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

2024-05-11

1. 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

  志愿者也叫义工、义务工作者或志工。志愿者致力于免费、无偿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下文是关于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全文,欢迎阅读!
   
      
         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首都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志愿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推动首都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京发〔2009〕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志愿者,是指出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以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注册志愿者是指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在全市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
   
      志愿者组织是指市和区、县志愿者联合会(协会)及各类专业性志愿者协会等依法成立、专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第三条 鼓励、引导志愿者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注册,成为注册志愿者,以便参与志愿服务,享受专业培训、服务认证、权益保护、表彰激励等服务。
   
      第二章
   
      招募与注册
   
      第四条 志愿者组织可采取公开招募与定向招募相结合、经常性招募与阶段性招募相结合、面向个人招募与面向集体招募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招募工作,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志愿者招募机制、稳定通畅的招募  渠道  。
   
      (一)志愿者组织可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需求情况,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信息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发布有关志愿者需求数量、岗位要求和报名方式等招募信息,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创造便利条件。
   
      (二)志愿者组织可深入社区、农村和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吸引和动员热心公益的广大市民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就近、就便加入志愿者队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第五条 建立全市志愿者注册制度。申请成为注册志愿者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二)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须经其法定监护人同意)。
   
      (三)具备参加志愿服务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
   
      (四)品行端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志愿者组织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 “志愿北京”网站为全市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网络平台。注册机构应建立健全注册志愿者档案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注册和管理,促进注册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充分发挥各系统、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现有的注册管理系统的作用,建立对接机制,与全市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实现有效对接。
   
      第七条 市志愿者联合会及其委托的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注册机构(以下简称“注册机构”)。
   
      (一)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可依托“志愿北京”网站或通过电话等方式,向市志愿者联合会提出开展注册工作的申请,接受市志愿者联合会的注册委托。
   
      (二)市志愿者联合会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委托开展注册工作的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名单。
   
      第八条 志愿者注册程序如下:
   
      (一)凡符合志愿者注册条件并志愿从事志愿服务的个人,可通过网络、电话或直接到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等方式向注册机构提出申请,填写《北京市志愿者注册登记表》,提供个人的基本信息及可参加的志愿服务的类别、方式、时间等必要信息。申请人身份证号是注册的必要认证信息。
   
      (二)注册机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
   
      (三)审核合格后,注册机构为申请人统一编号,发放北京市志愿者卡,并将申请人的有关信息录入志愿者数据库。
   
      第九条 志愿者卡由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统一制作,委托注册机构负责向注册志愿者发放。
   
      第十条 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统一确定志愿者卡号编制规则,志愿者卡号与志愿者身份证号相匹配,在注册系统中将志愿者身份证号作为后台信息予以管理和保密,志愿者卡上不出现个人身份证号。志愿者卡号一人一号,终生使用。在志愿者死亡、失踪、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不履行志愿者义务等情况下,应由原注册机构注销其志愿者卡号,被注销的志愿者卡号不再重新使用。
   
      第十一条 志愿者卡集身份标识、注册登录、激励表彰等功能于一体,是志愿者的身份卡、信息卡、计时卡、荣誉卡。
   
      (一)身份凭证。志愿者卡是志愿者身份的标识,志愿者可凭志愿者卡参加志愿服务、培训、公益实践等活动。
   
      (二)信息管理。志愿者凭志愿者卡号及密码可登录“志愿北京”网站,进入个人管理模块,查询、修改个人信息。
   
      (三)服务计时。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和应急志愿服务,由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对志愿者服务时间进行计时,经相关志愿者组织认定后记录进志愿者卡;社区志愿服务等经常性志愿服务,由社区居委会或服务对象及志愿服务组织者对服务时间提供证明,经相关志愿者组织认定后记录进志愿者卡。服务时间为实际服务时间(不含往返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计量。
   
      (四)荣誉激励。志愿者卡号具有唯一性,可由志愿者永久保留,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也是对持卡志愿者的一种激励。
   
      第三章
   
      权利与义务
   
      第十二条 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获得志愿服务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三)获得志愿服务所需的条件和必要的保障。
   
      (四)获得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  教育  和培训。
   
      (五)请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帮助解决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六)有困难时优先获得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
   
      (七)对志愿者组织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
   
      (八)要求志愿者组织出具参加志愿服务的证明。
   
      (九)申请注销注册志愿者身份。
   
      (十)其他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三条 志愿者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志愿者组织的相关规定。
   
      (二)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注册相关信息,如有信息变更及时联系修改。
   
      (三)履行志愿服务承诺或者协议约定的义务,完成志愿服务。
   
      (四)自觉维护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
   
      (五)自觉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六)退出志愿服务活动时,履行合理告知的义务。
   
      (七)保守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获悉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其他依法受保护的信息。
   
      (八)不得向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索取、变相索取报酬。
   
      (九)不得以志愿者身份从事任何以营利为目的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十)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四章
   
      管理与服务
   
      第十四条 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者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市、区县志愿者联合会(协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并进行业务指导;依托市、区县志愿者联合会(协会),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十五条 加强日常管理,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持。
   
      (一)鼓励志愿者使用全市统一的标识,提倡各类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佩戴以全市统一标志为主体图案的标志。
   
      (二)注册机构可定期或在重大活动时组织新注册志愿者进行宣誓。志愿者誓词:“我是北京志愿者,为使我们的国家和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环境更安全,我要团结身边的人,投身其间。面对需求,我要行动。我承诺,我将竭尽所能,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困难人群,真诚关怀有需要的人士,为他们带来温暖。”
   
      (三)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主要由注册机构或授权的有关单位、机构、组织负责,对于普通志愿者,可通过初次培训、阶段性培训和临时性培训等方式,进行权利义务、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基础性培训;对于骨干志愿者可通过集中轮训、参观学习、  经验  交流、考察观摩等方式进行专业服务技能、项目管理  方法  等方面的提高性重点培训,不断加强和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应坚持自愿和力所能及的原则,要通过与志愿者组织或服务对象签订服务  协议书  等形式,明确服务内容、时间和有关权利、义务、责任。
   
      (五)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后,由服务对象或组织者提供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证明,志愿者组织予以认定并记录,作为对志愿者评价认证和激励表彰的主要依据。
   
      (六)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互助服务、返还服务等制度,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可优先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
   
      (七)对拒不履行义务或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未遵照相关规定而对服务对象、志愿者组织或其他志愿者造成损害的,视情节轻重,可对其进行警告、取消注册志愿者身份。
   
      (八)志愿者组织应落实和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如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对志愿者造成损害,志愿者组织应当支持受损害的志愿者要求有关服务对象赔偿损失,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九)志愿者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应当公布与志愿服务项目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并明确告知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和应急志愿服务中,由志愿者组织或接受服务的组织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  保险  ;经常性志愿服务中,有条件的志愿者组织可根据需要,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十)志愿者可在志愿者组织的指导下参加管理工作。志愿者组织应当发挥志愿者的能动性,探索志愿者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需求对接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实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和群众接受志愿服务的便利化。
   
      (一)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志愿者组织对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志愿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和评估。在调查评估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关注民生领域的日常需求,关注弱势群体。按照“服务对象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提出志愿服务需求计划,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及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吸引志愿者广泛参与。
   
      依托“志愿北京”网站,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需求信息发布和服务对接平台。
   
      (二)鼓励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组成项目小组,根据需求计划自主认领服务项目,在各类志愿者组织的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下,为服务对象提供志愿服务,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认领项目确定后,各项目小组要在志愿者组织的指导下,设计制定项目  实施方案  ,明确服务项目的总体目标、职责分工、实施步骤和评估监督等要求,并按照项目方案分步组织具体实施,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志愿者组织要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巩固传统项目,拓展创新项目,做好项目的方案策划、服务承接、资金筹集、公关宣传、督导评估、  总结  完善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打造优质服务品牌,逐步开发一批符合实际、社会所需、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的志愿服务项目库。
   
      (五)志愿者组织可依托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社会公益机构,通过签订协议、命名挂牌等形式创建志愿服务基地,探索建立志愿者经常性、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
   
      第五章
   
      表彰与激励
   
      第十七条 建立全市志愿者星级认证制度。注册机构根据志愿者服务的时间累计及服务评价情况,认定其为北京市一至五星志愿者。星级志愿者佩戴相应标志,同时在“志愿北京”网站进行标注和宣传。
   
      (一)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200小时、500小时的,可分别认定为“北京市一星志愿者”、“北京市二星志愿者”、“北京市三星志愿者”。由负责安排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志愿者组织或志愿者个人提出申请,由对其进行注册的志愿者组织进行认定,认定结果定期报区县志愿者联合会(协会)备案。
   
      (二)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800小时的,可认定为“北京市四星志愿者”。由负责安排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志愿者组织或志愿者个人提出申请,由具有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团体会员资格的注册机构认定,认定结果定期报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备案。
   
      (三)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0小时的,可认定为“北京市五星志愿者”。由负责安排志愿者参加活动的志愿者组织或志愿者个人提出申请,由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认定。
   
      第十八条 建立全市志愿者奖章授予制度。根据志愿者注册以后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间与绩效,授予不同级别的志愿服务奖章。奖章获得者佩戴相应标志,同时在“志愿北京”网站进行标注和宣传。
   
      (一)志愿者自获得“北京市五星志愿者”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2000小时,在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应急志愿服务中作出一定贡献的,或在经常性志愿服务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可参加志愿服务铜质奖章评选。志愿服务铜质奖章评选工作由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区县志愿者联合会(协会)等有关部门组织,评选结果报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备案。
   
      (二)志愿者自获得铜质奖章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3000小时,在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应急志愿服务中作出较大贡献的,或在经常性志愿服务中取得较大成绩的,可参加志愿服务银质奖章评选。志愿服务银质奖章评选工作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组织。
   
      (三)志愿者自获得银质奖章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5000小时,在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应急志愿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或在经常性志愿服务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可参加志愿服务金质奖章评选。志愿服务金质奖章评选工作由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
   
      (四)连续专门从事志愿服务超过一年的,可视情况直接授予上述级别奖章。
   
      (五)奖章授予可视实际情况定期举行。
   
      第十九条 逐步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志愿者表彰激励机制。
   
      (一)市、区县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会同市、区县志愿者联合会(协会)等有关部门,将定期具体组织开展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工作突出贡献集体与个人等评选表彰。
   
      (二)引导和鼓励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相关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表彰的项目及结果应按相关程序报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备案。
   
      第二十条 在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和应急志愿服务中,志愿者组织或接受服务的组织应当对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由本人所支出的交通、误餐等费用给予适当的补贴;经常性志愿服务,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给予上述补贴。
   
      鼓励有条件的志愿者组织通过组织疗养休养、免费体检等方式对优秀志愿者进行慰问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  文化  宣传设施,广泛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及其典型  事迹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志愿者队伍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工作、学习、生活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及外国人申请注册的,适用本办法。

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

2. 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全文

 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全文
                         引导语: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是怎么样的?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全文,欢迎阅读!
         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全文         第一条 为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以组织形式实施的志愿服务活动。
         法律、行政法规对志愿服务活动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组织是指市和区、县志愿者协会及各类专业性志愿者协会等依法成立、专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第四条 志愿者组织依据章程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可以组织本单位、本系统、本社区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五条 个人可以在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成为注册志愿者。
         社会组织符合志愿者组织章程的,可以申请加入,成为志愿者组织的团体会员。
         第六条 本市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北京志愿者协会负责指导本市志愿者工作的开展。
         第七条 志愿服务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无偿、诚信、合法的原则。
         第八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者的劳动;志愿者的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九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倡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和大型社会活动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失业人员和其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志愿服务。
         第十条 志愿者组织可以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应当委托志愿者组织进行。招募境外志愿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志愿者组织招募志愿者时,应当公布与志愿服务项目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并明确告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十一条 提倡对志愿服务有需求的组织或者个人通过志愿者组织获得志愿服务。
         第十二条 志愿者组织应当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布有关志愿服务的信息,组织开展培训、咨询、宣传、交流等活动。
         第十三条 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组织与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应当就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协商一致。任何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志愿者组织安排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签订书面志愿服务协议:
         (一)对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有较高风险的;
         (二)连续三个月以上专职服务的;
         (三)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
         (四)组织志愿者在本市行政区域以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
         (五)组织境外人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
         第十四条 志愿服务协议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志愿服务内容、时间和地点;
         (二)参加志愿服务的条件;
         (三)志愿者的培训;
         (四)志愿服务成本的分担;
         (五)风险保障措施;
         (六)志愿者责任的免除;
         (七)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八)争议解决方式;
         (九)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为志愿者安排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身体等条件相适应,与志愿服务项目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相适应,不得安排志愿者从事超出约定范围的志愿服务活动。
         安排未成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相适应,并征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
         第十六条 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安全、卫生、医疗等条件和保障,开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志愿者配发志愿者标志,帮助志愿者解决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实际困难。
         第十七条 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建立基本状况和服务情况的档案或者记录卡。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档案记载的个人信息或者向第三方提供志愿者的个人信息。
         志愿者要求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出具志愿服务证明的,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应当如实出具证明。
         第十八条 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应当与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协商,根据需要为志愿者办理相应的保险。
         第十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志愿服务的名义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
         第二十条 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获得志愿服务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二)获得志愿服务必需的条件和必要的保障;
         (三)获得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四)请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帮助解决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五)有困难时优先获得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
         (六)对志愿者组织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
         (七)其他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二十一条 志愿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履行志愿服务承诺或者协议约定的义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
         (二)退出志愿服务活动时,履行合理告知的义务;
         (三)保守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获悉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其他依法受保护的信息。
         志愿者不得向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索取、变相索取报酬。
         第二十二条 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尊严,就志愿服务项目对健康及安全构成的风险以及防范这些风险的措施作出必要的告知和说明;有条件和能力的,应当为志愿者提供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必要的物质保障及安全、卫生条件。
         第二十三条 本市依法设立志愿服务基金会。
         志愿服务基金应当用于:
         (一)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资助;
         (二)对因从事志愿服务活动遇到特殊困难的志愿者的救助;
         (三)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志愿者的奖励;
         (四)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关的其他事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依法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本市鼓励单位和个人向志愿服务基金会捐赠。
         第二十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民政、财政、人事、教育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鼓励和支持在本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十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以及对志愿服务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六条 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和录取有志愿服务经历者。
         第二十七条 志愿者所在单位应当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予支持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十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将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纳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鼓励和支持大学和中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应当积极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十条 志愿服务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由民政、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7年12月5日起施行。
   

3.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第一条 为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公民的志愿服务意识,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以组织形式实施的志愿服务活动。
  法律、行政法规对志愿服务活动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组织是指市和区、县志愿者协会及各类专业性志愿者协会等依法成立、专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第四条 志愿者组织依据章程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可以组织本单位、本系统、本社区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五条 个人可以在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成为注册志愿者。
  社会组织符合志愿者组织章程的,可以申请加入,成为志愿者组织的团体会员。第六条 本市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北京志愿者协会负责指导本市志愿者工作的开展。第七条 志愿服务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无偿、诚信、合法的原则。第八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者的劳动;志愿者的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九条 本市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倡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和大型社会活动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失业人员和其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提供志愿服务。第十条 志愿者组织可以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以外的其他组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应当委托志愿者组织进行。招募境外志愿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志愿者组织招募志愿者时,应当公布与志愿服务项目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并明确告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第十一条 提倡对志愿服务有需求的组织或者个人通过志愿者组织获得志愿服务。第十二条 志愿者组织应当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布有关志愿服务的信息,组织开展培训、咨询、宣传、交流等活动。第十三条 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组织与接受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应当就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协商一致。任何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志愿者组织安排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签订书面志愿服务协议:
  (一)对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有较高风险的;
  (二)连续三个月以上专职服务的;
  (三)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
  (四)组织志愿者在本市行政区域以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
  (五)组织境外人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第十四条 志愿服务协议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志愿服务内容、时间和地点;
  (二)参加志愿服务的条件;
  (三)志愿者的培训;
  (四)志愿服务成本的分担;
  (五)风险保障措施;
  (六)志愿者责任的免除;
  (七)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八)争议解决方式;
  (九)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第十五条 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为志愿者安排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身体等条件相适应,与志愿服务项目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相适应,不得安排志愿者从事超出约定范围的志愿服务活动。
  安排未成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相适应,并征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第十六条 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安全、卫生、医疗等条件和保障,开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志愿者配发志愿者标志,帮助志愿者解决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实际困难。第十七条 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建立基本状况和服务情况的档案或者记录卡。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档案记载的个人信息或者向第三方提供志愿者的个人信息。
  志愿者要求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出具志愿服务证明的,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应当如实出具证明。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4.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2020修订)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志愿服务条例》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志愿服务及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第三条 本市坚持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支持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促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第四条 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第五条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各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由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事机构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经验推广和宣传表彰,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制定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辖区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组织辖区居民、村民和单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第七条 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拟订有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受理投诉、举报,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残联、科协、文联等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第八条 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是本市志愿服务枢纽型社会组织,履行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按照本条例和组织章程指导本市志愿服务有关工作的开展,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第九条 本市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加强志愿者信息保护,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提供注册登记、项目发布、供需对接、服务记录、诉求反映等服务。

  “志愿北京”信息平台的数据信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共享交换和合理使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十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本市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有困难的个人和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志愿服务。第十一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传播志愿服务文化,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本市鼓励通信运营商、广告发布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免费向社会发布志愿服务公益宣传信息。第二章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第十二条 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应当与其年龄、智力、身心健康状况相适应。第十三条 本市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册制度,优化注册方式,简化注册程序,为志愿者注册提供便利。注册制度应当包括注册所需志愿者个人信息范围、志愿者权利和义务告知、注册申请确认时限、注册结果反馈、志愿服务意愿与志愿服务项目匹配规则等事项。

  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北京”信息平台自行注册,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组织注册。志愿者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5. 北京志愿者协会的服务项目

为大型活动提供出色的志愿服务,是北京团组织和北京志愿者的光荣传统。自1990年以来,北京志愿者先后为1990年第11届亚运会、1993年第7届全运会、1994年第3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1995年第4届世界妇女大会、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提供了热情、周到、高效的志愿服务,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尤其是在2001年的大学生运动会志愿服务活动中,4万名彩虹志愿者提供了接待服务、场馆服务、交通服务、导游服务、翻译服务、治安协助、陪同服务等七种类型的服务,为大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北京志愿者工作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推出了一批以服务大型活动、服务社区建设、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为主的服务项目。主要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扶贫接力计划、“到公益机构去”志愿服务行动、“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社区“关爱工程”、大中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保护母亲河行动、外来务工青年培训、青少年法律援助、星光青春自护、禁毒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北京志愿者协会的服务项目

6. 志愿服务条例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的志愿服务以及与志愿服务有关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第三条 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资金,促进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志愿服务。第五条 国家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的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有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志愿服务工作。第二章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第六条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从事志愿服务的自然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第七条 志愿者可以将其身份信息、服务技能、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通过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自行注册,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注册。
  志愿者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第八条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采取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志愿服务组织的登记管理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第九条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依法成立行业组织,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交流,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第十条 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第三章 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一条 志愿者可以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依法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第十二条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招募时,应当说明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以及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第十三条 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向志愿服务组织提出申请,并提供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说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并及时予以答复。第十四条 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可以根据需要签订协议,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约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等。第十五条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知识、技能和身体状况相适应,不得要求志愿者提供超出其能力的志愿服务。第十六条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
  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程。法律、行政法规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志愿者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第十七条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第十八条 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使用志愿服务标志。第十九条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应当如实记录志愿者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情况、培训情况、表彰奖励情况、评价情况等信息,按照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录入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志愿者需要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依据志愿服务记录无偿、如实出具。
  记录志愿服务信息和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办法,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制定。

7. 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的概述

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原北京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3年12月5日,是由团市委发起,经市民政局核准登记,由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联合全市各部门、各系统、各领域志愿者组织的“枢纽性”社会组织。依照《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规定,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负责指导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

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的概述

8. 北京志愿者怎么加入

热爱志愿服务的国科大同学们,大家好!为协同果壳er实践志愿精神,争做友谊使者,现号召大家加入国科大和各院系(本科部)的志愿者队伍。      请各位同学在电脑(PC)端或手机端完成志愿者注册并加入相应志愿团体,方便大家有效记录志愿时长。步骤流程如下,让我们一起用爱心点燃希望,在奉献中成就未来!(一)电脑(PC)端志愿注册      1、进入志愿北京官方网站:www.bv2008.cn;并点击“志愿者”选项;      2、点击“实名注册”选项;      3、点击“志愿者注册”选项,填写真实、正确的个人信息并签署协议;      4、注册成功。加入队伍      5、注册成功后,首页左上角“登录账号”,获取登录验证码,登录后找到“参加志愿团体”;      6、输入团体名称或者团体ID,点击“搜索”,找到对应团队;点击右侧橙色框“我要加入”,输入团队ID和免审密码,加入成功!(二)手机端志愿注册      1、在微信上搜索公众号“志愿北京”,并关注该公众号;      2、进入“志愿北京”公众号,找到“志愿中心”—“注册登录”(可点击链接“我要注册”查看小程序注册流程指导);      3、点击“志愿者注册”,填写真实、正确的个人信息并签署协议;      4、注册成功。加入队伍      5、注册成功后,首页右下角“志愿中心”,找到“我的首页”;      6、点击“加入团体”,输入团体名称或者团体ID并“搜索”,找到对应团队;点击“我要加入”,输入免审加入密码,加入成功!(三)志愿队伍与免审密码集中教学研究生(除海洋学院)、校本部高年级研究生与本科生需加入所属院系(本科部)的二级团体,志愿时长由各院系(本科部)进行记录;各研究所的高年级研究生和海洋学院集中教学研究生需加入一级团体“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所参与校级志愿服务时长由校团委、校学生会进行记录。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  出品      图文 / 学术实践中心      编辑 / 刘辉鸿 杨昌佳涟      责编 / 杨泽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