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

2024-05-08

1. 中国应该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

  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

  安全研究的一般范式是对自己利益所受到的威胁--现实的和潜在的--进行评估并依此作出对策。这也就意味着要解决三个问题:利益界定、威胁评估和对策制定,也就是我们要什么,什么阻止我们达到目的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对于中国,一个全球化背景下崛起的亚洲海洋国家来说,海洋利益包括三个层面,管理海洋国土、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卫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对这三个层面的挑战,就是中国海洋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并非出于偶然,亚洲濒临的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海洋安全环境最为复杂的两个,而且其复杂性都和中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利益的扩展,造成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安全环境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

  这当然不是说需要中国为亚丁湾海盗的横行无忌负责,但打击海盗显然已经成为每天都有大量本国商船和油轮经过亚丁湾的中国的责任,而且中国海军的远征行动的确产生了某种并不一定为中国所乐见的地缘政治后果。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在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盗并不是影响海事安全的唯一因素,至少对中国而言,还面临着许多严峻得多的挑战。

  在东海和黄海海域,中国的海洋利益主要表现在资源开发上面,而体现为岛屿归属和专属经济区管辖的资源控制权潜在冲突则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中国与日本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内受到太平洋国际格局的制约,不太可能用武力解决岛屿争端,并且双方也开始了资源合作的艰难尝试,然而对对方海上意图甚至整个国家发展方向的严重缺乏信任,使得东海的平静极端脆弱,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

  在南海,中国存在着和东海类似的问题,与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的领海争端涉及的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水域,并且形势正在不断激化当中。菲律宾将黄岩岛划入“本国岛屿”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一些国家正在利用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对和平环境的需求而将争端“既定事实化”。这当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如果有关国家对中国的意图判断精准的话,然而这种“香肠战术”也蕴含着巨大的危险,由于国家意图的不透明本质,发生战略误判从而导致武装冲突的可能性至少不小于东海的中日争端,如果不是更大的话。

  中国在南海还面临着或许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的“经济奇迹”基本上她开放政策的结果,不断增强的“连结性”保证了中国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也能实现单月390亿美元的巨大贸易盈余。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数字也意味着每天中国有30多亿个理由要保证海上运输线(SLOCs)的安全,首先是南海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锁钥--马六甲海峡的安全。

  马六甲海峡每天经过船只的50%目的港或者出发港是中国1400多个港口中的某一个,这条过于繁忙过于拥挤过于脆弱的海上咽喉要道既见证了中国的不断强大,也是中国的致命弱点暴露得日益明显。其他国家海上力量封锁海峡、海盗袭击、人为事故、自然灾害,导致海峡关闭或者失去功能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危险变为现实已经不是可不可能的话题,而是什么时候以及有多严重的问题。

  在更加遥远的印度洋,不存在领海要求、资源开发也只能有限参与的中国利益只体现为航线安全。不论从民族主义视角审视,还是从经济利益出发,似乎印度洋确实没有东海南海方向重要,然而问题是,航线安全对于中国来说绝不只是远端利益,而是决定中国在21世纪世界格局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安全问题。

  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掀开了中国海军史新的一页。然而,印度洋区域内外海上力量对中国进入印度洋的疑虑、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为本国商船队提供安全保障能力的缺乏--首先是不拥有后勤基地导致的续航时间过短,却给这页新的历史如何继续书写投下了阴影。

  不管中国是多么喜欢和谐世界或者和谐海洋,海上运输线都绝不可能依靠别国海上力量来保卫。一个基本上依靠对外贸易强盛起来的制造业大国将自己远洋船队的安全交到其他人手中,和把咽喉放在别人匕首下面并且用红笔标出自己血管的位置没有任何实质差别。

  既然中国不可避免地要继续沿着制造业大国加贸易大国的道路前进,印度洋海上运输线--连接中国与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生命线--的重要性就怎么高估都不过分。或许东海南海问题更加容易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感情,但必须看到,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和中国在南海东海的利益至少是同等重要且并行不悖的。

  中国如何走出海洋困境

  在亚洲濒临的两片大洋,中国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利益,同时遭受到严峻的安全威胁。中国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海洋利益,保证自己的海洋安全,是依靠一支“蓝水海军”建立自己在东海、南海甚至印度洋的海洋秩序,还是应该在不断加强海上力量的同时,重新思考海权与陆权的关系,采取更加间接、可能更加有效而经济的策略?

  提到“海权”,一个美国人的名字几乎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脑海中--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然而马汉学说并非海权理论的全部内容,海权也不仅仅意味着对海洋的绝对控制。实际上,海权包含着不同层次,并和海上利益的各个层次存在着对应关系。海权的最低层次是实现领水的有效控制,之上是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再上是获得海军的海上自由通行权,最高层次才是马汉学说意义下的“制海权”(maritime supremacy)。后两者通常要求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差别只在于海上自由通行权并不必然否定其他海上力量在同一片海域的存在,而纯粹“制海权”则要求能够随时拒绝其他海军的进入并在必要时加以摧毁。实际上,除了美国海军,现在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片海洋实现了马汉意义上的“制海权”。

  如果依照传统的马汉理论,毫无疑问地,中国与任何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强国的战略利益都是相对立的。但海权存在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海权要求不同的投入,并且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地缘政治后果。如果中国追求旨在否决其他国家海军进入的“绝对制海权”,不管在哪一片公开水域,都必然导致冲突,追求公开水域的“自由通行权”,固然存在一定危险,但危机可以管控。如果只是要确保“海上交通线安全”,则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大量空间。实际上,考虑到中国“崛起”的途径--中国的强大和繁荣是建立在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的基础上的,对外依存所要求的和平地区环境因此成为了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中国不太可能追求公开水域的“制海权”,甚至不太可能要求海军的“自由通行权”。这不但是因为技术和财政原因,更是因为这两种权力主张所必然导致的地缘政治后果。

  因而,主张通过地区与国际合作,保障海上交通线安全,特别是通过与中国“全天候朋友”巴基斯坦的战略合作,通过未来红旗拉甫山口和瓜达尔港之间的陆地连接方式,将“陆权”和“海权”相连接,才是确保中国缓解“马六甲困局”的更有效方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同样的范式也要适用于中国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上面,作为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中国自然应该有完全不同的两手准备,这也就是何以中国军方的高级研究人员会在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呼吁建设“蓝水海军”的原因。归根结底,即使中国愿意在海洋上与任何国家开展任何性质的合作,也要先具备足以确保合作能按照体现双方意愿方式进行的海上力量才行。

中国应该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

2. 中国海洋战略是什么

中国的海洋战略,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3. 对中国海洋军事的认识。

任何一支海上武装力量都有明确的责任。原则上说,一支有起码规模的海军,都担负着在国外保卫国家的利益、和平时期显示国家的力量、完成一定区域的海上控制等三项任务。但是,任务与对手从来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对手,也就不存在保卫国家利益,显示国家的力量,进行海上控制等问题了,对手的大小与性质决定着任务的大小与性质,决定了海上武装力量的效能与特点。 中国的海洋地理环境与德国、俄罗斯的情形非常相似,在地理上,被一连串的岛屿层层包围,不直接面向大洋,在军事上,被周边多个具备中等能力的海上力量看住。比当年的德国以及前苏联更加不利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除最大的战略对手外,中国周边的几个中等海上势力堪与中国相匹敌,且处心积虑地超越中国,他们用仇视的目光紧盯中国,阴谋把中国当成是他们走向大洋的战略垫脚石;二是国家还未实现完全的统一,还有事实上的分裂势力负隅恶斗,中国与周边各国存在着广泛的领土归属与海洋权益之争,周围海上热点众多,时现冲突的苗头。     可以说,中国海上对手之多,相对于漫长的陆上疆界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时光流失、空间压缩,中国海上周边必将危机频发,无可回避。在不断应付海上周边的危机中发展,这将是中国海洋武装力量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中华民族通向大洋的战略宿命。 海上武装力量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但其本身也是一个需要精心呵护的发展过程。正确地运用海上武装力量,正确地建设海上武装力量,这是海洋战略的基本内容。记得毛主席曾经说,海军要建设好,要使敌人怕。在当时战略大背景下,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海军的地位、作用和基本任务。现在我们讨论未来的海洋战略,仍然离不开这个思路,要有鲜明的敌人意识(在西方的忽悠下,现在有一种说法,似乎任何国家之间都可以搞什么“战略互信”,甚至连台湾都想与大陆搞“战略互信”,真不知道能“互信”什么),在总的战略背景下,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规划发展的步骤。         1、正确地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必须量力而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上武装力量应该担负以下任务,并进行相应的能力建设:         第一, 担负战略核反击的任务。         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将始终面临各种形式的战略讹诈,其中最危险就是核讹诈,这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今后也还会继续发生。有效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海基核反击力量,是应对这种核讹诈的最佳手段,这也是当代海军最有价值的部分。建设一支具有可靠战略威慑力量的核海军,这是没有任何讨论余地的事,在力量准备上还要留有充分的冗余。在建设一支能担负战略核打击任务的核海军的同时,如果国力允许,我们还应尝试建立一支能遂行常规打击的核海军。     数字化地球和远程巡航导弹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水下核力量的能力范围,如果一艘核潜艇承载40——60枚常规导弹的话,那么10艘左右的核潜舰队将能向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一次投射400——600枚高爆炸力的精确制导武器,可以取得惊人的打击效果。如果战时扩大核潜舰队规模到50艘左右,那么一次就能投射2000——3000枚高爆炸力的精确制导武器,所取得的效果就会远远超过战术及战役层面,将能达到非常可观的战略效应,在核武器之外增加一手更灵活的战略威慑力量,从而增加国家战略选择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弹性,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杀手锏。         第二,要能有效地进行西太平洋范围的战场遮断。         任何一个亚洲大国,在一切层面的战略构想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外力量危机时的向东亚集中的问题。过去,在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旧日本海军曾经设计了一种号称“九段击”的战术。现在,技术手段的多样化,使得这种 “截击”,变得更加灵活,不需要动用庞大的水面舰队就可以持久立体地进行,可以从水下、水面、空中、太空利用各种兵器实施,代价小,效费比高,能达成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将给潜在的对手造成极大的战略负担。         第三,要能有效地控制特定的局部海域。         能否有效地控制局部海域,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大业,关系到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关系到沿海经济区的战略安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能否确保黄海绝大部分、东海大部、台湾周围以及南海大部的制海权,将是对中国海洋战略能力的考验,也是海上武装力量建设要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中国走向远洋的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后据,即或能把一支小舰队派到远方,那也必将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只能任凭雨打风吹去了。         第四、还要有一定的远洋交通护卫能力。         除了主要的战略对手之外,我们确实不能眼看着一些跳梁小丑对我们远洋运输进行破坏。但是,这个能力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能是有限的,甚至只是象征性的,就如现在炒作得纷纷扬扬的亚丁湾护航一样。以中国目前的远洋运输需求,没有一支全球性质的海军不可能实现可靠的航线保护,而中国同主要战略对手的对抗一旦转化成为现实危机,庞大的中国远洋运输航线将立刻危如累卵。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多次局部战争的经验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对此,不应该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2、区分不同的战略阶段,不能急于求成。         把浩浩荡荡的大舰队派到大洋上去,看起来的确是很威风、很提气,但也很可能是莽撞的无用之举,有些缺乏战略底蕴的国家正在重复这样的错误。比如印度,实在不知道它舍命般地弄几条过时的航空母舰要达成什么样的战略目的,抑或就是为了摆摆架势、显显威风。其它如泰国、巴西、阿根廷,西班牙、意大利等,也都号称拥有航空母舰,拿来做个啥子用,实在是让人琢磨不透。历史上任何一个海上大国,无不经过几个递进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发展也并不例外。         第一个阶段:全面防御阶段。         防止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一个时期主要的战略任务,也是国家海洋战略的主题。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国家海洋战略只能贯彻全面防御的方针。现在很有一些人在喋喋指责,似乎那时的掌舵者没有海权意识,没有现代思想,以至于我们不能很快地建立一支具有远洋能力的海军。这完全是脱离实际一厢情愿的空谈,就是到今天,是否就完全有把握地说已经从根本上解除了帝国主义从海上入侵的危险,恐怕还得谨慎一点。美国所奉行的“由海向陆”的战略也还把中国包括在内,美国及其盟国的海上武装力量仍然给中国沿海的发达经济区带来巨大的战略压力。         第二个阶段:战略防御与战役进攻相结合,积极防御阶段。         不管怎么说,经过六十年发展壮大,中国的海洋战略应该向这个阶段迈进了。进入这个阶段,在总体实行战略防御的前提下,要不断发展战役上的进攻。进攻是消灭敌人的基本手段,任何战争都是如此。只有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逐步改善战略上的不利态势,增强战略防御的稳定性。我们不能坐视对手在家门前构筑愈加严密的包围圈而无动于衷,要在海战场建设、装备建设、兵力演练、情报综合保障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局部海域的控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积极防御迫切呼唤尽快解决台湾问题,应该从海洋战略的需要出发确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而不是让台湾问题服从和服务于纯粹的政治游戏(这恰恰是美日等希望的)。     直白一点说,未来中国航空母舰舰队如果不是以台湾为根据地,那就很可能要成为一堆没有用处的废物。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笔者认为,解决南海问题用不着航母编队。在南海范围内,无论周边哪个对手,中国都可以用常规海空力量解决问题。相对于庞大的航母编队来说,黄海、东海都不过相当于洗澡盆,南海也只是稍大一点而已,无从施展开手脚,航母编队的真正用武之地只能是大洋。可以设想,十年或十五年之后,当中国的航母编队成型之时,庞大的中国海上力量还只能游弋于台湾以内的近海,这将是一幅多么尴尬的画面。当然,如果想穿过岛链封锁进入大洋,和平时期尽可以畅通无阻,但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平条件下,不管多大的航母编队都可以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但是,一旦进入战时状态,孤悬在外的舰队将何去何从呢?所以,组建航母舰队的同时,必须解决舰队进入大洋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舍台湾而无它途。         第三个阶段:驰骋大洋的阶段。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有关中近海的海洋权益之争基本上已经解决,海上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是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中国的利益。大概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谈到对中国远洋航线实施有效保护的问题。但是,如果中国的海上武装力量发展到这个程度,必定是世界战略版图已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改变,世界的力量结构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已经不是我辈所敢于揣测预谋的了。         3、发展综合均衡的力量体系         养兵是为了用兵。未来的海上用兵特点,要求任何一支现代化的海军都应该有综合的力量体系。预测未来战争,这大概是人类的一个固有的爱好,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都会乐此不疲。但遗憾的是,人们对战争的预测甚少有准确的时候,甚至连大致准确也难做到,人们的一个通病,是往往把未来的战争估计得过于简单。既然知道人智有穷,那我们与其挖空心思地去描绘未来,还不如就琢磨其可能的特点。对中国来说,未来的海上战争将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将具有庞大的规模。因为现代社会的生产规模与制造能力都太过强大了,战争就是物质的运动,人们能运动多少制造物,战争的规模相应地就有多大。第二,将是全部空间的。人类的技术之手能够到哪里,哪里就有可能成为战场。第三,将是持久的,在广阔空间范围内有以空前庞大规模进行生死较量,短时间是决不出胜负的。这就要求中国的海上武装力量首先要有庞大的规模,只有少数几件尖端武器是赢不了的。其次还要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参与战争的人,包括涉及海陆空天全部的海上武装力量装备。战争中从来没有什么过时的武器,从来都是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仗,一味地追求所谓高精尖同样也是赢不了的。         因为这样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中国的海上武装力量建设必须走综合均衡发展的道路,不但要发展各种水面突击力量,也要发展各种水下力量,更要发展空天一体化的空中力量,同时也不能忽视海军的陆基力量,包括海军陆战队和岸基导弹力量;要正确协调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装备与生产的关系,突击力量与保障力量的关系,现役力量与后备力量的关系。使我国的海上武装力量成为一个综合、均衡、强大的力量体系。这样的体系才能经得起风雨,经得起远洋上的惊涛骇浪。可以说,世界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支海上力量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包括美国海军的在内。美国海军充分利用了盟国的资源,有些功能是分配给了他们来完成的。所以,发展综合均衡的力量体系非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需要全民族为之努力奋斗,且不可简单化、急躁化。

对中国海洋军事的认识。

4. 论我国海洋战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1、国际贸易主要依靠航运。海洋运输的地位不可替代。
2、大力发展邮轮产业,对接国际高端旅游市场。
3、海洋生物种类丰富,相比陆地上的“红肉”(猪肉牛肉等),总体来讲,海洋食物对人更有益。开发潜力巨大。
4、海洋矿产丰富,有待开发。
5、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如风能等。
6、对我国来讲,领海面积仅300多万平方公里,刚刚达到海洋大国水平,而且很多地方被邻国占领,约有一半面积存在争议。另外,还要受到所谓“第一岛链”等情况的制约。
因此,从战略意义上讲,我国应该从科技、产业、军事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海洋实力。

5. 对中国海洋军事的认识有哪些?

任何一支海上武装力量都有明确的责任。原则上说,一支有起码规模的海军,都担负着在国外保卫国家的利益、和平时期显示国家的力量、完成一定区域的海上控制等三项任务。但是,任务与对手从来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对手,也就不存在保卫国家利益,显示国家的力量,进行海上控制等问题了,对手的大小与性质决定着任务的大小与性质,决定了海上武装力量的效能与特点。中国的海洋地理环境与德国、俄罗斯的情形非常相似,在地理上,被一连串的岛屿层层包围,不直接面向大洋,在军事上,被周边多个具备中等能力的海上力量看住。
比当年的德国以及前苏联更加不利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除最大的战略对手外,中国周边的几个中等海上势力堪与中国相匹敌,且处心积虑地超越中国,他们用仇视的目光紧盯中国,阴谋把中国当成是他们走向大洋的战略垫脚石;二是国家还未实现完全的统一,还有事实上的分裂势力负隅恶斗,中国与周边各国存在着广泛的领土归属与海洋权益之争,周围海上热点众多,时现冲突的苗头。  
可以说,中国海上对手之多,相对于漫长的陆上疆界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时光流失、空间压缩,中国海上周边必将危机频发,无可回避。在不断应付海上周边的危机中发展,这将是中国海洋武装力量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中华民族通向大洋的战略宿命。海上武装力量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但其本身也是一个需要精心呵护的发展过程。正确地运用海上武装力量,正确地建设海上武装力量,这是海洋战略的基本内容。记得毛主席曾经说,海军要建设好,要使敌人怕。在当时战略大背景下,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海军的地位、作用和基本任务。现在我们讨论未来的海洋战略,仍然离不开这个思路,要有鲜明的敌人意识(在西方的忽悠下,现在有一种说法,似乎任何国家之间都可以搞什么“战略互信”,甚至连台湾都想与大陆搞“战略互信”,真不知道能“互信”什么),在总的战略背景下,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规划发展的步骤。    

对中国海洋军事的认识有哪些?

6. 如何构建中国海洋大战略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
当前国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近年来,西方媒体还不断炒作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巡航更是引发了西方无穷猜忌。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芙昀矗澈凸伊斓既瞬欢锨康鳌耙欢ㄒ诱铰缘母叨热鲜逗Q蟆薄2蝗莘袢系氖牵侥壳拔怪泄腥狈θ婢院Q蟮拇笳铰裕泄Q笳铰缘墓菇ㄆ惹行枰嵘焦掖笳铰缘母叨取
笔者认为,中国海洋发展的大战略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海洋大战略是国家运用总体战略资源实现海洋战略目标的最高层次的国家战略。中国海洋战略的目标应该涉及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从国际方面看,应以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中国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全面参与国际海洋制度和海洋秩序的建设为根本目标。从国内方面看,应以全面提升全民族海洋战略意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根本目标。
第二,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是一个系统的战略体系,它应该是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科技、海洋安全、海洋社会(文化)等子战略,并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战略体系。
海洋经济战略的功能在于通过海洋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政治战略的目标在于处理国际关系领域的海洋矛盾,服务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总体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海洋管理战略的功能在于借助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法律战略的功能在于海洋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服务于国际和国内海洋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的功能在于寻求海洋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并协调科技与海洋发展之间的关系;海洋安全战略的功能在于应对海洋领域的传统军事安全以及形形色色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海洋社会(文化)战略的功能在于继承和借鉴人类历史上海洋社会活动的经验与教训,构建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良性模式。
海洋发展大战略的各子战略之间应该是相互融通、渗透与互补的关系,并服务于海洋发展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当前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发展和主权需求无需赘述。责任需求,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成为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国家,塑造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
从长远讲,三种需求的满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和空间内又会产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就海洋大战略的发展需求自身而言,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通过海洋开发和利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提高海洋经济的国民经济贡献力,但它又必须是对海洋科学合理的有序开发与利用,避免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实现海洋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 经略海洋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吗

                                    
经略海洋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预示着海洋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和全新的步伐加速推进。在推进海洋强国历程中,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国家增强忧患(危机)意识,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战略统筹,提升海洋维权能力,推进国际合作。一是维护海洋权益问题。

经略海洋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吗

8. 经略海洋是不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经略海洋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三者之间逐层递进的纵深发展关系,构成了一个高屋建瓴、系统全面的海洋建设统一整体,基于“关心海洋”这个发展起点,途经“认识海洋”上升到“经略海洋”,整个认知体系是一脉相承、逐层递进、深入推进的发展理路。
准确把握“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及提高海洋强国建设水平的内在关系,是推进我国海洋事业繁荣发展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海洋强国建设根本目标应有的题中之义。全面阐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目的在于让人们理解。

海洋形成原因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成云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六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