发现,而在于传播了对学术和宇宙本质的新的思想观念,即培根主义和笛卡尔主义。

  弗朗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曾任英国的掌玺大臣。培根热衷于仕途,他曾一度担任英国大法官——这是他这一阶层所能担任的最高职务。但是不久便由于被控贪污受贿而被投入监狱,并被撤销了一切职务。虽然不久便被释放,但从此以后,他便专心于研究工作,不再过问官场了。

  培根是一位极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他认为科学只有在与过去固有的错误完全分野并确立循序渐进的几个阶段之后,才能有所发展。培根这样讲的含义是:科学应该严格以经验知识(完全通过感觉获知的知识)为基础,并以“归纳法”(通过对普遍性的特定观察来获得真理)为手段进行研究。他倡导通过一丝不苟的记录经验性的实验,协同促进学问的发展。与过去的那种枯燥无味的推理不同,共同的科学研究和观察衍生出有用的知识,终至改善人类的命运。

  培根认为只要遵循他的程序,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科学的真理,这未免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而且虽然他重视经验,但却没有实验方法的观念,并忽视数学的作用。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科学成果,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也没有作过肯定的评价。但他鼓吹新科学,在17世纪强烈的激励了许多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他提出了科学研究组织化的方法论,他的这一设想到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变为现实,人们称他为这一事业的奠基人。因此,就近代科学而言,培根的贡献在于鼓吹与新科学与目的的理念。

  与培根同时代的法国人勒内·笛卡尔(共渊569——1650年)在两点上于培根观点一致:旧有的一切知识都应当摒弃;一个思想有无价值,悉由其是否有实用价值而定。但他们对科学的态度迥然不同,因为培根是一位经验主义者,而笛卡尔则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和杰出的数学家。笛卡尔以理性作为整个哲学活动的出发点,重新构建了一个很大程度上基于思辨,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古希腊人不同的世界观。

  笛卡尔认为,自然哲学中最单纯的要素是广延和运动,这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空间即广延,它本来就是物质。空间既没有上下这样的特别的方向,也没有什么宇宙中心及其周围的层次秩序,空间始终都是广延的,空间的广延即是物质。这就是作为近代物理学前提的各向同性的无限空间观念。笛卡尔从单纯要素得出了第二条结论:一切自然现象都能够还原为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根据这种观点,运动定律是关于自然的一切知识的根本,任何现象都可以由细小部分的组合和运动的组合来加以说明。笛卡尔计划从自己所发现的结果,遵循自己的方法重新构造出整个宇宙。他认为,宇宙的整个空间充满了媒质的漩涡运动。在这种漩涡运动中,比较粗糙的物质块在各处聚集而形成天体,这些天体被周围媒质的漩涡运动所推动,笛卡尔进而向把地上的现象——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内——用相同的机械论方法,即根据物质小块的组合和运动来予以说明。

  对照一下今天的自然科学,笛卡尔对宇宙的机械论说明当然不能维持下去,即使在当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是,笛科尔关于自然的观点,即自然是要素的组合,要素的行为完全根据力学来决定,以及他所主张的数学方法,都给近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7世纪后半期机械论的粒子论自然观达到了全盛。17 世纪初期,伽桑狄(公元1592——1665年)复活了原子论。他把原子及其运动看作是神创的,洗去了原子论的无神论恶名,使之为人们所接受。他认为原子不可再分且运动在真空中,这与不承认真空的笛卡尔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笛卡尔强烈反对真空和原子不可再分。不过二者实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原子可以看作是将笛卡尔充满媒质的宇宙分成的微小的部分。波义尔在二者的影响下,集粒子论自然观之大成,提出了自己的粒子论。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粒子哲学。其内容为:

  一 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物质,这种物质为一切物体所共有,它是广延的,可分的,不可入的实体。

  二 物体的多样性由这种物质的运动而产生。

  三 由于运动物质是根据运动来划分的,从而产生了做各种运动而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最小自然物”。

  四 最小自然物群聚起来构成粒子。这种粒子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且可以运动或静止。凡是能够觉察到的物体都是由这种粒子集合而成的。

  五 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由粒子的运动,形状,大小而产生的碰撞,结合等原因引起的。粒子有钩形,尖形等各种各样的形状。

  六 世界的多样性是由粒子给予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而产生的。

  粒子论是近代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机械论自然观。

    经过培根,笛卡尔和波义尔的努力,近代科学所需的概念框架形成了,即:经验事物的独立存在,无限广延的各向同性的空间,天和地区别的消除,科学和实际结合的可能性,强调数学方法,以及在这一切之上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但是,还必须加上一个根本性的范畴,这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是独立存在的,自然现象普遍地,毫无例外地服从规律,秩序井然地变化着。只有当这种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开始出现时,才有可能建立起以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自然规律并不是自古便有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无论是原子论者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纵使他们有“必然”的观念,却没有认识到这是自然所遵循的规律。中世纪的人们则把无规律的事物看作是神力的表现而加以重视,对规律本身却不在意。经院哲学中实体和属性是基于质料和形式对自然进行议论,也缺乏规律这种范畴。培根,吉尔伯特,甚至伽利略都没有明确,自觉的形成“自然规律”的概念。直到笛卡尔,才在自然中明确地确立了规律这一概念。

  以上构成了近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随后,实验方法也确立了 通过有目的的,精确的实验,人们在理论框架内填充进充实的内容,推动了物理的发展。牛顿,托里拆利,伽利略等都是出类拔萃的实验家。

  由于实验方法的确立,激励了科学研究,促进产生了开展研究工作的社会组织。与此同时,数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也被重视起来。当时的数学承自于古希腊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是几何主义的,不利于物理学的应用。为此,数学的革新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当时印度计数法的传入,笔算的普及,为数学的革新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直至符号代数学的建立,粉碎了几何主义,将数学从图形中解放了出来,为微积分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1671年前,牛顿完成了微积分,稍晚几年,莱布尼茨也独立的发现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创立,使数学成为解决物理 问题的有力武器。

  对近代物理学建立具有决定作用的是英国的艾萨克·牛顿(公元1642——1727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自培根与笛卡尔之后大约一百年时间里,英国的科学团体是培根主义者,法国的科学团体是笛卡尔主义者。这就是说,英国人主要集中精力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从事经验性的实验,促进了具体科学的进步;法国人则倾向于强调数学和哲学理论。但两派的分野在牛顿这里消失了。虽然牛顿在生活中毫无引人注目之处——守口如瓶,谨小慎微,爱记仇——但他却是一位承袭培根主义和笛卡尔主义的巨匠。他遵循培根的经验主义原则,进行了大量的成功的实验;同时他又效仿笛卡尔,将数学引入了物理学中。1687年,他出版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令人信服的解决了当时科学上的两大难题:一,沉重的地球是在什么作用下处于运动状态;二,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落向地心而行星始终处于运动轨道上。牛顿建立了一个新的力学体系,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时空观。由此,近代物理学才得以确立。

有关于科学家的资料

6. 通渭县名人

  《通渭名人录》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jREqU7VGbYFXjQsc82glTjzCsWXk3VJrI4mzi0LWCEnHMqx9OX3c9rdhrwboEqJUi9koVR_6XJBWhywhhptWV93hhFPFMLy22MPWj1EV2i
    1、杨子恒,1964年出生于通渭县马营镇龙头村,兄妹四人先后都考入大学。杨子恒于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后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伦敦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工作,现为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学者杨子恒教授当选为2008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大陆旅英华人,具体事迹介绍见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肃日报》第一版。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2、刘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号万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汉族,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固堆河村人。
  仅上三年私 ,15岁因父母双亡而辍学,拉长工、当店员20余年。解放后,于1951年创办固堆河学校,执教13载。曾多次获县级奖,1958年获全县优秀教师称号。年老后主动退休,从事园艺劳作。
  无烟茶嗜好,喜书法艺术,擅寸揩,兼行草,为通渭县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县级以上展览,县内外群众及部分寺庙多有收存。
  部分联作入编《通渭县志》、《通渭古今对联选》、《 羲皇故里联话录》、《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固堆河村志》,并在《天水日报》发表;部分诗作及“叹世格言”(西江月组词)入编《通渭古今诗词选》稿。
  近年编有《子述年谱》、《子述自传》、《子述诗词对联辑录》、《回忆录》等。今93岁高龄,仍对书法艺术坚持不懈。
  3、杨泰(1869—1929)字葆亭,光绪癸卯科举人。拣选宁朔知县,宁夏教授,协修《宁夏志》。
  牛士颖
  字芮青、锐青,清末拔贡。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轩,原名世徽,原字献宣。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
  6、王序宾(1895—1961)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陆军测量学校。曾任甘肃宣慰使署秘书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历任定西、和政、会宁等县县长。
  8、冯寿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肃法政学校毕业。曾任河南密县县长、通渭县参议会议长等职。
  9、伏景毅
  字志坚,贡生,甘肃秦安人。民国时期曾任通渭县县长。通渭一中校长。
  11、牛剑秋
  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12、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10、 党锡樊(1922—2000)字晓迟,号圃光。毕业于西北师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长。
  11、牛剑秋
  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12、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7. 关于著名科学家科研的故事有哪些

爱迪生小时候热爱大自然。7岁时被妈妈送到了学校。从此,爱迪生每天都要端坐在教室听恩格尔老师讲1加1等于2,或者说2等于1加1。爱迪生开始在课堂上琢磨其他的事,例如他想:既然摩擦动物的毛可以生电,那么,如果把电线接在猫身上,再用力摩擦猫的毛是不是可以发电?恩格尔老师最烦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的学生,于是他经常呵斥爱迪生,爱迪生的学习成绩成了全班倒数第一。更让恩格尔老师恼怒的是,爱迪生还爱冷不防地问些令人难以回答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为此老师跟家长说这个学生跟不上学习,令家长将孩子领走。爱迪生的妈妈说:“据我观察,爱迪生还算聪明……”恩格尔反驳道:“不不不,他总考全班倒数第一!并总提荒唐古怪的问题,例如他问:‘老师,为什么 2加2等于4?’等于4就是等于4,这还要问吗?”妈妈不以为然地说:“恩格尔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算荒唐的问题巴!当牛顿发现一个苹果掉下来,提出了个问题: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往天上掉?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问题,却成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步。我们能说,牛顿不该提出这样的发问吗?”

恩格尔一时不好回答,可他还是坚持己见,边敲着桌子边说:“牛顿是谁,您的孩子又是谁,能相提并论吗?”

    爱迪生一生中惟一正规的教育就这样结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爱迪生对妈妈说了一句心里想了很久的话:“妈妈,长大后我要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发明家!”


陈景润-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1933-1996)福建福州人,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又对此作了改进,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深受称赞。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著名地质学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蒙古族。黄冈(今团风)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著名地质学家。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学堂,1904年选送日本弘文学院留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0年回国,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进士”。不久参加武昌起义,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13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8年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质系主任,率学生在河北、山西实习时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遣迹。1922年被选为中国地质研究所所长,1929年被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选为国外会员,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4年应邀赴英国伯明斡、剑桥等大学讲学,1936年回国,继续进行地质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获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在得知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后,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辗转回到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学会副会长兼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等职。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至第四届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员。在古生物蜓科分类方面有重大贡献,在冰川学方面确定了中国数次冰川时期的活动证据,特别是奠定了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基础。在地质学理论上创立了地质力学,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出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两湖地区蕴藏在丰富的石油,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晚年对地震地质和开发利用地下热能等新领域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
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简称陈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继承人”.

   菲尔兹奖得主、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这样评价他的老师:“陈省身是世界上领先的数学家……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止一个中国人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2004年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竺可桢

竺可桢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这是我国高校建立地学系之始。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竺可桢在气象气候学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早年就从事台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在气候变迁领域的研究中,更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经、史、子、集,及中外文献,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7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毛泽东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高兴,邀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确立了以“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在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奠定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此间,国内新军阀混战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当局没有多少心思用于建设,竺可桢却在兵荒马乱中奔走。建立气象站的艰难确非和平时期的人们所能想象。在此过程中,他又同帝国主义者的控制图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竺可帧坚持全国所有气象电报都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并改原先用英国殖民者规定的英制记录为国际通用标准。1937年,竺可帧去香港出席远东气象会议,港督安排晚宴时竟然把中国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帧认为这是故意损害中国国格,绝不能容忍,便与另外两名中国代表一起愤然离席以示抗议。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O0多万字。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在科学研究中,竺可帧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几次迁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帧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1972年增补、修订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事例已被选入小学课本。


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牛顿
  1643年1月4日,艾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埃尔斯索普村的埃尔斯索普庄园。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①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科学史家 I.B.Cohen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②分析——综合方法。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③归纳——演绎方法。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④物理——数学方法。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则中,此处不再转引。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但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的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名言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如何看我,但对我自己而言我仅仅是一个在海边嬉戏的顽童,为时不时发现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爱的贝壳而欢喜,可与此同时对我面前的伟大的真理的海洋熟视无睹。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至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神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你该将名誉作为你最高人格的标志。”

关于著名科学家科研的故事有哪些

8. 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