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股价与市值管理有什么不同?

2024-05-09

1. 操纵股价与市值管理有什么不同?

这两者之间明显是有区别的。

影响股价是市值管理的一部分,但市值管理不是靠操纵股价来实现的。操纵股价很多分很多种,主要是一些不好的方式。但是,市值管理程度上的影响股价却是好的方面,除非是动了歪心思。

市值管理除了从二级市场上操作外还可以从经营方面考虑。

操纵股价与市值管理有什么不同?

2. 市值管理与操纵股价的区别 一个长期一个短期

市值管理和股价操纵,两者完全截然不同,不需要论证。前者是管理创新,后者是违法行为。
 
 
 
 
    
 
  
        
  
 
 
 
 
 第一,动机不同。
 
 
 
 市值管理的动机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价操纵追求的是股价最大化。操纵股价的动机直接而简单,就是把股价炒得越高越好。即使在操纵过程中,有时也难免会打压股价,但那只是策略,推高和再次推高股价的根本目的不会改变,因为股价推得越高,操纵就越有利可图,操纵者出货就越方便。
 
 
 
 第二,主体不同。
 
 
 
 市值管理和股价操纵也有本质区别,体现在多个层面。先说实现主体。市值管理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虽然市值管理离不开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参与和支持。根据信托精神,股东将上市公司委托给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受他人委托经营公司,进行市值管理。这既是管理团队受托责任的体现,也是管理团队做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实际举措。操纵股价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监管层近年来披露的一起股价操纵案,无一例外都与大(控股)股东有关。
 
 
 
 第三,属性不同
 
 
 
 市值管理是战略工程,股价操纵是临时战术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市值管理理论》明确指出:“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的战略管理项目,以市值信号为基础,符合市场规律,综合运用多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公司的价值创造”。正如原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同志曾公开强调的那样,市值管理“不是短期的、碎片化的行为”。市值管理的战略工程特征如下:长期性,一管几年;一个战略位置的建筑,引领整个公司;既有包括科学论证、审慎决策、长远规划、组织实施等操作程序,也有包括目标、组织、制度、考核、激励等配套机制。
 
 
 
 相反,股价操纵是一种临时性的战术行为,纯粹基于“项目”。在采取行动之前启动项目;项目结束了,就没有行动了。股价操纵只是为了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3. 在股市中,什么叫市值管理股票?

市值管理,其实从字面意义来看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大家口中的贬义词。市值管理,原本属于上市公司的战略管理领域,它是一种公司运用科学合法的经营手段,达到公司价值最优化的管理行为。市值管理的目的,在于让公司在股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充分反映公司的真实经营价值,实现股东利益的最优化。不过,在近一阶段的A股市场里,有一部分人借助“市值管理”的名义,干着操纵上市公司股价、收割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不法行为。这一类具备基本面劣迹的上市公司,会被市场称为“市值管理股票”。

“市值管理股票”常常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司的基本面有瑕疵。A股中经营稳健、增长良好的公司,会有不少公募、私募、险资、外资背景的专业投资机构进行调研,也有很多价值投资类资金进行买入。这类公司,根本不屑于通过不合规的手段,进行“市值管理”。而需要“市值管理”的公司,往往基本面不佳,财务状况不好。在此情况下,一部分公司为了维护公司股价,使其不至于走出长期阴跌的走势,经常和二级市场上的部分资金勾结。这类资金会采取“坐庄”的形式,把公司的股价控制在一个另公司本身满意的位置,并采取阶段性地拉升走势吸引中小投资者,配合公司的大股东出货。

2、公司的业务难和热点题材沾边。一般来说,若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未来管理层支持的行业发展方向吻合,符合题材炒作的标准,不少游资也会盯上这类公司的股价进行炒作,这种情况下公司也没必要开展“市值管理”。而不少参与“市值管理”的公司,既不是公募基金喜欢的蓝筹股,又不能让公司的经营和市场喜欢的热点领域沾边,因此它们为了维持股价的稳定,只好在“市值管理”上动歪心思。

3、公司的股价走势形态怪异、分时走势不连续。由于“市值管理”的公司不入主流投资机构的法眼,这类公司股票的成交额一般较少。在此情况下,参与“市值管理”的资金力量不大,也很难对市场上的其他投资者形成吸引力,股票的换手率不高,因此这类上市公司的股价K线走势会呈现不流畅、不连续的走势,形态比较怪异。
总体来看,监管层已经明确表态要打击伪“市值管理”,打击借助“市值管理”名义来操纵市场的坐庄行为。因此,我们中小投资者最好能够认真辨别“市值管理”型股票,对其避而远之。投资有风险,判断需谨慎。

在股市中,什么叫市值管理股票?

4. 市值管理是什么意思?抬高公司股价

市值管理,这似乎是一个相当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很多人看不懂。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意思——抬高上市公司的股价。
 
 
 
 
    
 
  
        
  
 
 
 
 
 那么,有哪些让股价上涨的手段呢?
 
 
 
 一般来说,按照正规的套路,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不是很理想,那么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回购股票,或者大股东增持,或者策划并购,或者直接与投资者沟通。反正目的就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让他们买入或者持有股票来支撑股价。如你所见,这种做法没有问题。
 
 
 
 但有正式的就一定有非正式的。不按套路出牌,就是叶飞描述的那种“市值管理”。你可以理解为“坐庄”。比如有些上市公司想做定向增发,或者高管想高位套现股份,那么把股价做高了,可以用更小的股份稀释完成定向增发,或者套现更多的钱。而上述正规套路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找所谓的“市值管理”机构来帮忙。
 
 
 
 有了叶飞爆料的案例,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种不正规的“市值管理”套路(以下内容仅根据叶飞爆料整理)—
 
 
 
 换句话说,一个小的上市公司,出于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想抬高股价,于是找了一个操盘手,想进行“市值管理”。
 
 
 
 交易员还通过人找到叶飞,想让他帮忙找基金,比如券商资管或者公募基金,代其持有股票。根据计划,交易商将把股票提高30%以上。
 
 
 
 为什么需要资金来持有?因为有大资金买股票,一方面可以推高股价,一方面可以减少市场流通股票的数量。试想一下,如果大部分股票都在自己手里,那么股价上涨时就很少有人抛出,这无疑会让交易者更容易拉高股价。
 
 
 
 当然,持有不是免费的。按照惯例,每代持有一部分股票,会产生一定比例的持有费用。这笔钱进了持有方的个人腰包,通常是大资金的具体负责人——资产管理经理或基金经理。所以你很容易理解这种持有往往是个人行为,是看不到的。据悉,首发价格为每1000万元9%。

5. 什么是市值管理呢?


什么是市值管理呢?

6. 市值管理股票不了解,具体什么叫市值管理股票?

事实上,国外没有市值管理的概念,只有价值管理,即合理分配企业资源,投资最有价值的投资,尽可能创造财富,最大化股东价值。这是最健康的市值管理,就是通过提高企业的内在价值来提高股价,让股东获得最大的回报。

正常的市值管理行为通常包括:大股东增持、回购股份、股权激励、定向增发等,但后来“市值管理”不断变味,许多公司开始以市值管理的名义进行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并逐渐形成黑色产业链。正常的市值管理也应该公开披露,任何不公开披露“市值管理”行为可以说是伪市值管理。公司上市后,做好市值管理。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公司的市值越大,将产生以下三个影响——首先,公司的市值越大,将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声誉,有利于促进公司的日常业务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和业务规模,甚至讨论新业务的合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例如,如果你有一个项目,你愿意与市值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合作,还是选择市值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合作?公司市值越大,股权质押套现的规模就越大,虽然当时股权质押套现的金额一般都是市值3-4但如果市值越高,那就算打3-4折扣后套现的金额会越高

公司的市值越大,控股股东、高管和公司的其他规模就越大。这也是一些高管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和扩大市值的动力。其次,伪市值管理将对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相当于上市公司和各机构人员,可以切散户投资者韭菜,这样的市场是不公平的,从长远来看会让投资者失去对市场的信任和信心,但也会不断加剧金融系统性风险。

7. 市值管理概念股票有那些?

5月25日,第七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百佳榜”。中小股本企业在市值绩效上表现优异,欧菲光和大华股份分别以81.28和80.50的高分排名第一和第二位。这是市值管理绩效百佳榜发布7年来,民营企业首次有2家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得分超过80分。它们与双汇发展、长城汽车、信立泰、双鹤药业、杰瑞股份、上海家化和海思科成为绩效百家榜的前十强。
  2013年度市值管理绩效百佳数据表明,做大未必能做强,而小而美的公司正越来越多。在2013年度百佳中,股本规模在5亿以下的小股本公司有44家,5-10亿的中股本公司有28家,中小股本规模公司合计72家,占百佳公司的七成还多,而10亿以上的大股本公司仅有28家。这与过去几年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在2007年度至2009年度,大股本公司数量是中小股本公司数量的两倍左右。在2010年度至2012年度,大股本公司数量和中小股本公司数量相差不大,但是到了2013年度,中小股本公司数量猛增,远超大股本公司数量。
  纵观2013年度市值管理绩效百佳,与往年相比,呈现“大换血”,去年的前十强:包钢稀土、大有能源、贵州茅台、洋河股份、中科三环、陕国投A、泸州老窖、张裕A及山西汾酒,无一幸存。首次出现在百佳榜上的企业有46家,占“百佳”公司的近五成。而纵向对比自2007年以来的“百佳”榜单,仅有3家公司年年上榜,且都是酒类企业,“两白一红”分别是泸州老窖、贵州茅台和张裕A.
  2013年度百佳榜行业洗牌特征明显。其中,医药生物类公司最风光,在“百佳”的占比超五分之一,上榜公司数量不仅创7年来之最,也是第一个上榜公司数量超过20的行业。而采掘业的上榜公司数量骤降,仅有3家公司登上了2013年“百佳榜”,不仅与2012年度15家上榜公司数量相去甚远,甚至创下七年来最低。
  受限制三公消费影响,白酒企业则风光不再,在2013年百佳中排名最靠前的公司贵州茅台仅列第13位,未能进入前十强,这也是自2008年的6年来首次出现白酒企业无一入选前十甲的情况。而在2012年度百佳中,有4家白酒企业出现在前十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2013年度百佳榜,有6家银行上榜,数量较2012年度减少了一半。而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最赚钱的行业。从2012年度净利润指标看,排名前10的公司中有7家是银行,其中,工商银行以2385.82亿元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则排在第七位。然而,这五家最赚钱的银行无一登上2013年度市值管理绩效百佳榜。排名最靠前的交通银行在2013年度市值管理绩效总排名中列106位。对银行业市值绩效造成拖累的其成长性和资本效率。
  2013年度市值管理绩效百佳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大放异彩,共有59家民营企业进入百佳榜,占百佳公司的近六成,不仅创下7年来最高纪录,而且首次超过上榜的国有企业数量。在2013年度百佳前十强中,民营企业占据7席,而国企只有1席,甚至不敌外资控股的2席。

市值管理概念股票有那些?

8. 股票市值的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价值管理是基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是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企业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回报是首要的,因为只有保证股东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公司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维持发展的资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从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受益。  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价值管理是基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是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企业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回报是首要的,因为只有保证股东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公司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维持发展的资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从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受益。市值是上市公司股本乘以股价之积(市值=股本×股价)股价是个变量,瞬息万变,它直接传导市场的真实波动,在股本可比的情况下,市值因股价的涨跌而增减。因此,市值的变化要看市场的脸色。在估值能力强有效的成熟市场里,市值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具体体现,等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财富价值。但在中国这种弱有效市场中,股本×股价之积只是市值的外在表现,市值的内在本质在于它是公司综合素质或价值的集中体现。证券投资学理论告诉人们,有两大因素影响股价:一是内因,即股票的内在价值;一是外因,即市场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前者是本,因为价格是价值的体现。好的价值,理论上来说,就会有一个好的价格;反之,没有好的价值,就难有好的价格,即便出现了好价格,由于没有价值的支撑,也不可能持久。然而,后者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由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它有自己的估值标准、涨跌周期和行为偏好,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所以同样价值的股票在市场上,可以有溢价和折价之分。市值差别=股价差别(如股本不变)市值的大小的确与股价涨跌密切相关;但真正决定市值的不是股价,而是股价背后、影响股价的深层价值因素(盈利能力、成长前景、行业地位、团队素质、治理结构、运营规范、战略思路、投资者关系),人们不能仅仅将市值的大小由股价的高低来确定,还应该看看公司的深层因素。市值管理=股价管理(甚至股价操纵)市值管理的确需要关注股价,但关注决不等于直接管理甚至操纵。因为股价由市场形成,不能、不可、也不容许管理。从这个角度说,市值管理是价值管理,重心在决定价格基础的价值上。市值管理=迎合市场(市场主力)市值管理需要考虑市场因素(周期、规律、市场人气、投资偏好、估值标准等),但考虑市场因素决不等于迎合市场。不迎合≠不理睬;你不理市值,市值不理你;市值管理是必修之课;市值管理要遵循市场规律,贵在因势利导。市值管理=追求股价的最高化股价上扬的确对提升市值有直接影响,但股价最高化决非市值管理追求的目的;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也不等于股价最高化。价值管理发端于成熟资本市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人们可以把价值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尽可能高于投资者投资成本之资本收益”。价值管理是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与工具提高股东收益―― 这一收益将主要反映在企业股票市值上。公司价值之体现,涉及公司战略、公司理财、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4个方面的内容。而这4方面,又可细化出若干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课题。与单纯追求高股价相比,上市公司良好的价值管理更应该体现在能够得到资本市场广泛认同方面,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要认同公司的理念、内在价值,市场要认同公司能够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维持估值目标。上市公司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标志替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市值管理是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在成熟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里,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市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一个追求市值最大化的过渡性指标。这种经营目标的转型.将引发经营思维、经营内容、公司治理、业绩考核、管理层激励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在股权分置情况下,当非流通股价格无法以流通价衡量时。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以净资产最大化而非市值最大化为目标。国有上市公司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更是普遍选择了将净资产作为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核心因素。股改完成后,国有股获得流通并体现出市场价格。股东价值取向逐渐趋于一致,企业价值的考核方式也在适时进行调整。现在将市值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关心公司市值变化,致力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继股权激励后,国贤委提出市值考核并不是偶然的,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双轮驱动管理层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全流通使所有股票都获得了上市流通的权利,实现了“同股同价同权”,为上市公司市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其所偏好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上市公司市值的表现来决定是买人还是卖出,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开始恢复。近几年来,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增加.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在2005年底已提高到25%,这改善了中国股市上的投资者构成,使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趋于理性,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接近于实际价值。由于所有股票都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敌意收购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权的收购行为。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的目标。有时收购者目的是通过敌意收购扩大自己业务范围,提高自身影响力。但更常见的是,在上市公司市值低估时低价购买公司,然后在市值恢复正常时卖出,从中赚取超额收益。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不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而且,敌意收购忽略了管理层的意见,对公司内部来说是不受欢迎的。因此.上市公司有动力进行市值管理.避免其市值被低估。宏观经济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因为股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被扭曲。近年来.虽然中国GDP一直高速增长.股市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与宏观经济走势相悖的怪现象。全流通后,伴随着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恢复,股票市场中的市值表现将真正成为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市值管理同时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随着投资者对股市信心的恢复,会有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股票市场上的资本量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成本降低。其次,股市资本配置功能逐渐完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预期在不同行业间投资.这就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完成资本配置。微观经济学原理表明,市场的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它能够确保资本在不同行业间合理分配以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市值管理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变化将促进公司间的发展和竞争,从而推动整个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存在问题 全流通是中国股市建立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股市基本功能开始健全,投资者信心得以恢复。但由于中国股市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值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问题是,中国股市是一个弱有效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变化难以迅速准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需要有雄厚资金参与,需要有大型上市公司作为标的,需要富有弹性的价格机制,需要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大量理性投资者虽然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股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全流通带来的利好消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扩充了市场容量,市场定价机制在逐渐恢复。同时,由于股市上机构投资者比例提高,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呈现出较强的理性色彩。全流通给市场带带了很大变化, 使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股市基本功能开始恢复,但仅仅依靠市场的手段是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规范投资者行为,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