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的介绍

2024-05-16

1. 胜任力的介绍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但有的学者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胜任力,认为胜任力包括职业、行为和战略综合三个维度。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胜任力的介绍

2. 胜任力的简介

本着系统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认为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优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胜任力是指个体具有的、为了达成理想绩效以恰当的方式一贯的使用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形象、社会性动机、特质、思维模式、心理定势、以及思考、感知和行动的方式。

3. 胜任力的培养方法

鉴于专业化和胜任力的密切关系,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就必须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胜任力。高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招聘与人力资源专业相关的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日益复杂,使得企业对于管理人员的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知识结构较为完善,学习能力也较强,能够很快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如在欧洲,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拥有高学历的比例就很高,法国83%,西班牙68%,瑞典63%,英国72%等。其实,招聘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只是专业化的路径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如何结合工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在职培训则是另一条十分重要的培养胜任力的路径。培训的方法有很多,针对胜任力方面的,有一种叫做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培训,是对员工进行特定职位的关键胜任特征的培养,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力发展潜能。它分为五个步骤:评估、解释、计划、培训、再评估。第一步:评估要想使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需求,对症下药,进行相应培训。这些评估项目一般采用问卷、图表等方式,加上计算机的辅助,通过对管理者各自已有胜任力和素质的分析,最后得出报告。第二步:解释报告出来以后,可以先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每个人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了解真正的高胜任力的管理者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各个参与者独自与他们的职业培训师进行交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进行培训。第三步:计划得到专业的指导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开始制定计划。在基于过往表现、同事意见、个人价值观等的基础上,管理者应该制定一个为期6-12个月的计划并列出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定好计划后,管理者应该与专业人员或同事分享,以得到合理的建议。第四、培训在职培训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脱产课程培训、与工作相关的项目培训、工作轮换、参加国际会议等。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和企业的需求和个人情况进行选择,经费和时间都是重要的限制条件。第五、再评估怎样评估培训后的胜任力呢?有一种评价方法叫做价值增加标准,即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胜任力高低通过他为企业增加的价值来评价,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通过公司业绩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证明自己的胜任力。

胜任力的培养方法

4. 怎样培养“胜任力”?

  
    
     2 胜任力= 应用场景 * 兴趣 * 时间投入  
    
   我小时候一直不爱读课外书,不喜欢阅读,母亲布置的阅读作业,我一般都是应付和混。 混到三年级的时候,我就混不下去了,我写了类似一篇《我的妈妈》这种作文,是在我妈和我爸两人合力指导下,我妈织毛衣至少织了一捆线之后,才写完的。那天肯定是11点才睡的。 我塑造了一个和别人家一模一样的「伟大的妈妈」形象,写完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怎么我妈是这样子的? 作文从此成了我的老大难,每到要写作业,我就痛不欲生。但幸运的是,我在四年级时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她在我的作文本上画满了大波浪,我被这些鼓励激励,慢慢成了老师眼里的红人,每篇都能出「金句」。 然而,小时候阅读量太小,还是无法掩饰我写作文时骨子里的不自信。上初中之后,我遇到了我的忘年交老师,在初三时开始吃小灶,每周2小时的作文补习,我开始大力投入写作。 但我去补课并不是单纯为了写好作文,一方面:我的情绪和感觉比较敏锐,很喜欢这种抒发情绪的载体,所以没事干就想写写;另一方面,我想做个顶尖的主持人,如果文字不过硬, 我的梦想就无法实现。 所以,我去学习写作也是有私心的,我的动力直接来自——我希望站上台当个好的主持人。而且,我不认为这是补课,我觉得我是在学习文学和艺术。 当写作一旦找到了一个刚需应用场景,我的进步就非常神速。然后我开始有作品发表,高二的时候开始发专版,还上过国家文学期刊,高考作文的分数也算比较高。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把自己的短板变为长板和优势,打过的最漂亮的一个翻身仗。我觉得,或许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公式:   胜任力= 应用场景 * 兴趣 * 时间投入    如果没有梦想的加持,我根本不会在写作上投入多少时间,更谈不上培养兴趣。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找到了一个可以每日练习、高频应用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我不停的写,随着时间投入而积累了成果,慢慢的,我就开始在一条高速道上自我运转了。 所以,只有寻找到高频刚需应用场景,才能让我们有机会去投入时间;随着时间投入,复利也就出现了。我觉得这是所有短板攻破的必经之路,在家庭教育中,这也同样具有启发。我们需要为孩子,也为自己,设计出一套自我加速的引擎。 
    
    
     3 培养坚定的信念  
    
   信念这个东西,很虚的。 它怎么培养,能培养吗?单纯喊喊口号信念就来了吗?可以持续燃烧吗?靠什么提供动力呢? 我入大学的第一天,艺术团的辅导老师江老师说:“既然你来了,拿了硕士学位再出去吧”。 我没想多,但是这句话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我的整个大学时代,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但是,如果你仅仅把它当成目标,你就会感受到「压力」,有压力,很多事情是根本做不好,也实现不了的。 对我而言,读研和「小学生就应该升初中」是一个概念,不存在还有其他的B选项,它是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当目标转换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这件事就非常容易解释了——为了实现它,并不存在所谓的「坚持」、「坚韧」这种特别「用力而伟大的词汇」。它靠的不是意志力,它不过就是像刷牙洗脸一样,是你顺手该做的事情罢了。 因为这个信念,我从未对自己产生过任何怀疑,我觉得我骨子里有一股“气”,让我特别有力量想去实现它。所以,我用了很多其实并没有想清楚,但不断摸索出来的策略——比如,保证弱势课程不要拖太多后腿,不要挂科,最好是分数能稍微高一点;我的长项课程一定要拿到最高分;争取每年奖学金;积极参加各种 社会 实践和活动,开拓自己的综合实力;同时,在保研以外也同步准备考研,做最充分的准备。 对我而言,也许这是为了赢回高考失去的面子,也许, 它可能只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反击战。 但最后大获全胜,让今天的我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信念在一开始的时候,已经将我们每个人拉开了档次。它搭建了一个轨道,只要你爬上去,保持一定的速度,这个轨道最终就会送你去想去的地方。   而更重要的是:当我知道我一定会完成硕士学位才离开校园,我内心其实是认定了——  「你值得更好的」  。 认定自己值得,这是胜任力的攻坚战。  回顾过往,我人生中有很多次逢考必挂,都是因为一种微妙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就不是这块料」,「我觉得最终我肯定不会实现它」。这种思维模式贯穿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也是我后来物理长期掉线、口译考试失败的直接原因。 这是个很微妙的心理过程:  你既无限渴望,你又认定自己根本配不上。   然而,在我准备保研的整个过程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怀疑和迷茫。我认定自己可以,我觉得我有满满的实力。  可最终,让我承认这种实力的,恰恰不是因为「万事俱备」,而是这种认定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的正向循环,直到,现实把结果拿给我看,又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自信。    我的胜任力,就是在这种「反复肯定和认定」的过程里,被培养起来的。   它首先发源于我自己,也是被结果和反馈不断增强的。 
    
     4击破关键问题,连点成线  
    
   我回想为什么高中时我的状态那么窘迫——那时,我对成筐的错题手足无措。我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不停的考试,不停的出错,可是出错的题我感觉我也没时间理解消化,老师讲解的东西我总是一知半解,总是有那种「怀疑和迷惑」梗在心头。我感觉……我好像从来没有把一件事彻底搞明白过。 心是扎的,人是慌的。 然后,我好像也就不再纠正错题了, 因为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时间来不及了,我还有那么多错题等着我…… 所有的问题都是小问题积累的,而后变成了我们对全局的迷茫与无力。 但更重要的是,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以为把所有问题解决就意味着大功告成,但是,到底哪些问题值得被解决,哪些问题应该被搁置?我从未认真思考过。  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我清晰的透过几个错题在大脑里快速连线,然后发现,我们把其中1-2个题解决透彻,解决好,这一年这个学期,我们将轻松过关。 后来,乔妹开始自己设计题目,改变数字和单位,变换题目和答案。这种给自己出题的 游戏 显然激发了她的斗志,我知道,一旦推倒它,就可以帮助她建立更多的「胜任感」。 这不仅仅涉及问题和知识点的优先级,同时,再一次回到了前面谈到的——你如何建立对一门学科的全面理解。 抓住学科一级位置的知识点,将带动其他所有问题的理解。这和我们在工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命脉、发现一个项目的关键节点与关键路径,并没有差别。  而多年前我犯下的错误,现在也找到了真正原因:因为我手脚协调性很差,也从未做过这种关键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所以,我每天都在解决上百个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然后不断的出错,不停的摧毁自己的自信心,直到为自己创造了一次人生大溃败。 
    
    
     5 遇强则强  
    
    
   我过去的公司有一条家训,叫做:遇强则强。我非常喜欢这句话。 提出这句话的时候,整个公司陷入业务停滞危机。但是,这条家训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 我给乔妹讲了早年邻居冬冬哥哥的故事,提出找个机会去跟他见面。我说:“他围棋下的很好,数学不错,英语也厉害,你去跟他切磋一下?” 她马上怂了,说:“数学还可以过一下招;英语就算了,我不行。” 我们自小就不能脱离开竞争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总是遇到一些高手,有时候,他们会成为一条太过刺眼的对比线,成为成长的阴影。   缺乏自信和胜任感的人,对高手是逃避的  :她更害怕输,她更不愿体验「被比下去的感觉」, 这种感觉,强化了我们对“差”的负面感受。   这种心理模式,也许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的成年阶段,成为我们下意识看待竞争的视角。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 强者会把你带向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高山湖泊,那里有你从未体验和看见的世界。 中国的老话是这么说的:第一强劲,第二永远也不会太差。 所以, 寻找你人生中的强者切磋,永远是成长中最为有效的一种路径,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我非常喜欢  「切磋」  这个词,我告诉乔妹——你应该把它当做一个机会,可以和冬冬哥哥学习讲英语故事和小段子的机会,这样,你就又学到了一些新东西。  视角转换不仅为我们创造了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内心从消极变得积极,从脆弱变得强韧。 语言的微妙变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借此感受到更加温和、可以自我鞭策的力量。 遇强则强! 
    
     
    
   我们都不是天生就会一件事,也不是所有的喜欢都是擅长带来的。  胜任力凭借的是知识、技能、技巧,有时候,或许也需要你拥有战略的眼光和足够的胆识。  从不会到会,不太行到“很强”的过程里,基因和天赋并不足以成为充要条件。 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对孩子成长的波折需要怀有足够的耐心;但比起这些,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自己的进步又何尝不是需要春风雨露的关照,给予自己更多等待、鼓励和自我肯定,找到解决问题背后的规律,并从信念与心性修炼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高二发表专版的时候,我的一位读者写信给我,他说:   “人不是因为擅长才自信,而是因为自信才有所长。”   至今,我都觉得不失为一句人生箴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