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为何致元朝灭亡?

2024-05-15

1. 元世祖忽必烈为何致元朝灭亡?

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公元1271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后改称大都),正式建国号元。忽必烈即元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继位之初,就在各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和林业的机构,鼓励开荒、兴修水利,禁止军队占用农田作牧场毁坏庄稼,重新开通了三千里长的运河。不到十年,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基本得到恢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忽必烈晚年已经不能坚持推行治法,他之后的统治者们,大多没有继承他先进的一面,却发展了其落后的一方面;导致元朝中后期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更加尖锐,这也是元朝为什么不到百年就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忽必烈的母亲很有心计,她在忽必烈很小的时候,就从中原请来名儒贤士为他讲解治国之道,使忽必烈受宜非浅,渐渐悟到治理中原必须用文化的道理。
公元1258年,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全面征伐南宋、南宋以割地赔款求和。

元世祖忽必烈为何致元朝灭亡?

2. 如何评价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呢?

忽必烈是个怎么样的人物呢?忽必烈身为元朝始祖,智勇双全,是一个非常了得的人物。据说其在位时重儒,重汉,重文,重宗教,重民族间团结,是一位明智的君主。从文化上说,他们不再像以前的匈奴,柔然,鲜卑,突厥那样,只是了解一下强大的汉文明,而是已经能用相对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汉文明。

但忽必烈创建蒙元,土地在中国,主体民族是汉族人,所以他不能忽视汉人文明,加之身边不少仰慕汉文明的臣僚,如长期与汉文明打交道的契丹人耶律楚材,故忽必烈还是认真接受了汉人文明。只是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在文化上的匮乏导致的劣根性,让他们把汉族人当成低等民族,压迫汉的族人,这才导致蒙元立国不到百年就被推翻。

另外蒙元入主中原,中断了两宋繁荣的经济文化,中断了两宋先进政体,客观上使汉文化出现了倒退,类似于满清入关带来的副作用。元世祖忽必烈军事指挥能力很强,同时具备政治斗争的智慧,可以说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位君主。蒙哥战死后,贵由当上了大汗,但三年后病逝,远在蒙宋前线作战的忽必烈接到消息,黄金家族准备推挤阿里不哥继承汗位,于是忽必烈停止征伐,率军回到蒙古草原,开始了武力争夺汗位的斗争。忽必烈智勇双全,养尊处优的阿里不哥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两年后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新可汗。

他的功绩无可比拟,但是他实施的政策确实让人无法接受,对他的评价总体来说毁誉参半。他是绝顶聪明的智者,认真听取智囊团的意见,但牢牢把控决定权; 他有高超的用人技巧,合理使用和安排不同人等推进他的新国家建设事业; 他不喜欢也不擅长耍手腕,这点不同于大部分的帝王; 军事上,他对军士和将官过于严厉,导致帝国的内讧时有发生。

他急于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计划和构筑的体制,因此显得有些急躁;家庭方面,作为父亲的忽必烈有远大的胸怀,并为之全力奋斗,与父亲相比,他的儿子们并没有过多功绩,在忽必烈晚年时儿子们都先他而去。忽必烈与正室察必皇后情深意笃,也常常倾听她的意见。

公元1276年,宋主乞降,宋灭亡,标志着中华大地实现了南北统一。忽必烈在成吉思汗及其儿孙降服西夏,收服西辽和吐蕃围,灭金国,统一蒙古的基础上,平定大理国和剿灭南宋,实现了中华大地的南北统一,收服大理,扩大了中围疆域,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在政治上,忽必烈任用汉族人,沿袭汉制礼法,从客观上减少了战争杀戮,缓解了矛盾。忽必烈禁止蒙古人强占耕地,还耕于民,为保护和恢复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蒙古族,忽必烈攻灭了南宋,人民深受战乱之害,且死伤无数!但他在统一全国后,"感化"并任用不少汉臣,推崇儒术,这在整个元朝是很少见的!

3. 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的皇帝是谁?忽必烈传位给了谁

 导读: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孛儿只斤氏,名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拥立下,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
  忽必烈1260年5月5日—1294年2月18日在位,在位34年,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元成宗铁穆耳(1265-1307),孛儿只斤·铁穆耳,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母弘吉剌氏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至元二年(1265)生,十年,忽必烈立真金为皇太子,二十二年真金死后,忽必烈一直未确定继承人。至元末,铁穆耳受命平乃颜余党合丹。
  三十年,统军镇守漠北,受皇太子宝。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并未有关于传位记载。四月,蒙古诸王贵族召开选举皇帝的忽里台于上都。会上,铁穆耳与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竞争激烈。由于其母阔阔真可敦与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的支持,铁穆耳继帝位。
  
   
  元世祖忽必烈
  元成宗铁穆耳在位13年,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的皇帝是谁?忽必烈传位给了谁

4. 元朝在忽必烈之后为何皇位更替频繁?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虽然很多人认为1388年蓝玉消灭北元政权作为元朝覆灭的标志。但主流观点认为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为元朝结束的标志。
从1271年到1368年,元朝享国时间为98年,历11帝。
而在这11位帝王中,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36年。中间的38年,由9位皇帝共享!
38年换9位皇帝,平均一位皇帝在位只有4年多,这意味着忽必烈之后,元朝的皇位更迭特别频繁。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元朝中期皇帝普遍短寿
在忽必烈和元顺帝之间的9位皇帝,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短寿,就是还不知天命就被天要了命的那种。
这9位皇帝的享寿时间为:元成宗42岁,元武宗30岁,元仁宗35岁,元英宗20岁,泰定帝53岁(这是唯一超过50岁的),天顺帝8岁,元文宗28岁,元世宗29岁,元宁宗7岁。

皇帝享寿时间短,客观上决定了其在位时间都不会很长,要知道,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享寿69岁,而最高寿的皇帝乾隆享寿89岁。所以,短寿绝对是导致导致皇位更迭频繁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古代皇帝身负管理天下黎民百姓的重任,日理万机,身体很容易就会出现透支。历史上很多皇帝就是因国事操劳,积劳成疾最终病倒在龙座上,壮年而逝的。
除了国事的操劳,在个人生活上,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妃嫔集团,这些后宫生活也是导致皇帝气虚寿短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元朝的皇位,不得不频繁流转。

2、继承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从夏朝开始,中原王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君位传承的正常进行。
但元朝脱胎于蒙古汗国,他们有着蒙古特色的汗位继承人制度,要知道元朝皇帝不仅是皇帝,更是蒙古的大汗。
在蒙古,一般一个蒙古家庭会有多个儿子,为了家族的兴旺,除了小儿子留在身边照顾父母养老送终之外,剩下的儿子在成年后都需要离开家庭自力更生。父母去世后,家庭的财产全部由小儿子继承,这一制度叫做“幼子守灶”。
毫无疑问,“幼子守灶”制度适应于草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族的繁衍壮大。但一旦将这一制度应用在皇位传承上,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因为首先,皇帝嫔妃成群,谁也无法保证哪个儿子是最后一个孩子。而在皇帝驾崩后,年长的儿子拥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多的资源,幼小的儿子根本就无力抵抗,动乱不可避免。
在元朝中期,几乎每一次的皇位流转,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动荡,“幼子守灶”制度让元朝皇族深受其害。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遵循“幼子守灶“原则。在他死后第三年,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但是汗国的大部分财产和军队留给了幼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后,拖雷一直以监国身份参政。
成吉思汗本来的初衷是希望几个儿子互相帮助,壮大蒙古汗国,但很快兄弟就出现了嫌隙,1232年,拖雷中毒而死,窝阔台汗位得以稳固。
作为崇尚汉法的皇帝,忽必烈曾经有意学习中原王朝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并确立真金为自己的太子,但很快真金早逝,忽必烈对汉臣产生了巨大方案,随即汉化停止,继承人制度改革停滞。
除“幼子守灶“,在蒙古汗国内部,一直以来都在推行“忽里勒台制”,即部落内部推选继承人的制度。这一制度虽然民主,但是因为选举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派系的分裂是必然的。尤其是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达5年的内战,忽必烈取胜后,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各部开始脱离蒙古汗国,四大汗国逐渐走向崩溃。
可以说,“幼子守灶”和“忽里勒台制”助长了蒙古人的投机性,让帝国陷入无休止的攻杀之中。
3、权力分配出现失衡
中原王朝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包括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而在中央,则将大臣的权力收归皇帝。比如唐朝前,君臣可以坐着议事。而到了宋朝,大臣就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
加强中央集权在封建社会是必然的趋势,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持庞大帝国内部的稳定。
但元朝似乎是个例外。
元朝初创,在地方上推出了行省制度,相比于之前的郡县府路制度,行省制的集权程度大大提升。但在中央,蒙古汗国的制度再次影响了元朝的发展。
蒙古汗国在建国前盛行奴隶制度,奴隶主对所辖奴隶有绝对的支配权,而奴隶有时候代自己做事,奴隶主会给予其极大的信任。这听起来很和谐,到了元朝时期,大臣就成为奴隶的角色。因此,作为皇帝的代表,他们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到后来权力约束更少,这是非常可怕的。
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灾难!元朝的相权发展到中期已经是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左右丞相甚至决定了皇帝的废立。
1323年,前右丞相铁木迭儿等发动“南坡之变”,刺杀元英宗,另立新君,元朝皇位再次实现了流转,也宣告了元朝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衰落。
除了相权坐大,元朝中时期后宫干政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元帝国中期皇位的继承。

5. 元朝在忽必烈之后为何皇位更替频繁呢?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虽然很多人认为1388年蓝玉消灭北元政权作为元朝覆灭的标志。但主流观点认为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为元朝结束的标志。

从1271年到1368年,元朝享国时间为98年,历11帝。
而在这11位帝王中,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末代皇帝元顺帝在位36年。中间的38年,由9位皇帝共享!
38年换9位皇帝,平均一位皇帝在位只有4年多,这意味着忽必烈之后,元朝的皇位更迭特别频繁。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元朝中期皇帝普遍短寿
在忽必烈和元顺帝之间的9位皇帝,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短寿,就是还不知天命就被天要了命的那种。

这9位皇帝的享寿时间为:元成宗42岁,元武宗30岁,元仁宗35岁,元英宗20岁,泰定帝53岁(这是唯一超过50岁的),天顺帝8岁,元文宗28岁,元世宗29岁,元宁宗7岁。
皇帝享寿时间短,客观上决定了其在位时间都不会很长,要知道,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享寿69岁,而最高寿的皇帝乾隆享寿89岁。所以,短寿绝对是导致导致皇位更迭频繁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古代皇帝身负管理天下黎民百姓的重任,日理万机,身体很容易就会出现透支。历史上很多皇帝就是因国事操劳,积劳成疾最终病倒在龙座上,壮年而逝的。
除了国事的操劳,在个人生活上,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妃嫔集团,这些后宫生活也是导致皇帝气虚寿短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元朝的皇位,不得不频繁流转。

2、继承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从夏朝开始,中原王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君位传承的正常进行。
但元朝脱胎于蒙古汗国,他们有着蒙古特色的汗位继承人制度,要知道元朝皇帝不仅是皇帝,更是蒙古的大汗。
在蒙古,一般一个蒙古家庭会有多个儿子,为了家族的兴旺,除了小儿子留在身边照顾父母养老送终之外,剩下的儿子在成年后都需要离开家庭自力更生。父母去世后,家庭的财产全部由小儿子继承,这一制度叫做“幼子守灶”。
毫无疑问,“幼子守灶”制度适应于草原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族的繁衍壮大。但一旦将这一制度应用在皇位传承上,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因为首先,皇帝嫔妃成群,谁也无法保证哪个儿子是最后一个孩子。而在皇帝驾崩后,年长的儿子拥有更强的实力和更多的资源,幼小的儿子根本就无力抵抗,动乱不可避免。
在元朝中期,几乎每一次的皇位流转,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动荡,“幼子守灶”制度让元朝皇族深受其害。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遵循“幼子守灶“原则。在他死后第三年,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但是汗国的大部分财产和军队留给了幼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后,拖雷一直以监国身份参政。
成吉思汗本来的初衷是希望几个儿子互相帮助,壮大蒙古汗国,但很快兄弟就出现了嫌隙,1232年,拖雷中毒而死,窝阔台汗位得以稳固。
作为崇尚汉法的皇帝,忽必烈曾经有意学习中原王朝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并确立真金为自己的太子,但很快真金早逝,忽必烈对汉臣产生了巨大方案,随即汉化停止,继承人制度改革停滞。
除“幼子守灶“,在蒙古汗国内部,一直以来都在推行“忽里勒台制”,即部落内部推选继承人的制度。这一制度虽然民主,但是因为选举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所以派系的分裂是必然的。尤其是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进行了长达5年的内战,忽必烈取胜后,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各部开始脱离蒙古汗国,四大汗国逐渐走向崩溃。
可以说,“幼子守灶”和“忽里勒台制”助长了蒙古人的投机性,让帝国陷入无休止的攻杀之中。

3、权力分配出现失衡
中原王朝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包括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而在中央,则将大臣的权力收归皇帝。比如唐朝前,君臣可以坐着议事。而到了宋朝,大臣就只能站着和皇帝说话。
加强中央集权在封建社会是必然的趋势,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持庞大帝国内部的稳定。
但元朝似乎是个例外。
元朝初创,在地方上推出了行省制度,相比于之前的郡县府路制度,行省制的集权程度大大提升。但在中央,蒙古汗国的制度再次影响了元朝的发展。

蒙古汗国在建国前盛行奴隶制度,奴隶主对所辖奴隶有绝对的支配权,而奴隶有时候代自己做事,奴隶主会给予其极大的信任。这听起来很和谐,到了元朝时期,大臣就成为奴隶的角色。因此,作为皇帝的代表,他们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到后来权力约束更少,这是非常可怕的。
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制约的权力就是灾难!元朝的相权发展到中期已经是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左右丞相甚至决定了皇帝的废立。
1323年,前右丞相铁木迭儿等发动“南坡之变”,刺杀元英宗,另立新君,元朝皇位再次实现了流转,也宣告了元朝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衰落。
除了相权坐大,元朝中时期后宫干政事件也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到了元帝国中期皇位的继承。

元朝在忽必烈之后为何皇位更替频繁呢?

6. 为什么忽必烈当上元朝皇帝以后,蒙古帝国就陷入了分裂?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带领下,蒙古人从蒙古草原上崛起,横扫欧亚,灭国四十,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忽必烈在夺得大汗之位后更是灭掉了南宋,建立起了元朝,此时的忽必烈既是蒙古大汗,又是元朝的皇帝,但是忽必烈称帝后,蒙古帝国就陷入了分裂。为什么会这样?

     蒙哥当大汗后,南下进攻南宋,结果死在了钓鱼城下,蒙哥原来觉得年轻,没有立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蒙哥的两个弟弟,留守在北方草原的阿里不哥和跟随蒙哥南下攻宋的忽必烈开始争夺大汗之位。

阿里不哥留守蒙古帝国在草原上的首都哈拉和林,自然代表了蒙古草原上的贵族利益,像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这三大汗国统治的区域大部分都是草原,就支持阿里不哥。忽必烈就不一样了,忽必烈从公元1251年蒙哥即位为大汗之后,就受任总管漠南汉地的军国大事,一直在华北汉地,自然就接受了汉化,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也就不自觉的实行汉化,忽必烈本人也喜欢汉族文化。这样到公元1259年蒙哥死的时候,忽必烈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在汉地新兴起来的阶层,包括封在汉地的蒙古诸王,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甚至有种说法,蒙哥南下进攻南宋,是为了夺权忽必烈。

蒙哥死后,阿里不哥想把忽必烈骗到草原上软禁或者杀害,然后再称大汗,被忽必烈识破,此刻忽必烈坐拥漠南汉地,兵强马壮,实习雄厚,就抢在阿里不哥之前在后来被他设为上都的开平自立为蒙古大汗,随后阿里不哥在其他蒙古贵族支持下,在哈拉和林,召开蒙古贵族大会,也称蒙古大汗。

7. 忽必烈继位元朝太祖是否象征蒙古帝国已经灭亡?

  蒙古帝国与元朝,是容易被许多中国人混淆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元朝是中国的疆域,不包括蒙古帝国其它的四大汗国。 
  13世纪伊始,在南宋与金朝的战争之中,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的力量借机壮大。
  公元1206年,铁木真陆续统一蒙古各部后,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领的政权实体就是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它当时的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起大沙漠,北抵贝加尔湖。蒙古汗国的建立,是蒙古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扩张的开始,此后蒙古不断向外扩张。
  1209年~1218年,蒙古人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为其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接着便是蒙古人的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战争。三次西征奠定了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大部分版图,将现在的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与印度西北皆收入势力范围。 这些帝国的版图上,成吉思汗的儿孙统治着四大汗国。早期的四大汗国虽然是附属于蒙古大汗的“诸侯”,然而后来它们其实只是军事征服下的联合体,各自独立发展成为几个不相统属的国家。 而元朝是蒙古人在征服中原及击败南宋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的第一个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也是蒙古大汗的继承者,并且基本上与上述汗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忽必烈继位元朝太祖是否象征蒙古帝国已经灭亡?

8. 元世祖忽必烈死后谁继承了皇位?

在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之后继承皇位的人是元成宗铁穆耳。据史籍记载,忽必烈共有十个儿子,其中年纪最长的为孛儿只斤·朵儿只。不过此人并非嫡出,且在元朝尚未建立之前便已英年早逝。朵儿只逝世之后年纪仅次于他的真金便成为了忽必烈的长子,与此同时他还是嫡子。凭借这嫡长子身份,真金于至元十年被立为皇太子。

真金的太子之位坐得并不安稳。其中在至元二十二年时朝中有一名叫答即古阿散的人探知南台御史曾写下一封内容为“帝春秋高,宜禅位于皇太子。”的文章。真金因心知忽必烈无意禅位而在听闻此事之后深觉惶恐,此章也因此秘而未发。而答即古阿散在得知此事之后便想借此将真金拉下台,于是就差人前去拿此章意欲将此事上告给忽必烈。但是御史台都事得知之后先一步向忽必烈坦白了这件事情,之后当朝丞相又带头谢罪,忽必烈的怒气因此得到缓解。

之后答即古阿散不仅没能扳倒真金,反而还坐奸赃论死。不过真金因为这件事情日夜忧虑,还因此成疾,最后还因此病故。真金去世之后忽必烈并未再立太子,而身为真金嫡长子的甘麻剌则被大多数人默认为正统皇位继承人。话说忽必烈虽然没有明确将甘麻剌立为皇太孙,但是他专门为其设立“内史府”的举动还是体现出了他是有意将皇位传给这个孙子的。

但是相比起这个长子,身为真金正妃的阔阔真却更为喜爱第三子铁穆耳。至元二十四年的时候,铁穆耳受忽必烈之命带兵前去攻打叛王哈丹,因表现出色而渐得忽必烈重视。至元三十年,铁穆耳正式被授予皇太子宝。第二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铁穆耳在其母妃以及多位朝中大臣的助力之下顺利登上皇位,是为元成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