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中那个民族的历史最悠久

2024-05-14

1. 少数民族中那个民族的历史最悠久

羌族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云朵上的民族”。主要以游牧为主。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频繁地提到“羌”这个字。
《诗地理考》曰:“羌本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

羌族风情—狄少英国画作品
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集团部落众多。
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联盟败给黄帝部落联盟。炎帝部落联盟大部分随炎帝与黄帝部落联盟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汉族)。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藏族、彝族、纳西族以及今天的羌族。羌族自此诞生。

少数民族中那个民族的历史最悠久

2. 关于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

1、遭受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遭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既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之后再遭强盗劫掠,终成废墟。

3、遭受日本侵华战争
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通称倭寇。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日本也扮演主要角色,1894年7月—1895年10月 中日甲午战争从中国掠夺大量书籍、文物、白银等战略资源,为进一步强大和发动侵华战争做铺垫。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细菌试验;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4、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
除此之外条约还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上,中国经济也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鸦片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关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条约

3. 历史带给我们什么?

中国之西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南是文化落后的烟瘴之地,之东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近代以前,中国人无须防西戎、南蛮、东夷,只须防北狄,因为中国之北是一马平川的大漠,所以近代以前,中国的边患总是来自北面。因此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不得不建造万里长城当作人为屏障,其后汉、明等朝也反复加固重建。然而近代技术突飞猛进后,也就是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大海不再是无须设防的天然屏障,因此近代以来,中国的外患总是来自东边的大海。然而时移世易,先秦以前极其伟大的中华民族,先秦以后日益丧失其伟大,因为秦始皇以后的无数中国帝王,自以为握有高枕无忧的绝对权力,两千多年来肆意愚弄和无尽戕害着中华民族,导致御外侮能力持续递减,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终于把伟大的中华民族“教化”、“整治”成了毫无血性、毫无理性、以“好死不如赖活着”为最高生存目标的卑怯奴隶和狡诈愚民。人若自侮,然后人必侮之;不敢反抗本国侵害者的民族,必然是不敢反抗异国侵略者的民族。
历史带给我们思考 带给我们民族的精神 带给我们一些延续性的品格

历史带给我们什么?

4. 《东方红1949》中提到的国民党特务谷正藩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没有谷正藩这个人,谷正藩的原型为谷正文。
谷正文1910年出生,山西汾阳人,早年就读于汾阳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秘密加入共产党,后被国民党逮捕,随即叛变,加入国民党军统局,成为一名军统特务。
在国民党败退台湾之际,获得蒋介石重用,为了刺杀周恩来,谷正文参与策划了著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发生后,台湾的特务机关成了全世界舆论的众矢之的。2007年谷正文在台北医院死亡,终年97岁。

扩展资料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1、暗杀过程:事件发生在1955年4月11日,当时根据原定行程,周恩来应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从香港搭乘飞机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参加万隆会议。在“克什米尔公主号”起飞约5小时后炸弹爆炸,11名乘客全部遇难,只有3名机组人员生还。
2、事件后续:当时,奉命前往新加坡处理善后事宜的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参赞申健来到万隆,周恩来在听取了他的情况汇报后,满怀深情地说:“烈士们的光荣姓名,历史将永远记住。”周恩来亲自把烈士的骨灰带回北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谷正文

5. 为什么说“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无论是鲁迅的《彷徨》、《朝花夕拾》,还是艾青的《大大堰河我的保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臧克家的《有的人》,文学的创作,与民族与时代紧密联系,反映历史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俄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娜卡列宁娜》等名著的创作也有当时的民族烙印,所以说,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是客观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

为什么说“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6. 关于北方民族的历史

由于中国传统对北方的不重视,使得我们很难从24史中找到上述几个民族的起源。
我们只知道,匈奴在战国中后期强大,至于夏后之说,个人完全不赞同。我认为,匈奴是北方早期的一个民族,游牧到了南方,和中国开始接壤。匈奴分三部分,一部分继续向西游牧,到了欧洲。一部分被窦宪灭掉,一部分南迁,在三国、西晋时期时和时反,最终被后赵灭掉,匈奴人没有被光的,基本上随着拓跋鲜卑汉化了。
鲜卑是北匈奴衰落以后,从今天俄罗斯东部一带游牧过来的民族。当时,中国汉政府的有识之士曾经提出在蒙古高原设郡县,但被否决,也是导致鲜卑最终打败了传统汉民族,建立政权埋下了隐患。鲜卑占领这一广大地区以后,迅速庞大。由于中原正处于三国两晋时期,鲜卑人也迅速进入了中原,较为庞大的有三支,一支是拓跋鲜卑,也就是代,后来的魏;一支是慕容鲜卑,就是四燕中的三燕。还有一支是宇文鲜卑,后来的北周。鲜卑人比之匈奴人,更少文化底蕴,所以,一到汉民族居住地,马上汉化。他们以说自己的话为耻辱,以说汉语为荣。以姓自己的姓为辱,姓汉人的姓为荣。这还在孝文帝迁都以前。北史是可以查到的。后来,虽然杨坚和李渊自称汉人,也都给自己找了不错的祖宗。杨坚说自己是汉太尉杨震的后代。杨震的后代倒是有一个,叫杨修,不过无后死了。李渊更没谱,说自己是李广的后代。谁都知道李广一家受到冤枉,被卫青欺负,李陵最后投降了匈奴。不知道这个李广的后人是汉人呢,还是匈奴人呢?
我觉得,当时汉民族的大家,80%都逃到了南方(北史原话),剩下的基本上死的差不多了。而后来的隋唐,受到南方氏族政治的影响,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好祖宗,柳宗元就是个典型例子。刘渊、杨坚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是,唐朝是鲜卑后裔建立的,这几乎毫无争议。
这样,鲜卑以后就和汉人没什么分别了。
鲜卑内迁以后,匈奴人赫连勃勃又回来了,同时来的还有柔然。不过当时拓跋鲜卑一支还很强大,不就便灭掉了这两个势力。柔然的余党也到了中亚以致欧洲,欧洲人还给他们起了个怪怪的名字,我是记不太住了。
这样,北方的广大地区再一次留下了空白,突厥人乘机进入这一地区。突厥就比较明确了,是东胡种,明显来自今天俄罗斯东部中间地带。有别于扶余、勿吉等民族。不过唐朝的强大,马上打败了这一民族。
契丹人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存在,突厥被灭以后,逐渐强大,并趁着中原动乱,在北方称霸。后被宋朝灭掉。
金人本是辽人的附属,由于辽政治腐败,逐渐壮大,并占领了中国北方,被蒙古和宋联合灭掉。
蒙古人是室韦人的后裔,室韦这个名族,在汉朝时期已经出现,只是和中原关系不甚紧密。到了晋,又逐渐和中央有了联系。金国时期,蒙古部落开始强大,到合不勒汗时期,已经有了对抗金人的实力。到了圣祖时期,蒙古真正强大,以后先后建立了元朝和四大汗国。再后来就是莫卧帝国。元朝北返以后,一支对明朝保持着威胁。最终林丹汗的儿子投降皇太极,元朝才灭亡。
追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正史对于少数名族的忽视,和不严谨的态度,造成了这些名族来龙去脉的缺乏。且现在蒙古、俄罗斯中东部地区的大片土地上,包括今天的东三省和朝鲜,肯定会涌现出不少少数民族。以26史记载的比较清楚的朝鲜来看,汉朝时期,除了朝鲜,还有新罗,扶余也可能在这一地区活动。还有三个韩国。那么,蒙古及俄罗斯中东部的大片地区,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就不言而喻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也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究其原因,还是中国政府不在这里设郡县,导致这一地区政权更迭严重,少数民族频繁进入。

7. 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王朝有几个?

元朝(蒙古族)
   
   元朝疆域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说1271年建立,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清朝(满族)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王朝有几个?

8. 民族交融历史影响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均有经济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自东汉时期开始,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居住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这是形成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的重要原因.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和提高了生产知识.他们还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均田制,它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余措施如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等,都加速了民族融合,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擅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均有经济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中心.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民族迁徙:当时指从东汉以来周边各族的内迁,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必要前提;友好交往:当时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往的游牧生活,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少数民族丰富的畜牧业经验;联合斗争:指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和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春秋时期,由于争霸战争普遍进行,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齐、秦、楚、燕等国成为所在地区民族融合的核心. 自东汉时期开始,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渴、氏、羌等陆续内欠,居住于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这是形成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的重要原因.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和提高了生产知识.他们还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