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武士道》(新渡户稻造)的读后感,只要800字的就OK

2024-05-24

1. 跪求《武士道》(新渡户稻造)的读后感,只要800字的就OK

新渡户及其《武士道》
该书作为【日】新渡户稻造的代表作,它撰述并首次发表于作者1899年在美国宾西法利亚养病期间,翌年才在作者的国度日本发表。正如作者自己在说明写作目的时所说,本书的目的乃是为了献给他自己的叔父—太田时敏,因为他教会了“我”敬重过去并仰慕武士的德行。
新渡户生于1862年9月1日 ,死于1933年10月15日。其出生地是日本岩手县盛冈市,父亲是南部藩士。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育家。北海道大学毕业。曾担任国际联盟副事务长,也是东京女子大学的创立者。他是从1984年到2004年间流通使用的日本银行券5,000日元的币面人物。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这个日本几乎全盘西化的年代,新渡户一直坚持着西日结合的思想,他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一面又反对全盘西化,主张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的食粮。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要当太平洋之桥的 ”“我要将西洋思想传到东洋,将东洋思想传到西洋!”
那么,作者在该书中谈了一些关于武士道的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他又是如何一一解答的呢?首先作者给武士道一个框架式的标签,他将武士道说为是作为一种道德体系的武士道。正对这种道德体系,而细细分之,作者的目标乃是要想在书中阐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日本武士道的起源及渊源,二是它的特性及训条,三是它对民众的影响,四是关于武士道的影响的持续性和永久性。而其中,尤以第二点最为重要,其余各点皆是被作者作为余论来处理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关于日本武士道的起源和渊源。关于起源问题,此处实在不便多详,只不过各种历史之混乱与在战乱。而关于武士道精神之渊源问题,倒有几个渊源可论。武士道精神之渊源,按照作者之阐述,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为起源于印度,经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这一点经常为我国民所忽视。佛教的冥想的生活为武士道以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于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地服从,面临危难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境。二为产生于日本本土的日本传统的泛灵多神宗教神道。如果说佛教为武士道提供了某种思维的方式和形式的话,那么神道则为武士道的提供了某种行为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刻骨铭心地对主君的忠诚,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父母的孝行。三是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无论是来自于印度的佛教,还是来自于日本本土的神道,本身都并没没能
给武士道一种对于道德的清晰的认识,而相反,备受中国传统文化所熏陶的日本文化却在中国文化里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义为武士道在道德上提供了五伦之道,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冷静、仁慈而又富于处世的智慧。由此可见,武士道并不只是人们一直以来强调的那样,说它只是日本神道思想的残留物,事实上,它是几乎整个亚洲文明的交汇点,在这里不仅包括日本的传统文化,还汇集了作为亚洲古代的两大文明体系,中国传统儒家文明和印度宗教文明。
其次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本书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武士道精神的特性及训条。这部分实际上包括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刀、自杀和复仇。义在这里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道义,而更像我们所说的义务,即按照义理武士应该要去做什么,要去履行什么的义务,然而这种义务往往带有某种狭隘性,就连作者本身也说这也许是错误的,如一位著名的武士林子平就说义是“该死的场合就死,该攻讨的场合就攻讨”。勇是一种敢作敢当、坚韧不拔的精神。然而,这种精神首先必须应该是要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了正义而为的勇往往是被勇士所不耻的,为不值得的事去死在武士道精神里也被称之为“犬死”。换句话说:“勇就是去做正义的事情。”仁也被称为恻隐之心,是武士道精神中最高的精神,这和儒家文化中将仁作为最高的精神是一样的,一切好的精神都源于此,根于此。而爱、宽容、同情、爱情、怜悯等则是仁这一精神的内容。礼应该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同情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他人的同情性关怀,它还意味着对正当事物和社会地位相应的尊重

跪求《武士道》(新渡户稻造)的读后感,只要800字的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