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草的艺术特色

2024-05-15

1. 刘春草的艺术特色

享誉中外的岭南画派在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谢世之后,二高的门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继续高举岭南画派的大旗,影响着整个南中国画坛,可惜他们已相继作古。刘春草自小受清末名儒桂南屏书道骨法用笔的熏陶,又深得其师陈树人的真传,加上他搦一笔走天下的悟性,他的画风与二高的主要弟子关山月、黎雄才等有所不同,在岭南画派中别具特色。以书入画 大气雄健刘春草在一本画集的自序中曾说:“少年时是学习期,印格为书,写景取真,勤诵唐诗宋词,使笔底有墨韵去浮俗。”刘春草深得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真谛,他的画作并不着意传承岭南画派的重渲染、撞水撞粉技法,而着意以构图求气势、下笔见神韵、笔墨相辉映的文化品位,无论是中锋、侧锋、偏锋、逆锋均能力透纸背,是岭南画派画家中自觉回归笔墨传统的先行者。他的作品如山水画《松谷鸣泉图》、花鸟画《一击千里图》等笔力强劲,简练概括、恣意纵横、墨韵生辉,一显大家气象。难怪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在《刘春草画集》中这样评说:“刘春草教授,他雄厚淋漓的笔墨精作,是岭南画系少见的。”年事已高的刘老先生对笔者说,他反复研究了南宋马远、夏圭的斧劈皴和唐代王洽的泼墨法,力图使作品多些淋漓大笔,为岭南画派再造一页。骨法用笔 以线为形陈树人先生曾说:“构图乃绘画最重要件,属于形式美方面者,线之组织,形之配合,浓淡之区分而已。”刘春草每天清早必学其师练习笔墨作“陈课”,熟练地掌握毛笔线条的强弱、轻重、疏密、动静、干湿的变化,他的画作和其师的作品一样,大多以线条为造型的骨架,较少皴擦,充分发挥线条的表现里,有时杂以散锋用笔,以增强画面的沧桑感和浑厚感。他获韩国“亚细亚美术赏”的作品《尼罗河畔》就是以奔放、潇洒的线条画成,书写味极浓;他的新作《大叔高风》、《盛放图》等,无论是细线的双钩或是豪放的没骨,都把线条的张力发挥到极致,在用色上无论是厚色的红棉或是浅绛的绿竹均能做到线不碍气、色不伤线,和谐统一。造化为师 状物寄情陈树人先生认为:“写生乃绘画的基础,能写生然后画中有物。”他一生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艺术人生。刘春草学足其师。他在画集自序中这样说:“自移居北婆罗州后依山建中华学府不觉十余年,子女成才,了无牵挂,于是搦一笔环游宇宙天下之名山巨川,踏遍展览讲学,历过中年的第二阶段。”他中年时代游历了大半个世界,边游历、边讲学、边采风、边创作,各地的风土人情、大自然的万千丘壑,均化作笔下彩墨的图景。他以中国画的笔墨画《美国大峡谷》、《埃及金字塔》、《尼加拉大瀑布》、《地中海马尔他岛》、《马来西亚神山》、《黄山天都峰》等,晚年回国定居后转画故土乡情。2006年6月人民大会堂正式收藏的宏篇巨作《天下第一峰》就是他到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体验生活后的新作,此画气势磅礴、层次分明,有一种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赤子回归 中华情结一杆画笔、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传中华文化于四海,是刘春草教授的人生写照;落叶归根,情系中华,回归岭南,是刘春草这个海外岭南画派名家的宿愿。笔者在他住的竹园门前看到了一副对联:“禽鸟相亲伴、松竹是我家”,一派文人雅士的气质,不禁想起他的恩师陈树人的诗句:“何处西山不入诗,雨晴风雪四时宜,吾生也更无他愿,得作江南一画师。”刘春草常对人说:“我一生乘船很多,惟没有上名和利这种贼船。”他淡泊名利,情系中华,关注岭南画派发展。难怪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陈永锵在《欣欣春草染春阳——向春草先生致敬》一文中这样说:“艺术创作是一种人格的表露,风格树立人格内涵,如老子说水善万物而不争,不妨低处是前程。”2007年4月刘春草在澳门举办“为澳门劳工子弟学校筹募教育基金义展”,筹得款项310万元,悉数捐赠该校,可见其大师风范。他作品均价值不多,但如今已届耄耋之年依然两袖清风;他旅居国外50载,不畏排华强权,历尽艰辛宣扬中华文化;他在国外已是无限风光,古稀之年又毅然只身返乡……

刘春草的艺术特色

2. 刘春草的介绍

刘春草(1925-2014),生于广州,祖籍广东顺德。马来西亚华侨。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师承高剑父、高其峰、陈树人,与关山月、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为岭南画家传人,长期旅居国外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继承发展岭南画派画风。佛山市潮人文化商贸促进会名誉会长。

3. 刘春草的介绍

刘春草(1925-2014),生于广州,祖籍广东顺德。马来西亚华侨。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师承高剑父、高其峰、陈树人,与关山月、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为岭南画家传人,长期旅居国外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继承发展岭南画派画风。佛山市潮人文化商贸促进会名誉会长。

刘春草的介绍

4. 刘春草的人物故事

名师熏陶,少年成名忆昔日成长之路,刘春草称自己是幸运的。儿少时期他一路都有名师相伴,启发、熏陶。刘春草的小学生涯,是在顺德容山书院度过的。当时的容山书院的校长陈东海,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书画家。中学後,刘春草便随父亲刘镛伯移居广州求学。刘镛伯虽然经商,却也爱好收集书画,乐於结交书画界的朋友,当时的晚清翰林江孔殷、岑光樾、桂南屏等都常为其座上宾。但凡喜庆节日,刘镛伯必邀书画诸君子雅集于宝汉茶寮、文园酒家,或河南海棠寺等地,谈字说画,或挥毫泼墨。每及此时,小小年纪的刘春草就随侍左右,聆听前辈们的高论卓识。其间,清末太史桂南屏见刘春草天资聪颖,禀赋过人,遂收他为入室弟子,研习书法。而岭南画派宗师陈树人是桂南屏的亲家,经桂南屏力荐,向来不收徒弟的陈树人破例纳刘春草为门人。刘春草拜到桂南屏门下之时,桂南屏已届古稀之年,有关翰墨之事,多由刘春草来代笔。如文园酒家、宝汉茶寮,以及南洋梁介福药行的匾额,虽是桂太史之名,但都出自少年刘春草之手笔。在16岁时,刘春草就在广州文献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书画展,因为他的画作富有创意,技法新颖,在坊间获得了神童的美誉,卖画所得款项当时已经可以在省城广州购得一栋房子。旅居海外,扬中华文化 在广东已经小有名气的刘春草,20岁出头便去了香港发展。然而到了马来西亚,他发现,这里并非之前想像的可以自由驰骋、舒展壮志宽广天地,而是笼罩在排华情绪的密布乌云下。刘春草回忆说,当时,马来西亚华人的企业必须出让33%给马来人,华人只要哼唱一下国内的红色歌曲,就会被叫去“谈话”一整个晚上。而且在当地,办英文、马来文学校都是由政府出资,但办华文学校则要自筹资金,当地考试也都不承认中华学校的分数。尽管当时华人在马来西亚人数不少,却各自为政,一盤散沙,刘春草看了非常痛心,经常在华文报纸上发表文章,宣扬中华文化;并积极组建中华文化研究会、炎黄书画会,组织宗亲会等,团结华人,唤醒炎黄子孙民族荣誉感和凝聚力。因此,刘春草也被排华势力重点“关照”,有一次他在报纸上推崇蘇东坡的诗画,就被抓去关了3天。宣扬中华文化刘春草矢志不渝,在马来西亚期间,他一方面通过创作书画义卖,为所在的中华学校筹集教学经费,在学校宣扬中华文化,另一方面用不分国界的艺术团结各种亲华力量,为华人争取正当权益。後来,他去到世界各国,办画展100多场、上各国名校讲座难计其数,也无不以宣扬中华文化为要旨。1999年南韩亚细亚艺术展上,刘教授获得最高奖项——亚细亚大奖,同年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向他颁发政府元首B.S.K勋章。落叶归根,老骥伏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春草旅居海外50载,游历了大半个世界,其创作手法也在岭南画派的基础上兼收并续,融合了西画素描、透视的手法,吸收海派、京派等特点,创立了“我之为我,只有我在”的独特风格。曾先後获得亚细亚美术展最高荣誉——“亚细亚赏”,及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迪亲自颁发的政府元首B‧S‧K勋衔。在国外虽已风光无限,但刘春草依然不改拳拳赤子心。月是故乡明,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上个世纪末,他毅然抛下国外的风生水起的事业,只身回国定居。2003年,他结庐“竹园”于家乡顺德的乡间,种树养禽,过上了写意的田园生活。恩师陈树人“未妨低处是前程”的精神一直影响著刘春草,他一生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毕生呕心沥血的创作所得几乎全部奉献给了教育、慈善事业,回国後,年逾古稀的老人更加勤力,日以继夜伏案创作;赴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地讲学;办画展、义卖画作筹款助学,“希望为佛山岭南文化名城的建设,为岭南画派的发扬、传承,为故乡、为祖国作出更多贡献。”刘老说。2007年,他义卖作品得到310万元,悉数捐给了澳门的劳工学校。前月,他去到澳门,在医院检查身体时,一到传达处报上自己的姓名,一群看护小姑娘围绕到他的身前,感谢他扶助她们完成学业,才能於今日在社会上有片立足之地,有机会为人群服务。2009年,他又在贵州兴义中学设春晖班,每年出资10万元,资助49名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2011年3月,他又向荣山中学捐资20万元,设立“刘春草扶贫助学金”,帮助在读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资助有困难的毕业生升读大学。“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努力一点,也许能帮助更多的人。”刘春草言而有信,尽管近两年身体已不如从前健硕,但仍然坚持每天清晨起来作画,下午抽出时间读书,流连于画室、书房。“过两个月,我还想去一次贵州,再多资助50名学生。”刘老说。2006年,他创作的长1.6丈,宽1.2丈的国画巨作《天下第一峰》送人民大会堂收藏。2008年,刘教授又获得佛山市政府颁发的“外国专家证”,这也是我市书画艺术家中获得此证的第一人。2009年市政府又为他颁发“佛山友谊奖”。 他的竹园:一方诗意的净土中国文人多有一种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归园田居、泛舟江湖,居有竹,隔帘静听古琴曲。岭南画派大师刘春草也不例外,虽然移居马来西亚四十余年,但游子日夜怀乡,思念顺德故土的苍苍顺峰山、婉转德胜河。大约在2003年,刘春草相中顺德乐从一块桑基鱼塘的3亩农业用地,便长租个15年,兴建了雅致的“竹园”,作为落叶归根、安享晚年的田园居所。这些年正式定居佛山后,刘春草也闲不下来,前日,老人来到佛科院,为艺术学院的师生开讲座,畅聊旅居海外见闻和对艺术的见解。踏入刘春草家中,便可以看见花径通幽,水乡河涌从院子经过,一簇竹子临水生长,刘春草便在细流边上建筑凉亭,院子里动物种类繁多,有鸭、鹅、鸟、狗,还有艳丽的孔雀。刘春草走入自家院落时,三只半米高的大狗欢快地迎接主人,它们摇头摆尾、将主人团团围住,刘春草微笑着抚摸着狗毛,与它们逗乐。院子里有四座建筑,分别是绘画展厅“春草画屋”、就寝的“思琴楼”、待客的“竹园”以及作画的“春草画堂”。几处建筑中,景色最好的莫过于院落最深处的“春草画堂”:窗外树影幢幢,三只白鸽栖息枝头,深冬的寒风呼啸而过,竹木响动之声让人疑入深山。遥想唐代,王维在终南山建筑“惘川别业”,掩映于青山绿水间,“别业”的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常见于王维山水诗中;杜甫在成都逃难时择浣花溪畔盖了“杜甫草堂”,凭窗可眺千年不化的西岭雪山,空气清新,黄鹂、白鹭相与还。刘春草归隐顺德故土,“春草画堂“中泼墨绘岭南小景,半截山水、三两朵野花,放手凌空间是盎然野趣。但归隐生活并非如众人想象中那么平顺,却说当年,狂风卷走“杜甫草堂”三重茅,杜公长夜沾湿,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刘春草也遇到小小的心事:“原来竹园后面有一块池塘,前面是菜地。城市发展很快,这块农业用地变身工业用地,转眼间工厂就修到家门口。”如今的竹园深处工业区内,门口就是一个钢铁厂,马达轰隆隆压制钢板,四周尘土飞扬。老人告诉记者:“前后钢铁厂的老板多次找我,希望我能移居他地,他们希望租下我这块地用于扩建厂房。开价是一个月一万元,每年在此基础上加500元。”此言一出,老人乐得不可开支。经历沧海桑田,平静如他,便将竹园变迁一事当做奇遇,与友人分享。城市发展进程不可阻,老人却用心造境,守护一方净土,他说,选择乐从安享晚年,是因为明代诗人孙西蓭生活在此地——“竹园”不远处有一个处古迹,刻文“孙西蓭课徒之地”,表明孙西蓭正是在此地招生、教学。他的回忆:山围故国周遭在孙西蓭曾写下“黄泉无客店,今夕住谁家”这句诗,寥寥数字,看似简单,却让刘春草内心悸动不已。经历家国动荡、下南洋、劫后余生,游子用跌宕起伏的一生思索“今夕住谁家”?时光倒流。明末清初,顺德容奇是珠三角范围内一个重要的蚕丝集散港口,工商业发达,本地人生息奋斗、勤劳开拓。刘春草祖父在容奇开了杂货店,父亲好读书,心有大志,在广州开了数家金铺,成金融界名人。1927年,刘春草在广州出生。不久日本人来了,广州家附近的电灯局成为轰炸目标,幼小的刘春草就被送往相对安静的顺德老家,就读容山书院。书院设高、中、初班,从四书五经读起,校长陈东海就是一位书画家,因受到陈东海先生的教诲和学校浓厚的艺术气氛的熏染,颇具艺术天分的刘春草开始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刘春草就在青山绿水间捉小鱼,捉蟛蜞,不亦乐乎。战火燃烧的年代,百姓在阵痛的间歇寻求平静,书声不止。父亲刘镛伯善经商,也好施广助,广交书画界的朋友。小小年纪的刘春草就在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古典美沁入他的人格、他的画笔。八年抗战结束了又是内战,整个中国俨然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刘春草只能转往澳门继续读书,20出头时去香港发展。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来自马来西亚北婆罗洲教育界的官员,在香港看到了刘春草的书画作品,非常欣赏,遂力邀他去北婆罗洲担任一间华文学校的负责人。就这样,刘春草展开了他50年旅居海外,宣扬中华文化的生涯。异乡生活多动荡,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规模的排华运动中,他躲藏于天主教会,劫后余生;他曾发表“苏东坡”诗文鉴赏,被当地排华势力当成宣传“苏维埃主义”,投入监狱3天……书声不应止。前日回到佛科院,刘春草手把手教学生写书法,“日本、韩国都没有丢掉毛笔,而是作为国粹传承下来,一个小孩子拿起毛笔就能书写;日本人的毛笔制作技艺炉火纯青,一直马尾笔售价数千元。作为发源地,我们也不能将毛笔丢掉呀!”老人写下“旭日初升”赠与学生,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古典文化的意义在于将你的道德观洗涤干净,恢复平常心,胸怀真、善、美。”听完刘老讲座,佛科院2008级工业设计学生邝敏菲颇有感触:“现在年轻人追逐潮流,觉得外国的月亮圆,其实不知道自己丢掉了自己的好东西。”佛科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裴继刚反思,纵观刘老一生,良好的修养决定艺术品位,“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教育中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太不足了。”他的爱情:“思琴”绵绵永不绝刘春草说,回到故乡了,真好……落叶归根,安享晚年,故土生活自有一种风日洒然:每日清晨7:30至8:30,老人来到风光优美的佛山公园做晨练,然后和“书童”去喝早茶,兴起时画画一个钟头,然后就是午休,下午起来,也该准备迎接朋友的到来。“书童”名为钟宗锋,2006年开始为刘春草工作,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这么长时间了,他像我的父亲。”钟宗锋介绍,刘春草平易近人,喜交朋友,“这些朋友只需要提前打个电话,我们就多煮些晚饭,晚饭后大家通常一起唱歌、跳舞、打牌。这些朋友来自不同职业,有些是外来务工人员,有些是莘莘学子。”春节将至,刘春草满心欢喜,因为大年二十八那天,子孙们将从世界各地赶来佛山为他贺岁。想起儿孙,老人难免忆起太太子琴。“思琴楼”正是为悼念亡妻而建。记者走入“思琴楼”,留意到这老照片:少年刘春草意气风发,旁边的女子留着齐肩长发,五官端庄。子琴是湘女,曾做过女间谍混入国民党空军,获取情报。国民党空军移驻台湾,她没有随团到台湾,因为她动了真情,嫁给刘春草。刘春草不顾全家族的反对,将子琴带到台湾订婚、结婚……他们的爱情故事如电视剧一样精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老人说,子琴肺癌去世前,将两人数十年的不下百封信整理好,整齐地编订在大信封内,信封上写着:“春草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