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实的学术观点

2024-05-09

1. 朱崇实的学术观点

经济法是调整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其他各方主体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有:——国家在调整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过程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国家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国家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在完成公共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国有资产的投资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践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朱崇实的学术观点

2. 朱弟成的学术成就

一有机成矿作用研究  通过对西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中的有机质、有机分子及其与成矿元素的关系和模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西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的有机成矿作用观点。创新点在于,从金属矿床中有机烃异常的新视角来研究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和释放机制等问题,无论是对矿床成因还是对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均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二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 1. 在前人基础上,较为定量地刻画了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代和过程,将其划分为初始碰撞(70-65 Ma)、主碰撞(55-50 Ma)和后碰撞(45-35 Ma以来)三个阶段。创新点在于,较为定量地刻画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初始碰撞、主碰撞和后碰撞三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将早期教科书中有关两大陆的碰撞时代(45Ma)至少提前了20Ma。随着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了上述论述的合理性。2. 系统地研究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二叠纪-白垩纪火山岩的分布特点、规律和形成背景,提出该带可能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稳定型大陆边缘,而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活动的火山裂陷型大陆边缘,不同时期火山岩可能与深部地幔物质上涌引起的主动裂谷作用有关。3. 创造性地将喜马拉雅带东段早白垩世火成岩与印度洋Kerguelen地幔柱联系起来,提出它们可能是Rajmahal暗色岩所代表热点的早期产物。上述有关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二叠纪-白垩纪火山岩的系列研究成果,无论是对研究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裂解的地幔动力学机制、雅鲁藏布洋盆的形成演化和发展、二叠纪全球地幔动力学,还是对Kerguelen地幔柱的孕育和演化历史以及对东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东印度洋的开启等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科学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3. 朱民的主要学术成果

朱民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电分析化学、化学修饰电极等电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方面的研究,曾先后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 Analytica Chimica Acta 、 Analyst 等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2001 年曾荣获上海市育才奖 。

朱民的主要学术成果

4. 朱诚身的科研成果

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特有的高分子品种尼龙1010结构与性能方面深入的研究,尼龙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对聚丙烯结晶及其β晶形态,高聚物的降解,液晶高分子的热转变,复合工程塑料的结构与性能,PF尼龙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均获较大进展,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发表论文120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核心期刊近60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两部,获国家专利3项,申请5项。获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教学成果1项。现主持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基金各1项,教育部与人事部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各1项,人事部归国留学人员重点资助项目一项。

5. 朱崇科的科研项目

Research Grants1 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教外司留[2007]1108号);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规划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编号07HJ-02);3 中山大学2009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4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09年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论1927年广州场域中的鲁迅转换)等。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台湾经验与南洋叙述——论新马华文文学中的台湾因素”(2010-2013)(已结项)  ;6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广东华侨史》特别委托重点项目“粤籍作家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编号GD13TW01-8) ; 7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广州鲁迅”(编号13FZW036)(已结项)。

朱崇科的科研项目

6. 朱显谟的研究成果

他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并根据沟蚀严重的特点,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两部分研究,为本区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基础。2. 对土壤发生、分类以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更正了国内外一些学者以往将黄土高原黑垆土、土娄土、褐土划为栗钙土的观点。根据对群众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将黑垆土、土娄土应该建立独立土类的意见,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3. 他最早提出:我国南方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冲积、洪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东北有棕壤而无灰壤,并认为灰化层不是淋溶层,而来源于生物反馈的硅质淀积物。还认为尽管岩体风化和土壤发生两个过程同时同地发生,但它们是二相矛盾的,即前者为富铝化而后者富硅化,土壤一切性征就是这二相矛盾过程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出现。4. 对黄土中古土壤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黄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黄土堆积期间一些生态环境的交替变化。5. 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研究中,他以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四个时期,即以岩面微生物着生、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出现为始发标志的“岩漆”时期;地衣着生并具有生物风化层和佃土层出现的突变跃进时期;苔藓植物着生并形成佃土层的巩固发展时期;高等植物着生和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时期。

7. 朱顺应的科研成果

在国内重要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被EI收录2篇),参著1部,参编教材和书籍4部。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研1项,主研交通部应用基础项目(200331981408)1项,参研国家973项目1项,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省部级多项,主持科研经费累计200余万元。科研获奖1、2003年获交通部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排名第四)2、2004年获青海省工程咨询奖一等奖一次(排名第四)

朱顺应的科研成果

8. 朱建士的研究领域及成果

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和核武器爆轰理论、爆炸力学的试验结果分析工作,参与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内爆过程首次计算和原子弹中与中子源有关的流体力学过程的研究。在型号研究中,认真贯彻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方针,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关心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指导核试验总结。为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和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完成的“核武器的一种新原理突破”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人工 核热微聚变增强装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核武器新构形的理论设计”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担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为西部大开发、四川和绵阳高新技术与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著有《理论爆轰物理》(合作)等;撰有《定常爆轰数值模拟中人为粘性与人为反应的选取》、《爆轰中侧向澎涨和人为粘性反应》等论文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