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报

2024-05-10

1. 文学小报

我想了一个名字,叫《临风阁》,还好吧,呵呵~
浅谈文学:主要谈谈文学的理论知识
文学与美: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
文学赏析:简单说说如何赏析
中外佳文:可简洁中外著名小说、诗歌、散文等
我的文学:说自己对文学的爱,也可加点自己的文章
注意:每个版块都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再送你点文章和网站:
大家都知道,文学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和语言。马克思社会结构论将文学归属为上层建筑,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果在将文学细分,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里的“审美意识形态”。 
  按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为坐标,那么可心推衍出五种文学思想观念。中国是以“诗”以正统的文明古国,从《诗经》开始,历代传承。中国的文学观念有自身的特色。中国历代以“诗”言志,比较注重作者的内心感受。而中国古诗又受制于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主张文章作为“明道”的一种载体是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部经典巨著,主张“道沿圣以明道,圣因道而垂文”。白居易的“合于时”“合于事”论,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性情”。都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言志与教化并行不悖,齐驾并进。
  文学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任何时期的文学都受时代及许多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说中国的龙的由来,就是源由最初的部落之争。而当初的每个部落的图腾不尽相同,各以一种动物作为本部族的象征。当一个部落征服了另一个部落,取其图腾的一部分加于自已部落的图腾上,最终形成龙的图案,并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观念流传下来。那么这时候的文学,就会无形中将龙做为一种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参杂作者的个体情感,创造出作品来。而龙在西方是罪恶的。 
  再如就中西对于人性最初的探索。“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的特色。而西方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源于受诱惑,人的一出生便带有原罪。人的生命的过程便是赎罪的过程。罪赎的越彻底,离上帝越近。这些都属于群体共性的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倾向。别的诸如超时空与时间的爱之类的抽象,虽是人类的共性,但也因地域的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中国以“孝”平天下,在西方就没有这种概念。在中国的“孝”里,这种爱的形成是由下而上的一种爱的表达式,西方不认为子女须“孝”,所以他们对“孝”的解释是“对父母虔诚的感情”。 
  上面说了一大通,似乎和文学的审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出特定的文化源流。而文学又是社会意识形态里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身便是审美的过程。先有美,而后有审。美的形成制约审的方式和角度以及审的效果。 
  美的外延很广博,几乎可以说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可以成为美。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文学的美着力点便是“艺术的真实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们平时的创作,都会撷取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行等,可以创作出一种环境、一个形象、一个故事、一次事件,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思绪或感悟。当然,不排除现在的作者群中为嫌取稿费而进行的迎合创作,以及无病呻吟的作态。但这也是文学的审美,只是价值高低不同而已。而初写作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不是迎合,而是无病呻吟。看到什么稍微有些触动的东西就想形成一篇文字,这很难做到。这些东西可以做为写作的素材,存于自己的某个地方。我并不是说一定要挖掘生活中大而深的主题,奇而险的情节,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更能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个体所接触的空间和时间毕竟有限,更多的时候所面对的只是生活的点滴。从生活点滴中汲取有意义的成份,以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只要是真实的情感,总会引起共鸣。 
  我们完成文学审美的过程,是心灵暂时的一种放飞。最起码在短暂的时间里需抛开现实的功利和负重,尽可能使自己达到一种纯净的状态。在有的创作中,作者并不是有意达到这种状态,而是不自禁被心灵带到这种状态中。所以在很多的时候,作者的创作都是“孤独”的。其一是因为必须以“孤独”净化掉现实里的东西;其二是“孤独”是作者的一种生存状态。无论一个诗人多么放浪形骸,其实他骨子里是最纯净的。在诗人看来,正因为自身的纯净,才可以更接近于艺术;在世人看来,诗人的言行或可说是不可理喻的。这是以现实的目光评价艺术的真实,处于两个不同的时空,难怪有人说:“诗人看世人都是疯子,世人看诗人亦是疯子”。 
  
  文学的审美,不单只表现在创作上。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不同其它的如表演艺术、塑造艺术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的语言。语言能以更广阔的笔触延伸到其它艺术达不到的高度与广度。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当作审美的对象,也可以将作者创作出的文学文本作为审美对象。 
  当我们以文学文本以审美对象时,有的人偏爱小说,有的人偏爱诗歌,有的人偏爱散文等不一而足。这只是从体裁上有所区别,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是感召我们的根本原因。 
  “体验说”的主张者们把文学看成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一种方式,将这个过程提高到文学观念的理论高度。以为文本是死的东西,是读者的审美赋于了文本以生命,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这中间就是二重审美:首先是作者对客观的审美,其次是读者对文本的审美。读者对作品的研读,一般会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读者完全被作者所征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有网友对于小说有一段阐述:小说的终极意义是让读者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被感动的无话可说。当然,这只从读者被作品影响的层面探讨,至于“终极意义”是大而广的命题,必须辅以前人的理论基础,不在本文讨论之中。这层意义上的审美,是读者不具备自己完整的审美观念,受人掌控。 
  第二层面是读者从作品的研读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里的伪真粗精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恩格斯老先生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科学的正确性总是相对的。在现在看来正确的东西,有可能被后人不断的推进成错误甚至荒谬的尴尬的境地里。这说明伪和真、粗和精是相对不稳定的意识。人有个特点是类聚,喜欢符合自己思维习惯、方式的作品和思想,己欲言不能而被作品言出的东西,构成读者强烈的求同意念。这一层面的读者相对比较成熟,有自己的固定思想,能从作品中充分发挥“拿来主义”。 
  第三个层面的读者则是会整体综合评判作品的从品质到价值的优劣。由文本的内部结构作为评判的起始点,从语言、结构、形象、意蕴等入手,深入的分析出文章内在脉胳,并结合所处时代的文学思潮、文学观念,作者的成长环境背景,作者创造的意图等分析出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这一层的读者具备很深厚的理论知识及创作实践经验。有评判是非的标准,评判文章的能力。如金圣叹等。 
  总之,审美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以作为审美的主体的人的文化知识修养、思想意识为根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结果。 
网站:http://gb.cri.cn/3601/more/3648/more3648.htm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读者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或是对作家创作的评价的接受,始终是和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脱离了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不能称为文学鉴赏。但是单有感觉没有理解,单有情感没有认识,也不可能深切领会文学作品的意义,同样不是真正的文学鉴赏。夸大感觉与感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把文学鉴赏归结为脱离理性认识的“形象直觉”活动,是片面的。无视文学鉴赏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也是片面的。在文学鉴赏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学鉴赏活动 的基本特点。
  文学鉴赏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对立的统一。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种客观的规定性是由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决定的。读者在鉴赏中的想象与联想,终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画面为基础的。但是读者鉴赏文学作品又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它还带有一定主观性。每一个读者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立场观点,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他们在鉴赏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第7卷第419页)。这就是由于文学鉴赏的主观性而造成的差异性。
  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欣赏者要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就要进行“再创造”。“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是鉴赏者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或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对作品的意境有深切的感受,也就发现不了作品中的那些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特别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形象具有间接性,不象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这就更需要鉴赏者的想象力,更需要鉴赏者进行“再创造”。它要求鉴赏者善于通过语言的媒介,想象出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生活境界,并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
  文学鉴赏活动同时也是对作家在作品中已经作出评价的生活进行“再评价”。作家的主观评价是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客观生活所作的评价,而鉴赏者的“再评价”则是结合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的结果。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可能违犯作者正确的评价,也可能纠正作者错误的评价。这种评价是鉴赏者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
  文学鉴赏中还有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即“共鸣”。
   “共鸣”是指在“再创造”和“再评价”的基础上,鉴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或在某些方面、某一点上拥符、相似,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共鸣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为基础。一般地说,作者与鉴赏者之间需要具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阶级立场、社会理想、生活经历,才会发生共鸣。所以共鸣现象大量表现在同时代同阶级的作家作品与鉴赏者之间。但是读者鉴赏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学作品发生共鸣的现象也是存在的。由于某些共同的社会历史原因,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之间,除了时代、阶级差别之外,在某些时候和某种情况下也会有某些思想感情相通之处,在某些生活方面或某些问题上,也会有某些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比如,古代封建阶级进步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斗争,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给今天的人民群众以感染,乃至使他们产生共鸣。又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古人的高尚精神品格与道德情操,虽有其阶级性的一面,但也有可以继承的一面,象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就很容易打动处于类似社会环境中的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但应指出,这种共鸣并非是绝对的一致,而是矛盾的统一。因为今人与古人总有时代与阶级的距离,不可能完全契合,所以今人通常只是与古代作品的某一方面发生共鸣。可以与其中的积极因素发生共鸣,也可以与其中的消极因素发生共鸣,这又跟鉴赏者的主观因素有关。总之,共鸣是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
  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作家创作的作品为文学鉴赏提供了客体对象;而文学作品又必须通过读者的鉴赏,才能产生社会作用。因此作家创作,也需要重视文学鉴赏的规律,尊重读者的审美要求和艺术趣味。同时,文学创作又具有培养和提高读者鉴赏水平的使命。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而读者的鉴赏水平,既受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审美意识的制约,又受文学作品这一鉴赏客体对象的制约。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者的鉴赏水平只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所以古今许多优秀的作家,都要既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适应读者的鉴赏水平,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又要努力丰富和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以满足读者不断发展的鉴赏需要。
-------------------------------------------------------------------------------------------------------
最后附了张图片送你,不知道能不能用到,加油吧!

文学小报

2. 散文文学小报怎么做?

你只要把小报分成三部分,再顺利的话,应该可以很快做完
一.标题
标题是相当重要的,你可以取一个新颖点的题目.不过标题不要太大,只需占小报的5分之1或更大更小,但需要你自己决定.
二.背景
背景就是散文小报唯一的图了,因为这是散文小报,最好都用优美散文诗.在标题后面找一幅壁纸,清新好看一点,接着粘贴缩小至封面;而下面的背景也用壁纸(建议:用山水壁纸,最好与上面的背景颜色相近70%),背景就OK了!
三.正文
正文更简单了,找一篇名人的散文(长一点的)或几篇散文.越幽雅越好,越能使小报饱满越好(当然空隙可以适当留一点,建议你用朱自清大师的"荷塘月色",很长,很优美,很不错),马上小报做好了.
如果你按这个方法,不出10分钟就能OK,我自己也做了一张,以清新诗句为主题,还挺幽雅,有竹林风的味道.

3. 关于文学的手抄报资料

可以问度娘啊。
 海风吹拂海面。吹拂着无千年的沧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让文学在前人未有的探索中发出惊异的光芒。文坛上,似曾徘徊过无数出色的文人墨客。   其实文人的体内会奔腾着一匹野马。桀骜鬓毛流淌风华。他们愿在荒芜的阔野上,以泪渐洒。达达的马蹄要踩出文学之花。   长亭内,醉酒当歌,叹人生几何,豪迈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阅人无数的时光引无数后辈由衷启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含情脉脉,双眉紧锁着淡淡忧愁的文学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自古的文人有李白,杜甫,杜牧,孔子。他们用自己的笔敢于批判当时的封建社会,做了文人应该做的事情。现在,我也喜爱文学。我要用我的笔,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细雨霏霏的夜晚,创作着那一首首属于自己的诗篇……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如一对霸气的龙凤,在历史的长空,腾飞自今。   回眸过去的里程,让我们自豪敬佩。展望未来的旅途,又让我们信心百倍。   东西方文学的交融,出现了更多流派。以英国的斯特恩开始的感伤主义,以但丁为首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写照生活为主的自然主义等等。   又过了若干年。出现了欧洲神话文学巧匠安徒生,唯美诗歌主义的泰戈尔等等。在神圣的东方领域上,跋涉出了胡适,鲁迅等才人,他们在文坛上力挽狂澜……   时间翻阅,跨越新世纪的门槛。80年后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少年作家。另类的韩寒,小才女的蒋方舟,花语新秀的叶迷,滕萍等等。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既人学。"的确,文学是人学。可是当文学涉及到人学时候,在旅途中的文学者会感到很孤独,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现了文人们所说的--孤独是诗人的情人。   立足当今世态,真正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当文学巨匠巴金去世后,不少人已觉察到文坛开始走向没落。这个话题,在文学圈里,已是共同瞩目的问题。余杰也说:"当代文学正是缺乏古希腊复兴时那股悲愤伟大的历来能够。"如此,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于此升华,复兴文坛昔日的辉煌。   文学。   仅仅几笔的两个字,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字眼。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曾比喻,文学是求知阅世的过程里,一项重要的大门。她曾说过一段话,多年后,仍让我记忆犹新--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是这个时代生活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曾经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爱文学》。那时的我,对文学这扇大门充满了好奇。而今天,我写的这篇文章仍叫《我爱文学》,这时的我,内心充满着对未来的的希翼与憧憬。我相信,只要爱文学,就离文学不远。文学其实就在我身边。当一切成为过去时,翻开昔日的驿路随笔,甜蜜依在。因为文学能经受得起时空地域的辗转流离。   古人曾对文学作品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出清风,如霞,如烟,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宝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的确,文学作品正是反应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文学者了解对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看对方的文学作品,从而下于评估。在文学的领域上,总有一种摸索不清的依赖。这点至今一直都让我很困惑。例如一个文学者跟另一个文学者的态度,与一个文学者与非文学者相处的态度决然不同。陌生的文学者偶遇,总会有一总莫名的相信与依赖。我想,这或许是文学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身边总会有不少人感觉学文学的人很神经质。这正是导致学多文学者自杀身亡的致命原因。往往看事物越透,想得越多,大脑总会承受不住太大的压力而爆发。正如哲人周国平所说的:"看世超过了一定的距离,就难以成为踌躇满志的风云人物。"所以,我们看世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文学正是消耗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不久,又出现了这个说法。而现在,真正的"煮字疗疾不舍昼夜"的文人很多不顾及生命长短,钱财多寡,名利得失。以"淡泊已明志,宁静以致远。"吸求一颗纯净光洁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长的夜行路。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乐了。   前面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做。尽管我知道,永远到达不到文学彼岸,但是我仍会永不停息地向前迈进,做一帆小小的航船,漂流在文学的湾港,心中只为了年少的那句誓言--"我爱文学!" 读书的乐趣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想这种享受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到。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依我看来也需要缘分。缘深,似乎成了书呆子,愚不可及;缘浅,开卷无益,掷书而茫然。古云:「活到老,学到老」;从古至今,多少的伟人莫不是经由读书而踏上成功之路?悬梁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藏火苦读的祖莹、广涉书海的曹雪芹、自学成才的王云五,他们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在在皆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楷模。

关于文学的手抄报资料

4. 读书小报资料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我们需要文明生活 
六年级 王炳相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却给妈妈当了回老师,而且用我的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全家。用妈妈的话说,我不仅改变了妈妈,而且通过改变妈妈,改变了妈妈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全家乘车外出看电影。因为奥运会官员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摆着各色塑料花卉,冬日里让人感到了一丝暖意。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东直门时,妈妈将装有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车开回去捡起垃圾,可妈妈说车已经无法返回,再说路上车那么多,如果回去的话撞车怎么办?妈妈甚至说下次改掉也就罢了。可我坚决不干,最后爸爸终于把车开了回来。妈妈找回了扔掉的垃圾。虽然耽误了好多时间,但全家都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回家的路上,机场高速路两边的树上挂着好多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从此以后,我们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成为“讲文明、护环境”的大使。上周,我们全家去爬香山,赏红叶,带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后,大家分别将垃圾收好,背着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里再也不用我监督,都会自觉所为。妈妈更是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动。她经常会在公共场所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我把这个故事送给所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的言行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当您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吧! 
我要用亲身经历的这件小事告诉同学们,我们的言行也是可以影响改变大人的!不信你试试吧!让我们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中学生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 

文明礼仪伴我行 
八年级 宫亚明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广大公民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自觉遵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现象发生。 
比如,在公众面前掏耳、挖鼻,甚至抠脚丫;听他人讲话时,东张西望,不屑一顾;上公交车时,蜂拥而上,争抢座位,甚至大动干戈;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马路边便溺。2004年10月6日的《北京广播电视报》就报道说:木樨地科技会堂东边的马路边就成了出租车司机的露天厕所,以致于隔百十来米就能闻着味儿,居民意见很大。居民意见不可能不大,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没遮没栏的在马路边上说方便就方便,的确不文明。便溺者是方便了,但过往的行人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若让外国人看见了,还不会耻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低,因为你的方便让整个民族受歧视,受牵连,成何体统?对得起养育你成长的祖国母亲? 



================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 


文明,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高一(1)班 邓雪雯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谁也不会愿意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须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次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父亲、母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在日本这个国家都有严格的礼仪习惯,更何况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古国呢。 
现在,我们国家对文明礼仪越来越重视,比如推行文明礼仪操;出版《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开展“首都市民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我在街上,看见四个八、九岁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的自行车移开,他们额头上的汗珠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流,可他们无暇顾及。看到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会被他们所感动。这件事足以证明我国文明礼仪教育取得的成绩。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

5. 读书小报资料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 
新浪读书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在每年的4月23日,各国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 
闹闹的欢乐节庆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书可以增加自身的修养,读书可以使人博学多才,读书可以答疑解惑,读书可以使人更加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自己,读书可以引领我们到很多去不了的世界,读书可以作为无聊时的消遣,也可以作为取得文凭的工具. 
因为读书有很多好处,(一般而言,当然是指好书),所以很多人都在读书,因为大家都在读书,所以我们也要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有好处,某个人为什么要读书?每个人读书都有不同的理由,每个人读的书也不同.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图片: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6%C1%CA%E9%D0%A1%B1%A8&t=3
很辛苦啊!!采纳??

读书小报资料

6. 读书小报资料

●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存。 ——孙中山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不学诗,无以言。 ——孔 子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 彝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平民读好书,做好人。——陶行知


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7. 读书小报资料

新浪读书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在每年的4月23日,各国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 
闹闹的欢乐节庆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书可以增加自身的修养,读书可以使人博学多才,读书可以答疑解惑,读书可以使人更加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自己,读书可以引领我们到很多去不了的世界,读书可以作为无聊时的消遣,也可以作为取得文凭的工具. 
因为读书有很多好处,(一般而言,当然是指好书),所以很多人都在读书,因为大家都在读书,所以我们也要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有好处,某个人为什么要读书?每个人读书都有不同的理由,每个人读的书也不同. 

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读书小报资料

8. 文学手抄报

  手抄报是中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等的全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当重大的节日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或祝愿或庆祝或歌功,比如迎元旦、迎“五四”、庆“七一”、庆国庆等。最近由中央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共同举办的“2003年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手抄报大赛” ,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这里,我与大家谈谈怎样进行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大体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同学们,锻炼锻炼自己,动手编绘出一份属于你也属于大家的手抄报吧。


  文学的精神性价值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
  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但是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