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科研成果

2024-05-10

1.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一贯坚持走教学与科研并重之路。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有4 门本科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获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2项。我系教授参编的3部本科教材被列为教育部统编教材,长期推广使用。此外,获国家级奖3项,获省部级奖励43项。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87项,总经费达526.8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项。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再上水平。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科研成果

2.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资力量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本科教学基础扎实,具有教风严谨、学风浓厚的优良传统。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师52人,教学辅助和管理人员9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8人,占52%,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40人,占到80%。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者37人,占教师的71%,形成了一支基础扎实、教风严谨,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3.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办学成果

2000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0项,争取到科研经费400余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40多项,其中郭贵春教授主持完成的《后现代科学哲学》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0年来,学院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最高目标逐步形成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有10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支持经典课、双语课、实践课、精品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逻辑学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2008年,学院学生调查研究报告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学生刊物《猫头鹰》,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锻炼的阵地。在“十二五”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学院将遵循“小学校,大学科”的发展战略,以育人研究为导向,以“小学科,大方向”为抓手,瞄准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目标,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学科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发展,使学院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基地和教育中心。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办学成果

4.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办学成就

学院实行了规范化管理,从严治教。学院承担了国家、省级和有关横向研究课题103项,教师出版专著、教材27部,发表论文494篇。学院积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承担了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学院拥有教育管理(本、专科)、小学教育(专科)和教育学(独立本科段)三个专业的主考权,先后承担了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培训、山西省成人高校、中专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培训等工作任务,举办了学前教育专业成人专业证书班,共培训教师近万人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5. 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 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坚持办学。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于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1952—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山西大学院系调整如下:①文、理两院(含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化学、生物7个系及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5个专修科)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②工学院(含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中冶金工程系参与组建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其余部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为太原工学院。③医学院(含医学系)独立建院(今山西医科大学);④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1954年,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学院)由太原市侯家巷迁入太原市坞城路。1959年,恢复山西大学建制。[3]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校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2001年,成立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2005年5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是我国最早一批省部共建大学。2011年6月,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山西大学研究生院”。2012年5月,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2年11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进入“一省一校”国家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平台。 2013年9月13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山西大学东山校区项目建议书(总体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山西大学东山校区的建设已通过政府的审批。 2014年2月,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成为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 2015年1月28日,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并于同年10月底成为山西省唯一面向学科前沿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具备入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力的高校。

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6.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山西艺术学校时期(美术专业)1951-1958 1951年11月5日,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的有关决定,山西艺术学校正式成立,隶属于山西省文化局。它是山西省第一所公立艺术学校,也是建国后全国较早成立的艺术学校之一。学校地址在当时的太原市并州东街4号,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主校区。首任校长力群、副校长洛林,历任校长唐仁钧、夏洪飞、乔耀世。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为刚刚解放的山西培养文化艺术方面的急需人才,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电影放映、群众文化等不同专业,培养方式主要以培训为主。学校这一时期举办了近50期训练班,培训了5000余名文化艺术干部,他们分布在全省的工矿、农村、俱乐部、文化馆、文工团及各地区艺校,促进了省内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当时的美术教师有赵延绪、力群、王学化、王世祥等。赵延绪早年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力群曾就读于杭州国立艺专,王学化毕业于华北联大,王世祥毕业于四川美专。他们是新中国时期山西美术教育的缔造者、奠基者。这一时期,美术专业的任务重在培养文化团体的美术创作干部及各地区艺校师资。这些美术人员成为山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服务国家建设、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先头骨干,也为新中国时期山西的美术及美术教育事业在全省各地播撒下充满希望的种子。 1958年12月5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西艺术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山西艺术学院,仍隶属山西省文化局。学院成为与当时全国各大艺术学院并行的院校之一,是山西省艺术教育的重大飞跃。因学校面积有限,美术系借驻山西省委党校、山西省建筑学校办学。院长夏洪飞,副院长武子慧,历任党总支书记王青野、巨玉秀,副书记蒲英,美术系主任娄霜,党支部书记王奂。学院设有美术系、音乐系、戏剧系和舞蹈科,分设本科、中专各部。本科学制五年,中专学制三年。美术系开设中国画、版画、油画、工艺美术、雕塑5个专业。1959、1960年招生两届,共招本科生60名,中专生120名。美术专业教师有:赵延绪、王绍尊、黄景涛、娄霜、蒋采苹、赵球、董其中、肖惠祥、叶振兴、吴彻、袁珑、王世祥、刘剑菁、谢述先、张熙玉、王怀基、张一方、邹兰萍、邬国廷、焦国辉、李惠然、吴国俊、张大敏、肖林、张宗载、铁一等人。行政人员有:贾伯俞、刘萍、韩美等人。教师大都毕业于著名美术院校,有不少人是响应党的号召来山西支援建设的,他们为山西的美术教育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他们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制作教具,教学内容贯彻了民族化、地方化、现代化、群众化要求,建立了集体教学制度,加强了艺术实践。1959年,中央文化部钱俊瑞副部长曾到校参观指导并给与好评。该时期美术创作有名的是山水画长卷《同蒲风光》,由赵延绪、黄景涛等人为建国10周年献礼而作,发表于《美术》杂志,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师生们还利用木刻印制传单积极参加支援朝鲜、反对美帝等活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新兴木刻的革命战斗传统。1962年曹美等四名同学应征入伍,曹美的4件作品在1962-1964年连续获得北京军区文艺奖,3件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军美展,1件获得优秀奖,他们以其优秀的才能很快成为所在单位的创作骨干。 1962年7月3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及省教育厅指示,山西艺术学院停办,美术系、音乐系本科师生大部分转入山西大学,成立艺术系美术、音乐专业,部分本科生及中专班提前就业。系址曾在省建校、山大北院2号楼、主楼、图书馆楼。历届主任夏洪飞、吉林,副主任娄霜、张柯南、刘建昌、孔繁洲、黄万品、王永清、樊维信、王长义、谢述先、贾永珍,党支部书记王青野、刘文祥、贾振华、樊维信,副书记赵学周、夏洪飞、贾振华、樊维信、张顺清、刘世华。美术专业并入山西大学后,成为当时全校13个专业之一,娄霜兼任美术教研组主任,刘剑菁任教研组副主任。教研组下设基本练习、中国画、版画、雕塑、工艺教学小组。转入山大的教师有:赵延绪、王绍尊、娄霜、吴国俊、刘剑菁、叶振兴、赵球、董其中、吴彻、袁珑、谢述先、张熙玉、王怀基、焦国辉等人。此后,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陆续增加的有:仝献普、张顺清、初青云、马洪琪、李荣、史秉有、史希光、曹雯、胡有章、俞老四、刘长有、徐震、杨全仁、郭玉祥、韩植墨、刘治平、李德仁、於平、张明远、陆刚、钱世刚、刘建平、冀荣德、吴小丁、王纪平、张卫东、张骅骝、董文运、霍耀中、陈昭、苏志东、杨程远、高鑫玺、彭景跃、郭秋英等人。行政人员有:李浩然、李涤生、蒋瑞娟、崔一兵、柯菲、张菱、张喜德、闫富宝、赵桂莲、卢改芳、石晓玮、李春敏、王素兰、张文田、陈楠、王晋高等人。1963-1965年招生三届,学生50余名均为本科。1966年“文革”爆发,停止招生。1972-1976年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170名,学制二年。1977年恢复高考至1990年,共招生600余人。1978年为补充师资招收了李德仁、马洪琪、胡有章、霍山中4名研究生,这是山西有史以来培养的第一批美术类研究生。1964年后师生两次赴忻州参加农村社教,绘制宣传大寨、焦裕禄的幻灯片、连环画等,积极配合了当时的活动。1969年,王怀基创作的毛主席塑像落成,成为山西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建筑。1984-1990年,教师有9件作品入选第六、七届全国美展,1件获铜牌奖,2件获优秀奖,张顺清赴日举办个展,刘建平的《走过村庄》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赴日展出并在意大利ARTE发表,王纪平的当代艺术活动倍受关注。1988年发起、召开了“张彦远及《历代名画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了“山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师生作品展”,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谢述先主编的《美术高考指南》出版。1963年以来,毕业学生的木刻创作相继入选全国美展,亢佐田的《红太阳光辉暖万代》成为“文革”时期经典作品,赵益超、张明堂合作的《晓色初动》获七届美展金奖。山西大学培养的美术人才开始遍布省内外,成为艺术界的骨干分子。 1990年9月,根据山西省教委晋教人字(90)70号文件,山西大学艺术系正式分设为美术系、音乐系。系址曾在南院艺术楼、物理楼、北院图书馆楼。历届系主任赵球、仝献普,副主任仝献普、韩植墨、魏咏,总支书记刘世华、王泽华、赵培文,副书记魏咏。这一时期增加的教师有:陈俊、李蕾、武贵文、赵紫春、耿剑、梁永刚、李雅君、王玉玺、刘彩军、乔金、武小明、王怀宇、王志俊等。行政人员有:石晓玮、吕春香、王素兰、张文田、陈楠、李春敏、王晋高、李星元、刘惠英、金辉等人。教学上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结构,包括本科、专科、成人、研究生课程及社会办学,加强了基础课教学,扩大了专业口径,深化了教育改革,为山西美术教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期间共招各类计划内学生397名。1992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旅美画家丁绍光来校访问,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7月,山西大学承办的“中国佛教思想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太原和五台山举行,教师刘治平、李德仁宣读了论文。这一时期,李德仁出版了《东方绘画学原理概论》、《道与书画》、《徐渭》等专著,获山西省社科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委人文科学一等奖等。1991年刘建平的《走过村庄》入选法国秋季沙龙,1993年冀荣德作品获得全国版画展铜牌奖。1994年教师作品近十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刘建平、冀荣德、胡有章、陆刚作品分获山西省第十二届美展金、银、铜奖。1996年刘建平、冀荣德获山西省首届“跨世纪文艺新星”称号,张顺清获得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版画奖”。1995年前后,毕业生赵毅凯荣获沈阳集团斥资百万、全国征集标识活动一等奖,梁永刚等人获得全国“美苑杯”大赛三等奖、优秀奖7项,牛晋平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版画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体现了当时教学的整体实力和学生积极活跃的艺术创造能力。 1996年7月,根据《山西大学“九五”计划及2001年远景规划纲要》,学校决定成立美术学院,是当时学校最早的4个学院之一。院名由中央美院教授朱乃正先生题写。院址在北院图书馆楼,2004年迁入新艺术楼。历任院长仝献普、韩植墨、王玉玺、高鑫玺,副院长韩植墨、魏咏、吕春香、於平、刘建平、王玉玺、刘彩军、高鑫玺、安春保、贺强,书记赵培文、曹振汉、杜建民,副书记魏咏、吕春香、韩树林。这一时期增加的教师有:郭菲、王亚竹、史蕙、史宏云、刘维东、吴光宇、王芊、曹栋、郭世光、李恒东、李晓阳、仲丛惠、赵建纲、曹峰、王璐、王丽雯、白钊义、武大明、武晓梅、张桐源、廉婷、蒋莉、庞卓赟、于跃、徐胤嫣、要宇、梁勇、刘勇、胡紫南、徐海涛、王永生、周涛、於歌、冯任军、姚澜、陈志勇、张惠新等。行政人员有:王晋高、陈楠、李春敏、李星元、刘惠英、金辉、张艳华、刘维东、贾炜玲、王伦梅、张秀玲、白冬青、赵成林、张一平、毛北义、白鹭等人。1998年承办了“全国第八届高等美术院校教学管理研讨会”及“全国美术院校学生素描作品展”。同年申报美术学硕士点获得成功,正式开启了山西教育史上美术学硕士培养的先河。2000年又与音乐学院联合获得艺术学硕士点,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师培训基地,与省城乡规划研究院联合成立“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03年取得设计艺术学硕士点,2005年取得艺术学硕士点一级学科,2006年又取得了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点。至此,美术学院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获得艺术学学科最全的硕士培养单位之一。1999年郭玉祥、高鑫玺、王志俊设计制作的“国庆50周年赴京庆典彩车”获总体设计一等奖,得到了专家和中央领导的好评,为我省争得了荣誉。2002年高鑫玺完成了学校校徽、校旗、校庆标志的整体设计,韩植墨、王纪平、郭秋英、彭景跃、刘维东、武贵文、仲丛惠、李蕾、陈俊等人承担了多项设计,为山西大学百年校庆做出了极大贡献。此外,王玉玺作品《山村童趣》获全国第四届体育美展银奖,教师作品近二十件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科研成果显著:高鑫玺《VI系列设计》获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武小明《唐朝御醋》获中国之星设计大奖赛铜奖,王志俊获“香港设计2000”国际设计大赛亚洲区优异奖,高鑫玺主持完成了《榆次老城的修复与保护》,王纪平主持完成了《山西省博物馆整体装饰》,霍耀中、王怀宇主持完成了《皇城相府文化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等课题。张明远的《山西辽金彩塑的考察与研究》荣获国家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学院主编的《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美术作品集》、《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美术学论文集》、《艺术学:问题域和焦点的扫描》出版。1996年至今,各类计划内招生近2000人,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艺术大赛频频获奖,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研究团队,团队正围绕“融合中西艺术精华,弘扬三晋特色文化”的学术定位展开新的研究与探索,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推一批具有学术前沿价值以及三晋地域特色的高端学术成果。

7. 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
  民国七年(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
   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坚持办学。
  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
   
  山西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于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
  1952—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山西大学院系调整如下:
  ①文、理两院(含中文、历史、外语、教育、数学、化学、生物7个系及中文、史地、数学、理化、生物、体育5个专修科)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
  ②工学院(含土木工程、采矿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纺织工程7个系)中冶金工程系参与组建新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工学院其余部分(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为太原工学院。
  ③医学院(含医学系)独立建院(今山西医科大学);
  ④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含经济、工商管理、会计3个系),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
  1954年,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学院)由太原市侯家巷迁入太原市坞城路。
  1959年,恢复山西大学建制。
  [3]
  1961年,与山西师范学校合并,仍定名为山西大学。
  1962年,山西体育学院、山西艺术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2001年,成立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05年5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由山西省人民 *** 与教育部共同重点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是我国最早一批省部共建大学。
  2011年6月,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山西大学研究生院”。
  2012年5月,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2012年11月,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进入“一省一校”国家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平台。
  
  2013年9月13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山西大学东山校区项目建议书(总体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山西大学东山校区的建设已通过 *** 的审批。
  
  2014年2月,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成为山西大学大东关校区。
  
  2015年1月28日,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并于同年10月底成为山西省唯一面向学科前沿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标志着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具备入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力的高校。
   

山西大学的历史沿革

8.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历史沿革

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时期(1929--1935)1929年,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法令,山西省立国民师范的高等师范部独立建校,成立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教育学系主任为张元恺,后为赵青誉。1931年,教育学系开始招生,共招收40人。课程原则上按部颁规程执行,同时注重国文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教育学系学生组织的教育学会出版学报《教育季刊》。这一时期的教师主要有张元恺、赵青誉、冯小进、黄丽泉等。1933年,南京教育部下令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并入山西大学。山西大学教育学系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各项运动和斗争,李雪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国立山西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1945--1949)1945年,国立山西大学增设教育学系。教育学系主任为赵青誉。教师主要有赵青誉、张元恺、李荆州、武灵初、温绍熙等。这一时期,教育学系实行学年学分制,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较为完善。学生在学习之余,成立了各种文艺社团,课外生活非常丰富。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教育系学生与全校革命、进步的师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1949年,山西大学文学院改称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由院长黄丽泉兼任。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1950--1972)1950年,教育系主任黄丽泉调往东北任教,史国雅接任。1953年院系调整,教育系随山西师范学院迁到现址。1950—1957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育学教研组有武占元、张文洸、史国雅、祁森焕、刘明樾、王伯伦、丁裕超等教授,心理学教研组有张元恺、童德禧、孙经灏、辛治华等教授。解放后,教育系一直没有设立党支部。1958年8月,正式建立了直属党支部,相当于党总支,首任书记为孟福昌。文革结束后,1972年,教育系被撤消。山西大学教育系(1980—1999)1978年9月,成立山西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室,直属科研处领导。1980年8月,在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基础上,教育系恢复建制,下设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研究室。系主任为史国雅。这一时期,积极解决师资问题,到1983年,共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教员7人,助教3人。1984年,领导班子进行调整,由张拓基(主持工作)、韩向明担任副主任,党支部改为党总支,邹玉现(主持工作)、卢赞卿任副书记。1985年,教育心理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韩向明当选系主任。1993年,侯怀银代理系主任,1995年担任系主任。张存保、王巨保、郭小平分别于1993年、1994年、1995年相继担任党总支书记。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 )1999年,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决定改系建院。2000年1月,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正式挂牌,院长为侯怀银,书记为郭小平,后为张洪亮。学院设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学前教育学系。这一时期,学院狠抓落实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学术交流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2007年,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院长为刘庆昌,党总支更名为分党委,书记为侯怀银。2013年,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院长为侯怀银,书记为韩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