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微课程有什么区别

2024-05-21

1. 微课与微课程有什么区别

微课与微课程有区别。
一、面向对象的不同:微课的接受对象是教师或学生,而微课程的接受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 也可以是其他教育工作者或学生家长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微课是对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或者是课堂练习、实验操作过程、 学习评价等。它紧扣教材,取材于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微课程 内容广泛,不仅是课堂教学,还可是班级学校各项管理,教师、社会、家长及 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它的取材范围也较广,教材内和教材外的均可。
三、适用性不同: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微课程不仅用于课堂,学生 和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在课外也可以利用。微课主要用于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讲授、课后的巩固。 而微课程除此之外,可以用在各种会议的文宣、新知识的自学等。
拓展资料“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参考链接
微课——百度百科
微课程——百度百科

微课与微课程有什么区别

2. 微课和微型课的区别

谈谈“微课”与“微型课”的不同:1.教学容量不同。“微课”只讲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讲清、讲透即可。“微型课”是完整一节课的“浓缩”,要各环节齐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展现形式不同。“微课”是教师“上镜”或“不上镜”的网络视频,要放在网络上,方便学生线下学习,要突出一对一。“微型课”是教师现场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需要教师自导自演完成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3.听课对象不同。“微课”的听课对象是学生。“微型课”的听课对象是老师(或专家、评委)。4.展示目的不同。“微课”是为了让学生跟随视频自主学习。“微型课”是为了评估教师教学能力。5.评价标准不同。“微课”以学生能否学会为评价标准。“微型课”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微课和微课程的区别

  微课需要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
  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
  微课是教师授课的电子浓缩 版或课件改良版,与十多年课件教学的结局那样并不撼动教学方式与人力资源培养模式
  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
  微课需要录制,需要课件制作技术的支持,比如德胜智课。

微课和微课程的区别

4. 微课和微视频的区别

微课:
1.内容相对完整,自成体系单人主讲,相对严谨;
2.形式多样,技术多样化;
3.出发点是“教”,要成体系,语言要严谨;
4.主要用在课前引导学习课程中仍然留有疑问(启发式教学),观看基于教师的布置。

微视频:
1.以难点问题为主;
2.一对一辅导,允许对话形式。语言不要求严谨,最好是轻松、幽默;
3.形式比较单一,技术比较简单;
4.出发点是“学”,站在学生一旁,从学生的角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语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体系。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留尾巴。
5.适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补救,基于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需求。

5. 精品课和微课的区别

微课需要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

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

微课是教师授课的电子浓缩 版或课件改良版,与十多年课件教学的结局那样并不撼动教学方式与人力资源培养模式

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

微课需要录制,需要课件制作技术的支持,比如德胜智课。【摘要】
精品课和微课的区别【提问】
微课需要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

微课程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

微课是教师授课的电子浓缩 版或课件改良版,与十多年课件教学的结局那样并不撼动教学方式与人力资源培养模式

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

微课需要录制,需要课件制作技术的支持,比如德胜智课。【回答】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回答】

精品课和微课的区别

6. 什么是微课?

1、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2、“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3、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4、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

扩展资料:
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微课

7. 微课和传统课程有什么区别

微课,常见应用场景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如:晨会、夕会的边角料时间、拜访客户等待时间、乘坐公交与地铁的时间,有句俗语:“每次上厕所都要能成长一点点”,可见微课程是应用一个个小小的碎片时间完成,课程形式会多样化:资讯、真人、动画、交互、游戏等等。总之要能够运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来达成学习目的。由于借用移动互联、手机APP应用培训与学习形式未来将展现出更多的创新与交互形式。
  那微课到底多长时间呢?——2小时一门课,显然无法满足微课的应用场景?根据应用场景大家也能脑补出答案:深蹲一次洗手间15分钟左右脚都麻了~所以15分钟左右,甚至更短,5分钟、10分钟最好,如果超过30分钟,就真心不能和微课扯上什么联系。所以目前我们市场上能见到的主流微课程级别分为3分钟以下、3~5分钟、5~10分钟为一个级别,15~30分钟可以作为小型专题进行学习。每个分项课程好比一集情景剧,独立开来有单独剧情,整合起来又有逻辑体系。
  那在15分钟,甚至是5分钟的时间里,怎样保证让学员有收获呢?换言之:微课和传统课程到底有什么不同??
  总的来说,微课比较起传统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
  一、以知识点结合实务操作进行课程研发:
  传统课程以章节、小节为单位,包含多个知识点,而且每个知识点从了解到应用进行教学研发,而微课程研发更多以知识点+实际应用的方式进行课程研发:如:时间管理中文本框工作法为一个知识点,文本框+OUTLOOK邮件应用进行微课程脚本开发,模拟了小李一上班收到20封邮件进行分类整理的案例讲解课程《上班5分钟如何快速处理手头邮件》。
  所以微课程更重视客户体验也就是上战场,由于微课讲授时间有限,要讲得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得聚焦课程教学目标,这一步是微课开发成功的前提。谈到教学目标聚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二、以短片形式进行课程研发
  由于讲授时间有限,讲解时一定得有好的呈现套路,才能保证在有限时间里讲清楚。好的呈现套路,就是手法。因此笔者再借鉴影视文学电影脚本设置思路研发了特有微课程开发思路,结合传统的课程开发套路(开场、引言、知识点、练习、结语)进行整编应对不用微课形式、时间、人群、用途有不同的脚本思路。最简单的操作就是绘制故事时间轴在进行脚本编撰。
  三、重反馈,应用现代技术进行课程评估
  课越碎,到处都是课,如何做好课程评估将成为培训管理者很大的挑战,如何结合平台进行课程评估将成为未来柯氏四级评估后的挑战,应用移动手机平台进行行为分析将能成为新的支撑与轨迹学习管理,目前技术上多数能支撑到随学-随测,未来技术还将实现学-测-评-行为分析-轨迹管理-知识传播-绩效验证的模式。
  四、在散落的微课程中寻找逻辑
  单独的微课程由于时间段其实是轻逻辑的,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逻辑的作用曾有很多老师打过比方,是串起知识点的珠子,当很多知识点出现时,帮助学员记忆的,微课只有一个知识点,所以串珠子的线就不需要了。该点随课程研发人员专业度提升将有所改变,微课程将慢慢结合行动中学习、工作中学习的逻辑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地图(现有培训管理系统中的学习地图大多是扯淡)这也将是未来培训管理遇到的最大挑战。

微课和传统课程有什么区别

8. 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一、 “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2]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8)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