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经济结构是什么

2024-05-15

1. 先秦时期的经济结构是什么

1、农业:

(1)原始农业:起源于距今1万年左右,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使用石刀石斧石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社会上生产力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集体劳动,平均消费。

(2)商周时期;普遍使用木制的松土工具耒耜和石锄、石犁,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井田制下,奴隶主驱使奴隶及平民集体耕作。

井田制:①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有,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交纳贡赋;庶民和

奴隶集体耕作。

②瓦解: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大量私田出现;诸侯纷争,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商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步推广;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四川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和郑国渠(陕西关中平原号称“千里沃野”);使用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以家庭为单位、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生产模式,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① 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如商鞅变法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 弊端:允许土地自由转让和买卖,造成土地兼并和社会两极分化,政府无法从根本

上解决。

小农经济:

①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② 特点:以一家一户为一个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赋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易错易混点

2、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1)经营形态及特点:

商周时期,手工业完全官营。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并存。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小部分产品投放市场。

(3)主要行业与成就: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先秦时期的经济结构是什么

2. 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什么样子的?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以及卿、大夫等向众、庶人等生产者征收的土地上的各种产物和工、商、衡、虞的收入,以供“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春秋以前,天子、诸侯、大夫具有土地世袭所有权,他们向劳动者征收租和税合为一体的剩余劳动产品,实行贡、助、彻之制。
春秋、战国时在保持井田的形式下,进行了履亩而税的改革。商鞅变法以后,民得买卖土地,确立了私有土地制,租与税才分离开来。
简介: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概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华文明的头颅,带有信仰、智慧等寓意。

3. 秦汉时期些的经济特点

秦汉时期的经济特点       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铁犁牛耕普及,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即二牛抬杠,二牛三人,西汉后期二牛一人,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后来出现了翻土的犁壁,耦犁技术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西汉时发明了播种的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3)兴修水利: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形成。

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田庄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他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

2、手工业:

(1)经营形态: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

(2)成就:

冶铁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

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丝织业:汉时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能织出绫、锦、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品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享誉世界。

3、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困难,加之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2)海外贸易:西汉时期开通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3)交通:秦始皇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链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

(4)城市:坊市分区,西汉长安东西有市九处。

(5)汉武帝的抑商政策: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重难点解析

秦汉时期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及特点

材料一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三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富足的大商人很多;政府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发展长安的商业经济。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汉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没有抑制住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商业利益比农耕利益大得多,促使众多人从事商业;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而离不开工商业;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促进商业发展。

秦汉时期些的经济特点

4.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             。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          、          、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
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           ;
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       、        ;②官营手工业;③西周后,丝织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①出现铁农具、牛耕;②水利设施有         、        、        ;         ③小农经济出现:记住其原因、特点、评价。(重点记忆)
手工业:① 出现冶炼生铁;② 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③战国时提出                  政策。④ 国家四民:工、商、士、农。
三)文化:
思想家: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的老子、庄子;   墨家的墨子;           法家的韩非子;   兵家的孙武、孙子       (记住其主张)
科技:殷商时期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春秋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   文艺:汉字有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绘画有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诗歌有《诗经》、楚辞。

5.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 。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 、 、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
  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 ;
   
  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 、 ;②官营手工业;③西周后,丝织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①出现铁农具、牛耕;②水利设施有 、 、 ; ③小农经济出现:记住其原因、特点、评价。
  (重点记忆)
  手工业:① 出现冶炼生铁;② 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
  ③战国时提出 政策。
  ④ 国家四民:工、商、士、农。
  三)文化:
  思想家: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的老子、庄子; 墨家的墨子; 法家的韩非子; 兵家的孙武、孙子 (记住其主张)
  科技:殷商时期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春秋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 文艺:汉字有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绘画有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诗歌有《诗经》、楚辞。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

6. 商朝的经济特点主要是什么


7.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 
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一、重视个人尊严;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个人意志。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8.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谢谢啦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1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 ,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 
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 
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 
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一、重视个人尊严;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个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