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娟的工作经历

2024-05-09

1. 李丽娟的工作经历

1992年12月至1998年5月在青岛科技大学工作;1995年12月晋升教授;1998年6月起在广东工业大学工作。

李丽娟的工作经历

2. 李娟的母亲

文:写不长
  
 
  
                                          
 读过李娟文章的人,都会对她的母亲印象深刻,那是个擅长苦中作乐的人。
  
  
 李娟的童年与少年时期,跟随母亲像吉普赛人那样,在北疆的牧场上流浪。开小卖部,当裁缝,住在透风漏雨的帐篷里,或是简陋的房子里,还有憋闷的地窝子里。生意呢,时好时坏,运气欠佳时,连搬家的钱也赚不出。
  
 但在李娟的笔下,母亲总是朝气蓬勃的,带着点儿孩子气与不合时宜的浪漫精神:埋怨她家的狗从来不笑(怎么笑?);年初一的早上,提议一家人吃饱穿暖,冒着凛冽的严寒去荒野里散步;偷懒耍滑,不按村长的要求挖树坑;也爱交友,经常丢下自家的帐篷小卖部,去牧民家中做客很久;还喜欢炫耀,去过一次台湾以后,与别人聊任何话题都能扯到她的台湾之行上。母亲经常没心没肺地和顾客、和女儿开着没大没小的玩笑,好像对苦难有种天生的迟钝,可能别人眼中的苦,在她看来只是必经的日子而已。
  
 母亲是个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女人,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与爽朗的母亲相比,李娟显得沉默寡言,内心世界细腻丰富。李娟的笔下,从未出现过父亲的信息,想必当年与母亲分手后,父亲再未联络和关心过她们母女。从李娟所有的书中透露出的只言片语,总结出她的母亲除了李娟的父亲之外,至少有过三位伴侣,最后一位得了中风,口不能语,行动不便。在一个漫长的冬天里,母亲带着继父去内地求医,李娟自己住在阿克哈拉的房子里,大雪封门,仿佛与世隔绝,没有蔬菜,只有粮食,在这段时间里,李娟完成了《阿勒泰的角落》一书。
  
 李娟用笔纪录下母亲仅有的几次崩溃:小时候,李娟因为在角落里熟睡过去,母亲找不到她,发动全农场的人里里外外地搜寻;李娟在乌鲁木齐打工时,母亲因为联络不上她而着急,在千里之外又动员了全旅馆的人去找她,导致李娟离开几年后,再回到这家旅馆时,旅馆的工作人员对她依然记忆深刻;还有一次,李娟只写了一句,在阿克哈拉独自生活的那个冬天,没有电视看,相当无聊,因为母亲走之前发火把电视砸坏了。这得是多大的火啊。
  
 母亲的性格好像是李娟性格的反面。看过李娟的书之后,不由心生一个想法,正因为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后来的李娟。
  
 作家田耳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我们遇见什么样的母亲,就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田耳少年时,告诉母亲自己的理想是当个作家。母亲从不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全力支持他的写作事业,最终他得以梦想成真。当然,这是个积极的案例,也有消极的。
  
 这几天在网络上被转得很火的文章《我是范雨素》中,作者范雨素说她的母亲从来都是无条件地相信着自己的儿女。她的大哥在80年代初,高考两次不中,突发奇想要造飞机,母亲说“好”,从此便省吃俭用,四处托人给儿子买相关的零件,以至于亲戚不得不来信提醒“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吧”。飞机最终没有造成,大哥后来死心塌地当了农民。大哥的梦碎了,但母亲从不认为大哥有错,只是觉得孩子时运不济。
  
 李娟的母亲,并不像以上两位母亲那样支持李娟的写作梦想。相反,她早期还埋怨李娟不务正业,应该买台机器跟她一起做弹棉花的生意才对。李娟的书出版后,母亲才理解,原来写作也是一种可以赚钱的工作。但是,在动荡不安、缺乏父爱的成长岁月中,幸得拥有这种性格的母亲,生活才得以有了快乐的甜味。在苦难面前总是嬉皮笑脸的母亲,给予李娟的,是另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李娟看到了母亲笑脸背后的痛苦,也知晓童年的分离对自己的伤害,这种痛苦和快乐,交织在一起,成就了她写作的源泉,从文字里浮现出我们看到的李娟。
                                          
 Endless
  
 爱着你的爱
  
 痛着你的痛
  
 
  
  
 文 | 写不长
  
 图 | 据COO协议引自网络

3. 李娟的个人情况简介

性别:女 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保险法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学专业。同年进入湖北工业大学任教。任教期间,主要承担《保险法》、《经济法》、《责任保险》、《合同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曾参与编辑《经济法实用教程》(任副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娟的个人情况简介

4. 李娟的人物经历

李娟,女,籍贯四川乐至县,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苏市车排子镇),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过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羊道》三部曲。一众文坛大腕们认为,她的散文为灾难病痛提供了一种全新解读。朱天文在看完《阿勒泰的角落》后说:“我在台北,我读到了李娟,真不可思议我同时就在李娟那唯一无二的新疆。”

5. 李娟的妈妈

几次想动笔写这篇文章,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头。与常规歌颂妈妈的文章不同,李娟的妈妈显得非常特别:除了母性的坚韧,还有她的跳脱与不羁,没错,就是不羁。
  
 我非常喜欢李娟的散文,从2015年看她的《九篇雪》开始,除了她的小说,散文集我基本都收集全了。在她的散文集里,除了草原、奔波的生活外,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她的妈妈。
  
 也许所有的母亲都一样,为了孩子、为了生活,无论到了哪里,都能生根发芽,从苦难里为孩子开出一朵朵温柔之花。李娟的母亲也是一样,她带着李娟在阿勒泰四处辗转,或小镇,或草原;或住在似乎岌岌可危的帐篷里,或住在别人废弃的房子里。一旦在某个地方有了短暂的安稳后,李娟的妈妈就开始不安份起来。在李娟的《阿勒泰的角度》一书里,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她的那个独特的妈妈。
  
 与南方的森林不同,新疆的森林更是走上一两天都可以看不到人烟。李娟曾经看到一个八岁的男孩赶着几只羊,一个人从森林的另一端回到了人间,这个八岁的孩子在森林里带上干粮独自在森林里走了两天。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李娟的妈妈在夏天去森林玩耍时,如果走热了,就会脱衣服,一直脱到一丝不挂。当我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捂住了自己的嘴,以防自己发出尖叫。别以为李娟的妈妈脑子有问题,她才不呢,当她走到森林的边缘,她就又把衣服迅速穿上,面无异色一身整齐地和远远而来的人打招呼。
  
 “她心里会不停地想到什么呢?那时她也如同空了一般。又由于永远也不会有人看到她这副赤裸样子,她也不会为’有可能会被人看见’而滋生额外的羞耻之心。她脚步自由,神情自由。自由就是自然吧?而她又多么孤独。自由就是孤独吧?而她对这孤独无所谓,自由就是对什么都无所谓吧?”
  
 李娟的妈妈会从森林里带来一些色彩鲜艳欲滴的浆果,引得馋得流口水的李娟一把把瓶子拿过来,吃完后才后知后学地问妈妈:“这是什么果子?”李娟的妈妈平静地说:“我也不知道名字,也没知道能不能吃,只是看着红的好看就摘回来了。”李娟吓坏了,“好在一直到现在都还活着。”“总之她的这个毛病一点也不好,无论什么都敢往嘴里放,无论我们怎么吓唬她都不在乎。”
  
 真是要命的不在乎。
  
 李娟的妈妈非常热爱折腾,我想李娟妈妈应该明白生命就是生生不息的折腾的道理吧。当她们在一片废弃的房屋里找到一个满意的地方后,李娟妈妈就开始四处折腾起房子来。她嫌屋子里光线不够后,于是就自己动手拆墙做窗户。做好后如果不满意,又再拆了重做。
  
 “只知道从外面看,他们家今天这面墙上多出个窗户来,明天那面墙上少了个窗户,后天那个窗户突然变大了,再过几天,所有的窗户又变戏法似的统统升高……”
  
 甚至李娟妈妈为了改造房子想偷根木头,把主意都打到派出门门口的木头堆上:“那么声势浩大,会不会惊动人家?”李娟无奈地说:“原来你也会害怕呀……”
  
 与众多母亲善良有些不同的时,李娟的妈妈有时候比较邪恶:我妈笑呵呵的,说:“金鱼好不好?”我一听这又甜又假的话,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了。我们这一带小孩子做的坏事,一半以上都是她教唆的。“唉呀,要是哭也不买,你就躺到地上一个劲儿地打滚儿,然后不吃饭,也不睡觉……”真不知道我小时候是怎么给打发过来的……
  
 我想大概或许只有李娟的妈妈才会这样教唆小孩吧,别人家的妈妈哪里会这样啊?耍赖打滚是会被打的。教唆孩子耍赖打滚是不对滴。纯朴的哈萨克人第二天来到李娟家店里,看着金鱼说:“一定是塑料的!”
  
 “塑料?裁缝奶奶备感污辱,立刻从鱼缸里逮出来一只鱼,放到那人手心让他们看清楚了。谁知那鱼一点儿也不争气,平时在鱼缸里上蹿下跳,没一分钟安静。到了这会儿,怎么就呆傻呆傻的,躺在那人手心里一动也不动地装死。”
  
 看到这里,真是有一种仇都被金鱼报了的感觉!我实在是忍不住就把马甲线都笑出来了。
  
 南方人很是向往广袤无垠的草原,然而在那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却是寂寞的,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只是为了排解那些骨子里的孤独感,其实裁缝奶奶和她的女儿李娟在做生意时,也是深受牧民们的喜爱。
  
 面对生活的磨砺,所有的母亲态度都是一样的:
  
 “而我妈却是有力量的。她强大到简直快要随心所欲。她举重若轻——所有艰难的事情,都被她做得像是伸手从树上摘下一颗苹果。她蔑视艰难——无论那颗苹果摘得再艰难,也仅仅只是一件摘苹果这样的事而已。我想,大约所有的吃过苦、受过罪的身体和心灵,从此都不用再害怕什么了。”
  
 2018.5.15

李娟的妈妈

6. 李娟的个人经历

成人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包括成人认知发展及其脑神经机制研究;老年期认知和抑郁情绪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心理干预;我国老年心理健康模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以及国外基金项目(包括美国NIH,英国 Wellcome Trust,瑞典Swedish Council for Social Research)等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领导了首次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心理健康调研,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心理健康模型。获王宽诚多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奖励基金(2010)、中国老年学奖学术成果奖(2007)、瑞典研究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基金的访问科学家奖(2001-2002)、英国皇家协会博士后奖学金(2002-2003)、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00)。学术兼职: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协会(CNS)会员、美国老年学会(GSA)会员。>常务编委。《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Ageing International》、《Demographic Research》等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

7. 李娟的个人经历

成人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包括成人认知发展及其脑神经机制研究;老年期认知和抑郁情绪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心理干预;我国老年心理健康模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以及国外基金项目(包括美国NIH,英国 Wellcome Trust,瑞典Swedish Council for Social Research)等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领导了首次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心理健康调研,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心理健康模型。获王宽诚多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奖励基金(2010)、中国老年学奖学术成果奖(2007)、瑞典研究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基金的访问科学家奖(2001-2002)、英国皇家协会博士后奖学金(2002-2003)、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00)。学术兼职: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协会(CNS)会员、美国老年学会(GSA)会员。>常务编委。《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Ageing International》、《Demographic Research》等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

李娟的个人经历

8. 李娟的个人经历

成人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包括成人认知发展及其脑神经机制研究;老年期认知和抑郁情绪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心理干预;我国老年心理健康模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以及国外基金项目(包括美国NIH,英国 Wellcome Trust,瑞典Swedish Council for Social Research)等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领导了首次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心理健康调研,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心理健康模型。获王宽诚多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奖励基金(2010)、中国老年学奖学术成果奖(2007)、瑞典研究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基金的访问科学家奖(2001-2002)、英国皇家协会博士后奖学金(2002-2003)、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博士生奖学金(2000)。学术兼职:中国老年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协会(CNS)会员、美国老年学会(GSA)会员。>常务编委。《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Ageing International》、《Demographic Research》等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