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

2024-05-13

1.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2. 机会成本


3. 机会成本是什么

学术研究: “机会成本”不属于成本概念 

流行的宏观经济学里讲“机会成本”,并且把它归入成本概念,我认为不妥。 
以下我们引一段杨君昌先生的代表性论述,聊作分析: 
“什么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从事某一种业务而损失别的业务的代价。例如一块土地本来是可以种小麦的,但现在种了大豆,那末大豆的机会成本就是本来可以种小麦而得的收益;再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例子,这个企业拥有500万元资金,如果用于别的一项投资,企业可以获利500 000元,但现在只获利400 000元,可见,获利400 000元的投资的机会成本是500 000元,净损失100 000元。可见,机会成本不是指实际的货币开支,而是指本来可以得到,但实际没有得到的损失。机会成本也可以说是由于经营了某项业务而放弃了除此项业务之外的最好(从收益角度看)的业务的损失。我们从事企业经营决策必须懂得机会成本的概念,这样才能真正评价企业投资究竟是否最为有利,到底是最大限度地获得了经济效益,还是并没有做到。这里,我们要引申出经济利润和亏损的概念: 
“经济利润(亏损)=会计利润-机会成本 
“如果上述结果是正数,说明企业获得了经济利润;如果上述结果是负数,说明企业蒙受了经济亏损。继续引用上例,企业的会计利润为400 000元,机会成本为500 000元,两者相抵的结果,企业是蒙受了经济亏损100 000元。”([1],第126页) 
根据以上定义的“机会成本”概念,我们不难知道它有以下特性:(1)机会成本不是指实际的货币支出,(2)机会成本是除此项业务之外的最好的业务收益。所以,机会成本实际上是属于“收益”概念,不属于“成本”概念范畴。“成本”是指投入、消耗,“收益”通常指产出与成本的相对关系。把收益取个成本的名称,当然也未尝不可,但其经济意义仍然是收益,就好比某人取名叫“阿狗”,但他还是人,不会变成狗。 
事实上,机会成本是技术经济研究的内容。某一项投资,在决策阶段,在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时,往往有几个备选方案,比如说有A、B、C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按照方案A,预计可以获利50万元,按照方案B,预计可以获利40万元,而按照方案C,预计可以获利20万元。比较的结果,决策者最后选择了方案B。至于这位决策者为什么选择方案B而不选择方案A或者C,可能是出于所谓中庸之道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于我们这里的讨论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然而,实际实施的结果,假设方案B确实获得了会计利润40万元,而实际中,因为社会上有许多投资家,由于盲目投资,许多投资家选择了方案A,结果生产供过于求,造成会计利润为负20万元,即实际亏损20万元;方案C虽然理论上比较差,大家不选择,结果产品供不应求,实际会计利润为60万元。现在的问题较以前复杂点了,现问:机会成本究竟选择哪个数据?是方案A的50万元还是方案C的60万元? 
俗话讲:吹牛不上税,但也不尽然。上世纪的1958年,有些农民兄弟放高产“卫星”,你摆擂台亩产粮食5千斤,我就来个亩产1万斤。好,既然你亩产粮食1万斤,那就按亩产1万斤缴纳公粮吧。结果,把口粮、种子都搭上也不够。有的农民放“近地卫星”,实际亩产800斤,上报亩产400斤,粮食多下来可以喂猪,当时叫“瞒产私分”。回过头继续说我们的“经济利润”。大家知道,企业如果有了会计利润,那就要上缴所得税,比率还相当高。所以,不管是公企还是私企,都想方设法把利润做亏。你别看有些上市公司年年亏损,工资、福利好得很,也就是人们说的“穷庙富方丈”。现在有了“机会成本”,真可以说机会来了,会计师的事情好办多了。因为机会成本是拿最好的投资盈利值作为数据的,例如,前面的例子中,方案论证中的方案A,获利为50万元,实际中的方案C,获利是60万元,所以,由所论方案B的会计利润40万元,计算得到的经济利润或者等于40-50=-10万元,或者等于40-60=-20万元,反正是亏损。如此一来就可以不用缴纳所得税了,而且有过硬的理论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是这么说的。显然,这完全是脱离实际的如意算盘,纯粹属于一厢情愿。税务局对于“机会成本”另有一番定义。税务局对“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拿会计利润为亏损的数据作为机会成本,按如此得到的经济利润作为计征所得税的利润标准。例如,前面的例子中,方案A实际亏损20万元,所以机会成本等于负20万元,这样得到的经济利润等于40-(-20)=60万元,就按60万元计征所得税。这一下厂家可能急得要双脚跳了。其实,不管是这样的“机会成本”,还是那样的“机会成本”,都不是真实的消耗,都是虚构的。所以,厂家与税务局双方协商妥协的平衡点,只能是不考虑“机会成本”,还是按实际的会计利润计征所得税。 
“机会成本”完全是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没有它,事情更清楚明白。 
流行的《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变量概念模糊不清、似是而非,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比如国民收入和销售收入它就分不清,不信我可以引一段历以宁先生的文字,他是这样介绍“投资乘数”的: 
“乘数(multiplier),又称倍数。 
“在动用政府的财政政策来使国民收入恢复均衡时,政府投资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所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本身大得多。投资的增加可能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这就是乘数的作用。 
“比如说,如果增加100万元投资,这时投资品生产者的收入将增加100万元。如果他们增加的收入中,有80%用于消费,那么他们会支出80万元购买消费品。这80万元成为第二轮增加的收入。得到这80万元收入的人再以80%用于消费,即以64万元用于消费,这64万元成为第三轮增加的收入。如此下去: 
“100万元+80万元+64万元+51.2万元+……=500万元 
“这就是说,100万元的投资,在边际消费倾向为80%时(即人们增加的收入中,有80%用于消费),可使总收入为5倍。”([2],第36页) 
看了这段文字,您觉得怎么样?我有没有冤枉它?是不是它分不清国民收入和销售收入这两个基本经济概念?增加投资100万元,这100万元通常由利润或者居民储蓄形成,这些属于国民收入部分;拿100万元去购买投资品,“这时投资品生产者的收入将增加100万元”,投资品生产者的这个100万元收入应该叫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和国民收入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拿80%的销售收入进行累加,怎么就得到了国民收入呢?这样的算式不伦不类,好比1头牛+2头牛=3头驴,怎么也说不过去。计量单位都是“头”,但牛头不等于驴头;计量单位都是“元”,但国民收入的元和销售收入的元不是一码事。经济变量的经济学意义都没有搞清楚,就大搞数学计算,难免要出错。 
有的人编的《宏观经济学》竟然荣获中国国家教委的优秀教材奖,其误人子弟不可小

机会成本是什么

4. 机会成本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 50 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 40 美元。
    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 值是 50 - 40 =10 (美元) 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 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提问者本身就又问题,假如我这两张票提问的顺序掉乱,价格和答案依然只是换个顺序,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个机会涉及一个好重要的时间和顺序的问题,现在生活中我们考虑的成本经常会加入这两个项目,时间和顺序。
 
而且这本书作者提出好多日常问题用经济学解决,貌似好吸引人,但是解析过于牵强而且片面,难道是翻译的问题?
 
但是这本不失为抛砖引玉的好书,作者写作水平一般,思维很好。

5.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6.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机会是可选择的项目
  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例如某农民只会养猪和养鸡,那么养牛就不会是某农民的机会。
  机会成本是有收益
  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例如某农民只能在养猪、养鸡和养牛中择一从事,若三者的收益关系为养牛>养猪>养鸡,则养猪和养鸡的机会成本皆为养牛,而养牛的机会成本仅为养猪。
  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7. 机会成本

8元。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为了在A地卖西瓜,A放弃了在B地卖西瓜的8元钱。这里的机会成本与在A地卖西瓜付的40元费用,50元收入无关。

机会成本

8. 机会成本是什么?

名词解释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英语为:opportunity cost,名词,不可数。是指进行一项投资时放弃另一项投资所承担的成本。选择投资和放弃投资之间的收益差是可能获取收益的成本。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例:假如国债收益为5%,而投资股票收益为8%,放弃国债投资的机会成本为3%,即8%-5%=3%。
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简单的了解了机会成本的含义,接下来就要进入老师为我们布置的题目《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读大学是目前中国青年人面临的非常普遍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导致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在我国很多家庭和个人甚至是我们的国家都承认大学的学历在青年人将来的事业和成才上的巨大帮助功能。客观的说,我们在抨击今天我们在读的大学的制度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他在我们未来事业成功上的作用。至少一个出身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其就业是不成问题的,而且其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社会地位也是相对容易的。根据机会成本的含义我们知道在我们选择读大学的这项教育投资的同时放弃了这四年间有可能在社会上取得财富和地位的机会。而这种有可能在社会上取得财富和地位的机会就是我们读大学的机会成本。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一定的付出的,因此读大学也会存在成本。一个人读大学的成本应该包含两种,一是直接成本,就是大学期间的学杂费,二是机会成本,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当然知道读大学的机会成本,然而我却认为这种机会成本的付出是值得的,而且是有必要的。
也许有一些大学生在读上大学之后会说读大学没什么用,我觉得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显然这些人有一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感觉,就在他们一边埋怨大学埋没了他们的才华,浪费了他们的青春的时候,却又在就业时拼命的利用自己的学历找寻好的出路。因此,我觉得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投资大学还是很认可的。
我们读大学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打个比方,如果我们不上大学,我们可以做其它的事情。例如参军,经营小买卖,当演员等等。然而我们上了大学就可能损失的机会成本就是军旅生涯带给你的性格和体魄训练,也可能是独立经营锻炼你的财富和经验,也可能是演员可能取得的知名度。但是,如果我们读了大学,那么我们就获得了可以深造学习的机会,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我们可以认识更多可爱又聪明的同学,可以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提供一个保障。我们用四年甚至再多上几年的时间获得了我认为值得的东西,这里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再准备高考时就做好的抉择。
此时此刻我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自己这四年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埋首埋怨这四年大学的机会成本。付出已经成为现实,怎样将损失降到最低,如何最大的利用自己读大学这项投资的优势才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事情。我决定利用在大学就读的宝贵时间好好学习专业课知识,考得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时间和经历容许下再考取一些与专业有联系的证件。利用寒暑假时间外出实习,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毕业求职做好准备。
老人言,人生最最宝贵的是青春的韶华,我们现在就是用自己的青春做赌注,赌我们的未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平等的,然而青春过后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现在我放弃的我19岁到23岁这段时间可能在社会上获得的金钱和名誉,选择投资读大学,我就不会为自己的决定后悔。我相信我的选择没错,也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换言之,无论前路迷茫困苦,我都会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