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绣眼鸟的分布范围

2024-05-20

1. 金绣眼鸟的分布范围

金绣眼鸟是西太平洋北马里亚那群岛的特有物种。其中多数分布在塞班岛上,还有一部分在奥盖吉岛(Aguijan)上生存。金绣眼鸟的栖息地覆盖了这两个岛较大的面积。金绣眼鸟常生存于原生森林,特别是石灰岩森林,不过也会在灌木和城市郊区出现。在塞班岛上,唯一不曾有金绣眼鸟出没的地方是思书浦湖周围的沼泽和稀树草地。

金绣眼鸟的分布范围

2. 金绣眼鸟的介绍


3. 金绣眼鸟的介绍


金绣眼鸟的介绍

4. 绣眼鸟的种类

暗绿绣眼鸟暗绿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japonica)俗名绣眼儿,粉眼儿,白眼儿,白目眶,粉燕儿。体小而细弱,背绿色、腹白色。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每年3~8月间繁殖,多在南方,每窝产3~4枚卵,为纯蓝绿或纯白色,平均重1克。红胁绣眼鸟 红胁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erythropleura)俗名红胁粉眼、北粉眼、绣眼儿、紫燕儿。体色和暗绿绣眼相似,两胁呈显著的栗红色。生活习性亦与前者基本相同。繁殖于东北、河北东北部山林地区,除主食昆虫(以害虫为主),亦有少量杂草种子及少数作物种子。有时巢亦筑于距地面2.5米的树枝上,高时能达10米,巢材亦因条件不同而变化,除杂草、苔藓、嫩枝外,亦有纸屑、蛛丝、棕丝、树叶等等。诺福克岛绣眼鸟诺福克岛绣眼鸟(Zosterops albogualris)又叫白眼圈。主要产于非洲、亚洲、南部、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气候温暖的地区。绣眼鸟都是短尾巴,短翅膀。体长大约11厘米。喙细巧,很尖。舌头的尖端像刷子。羽毛呈平淡的浅灰色、褐色或者黄绿色。雄性和雌性很相似。它的特点是眼眶周围有一圈柔软稀少,通常是白色的羽毛。它闪是严格的群居树栖鸟类。主要食昆虫、花密和松软的甜水果。有些绣眼鸟会毁坏无花果和葡萄。除了筑巢时候以外,绣眼鸟相当活跃。诺福克岛绣眼鸟数量稀少,属濒危鸟类。灰腹绣眼鸟灰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palpebrosus;英文名:Oriental White-eye)体长11厘米呈,橄榄绿色,似暗绿绣眼鸟,但区别为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狭窄的柠檬黄色斑纹,眼先及眼区黑色,白色的眼圈较窄。虹膜黄褐;嘴黑色;脚橄榄灰。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形成大群,与其他鸟类如山椒鸟等随意混群,在最高树木的顶层活动。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巽他群岛。黄腹绣眼鸟黄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fuscicapillus)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5. 绣眼鸟种类 绣眼鸟的种类

绣眼鸟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的97种鸟类的统称,其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嘴峰稍向下弯,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                                               暗绿绣眼鸟    暗绿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japonica)俗名绣眼儿,粉眼儿,白眼儿,白目眶,粉燕儿。体小而细弱,背绿色、腹白色。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每年3~8月间繁殖,多在南方,每窝产3~4枚卵,为纯蓝绿或纯白色,平均重1克。
    红胁绣眼鸟    红胁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erythropleura)俗名红胁粉眼、北粉眼、绣眼儿、紫燕儿。体色和暗绿绣眼相似,两胁呈显著的栗红色。生活习性亦与前者基本相同。繁殖于东北、河北东北部山林地区,除主食昆虫(以害虫为主),亦有少量杂草种子及少数作物种子。有时巢亦筑于距地面2.5米的树枝上,高时能达10米,巢材亦因条件不同而变化,除杂草、苔藓、嫩枝外,亦有纸屑、蛛丝、棕丝、树叶等等。
      
    诺福克岛绣眼鸟    诺福克岛绣眼鸟(Zosterops albogualris)又叫白眼圈。主要产于非洲、亚洲、南部、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气候温暖的地区。绣眼鸟都是短尾巴,短翅膀。体长大约11厘米。喙细巧,很尖。舌头的尖端像刷子。羽毛呈平淡的浅灰色、褐色或者黄绿色。雄性和雌性很相似。它的特点是眼眶周围有一圈柔软稀少,通常是白色的羽毛。它闪是严格的群居树栖鸟类。主要食昆虫、花密和松软的甜水果。有些绣眼鸟会毁坏无花果和葡萄。除了筑巢时候以外,绣眼鸟相当活跃。诺福克岛绣眼鸟数量稀少,属濒危鸟类。
    灰腹绣眼鸟    灰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palpebrosus;英文名:Oriental White-eye)体长11厘米呈,橄榄绿色,似暗绿绣眼鸟,但区别为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狭窄的柠檬黄色斑纹,眼先及眼区黑色,白色的眼圈较窄。虹膜黄褐;嘴黑色;脚橄榄灰。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形成大群,与其他鸟类如山椒鸟等随意混群,在最高树木的顶层活动。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巽他群岛。
    黄腹绣眼鸟    黄腹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fuscicapillus)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绣眼鸟种类 绣眼鸟的种类

6. 金绣眼鸟:为绣眼鸟科的鸟类


7. 金绣眼鸟的形态特征

金绣眼鸟相对其它绣眼鸟的特征是眼睛较大,且第10根初级飞羽很长。金绣眼鸟是体型较大的绣眼鸟,身长约14厘米,体重约20克。金绣眼鸟眼部周围有白色的环,头部呈橘黄色,腹部金黄色,背部、翅膀、尾部则显黄绿色,鸟喙和腿为橙色。金绣眼鸟雌鸟和雄鸟的外形差别很小,只是雄鸟的双翼略长。幼鸟的形态与成鸟相近,但是羽色偏近较深的棕色,喙和腿颜色发暗。 金绣眼鸟可发出多种不同的鸣叫声。静息时,其鸣声是较尖锐的长音;与同类结伴栖息或飞行时,则发出刺耳的短鸣。幼鸟向成鸟讨要食物时,发出较弱的、哀求般的鸣声。

金绣眼鸟的形态特征

8. 金绣眼鸟的生活习性

 金绣眼鸟是杂食动物,食物包括水果,浆果,昆虫等。花蜜也是金绣眼鸟的食物之一,且金绣眼鸟在摄取花蜜时可顺带为一些树木传粉,虽然金绣眼鸟的作用对植物而言不如其它鸟类的作用重要。金绣眼鸟通常在死树枝、树叶中觅食昆虫,有时也在飞行途中捕食。 金绣眼鸟与其它绣眼鸟的生态位有一定重叠,但金绣眼鸟的摄食范围更广。在森林和一些灌木丛中,其它绣眼鸟通常在较高位置捕食,而金绣眼鸟除了在上端栖息,也可以到下层觅食,且捕食策略与生活在下层的棕额扇尾鹟有所区分。有研究表明,金绣眼鸟广泛的食源是其对当地环境适应的结果,因为频繁的台风随时都有重创森林结构的可能。  在塞班岛上,全年都是金绣眼鸟的繁殖期,其中繁殖的高峰期是3月至7月。金绣眼鸟是单配偶动物,实行“一夫一妻制”。金绣眼鸟的鸟巢由树枝、草叶、藤本植物的藤蔓筑成,且不加任何装饰。根据栖息树种的不同,鸟巢的高度低可达1.5米,高可至6.5米,一般集中在2.9米左右。巢中的蛋可被白领翡翠、花辉椋鸟等其它鸟类或外来的翠蜥偷食。 通常雌鸟一次可产两枚蛋。蛋的平均大小为20.3×15.1毫米,整体显泛白的青绿色,在有气室的一端布有红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共同担负孵蛋的任务,每只鸟每次平均负责25分钟。金绣眼鸟对领地极为敏感,会驱散任何企图接近的异类鸟甚至同类。蛋的孵化大约需要两个星期。破壳而出的幼仔全身无毛。雄鸟和雌鸟都负责给雏鸟喂食幼鸟专用食物——昆虫及其幼虫,同时带走巢中的垃圾,保持鸟巢的清洁。 10至14天后,雏鸟可基本发育完全,并与父母一同生活一段时间。育种发生在塞班岛一年四季,物种的筑巢行为进行了研究的繁殖高峰期,似乎是从三月到七月。是一夫一妻制的物种。巢是简单的的木麻黄针,草,藤蔓未修饰的杯。这些都是摆在各种各样的树,木麻黄,Guamia,Cynometra,银合欢,柑橘离地面约2.9米(1.5和6.5米)。巢早于其他种鸟类,特别是密克罗尼西亚椋鸟和领翠鸟。此外,还介绍了 绿色的树蜥之前的巢。典型的离合器的大小是两个鸡蛋,20.3×15.1毫米的尺寸,这是浅青色绿色与红色或褐色斑点,集中在更广泛的。男女两性共同孵化的职责,他就职于的培养与父母约25分钟方能缓解。这个品种是非常领土围巢,追逐其它鸟类,包括有斑纹的白色眼睛,棕Fantails,和金白色的眼睛。从此奠定了它需要大约两个星期的鸡蛋孵化。的的稚龟altricial,换句话说,赤裸和无助。父母双方共同育雏和饲养职责的,并采取了粪袋,以保持巢的清洁。在小鸡的饮食几乎完全是由昆虫和毛毛虫。小鸡羽毛孵化后10-14天左右。在刚起步的与他们的父母,他们可能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