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2024-05-14

1. 10个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10个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故事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那你知道关于讲述“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有哪些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10个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选择创业,先看看他们的路
    成功人士,怎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人士?中国十大创业人物每一年的评选都让大家看到了创业带给大家的魅力,10个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如果您也想创业,不妨看看他们的创业心得!
     1、百度公司CEO——李彦宏 
    李彦宏的创业之路:创建百度,专注于搜索,这充分说明了李彦宏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嗅觉。经过六年的漫长发展,百度终于迎来了互联网史上的搜索热潮。2011中国十大创业人物解读!2005年,随着Google上市后股价的不断攀升,以及搜索在网民生活中的普及应用,再加上搜索所带来新商业模式,百度成功地在今年8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夜之间,百度股价涨幅达到354%,创造了纳斯达克新的神话。而李彦宏本人,亦因为百度的.成功上市成为身价亿万的富翁,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2、英特尔中国总经理——赖一龙 
    赖一龙的创业之路:作为英特尔中国负责人,与业界伙伴广泛开展合作好像是赖一龙2005年的主题。而借助英特尔的扶持,国内的IT企业,尤其是硬件企业迅速成长,联想到今天更是成为了全球性的电脑厂商。不过,英特尔扶植本土企业,推动电脑普及的战略没有停止。2011中国十大创业人物解读!2005年,英特尔更是与黑龙江、湖北、山西、山东四省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电脑普及计划项目。虽然业界对其计划颇有质疑,称水土不服。但赖一龙仍在有条不紊地实施着他的宏伟计划。他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3、联想全球COO——刘军 
    2004财年起负责集团企划系统与运作系统工作,协助CEO制定集团发展战略、推进集团运营管理,以及负责集团的采购、商务、物流、质量和生产制造等供应链管理工作。合并IBM后,刘军领衔打造全球的全新供应链系统、区域总部拓展到五个等大规模调整动作。
    刘军的创业之路:唐越作为见证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卓越人士之一,成功将互联网与旅游业结合,创造出旅游业电子商务新模式,并成功融入风险投资,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4、e龙CEO——唐越 
    2011中国十大创业人物解读!同样是经历了互联网兴衰和泡沫,进入2005年,e龙的旅游电子商务业务进一步长足发展。在11月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e龙总收入5940万元 同比增长56%。对于旅游电子商务和e龙公司的未来,唐越充满信心。作为公司董事长兼CEO,唐越曾非常自信的表示,“我创业的公司怎么可能倒闭”。
     5、IDG合伙人——周鸿祎 
    周鸿祎的创业之路:在中国互联网界素以敢说敢为著称。在2004年3月到2005年11月担任雅虎中国区总裁期间,为雅虎中国争取到有史以来最大的支持,完成了3721与雅虎中国的整合,“建立一支可以使公司在适当时机从整合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的管理团队”,2011中国十大创业人物解读!并成功创业雅虎搜索中国子品牌“一搜”。2005年11月,周鸿祎任职期满辞职,不久后怀揣6亿人民币现金加入IDG担任基金合伙人,成功实现从职业经理人到风投合伙人的转变。
     6、华旗资讯总裁——冯军 
    谁都未曾料到,当时的装机老板“冯五块”,短短几年内创造了一个响当当的“爱国者”数码品牌。而让“爱国者”成为国际巨人,一直是埋藏在冯军心中的伟大梦想。2005年,华旗爱国者圆满完成‘神六(费俊龙聂海胜)’录音及存储任务。2011中国十大创业人物解读!这次特殊的任务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清晰而完整地获得来自太空的“天籁之音”,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民族企业已经拥有国际一流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7、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 
    2005年中国IT界,风头最劲的人物当属马云,一个非IT出身、又未专门学过管理学的英语教师。在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代创业者当中,如今依然像马云这样在江湖上兴风作浪的人可谓寥寥无几。马云曾经告诫自己,别把自己当英雄。然而,又会有那么多人不自然地把他当英雄。尤其是阿里巴巴和雅虎的空前并购案更是为其印上了英雄的烙印。2011中国十大创业人物解读!2005年马云完成对电子商务的战略布局,在交易市场、支付机制和搜索技术等领域重点出击,与世界一流企业进行竞争。
     8、惠普中国总裁——孙振耀 
    23年当中,孙振耀在同一家公司经历了18位不同风格的上司,而他也从惠普的一名最普通的工程师,成长为惠普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领域都有缺点和优点,更重要的是你能够看到他的优点,而不是只看缺点,甚至你能够帮助上司发挥优点,尽量避免他的缺点。”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使得孙振耀在惠普的转型当中游刃有余,为惠普中国在全球转型中平稳过渡起着重要作用,惠普在华也已达到全功能完整的布局。
     9、大唐移动CEO——唐如安 
    作为大唐移动的首席执行官,唐如安注定要成为中国3G标准TD-SCDMA坚定不移的推动者,而TD-SCDMA曾经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如今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更是让其有着深刻的体会。2005年,TD-SCDMA终于取得产业进程的大发展。2011中国十大创业人物解读!TD-SCDMA从过去的技术研发到去年通信展全线产品的通过,再到今年已经形成了全面的发展,产业链相对完善和健全,产品也已陆续推出。随着中国3G脚步的日益临近,支持TD-SCDMA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10、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 
    以学者和企业家的双重眼光,使清华同方成为中国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他把职业经理人的态度和现代管理理念相结合,使清华同方成为诚信、高效的公司。
  ;

10个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2. 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的创业  励志     故事   向来为人津津乐道,他们在创业时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和面对困难时迸发的潜力令人侧目。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更多“励志故事”的相关内容推荐↓↓↓ 
   每天一则经典的三分钟励志故事10篇   
   1000字励志故事及感悟   
   50个经典励志小故事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5篇 
   10个励志成功小故事   
   成功人士的  创业故事  1 
  李嘉诚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2 
  柳传志
  年龄:65岁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在企业的初期状态,目标是一个暗藏的、朦胧的意识。因为你还很弱小,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企业还缺乏把握,无论你具有怎样的信心,目标对于初创企业至多是一个远大抱负,因而无法量化与明确。
  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
  老帅柳传志在2月初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时候我出来,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柳传志自剖心迹,虽已年逾65,但激情不减当年。
  19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硅谷也成为中国的技术研究者们的热门话题。中科院内部的科技人员早已经禁不住诱惑,不断走出高墙深院创立公司。时任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已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组成三人核心成员,柳担任副总经理。曾茂朝将计算所的传达室交给柳传志使用,又给了20万元开办经费,还给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纳本所人员,可以使用所里的技术成果,员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计算所里的办公室、电话以及所有资源等。
  虽然支持很多,但是从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最令人头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传志后来回忆,“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000块,联想也跟着去做。当时有说法“骗子比彩电还多”,尽管柳传志小心谨慎的叮嘱要看到电视才付款,他们也的确看到了电视,不过等钱汇过去,对方却消失了,联想一下被骗去14万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艰难。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成果产品化后就是后来知名的“汉卡”。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必须装上汉卡,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曾茂朝的妻子,计算所研究员胡锡兰就在1985年的夏天从自家楼上看到了一个难忘的场景:烈日炎炎下,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将一堆微机从大院门口搬进来,柳传志满头大汗,衣服湿透,而李勤把裤子卷到了大腿上,气喘吁吁。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3 
  鲁冠球
  年龄:64岁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自己的意志。当企业家如果光会享乐,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企业家就不成为企业家,是败家。
  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  修理  厂,富有  经验  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当年秋天,他将工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即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在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他便张贴  广告  ,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万向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鲁冠球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4 
  刘永好
  年龄:58岁
  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养殖
  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可以从头再来。  ——刘永好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所以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行车。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可以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  毕业  后留校成为老师。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  教育  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1980年  春节  ,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集体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他们就想,搞自己曾经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希望集团诞生了,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1997年,四兄弟宣布和平分家,刘永言创立大陆希望集团,刘永行成立东方希望集团,刘永美建立华西希望集团,刘永好成立新希望集团。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5 
  李河君
  “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为恰当的了,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狂涨,上涨10.36%,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使得汉能薄膜发电股东李河君身价达到2000亿,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成为了新一届中国首富。
  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创建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汉能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李河君1988年大学毕业后,靠着从大学老师那借来的5万元起步资金,通过卖电子产品、玩具等,和17个伙伴一起,通过6年的积累,到1994年底积累了七八千万的资本。本来打算收购上市公司坐庄,但是经过对水电站市场的考察之后,李河君改变了初衷,转而进入了能源行业,以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之后,再次通过并购将旗下电站的装机量扩大到了几十万,产业覆盖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
  2002年,云南省规划建设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李河君签下其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当地发改委的阻挠,因为发改委不相信李河君能干成。于是,李河君愤然将发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终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八级”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业
  2009年,李河君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涉足到了光伏行业。当时,正式光伏行业的“拐点”。此前,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装量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的光伏行业进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业都因为产能过剩而破产,包括无锡尚德。
  李河君进入光伏行业时,选择了薄膜太阳能领域并于2011年寒冬来临之际开始投产。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已经达到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尽管薄膜的市场远不如晶硅,市场占有比例还不足1层。但是,李河君却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并且还在多个场合推崇薄膜发电技术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发电引领终极能源革命”。
    
     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相关  文章  : 
  ★  5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 
  ★  名人创业故事 
  ★  创业励志故事五篇 
  ★  五则成功人士创业励志短故事100字 
  ★  5个经典励志故事 
  ★  必须要看的五篇成功人士励志故事 
  ★  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小故事 
  ★  三则成功人士经典创业励志故事 
  ★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 
  ★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3deb3e38843798ce8b6783fc0959c85";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3. 成功人士创业背后的励志故事

   
     创业者要想获得创业的成功,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把一间公司做成真正成功的大企业,创始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成功人士创业背后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成功人士创业背后故事篇1      ——梦起始的地方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天,在美国佛蒙特溜冰场的座位席上坐着一个年轻人,他静静地坐着,看着在眼前不时闪过的那些溜冰人,此时溜冰场上空的温暖阳光可以让他很享受着这种美好的时光。自从他卖掉了家传的卷菸纸厂后,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他正琢磨著如何藉著这笔钱再发一次横财。 
     在溜冰场旁边有一家咖啡店,每次他到溜冰场的时候,都会在这个咖啡店里喝上一杯。这家店的咖啡很合他的口味,最后他把这家小店买了下来,自己卖咖啡。 
   
     一年后,他成立了一家咖啡烘焙公司,但是对于一个只有卷菸纸优势的人来说,想要在咖啡这个陌生的领域有所建树,不仅需要有常人没有的努力,机遇也很重要。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公司并没有赚钱,在最初的3年里反而亏了上百万美元。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亏钱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为此他很留意顾客的意见,经常免费邀请顾客品尝咖啡,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且立马着手改善,但是他的公司生意还是不见起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前来他店里喝咖啡的两个附近公司员工的谈话,被他无意间听到了,员工抱怨说公司的速溶咖啡非常难喝,让员工出来喝咖啡,老板又不乐意,很是苦恼,每次都是偷偷溜出来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为什么不把自己美味的咖啡卖到办公室去?他问自己。于是他开始把重心从咖啡店转移到办公室去,他马上找到当时的办公用品供应商史泰博,说服了史泰博和他达成打折协议,他的咖啡如愿以偿进入了史泰博北美的600家办公用品超市,并且进入了超市的邮购目录,通过这个渠道,他输送了超过45万公斤的咖啡。 
     由于他敏锐的商业眼光,考虑到后面的个人咖啡机市场是一个还未开发的处女地,他率先想到投资生产单杯咖啡机和K杯的克里格公司。 
     他并不满足,他开始考虑不仅要让自己的咖啡在办公室里可以喝到,最好还是能喝现成的。他果断和美国波兰春公司联手推出一种咖啡机,只要加入咖啡,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就可以喝上热气腾腾的咖啡。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因为大部分的公司都愿意安装这种咖啡机,这样就可以避免员工以“咖啡难喝”为理由,上班时间溜出去喝咖啡。靠著咖啡机,他的咖啡市场开始了更加疯狂的扩张。他的目光开始涉及被星巴克忽略的加油站和STOP/SHOP便利店,他要让喜欢他的咖啡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自由享用。 
     由于进入了批发渠道,咖啡的价格开始大幅度降低。而走加油站和便利店的平民路线,又增加了咖啡品牌的影响力。 
     随后,他的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美金,分店开了9家,并且还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成功上市。 
     在咖啡领域,星巴克的老大地位一直无人可以撼动,但是自从有了他之后,他靠K杯和个人咖啡机捆绑销售模式,销售额已经远超星巴克,作为全球增长速度第二快的企业,他公司的股票价4年来狂飙9倍,星巴克只能屈居第二。这家咖啡公司的名字叫“绿山咖啡”,那位在溜冰场上不溜冰而只是喝咖啡的年轻人,就是绿山咖啡的创始人鲍勃·斯蒂勒。 
     成功人士创业背后故事篇2      ——都市生活家,德国归来做奶爸 
     一个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多年的青年,回到武汉后,竟然放弃优越的外企工作,整天与妇幼群体打交道,又跟山里的农民混在一起,他究竟要干什么?经过几年的摸索,他成功建立了中国首家直营式有机生活俱乐部,成为一名颇具特色和品位的“都市生活家”——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王晨峰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后就职于世界500强科技公司,并定居慕尼黑。他和妻子都是从事高强度、高收入工作的白领,常常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2005年夏,王晨峰回国办事,突感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竟被诊断为胃癌。当时的他万念俱灰,幸好后来发现是误诊,他得的只是胃病,而且很快就治好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感觉像捡回了一条命,并从此开始关注健康。 
     两年后的春节,王晨峰回武汉探亲,又亲历了父亲突发心脏病的痛苦过程。他深深地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在父母身边尽孝更重要的了。不久,他和妻子放弃国外的一切,带着孩子回到了武汉。 
     回国后,有几家外企给出高薪,想聘请王晨峰,还有朋友找他合伙到武汉光谷高科技园开公司,他都一一婉拒,他不想自己再成为高速旋转的“陀螺”。他每天就在家当“奶爸”,当时他的孩子才4岁。他非常喜欢小孩,太太在慕尼黑怀孕期间,他跑到书店买了很多德国最新的育儿专著研读,被妇产医院很多医护人员誉为“最专业的家长”。 
     由于崇尚环境保护,加上注重健康,王晨峰对国内的饮食环境十分“挑剔”。当时,社会上屡屡曝出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使他很担忧。 
     这些种种,让王晨峰有了创业灵感,他决定开一家面向妇幼群体、宣扬健康自然、提倡有机生活的公司。为了试探这个想法是否可行,他和妻子首先在网上成立了“莱茵德堡母婴健康沙龙”,利用论坛、QQ群等方式,聚集了一帮“奶妈奶爸”,并与各大医院合作,定期免费举行相关主题的讲座。 
     渐渐地,他的沙龙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有些孕妇不辞辛苦地从下午2点听到5点多,还一字一句地记在笔记本上……他还被粉丝们誉为“专业奶爸”。 
     在一次以孕妇饮食安全为主题的讲座上,一位准妈妈提问:“既然这么多食物不能吃,那吃什么?”一句话,问得王晨峰哑口无言。 
     冥思苦想后,王晨峰认为要想真正吃得安心,唯有抛开所有中间环节,直接到农民手上购买天然食品。于是,2008年底,他正式成立了拉图尔自然生活俱乐部,旨在为会员寻找真正的健康食品。 
     万水千山寻找农耕人 
     寻找的过程十分艰辛。王晨峰先从网上找那些自称生产“天然食品”的有机农业基地和私人农户,然后不远千里亲自跑过去考察、确认。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名不副实。他通过与基地工人交谈、寻访周围群众、请人化验等详细调研,确认该基地在生产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才会放心地与对方签下供销协议。 
     好不容易弄回来一批山东食品,由于他调研的过程都拍成了DV,粉丝们后都信任他,一哄而上抢光了那些食品,尽管价格比市价贵了好几倍。 
     为了减少寻找成本和提高效率,王晨峰后来参加了不少倡导食品安全的组织和活动,并建立了一些人脉圈子,这样可以更容易更迅速地获得相对可靠的食品线索。但无论对方的食品有多大的权威和名气,他都要经过自己长久的实地考察和探访才会合作。 
     在此过程中,王晨峰还和每一位农户都结交为朋友,除了生意来往外,平时有很多的沟通。从2010年起,他对合作的农户也采取会员制,定期组织他们到武汉来参观、游玩,并与俱乐部的城市会员互动。 
     随着农户会员越来越多,王晨峰俱乐部的有机食品种类也就变得丰富多彩:有来自河北用石磨碾出来的传统面粉,产自湖北恩施山区的山药和红薯,山东的小麦胚芽等等,多达几十种。2010年秋的一天深夜,王晨峰突然接到一条来自宜昌山里的简讯:“王老师您好!我给您发的山货已经装箱上车了,明早就准时出发。我家有一头四百多斤的土猪,绝对是用猪草喂出来的‘天然猪’,我娘准备明天卖给猪贩子,可我想到了您,不知道王老师您是否需要这头猪呢?……” 
     王晨峰立即笑着回复:“这头猪我要,哈哈!”他知道,对方是与他已合作近一年的山里小伙子黄军,特别朴实厚道。第二天,他就在QQ群里释出讯息:“有一头宜昌来的土猪,正在赶往武汉的路上,谁要?”“我要猪腰子!”“我要猪头!”“我要排骨,哈哈……”不到半个小时,那头可怜的猪竟然就被几十个粉丝提前“瓜分”了。 
     自那以后,黄军就成了俱乐部的“供猪会员”。每次他送货到武汉,大家都前去迎接,亲切地称他为“猪司令”,感觉就像农村来的亲戚…… 
     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让拉图尔俱乐部越来越生机勃勃。拉图尔是由德语Natur翻译而来,意为“自然”,王晨峰不仅要让俱乐部的会员们吃上自然食物,还要让大家“回归自然”。 
     有机生活趣味生财 
     有了稳定的客户和食物源头后,2011年,王晨峰便开始琢磨,如何让会员们吃得放心又开心。因为他的会员大都是二三十岁的孕妇、母亲,而且她们不是公司白领、高管,就是幸福的家庭主妇,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参加这个俱乐部,目的就是为了健康和快乐。可怎样才能有趣呢? 
     一次,有个来自大别山的女农户到俱乐部参观,武汉的会员们夸赞她的食物很好,她笑得合不拢嘴,还热情地邀请大家:“如果不嫌弃的话,你们明天跟我回去,到山里去做客吧!”没想到这激发了不少会员的兴趣。次日刚好是周末,在王晨峰的带领下,十几个会员家庭呼啦啦地开车去女农户的家乡自驾游。正值收获的金秋,在那片风景优美的山区里,会员们跟农人去挖红薯、掰玉米,尤其是孩子们,满山撒野,欢呼不已…… 
     “这真是个好主意啊!”从那以后,王晨峰几乎每周都会举行一次“农家游”。他最有成就感的是,每次带着会员们去农场、山林、村庄游玩时,能看到会员的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变得无比聪明可爱。而有些曾经迷恋网路游戏的孩子,在他的引领下,都渐渐摆脱坏习惯,爱上了大自然。有的孩子叫他“拉图尔叔叔”,有的称呼他为“拉图尔导演”,最后干脆简称他2“拉倒导”,这些调皮搞笑的孩子,让他获得很多当“孩子王”的乐趣。 
     于是,王晨峰又在俱乐部增加了针对会员孩子的“自然教育”专案,得到了很多父母的支援。2012年春,他带着一群孩子走进鄂北山区的一个养猪基地,带孩子们去田间地头割猪草,回来又切猪草,然后煮猪食、喂猪……回程途中,孩子们都说:“拉倒,拉倒,这次去看猪太好玩了!”他笑道:“比你们在家玩电游 *** 吧?不过回去一定要每人写一篇作文哦!”后来,孩子们的游记都写得非常鲜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经过四年的摸索与打拼,王晨峰的俱乐部如今已有近百种天然食物,吸纳了数百名长期稳定的粉丝会员,受到武汉两千多个家庭的关注。他还发展了一家母婴服务公司、商贸运输公司等。他的俱乐部有一句口号:“真实,真食,珍食”。谈起成功的经验,他说:“诚信是需要经营的。我相信,真实的东西,永远都是最有力量的,正如刚从土里刨出来的农作物,看起来丑陋,却是最健康的食品……” 
    >>>下一页更多成功人士创业背后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背后的励志故事

4. 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

   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别人。靠别人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欢迎阅读。
     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一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集资2.1万元,在深圳创立了华为公司;次年,任正非出任华为公司总裁。随后28年间,任正非凭借持续创新创业的精神,引领华为不断创造商业奇迹,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如今,华为从一家立足于中国深圳特区的民营企业,稳健成长为年销售规模超过2880亿元人民币的世界500强公司。华为的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和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终端已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成为中国杰出的企业家之一,曾两度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他:“任正非是一个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
     年逾不惑的创业者
     有句话说,“25岁到35岁为创业最佳期,40岁已经相当迟,40岁以后则是例外中的例外。”言外之意就是说,一个人创业时越年轻,也就越有更多尝试的机会、更大的冲劲和实力。相比之下,任正非的成功更像是例外中的例外:创业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43岁从零开始,这谈何容易?
     但是,即使到了这个年岁,任正非依旧保持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锐气。创办华为公司后不久,任正非即决定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50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开始了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虽然环境艰苦,但是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怀着勇往直前的干劲,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分工协调解决各类问题。
     任正非就是用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华为熬过了创业的艰苦岁月。
     “假设”未来的思考者
     在过去近30年的发展历程里,华为始终保持着快速的前进步伐,创造着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商业神话,将一个个历史悠久、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对手甩在身后。华为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任正非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决定性作用。
     正是一种无时不在的危机感,默默引领着这个庞大的通讯帝国披荆斩棘。华为内部不时传出任正非“泼冷水”的声音,比如,“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华为的冬天”,甚至要求员工们坚持对自己、对今天、对明天作出批判以及对批判的批判等。
     “这不是危机意识,这就是假设,假设未来的方向。我们是假设个危机来对比华为,而不是制造一种恐慌危机。”任正非曾幽默地称他在华为最大的权力就是思想权,而思想家的作用就是假设。他进一步阐述了假设之于思想的重要性:“只有有正确的假设,才有正确的思想;只有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有正确的方向,才有正确的理论;只有有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战略……”这种忧患意识的假设,让华为员工戒骄戒躁,奋斗不息。
     同时,华为做任何事情,都以客户为中心,全力以赴,甚至不顾个人安危——生怕做不好让客户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思想理念正是华为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广告语无形中为华为的持续高成长做了最好注脚。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通过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华为不仅输出了优质产品、行业标准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更输出了思想。事实上,任正非的企业理念在中国企业界乃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任正非说,华为需要一批各方面的统帅人物,需要在管理、研发等领域造就出一批战略家,也需要一批仰望星空、假设未来的思想家。
     放眼全球的战略家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当下,互联网以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沟通、交流以及海量的信息资源传送、呈现、挖掘和共享,正在颠覆传统经营模式,并对越来越多的行业造成巨大影响和冲击。互联网思维开始盛行,甚至颠覆、超越以往的工业科学管理模式。
     2015年10月,任正非接受了《福布斯》杂志专访,畅谈了对中国创新、“互联网+”、“工业4.0”等热门话题的看法。任正非认为,互联网只是工具,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实业,解决人们的生存、幸福问题。实业是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这中间,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创新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国家要踏踏实实迈过工业化才行。另一方面,云计算正在摧毁基于卖产品和卖服务的传统IT业,包括软件、硬件、网络设备和传统IT服务厂商等。云计算的颠覆性有可能是IT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革命。
     面对这样的形势和挑战,任正非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认识,并吹响了坚定的冲锋号角。“当前4K/2K/4G和企业政府对云服务的需求,使网络及数据中心出现了战略机会。这是我们的重大机会窗,我们要敢于在这个战略机会窗开启的时期,聚集力量,密集投资,饱和攻击。扑上去,撕开它,纵深发展,横向扩张。我们的战略目的就是高水平地把管道平台做大、做强。”2016年1月13日,任正非在华为市场工作大会上表示。
     任正非以“纵深发展,横向扩张”为核心,分析了华为如何立足主航道,在已发现的战略机会上聚集能量,迅速做大。他提出,终端业务要在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企业业务要抓住成功的部分,先纵向发展,再横向扩张。智慧城市、金融行业的IT正向云架构转型,电力行业转向数字化,政府和企业扩大对云服务的需求,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机会。华为要敢于和大数据、云计算的科技巨头博弈,以迎来新的历史转折,实现更好发展。
     近年来,华为在运营商业务、终端业务和企业业务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步入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但是,对于华为来说,最大的变量,也是更具战略性和颠覆性的,还是云计算技术,这关系到华为的立身之本以及未来生死。这一次,任正非再次表现出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向世界水平高科技发起冲击。
     “未来将是一个全联接的世界。”这是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孜孜以求的信念。20多年来,华为抓住中国改革开放和ICT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信赖。华为坚持聚焦战略,对电信基础网络、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以客户需求和前沿技术驱动创新,使公司始终处于行业前沿,引领行业的发展。华为在构建高效整合的数字物流系统,促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互联和交融等方面一马当先,推动了行业和社会进步。
     成功人士创业小故事二     2014年05月18日,快递巨头顺丰速运已正式在全国铺开名为“嘿客”的便利店,首批共518家,从而大举杀入国内火热的O2O市场,这一模式将对国内电商格局产生较大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首批开业的顺丰“嘿客”总计518家,除青海、西藏以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覆盖。“嘿客”便利店,除可以提供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还具备ATM、冷链物流、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
     与传统实体店不同的是,顺丰“嘿客”店内的海报、二维码墙放置虚拟商品,顾客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选择包罗万象的各类服务,其模式与英国最大的O2O电商Argos十分相似。“嘿客”除试穿试用的样品外,店内不设库存,极大地节约了成本,预计将对多行业实体店均产生冲击。
     商业界激烈残酷、然而日新月异的过招,已经不由得人们不去认识低调的王卫了——顺丰快递的神秘掌门人。王卫创业18年未接受任何采访,但所有的人都在找寻他;他低调不张扬,但却令香港狗仔队卧底数月一睹真容。他不引入战略投资,但却令花旗银行开价1000万美元中介费用只为求得一个合作机会。
     顺丰不打算上市,但众多PE与VC趋之若鹜,50万元只为和它的掌门人王卫共进一顿晚餐。顺丰曾与电子商务保持距离,但王卫却令马云两次相约并称为最佩服的人。顺丰快递,是仅次于EMS的全国第二大快递企业。王卫便是缔造这个“快递王国”的掌门人。在电商与物流矛盾重重的当下,有人说:给你3年30亿元,你也砸不出一个新的.顺丰。
     王卫,在外人看来似乎过于神秘。“有一次,国家邮政局领导都递话了,他还是委婉拒绝。”一位行业报主编说。就连顺丰的企业内刊《沟通》出版7年来,也从未出现过这位掌门人的面孔。“倒是有那么几次刊登了王卫的照片,不过都是背影或者极其模糊的侧面照”。
     迄今为止,王卫只在媒体上出现过一次。这看似是一桩充满戏剧性的经验。2010年春天,王卫花3.5亿港币购买了香港九龙塘喇沙利道的一块地皮,自建两栋4层楼高的独立屋,附带独立泳池。这桩打破同区地产价格纪录的买卖引起了香港《壹周刊》记者的注意。
     敬业的狗仔队不仅在顺丰深圳总部的写字楼前守候王卫数日,还混进顺丰香港的分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递员,终于拍到王卫的照片,文章以《水货佬做到买屋仔,买757飞机》为题发表。现在,互联网上还能够搜索到这篇文章,但是王卫的照片已经找不到了。
     寻找王卫的可不只是媒体,投资银行的经理人们也在找他。他们可不只是出于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钱的味道。早在2004年,FedEx策划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经接触过王卫。传闻中,FedEx希望以40亿元~50亿元价格收购顺丰,但被王卫拒绝了。那一年,顺丰的销售额是13亿人民币。
     1993年,王卫仅22岁,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上海人起初是在顺德做印染,这时珠三角区域常常会需要香港的货物。看到这一商机的王卫做起了码头捎货的“快递”。机会多了,顺丰就此诞生。
     原始资金是王卫向父亲借款的10万元,王卫用这笔钱在香港太子兰街租赁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地方作为公司。在市场的需求之下,很快顺丰便以顺德为起点,将自己的触角延伸至广东各地,以合作和代理的方式开始了“快递王国”的蓝图扩张。
     在快递行业发展之初,规模的扩张,网点的建设是所有快递公司“占领地盘”的实质。每建一个点,就注册一个新公司,分公司归当地加盟商所有,这使得顺丰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将珠三角一带的快递市场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在这样疯狂的扩张下,到1997年,王卫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通港快件。
     据悉,当时行驶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货运车有70%属于顺丰的业务。香港回归时,海关甚至婉拒了国企中铁前来分一杯羹的请求。这时的王卫,不过26岁。
     王卫信佛,在他的办公室里面摆有6尊佛像,就连他的企业管理也渗透着佛学理论。但他像一个矛盾的化身一般,在享受着佛学带给他的平静之外,越野车和极限自行车运动DOWNHILL也是他的心头所好。
     这样喜欢冒险的性格在其创立顺丰的历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1998年,顺丰在订立下差异化管理目标后,开始强势爆发,但这一不可控性的发展模式为这个成长中的企业带来了致命性的麻烦。王卫曾提到:“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
     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的王卫从1999年开始了大力的收权行为。有传言,王卫曾经因此被香港社会追杀。直到现在,如若有人有幸遇上王卫,会发现这个穿戴极其平凡的中年男人身边常常会有4-6个彪形大汉相伴左右。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并在深圳设立了企业总部。
     恰巧在2003年,为日后顺丰江山奠定地位的契机出现。这一年,“非典”肆虐,王卫将眼光瞄准了因“非典”而陷入低谷的中国航空领域,与扬子江快运航空签订了5架包机的协议,第一个将快递行业带上天空,并完成了全国200多个网点的布局,进入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约20年的发展,直营模式、高端定位以及航空运输,成为了顺丰成功的三驾马车。
     直到最近几年,顺丰董事长王卫才在媒体吉光片羽的专访中露出一些端倪,王卫有段最知名的话说:“我信佛,我认为,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是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拥有本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
     “所以我认为,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不值得渲染。低调一点对于管理企业也有好处,没有员工认得出你来,你才可以深入到基层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我认为,做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我是想做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实现我的价值和理想。”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
     “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地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上市的话,环境将不一样了,你要为股民负责,你要保证股票不断上涨,利润将成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这样,企业将变得很浮躁,和当今社会一样的浮躁。”
     “所以,作为企业的老板,你一定要知道你为了什么而上市。否则,就会陷入佛语说的‘背心关法,为法所困’,可以说,顺丰在短期内不可能上市,未来也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圈钱而上市。”
     “员工是因,企业是果”
     王卫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也在最近成为商业媒体上广传的内容:“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顺丰的基层管理者是需要承受很多压力的。这也对这个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基层管理者,要非常理解公司的价值观和我们所面对的就业群体以及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都是天生的,而且,公司在发展,我们也不能等待他们慢慢成长,所以我们必须从公司层面来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比如我们正在努力将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更加清晰化,并配套设置相对应的技能培训,然后建包传授给基层管理者,包括教会他们如何驾轻就熟地工作,如何服务好一、二线员工和客户,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使用我们配套的管理工具,并将这些知识发挥到价值最大化。”
     “随着我们对每个管理岗位需求了解的清晰化,一些相对应的认证和课程会出台。到时,只要你具备了晋升的基本条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去选择学习相对应的课程,并获得相关的管理资格认证。当你达到了岗位发展所需要的业绩之后,公司将通过绩效面谈,考核你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结合这三方面,并根据内部不记名投票考评来衡量你是否符合你所申请的管理岗位要求。在顺丰,个人的成长是不靠关系的,自己的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里。员工是因,企业是果,又有员工们成长了企业才能够成长,而在员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让最好的员工最快地成长。”

5. 创业成功人士的例子励志故事

      幸运占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能,勤以创业,俭以聚财,诚以待人,逊以自处。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创业成功人士的3个例子,就跟着我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业成功人士的例子一         邯郸三大学生张亚普开“张小生包子铺”走红,日卖4000个
         刚开张时 每天几乎只能睡仨小时
         昨日,记者辗转联系上包子铺老板张亚普。他告诉记者,他和同学韩雷刚、刘伟都是从中国地质大学  毕业  的,因为两位同学要  考研  、要工作,目前包子铺主要由他运营。
         说起开包子铺,最初的点子也是学  市场营销  的张亚普提的。毕业后的他并没有忙于找工作,而是先后到北京、天津“考察”,最终决定要开包子铺。
         “我父母是做生意的,我从小学了不少营销手段。”张亚普说,除了从小的耳濡目染,他也有  经验  基础,“我有家人开包子铺,这样,起步就会稍微简单些,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而说起最困难的时候,还是刚开张的那几天,因缺乏实战经验,他每天几乎要忙到凌晨1点才能把馅料备齐。睡不到3个小时,就得起来调馅儿、包包子,到了7点才能正常出摊。
         影响
         石家庄大学生跑到邯郸求“入伙”
         开张虽不足一个月,“张小生包子铺”却在当地小有名气,几乎每天都有人排队买包子。
         “为了保证质量,不论包子的馅料、面,还是油都不会用杂牌的。”张亚普说,过硬的“质量”或许是大家迅速认可他的一个原因。
         此外他还很注意细节。“店前面有个饮水点,不论买不买包子,你渴了就能去接水,我们还特意放了几个凳子给老人、孕妇排队等待时坐,大家很欢迎。”张亚普说,为了吸引顾客,从开业到现在,他还经常推出一些活动,比如  儿童  节期间为福利院的孩子送包子,  父亲节  期间推出互动活动。
         就这样,“90后大学生卖良心包子”的事儿在邯郸街头传开,“**包子铺”也引来众多即将毕业大学生的关注,希望成为其中一员。“我上学的时候,也希望能自己创业,看到他之后,我就想能不能跟着他一起。”今年刚刚从石家庄学院毕业的郜少乾在网上看到了帖子便主动联系张亚普,甚至有一天,他直接跑到店里,主动帮起忙来。
         现在,张亚普的包子铺每天能卖近4000个包子,如此的销售量也引来30多人争取包子铺的加盟权。
         声音
         “我真没想到,他们真的成功了”
         其实,张亚普三人共同创业的事儿,一直受到大学同学们的关注。“他们几个上大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琢磨,经常参加一些商业活动。”张亚普的同学赵航飞说。
         但赵航飞初次听说张亚普他们开了包子铺时,还是被震到了:“我总觉得这个不一定行,包子太普通了,觉得他们玩大了。”
         可如今见到网上越来越火的“张小生包子铺”,赵航飞也不得不改变自己之前的观点:“我真没想到,他们就这么火了,真的成功了。”
         创业成功人士的例子二         王婷:90后女大学生创业开米线店
         2014年12月,“90后”济南女孩王婷的开店梦终于实现了。这个位于济阳县城区商业街附近,只有20多平方米的米线店,承载着王婷从上大学到现在一直以来的梦想。
         不顾家人反对,辞掉实验室的稳定工作,从济南来到济阳开米线店,王婷的理由只有一个“喜欢做饭,也想做给别人吃。”因为天冷,她的手指几年来第一次被冻得肿了起来。
         不顾反对 辞掉实验室稳定工作
         王婷辞掉稳定工作,自己创业的想法,一开始便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
         2012年,王婷从泰山学院化工学院毕业,随后便在济南一家实验室开始工作,收入不高,但工作却十分轻松。在王婷父母看来,女孩能找到这样一个离家近且相对轻松稳定的工作,还是不错的。
         但谁知,2014年7月,王婷便不顾父母反对辞掉工作。王婷说,辞工作之前,曾和父母提过这事,但父母都不同意。后来,考虑到自己一直想开店创业,还是决定辞掉工作。
         王婷介绍,早在上大学期间,自己便有开店创业的想法,但那时,还没想好用多大的店铺,开什么样的店。直到在济阳偶然找到一间2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
         走街串巷 骑电动车寻找店铺
         2014年11月,王婷追随老公第一次来到济阳。在济阳租了房子后,王婷便开始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寻找出租的店铺。因为王婷老公白天上班的缘故,王婷只能靠自己。
         对于济阳,王婷一点都不熟悉。以至于现在,她对于济阳的认知,还仅限于2条道路,纬一路和纬二路。而她的米线店就开在纬一路,竞业园学校东侧。
         王婷说,对于济阳两条道路的认识,还源于最初的走街串巷。“开始时,也不知道哪儿有出租店铺的,就骑着电动车,顺着这两条道路逐个找。”她说,后来对这两条路了解后,她将店铺的位置锁定在济阳两条商业街附近。
         “想着商业街附近,人流量大,做起买卖来也容易些。”王婷说,但找了一个星期,都没有找到要出租的店铺。这时,王婷就想,“不行就先放弃,在济阳先找工作,找到工作以后,再继续找合适的店铺。”
         但谁知,这时,竞业园学校东侧一个要出租的店铺却突然出现了。王婷想都没想,直接就租下了。
         好朋友辞职来帮忙 米线店开张
         王婷租来的店铺很简单,甚至称得上简陋,一块木板隔离出来的20多平方米的房间。
         “啥都没有,就是一间空房子。”租来的空房子,让最初的王婷有些摸不着头脑。“房间太小了,最后决定开米线店。”王婷说,找房子时想着在麻辣烫和米线店两者之间选一个。
         安装空调、油烟机,购买桌子、凳子……下定决心开米线店后,王婷便开始忙活起来。为此,还特意花钱到济南学习了做米线、土豆粉的相关知识。
         开业前一天,王婷怕自己忙不过来,便给自己的好朋友兼大学舍友江鲁平打电话,让其过来帮忙。接到好朋友电话后,江鲁平当天便辞掉工作,和父母简单打了声招呼,第二天便从潍坊赶到济阳。
         同为“90后”的江鲁平,辞职来济阳前,在潍坊一家实验室工作。她说,接到好朋友电话,便立即赶来帮忙了。
         一天40余顾客 自己能忙得来
         2014年12月1日,王婷的“天下第一粉”米线店开张。此后,两个“90后”女孩开始做起生意。
         “一天大约有40多个顾客。”记者见到王婷时,这个扎着马尾,手冻得红肿的年轻女孩,正忙着给顾客做米线。无论是购买食材,还是做米线,她都一个人完成。
         米线店进门左手边的墙壁贴了满满的便签纸,便签纸上大多都是顾客留下的  祝福语  。右边墙壁上有王婷写的无线账号和密码的提示。没有顾客的时候,王婷为了节约开支,不舍得开空调。也因此,她的手指都冻得肿了起来。
         刚开始,江鲁平还在米线店帮忙的时候,王婷和她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出租屋里数钱。“看看今天又挣了多少钱。”王婷想着能快点把投到米线店的本钱挣回来。
         今年1月5日,记者采访时,米线店中只剩下王婷一个人。王婷说,现在米线店慢慢走上正轨,再加上平时也不是很忙,江鲁平走后,自己一个人也基本能忙过来。
         王婷说,因为米线店靠近学校,现在吃饭的大多都是教师,也基本都是熟人带来的回头客。她相信,接下来,米线店会越来越好。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创业成功人士的例子相关内容  
               

创业成功人士的例子励志故事

6. 成功人士的励志创业故事

  李想:泡泡网CEO简介:1981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中学历。1999年创业,PCPOP。COM首席执行官上榜理由: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到成立PCPOP,李想只用了两年。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的身价,也不过短短四年。如今,泡泡网市场价值2亿。戴志康:康盛世界CEO简介:1981年
  
   李想:泡泡网CEO
  
   简介:1981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中学历。1999年创业,PCPOP。COM首席执行官
  
   上榜理由: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到成立PCPOP,李想只用了两年。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的身价,也不过短短四年。如今,泡泡网市场价值2亿。
  
   戴志康:康盛世界CEO
  
   简介:1981年生,黑龙江人。初中时,在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下编了第一本DOS程序书。2001年,受电影论坛灵感启发,开发设计出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Discuz!。
  
   上榜理由:靠做软件起家,一边上学一边赚钱。2003年收入几万,2005年几百万,Discuz!成为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身价过亿。
  
   赵宁:非常在线CEO
  
   简介:1983年生,曾签约为chinabyte。com和tom。com的特约撰稿人,2000年注册,网站正式命名:中关村男孩。2003年休学创业。
  
   上榜理由:成立非常在线,做IT专业硬件。2004年,实现单月盈利。目前,身家上亿。
  
   高燃:MySee总裁
  
   简介:1981年生,湖南人。1998年中专毕业,半年后考上清华大学新闻系,后在《经济观察报》做了半年财经记者。2003年,凭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进入IT界创业。2006年6月,和校友邓迪合作,专做视频直播的MySee由此诞生。
  
   上榜理由:财经记者出身,投身IT业,一笔美国的风险投资使其公司身价上亿。
  
   茅侃侃:北京爱航工业公司首席架构师兼首席执行官、Majoy总裁
  
   简介:1983年生,北京人。初中文凭,2004年正式创业。自创MaJoy项目———魔幻和欢乐的缩拼。
  
   上榜理由:没有投入一分钱,仅凭创意和理念,取得了这个年收入15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将近20%的股份。
  
   郑立:163888翻唱网CEO
  
   简介:1982年生,重庆人。四川大学物理系专科,2002年创业。初期,十分艰苦。2004年,《老鼠爱大米》在163888上首发。
  
   上榜理由:在互联网改变了音乐生产和传播方式后,首先意识到平民网络音乐的巨大商机。

7.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值得所有人借鉴

   创业,对于充满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年轻人来说,真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    但是,创业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就能做得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鉴前辈的经验。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成功人士的  创业故事  ,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丁磊:免费邮件的奇迹     163.net是丁磊在网易创办之前申请的域名。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网易从丁磊创办起,没有向银行或朋友借一分钱,所有的创业基金都是他当年写软件时慢慢积攒下来的。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
     丁磊的第一桶金是和陈磊华一起赚到的。1997年,两人相识于网易BBS,陈磊华当时还是华南理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丁磊邀请他到网易兼职,合作之前两人说好陈磊华拿20%,一起开发“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1998年3月,163.net正式运行,它是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电子邮件系统。网易开始售卖这一软件,但是处处碰壁,以至于最困难的时候只有2万元资金可以利用。
     这时,微软斥巨资收购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Hotmail,这一案例的示范效应拯救了丁磊和网易。广州电信从中得到了某种启发,想到了丁磊曾推销过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提出收购要求,而丁磊的想法是合作提供邮件服务,最后以20万元成交,丁磊还搭上了163.net域名。后来,163.net被5,000万元转卖给了新飞网,再后来又被TOM集团以3.7亿港元收购。不过这都与丁磊无关了。
     网易利用广州电信这一交易的影响,又成功地把免费邮件系统卖给了其他用户,例如188.net、990.net、371.net等等,这其中就有很多曾让丁磊碰钉子的公司。这一年,丁磊既是老板,又是销售员,四处出差,走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丁磊的“孩子”满天下。到1998年年底,只有8个人的网易竟然有了500万元的利润。国内外一些投资商开始纷纷找他谈判,愿意注入资金,网易由此逐步做大。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得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值得所有人借鉴

8.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

  因为举步维艰,因为四处碰壁,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从苦涩中创造生活的经历。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经历,感受他们的精神,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篇1   
      百万富翁变穷光蛋东山再起后 竟爆料其赚钱秘诀靠养鸭
   
      他有了百万元的身家
   
      2005年,赵师傅夫妇在崇左市街头卖烧饼,之后又盘下一家餐馆,经营烧饼和羊肉汤,手头渐渐有了些积蓄。有一次,一位来餐馆吃饭的河南老乡,告诉他宁明县有一座水库,承包费很便宜,如果包下来养鸭子卖鸭蛋,比开餐馆挣钱容易得多。
   
      听老乡这么一说,赵师傅动了心,便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带着全部身家来到宁明,承包了老乡说的水库。没想到,养鸭子这个行业挣钱那么容易,短短几年时间,赵师傅已经拥有百万元的身家。“最多时候,我同时养有上万只鸭子,每天县城来的客户开车赶来收购鸭蛋,全部都是当场现金结算。”
   
      如果不是两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赵师傅的日子估计就一直这么富裕下去了。2011年和2014年的两次大规模禽流感,让赵师傅的养殖场遭受了重创。根据卫生部门要求,上万只鸭子被灭杀,填埋,赵师傅以及当地其他小养殖户,一个个血本无归。
   
      从那以后,赵师傅整天唉声叹气,意志消沉。老婆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打电话求助他远在河南的老父亲。80岁的老父亲一听说儿子的养殖场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便立即赶到广西,勉励赵师傅重新振作起来,还把3万元郑重地交给赵师傅,说:“我不能眼看着儿子就这么毁了”,让他还从卖烧饼、开餐馆做起,相信他一定还能东山再起。
   
      从头来
   
      他开餐馆要赚钱却不涨价
   
      2014年10月,赵师傅夫妇来到南宁,恰好大沙田荣光北路有家山东土菜馆准备转让,最终他以3万元的价格接手,再次经营烧饼和羊肉汤。
   
      新饭馆开业后,赵师傅舍不得花钱请人,便把河南老家的外甥叫来帮忙。到了2015年,由于餐馆物美价廉,渐渐成为北方人光顾的场所,许多老乡在饭馆吃饭的同时,相互认识、交流生意以及务工信息,赵师傅的餐馆简直成了“南宁大沙田河南同乡会”。
   
      赵师傅夫妇待人热情周到,河南老乡们一传十、十传百,生意也随之越来越红火。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赵师傅还托人在饭馆里开通WIFI,把餐馆推荐到团购网站上,客人通过网上订餐,可以享受相应优惠。
   
      春节前,记者前往餐馆采访时,得知赵师傅的外甥已经独自回河南过年了,只剩下夫妇二人打理。赵师傅告诉记者,他准备过完年多请几个帮工,开始经营早餐,供应正宗河南风味的胡辣汤。“想多挣钱不能靠涨价,而是广开财源”。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篇2   
      80后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电商创业,从400元起家到7000万
   
      一个80后贫困打工小伙,立志改变命运的创业故事:做孔明灯电商生意,从400元起家到7000万,他仅用了两年半!
   
      他叫,刘鹏飞,1983年出身于江西省宁都县一个小山村。2003年,他考入江西九江学院。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做过很多兼职,赚钱用于支付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2007年大学毕业后,刘鹏飞选择到义乌打工。“当时身上钱本来就不多,可我想着得买台电脑,有电脑我就可以不断学习。”买完电脑以后,他口袋里就只剩下5元钱了。
   
      没钱咋创业?刘鹏飞决定先给人打工,第一个月的工资付了房租以后,手里还剩400块钱。当时租的房子很小,只能容纳一张床,这让他更加迫切地想创业改变现状。
   
      来看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的励志创业故事:
   
      1、发现商机
   
      有一天晚上,刘鹏飞出门散步,见路人都驻足仰望天空的灯笼,他一问原来是“孔明灯”,他突然有了创业的灵感。
   
      当晚,刘鹏飞便买了一只孔明灯,回家拆开一研究,发现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第二天,他跑到国际商贸城去寻找货源,卖孔明灯的商家寥寥无几,而全国生产孔明灯的厂家只有10家左右,这一发现更是让他兴奋。
   
      拿到第一个月打工挣到的1400元工资后,刘鹏飞炒了老板“鱿鱼”。他用其中的400元进了100多只孔明灯,开始做电子商务。
   
      2、市场分析
   
      刘鹏飞对孔明灯进行全面评估以后,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当时国际商贸城卖孔明灯的商铺只有三四家,竞争不激烈,制作起来很简单,投资不大,利润又很高,而且在国外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的刘鹏飞通过上网查询,发现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平台上都没有人在销售孔明灯,但国外却有客商在通过谷歌搜索引擎求购孔明灯。
   
      3、转变思路
   
      2007年年底,一家温州外贸公司在阿里巴巴上找到他,订购20万元的孔明灯,条件是先上门考察。可是,当时的刘鹏飞根本就没有工厂,连接待客户的办公室都没有。刘鹏飞把实际情况和盘托出,因为他态度诚恳,客户依然下了订单,刘鹏飞赚到了9万元。
   
      2007年10月,他成立以孔明灯生产为主的飞天灯具厂;2008年,他陆续在仙居、义乌、金华等地建立6家工厂,以满足更多的订单需求。
   
      2008年,全国孔明灯厂家从2007年的10家左右迅速发展到100多家,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厂家之间打起了价格战。刘鹏飞意识到,必须把孔明灯推向国外市场,才是最好的出路。
   
      为了让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国外消费者接受甚至喜爱孔明灯,刘鹏飞通过阿里巴巴出口通和谷歌搜索引擎不断地把“会飞的中国灯笼”介绍给国外客商,让孔明灯拥有了大批外国“粉丝”。
   
      4、搞定大客户
   
      2008年8月,刘鹏飞通过网络,得知德国第三大零售商有一个150万只孔明灯巨大的订单,一时间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这么大的订单当然想接,不过他们第一批货就要60万只,而且要求一个半月交货,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当时刘鹏飞的工厂每天产量只有5000只,而按照德国订单的要求,日产量必须达到2万只才行。
   
      刘鹏飞当机立断,火速招人扩大生产规模,并找同行合作一起完成订单。“我找了很多同行,但是没人敢跟我合作,虽然利润空间比较大,但确实是‘烫手山芋’。”历经千辛万苦,刘鹏飞终于找到合作伙伴,顺利完成了订单。
   
      5、发掘新机遇
   
      2008年6月,投奔他的学弟发现十字绣行业投资少、门槛低,国内规模企业也不多,便向刘鹏飞作了推荐。两个月后,由刘鹏飞投资的十字绣有限公司成立。
   
      到如今,他已经投资设立了8家公司,涉及孔明灯、十字绣、数字油画、荧光板、印刷、家居、服饰等多个领域,年销售额7000万元以上。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篇3   
      从10元闯深圳到身家612亿 他是怎么做到的
   
      1993年,他揣着400元到深圳,出了车站,身上仅剩10元钱。他一度流落街头,以捡废铜烂铁为生。然而,2015年的他,已经身价超612亿,排名世界富豪榜第125名。他是谁,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甘平庸的农村小伙
   
      1970年,王文银出身于安徽省河湾村,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1990年,刚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每个月工资近400元。然而,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看不到出头之日。
   
      1992年,22岁的他选择到深圳,这里是创业者的天堂。当时,他的行李只有一个牛仔包,包里就装着衣服和一个梦。
   
      身上揣着400块钱, 到了深圳只剩下十块钱!10块钱,王文银花了三天。没地方住,就睡在水泥管子里。
   
      被开除的工厂员工
   
      幸运的是,他找到一份在灯泡厂的工作,月薪3千,手下有800个女工。当时,用于灯泡的钨丝极细,需要女工压接到灯泡里去,很多人眼睛劳累流血。
   
      王文银因此带领工人罢工,结果这些参与者全被老板开除。王文银只好将自己的薪水分给众人。他一度流落街头,和工友们捡拾废铜烂铁为生。
   
      最牛仓库管理员,赚得500万
   
      一个星期后,他进入了一家港资企业当仓库保管员。他租了间3平米的小屋,有一天下雨,他一觉醒来时,雨水已经淹没了床脚。
   
      好好的白领不做,却要到深圳受这份苦,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然而,仅仅1个月,他便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天分。
   
      管理仓库,要和各种物料打交道。他所在工厂有几千种缆线、插头、连接件,王文银竟然把这些物料编码全都记在了脑子里。
   
      不需要查阅资料,几千个物料编码张口就来,王文银成了香港总部和制造部门最受欢迎的仓库保管员。“像高考一样,用心去记,一周就记住了。”王文银说得很轻松。
   
      仅仅1年时间,他就从最底层的仓库管理员,升到工厂的总经理助理,连升七级!
   
      接下来2年,他从总经理助理到营业部主管、厂长、副总经理、总经理,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500万。
   
      睡车间的工厂老板
   
      1997年,王文银投资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深圳携威电源线厂。三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加上对行业的熟悉,让他很有信心干出一番事业。
   
      工厂成立了,王文银和工人一起加班加点,晚上就和衣睡在车间。第一个月,工厂就实现盈利;仅用3个月时间,工厂由月销售额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达到规模化经营。
   
      宣称倒闭,测试供应商
   
      接下来的发展较顺利,几乎每年都增加一个新工厂。他开始深入研究很多企业成败的经验,并将许多企业家失败的总结贴在自家的墙上。最后的结论是:大部分企业是败在合作伙伴手中。
   
      为了甄别哪些合作厂商可以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王文银向外界宣称:下属的一个工厂将要倒闭了。当时这家工厂大约欠供应商5000万元货款。
   
      “其实我已经准备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准备还这些货款。消息传出后,各个供货商表现不一。有的立马翻脸不认人,上门逼债,喊打喊杀,大有不还钱就要你玩完的架势。而有些人就说:‘你欠的货款可以等你有钱的时候再还’。”王文银说。最后,不逼债的供应商大多成为了他的战略合作伙伴。
   
      赚大钱要把握趋势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王文银开始研究全球经济危机的规律,他认为“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
   
      2005年,因为安徽铜陵一个铜线杆项目在深圳招商,王文银偶然进入铜产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铜价跌到2万多元,他果断买入十几万吨的现货和30万吨的期货。最终,他以4-8万元一吨的价格出手,获利丰厚。
   
      2014年,福布斯排名中,王文银身价达612亿。2015年,王文银名列胡润中国百富榜第27位,身价超过京东集团刘强东。
       
    看了“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的人还看过:
   
    1. 名人成功致富创业事例 
   
    2. 成功创业故事 
   
    3. 创业成功故事 
   
    4.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 
   
    5. 九大经典名人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