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购买320万理财剩2190元,买理财产品有哪些风险?

2024-05-09

1. 北京女子购买320万理财剩2190元,买理财产品有哪些风险?

买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风险。
虽然人们在认知中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是稳健的代表,但自从央行发布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早已从保本固定收益类产品转变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这意味着,如果投资市场剧烈波动,理财产品肯定会受到影响,不再是获得到期收益的产品。根据最近的投资环境来看,去年的债市可谓暴跌。债券基金亏损较大,而一些投资债券的理财产品自然出现收益波动,甚至跌破净值。
有些人可能无法接受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他们会建议其他有保证收益的理财方式吗?比如银行存款产品,国债等。这些产品都是固定收益产品,风险极低。此外,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零售占消费的40%。主要原因是新零售的诞生,不仅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相结合,还借助分享经济政策构建了新的渠道。例如,投资者可以根据实物交易交换“买方”和“卖方”的身份,并让钱生钱。总而言之,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可能有亏,也可能有多赚。所以在购买之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风险偏好来选择产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通常来说,在购买理财产品后,银行会与我们签订相应的委托理财协议、理财产品购买确认函等书面合同。建议以书面或电子形式保存。其次,通过银行工作人员购买理财产品后,我们不妨加一个微信,通过微信对话,固定工作人员对理财产品的重点承诺或介绍。以后一旦出现纠纷,也可以作为证据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北京女子购买320万理财剩2190元,买理财产品有哪些风险?

2. 北京女子在银行花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她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北京女子在银行花320万买理财产品之后,后来却只剩下了2190元,这个损失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对于这名女子来说,想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该及时的去银行起诉,当然对于自己的理财行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件事情主要是一名女子在银行进行投资的时候,当时一个理财经理介绍这名女子去购买私募产品,因为这名女子对于理财并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所以就盲目投资了320万,购买了这名银行理财经理所说的特别好的理财项目,而在这名女子眼中看来自己的投资是信托产品,所以基本上是可以获得比较确定的收益,可是很快,这名女子却收到一个消息,就是基金出事到最后理财基金全部兑换失误,而这名女子投资的320万元全部血本无归。在追缴罪名理财基金的过程中,却发现这笔理财经理只能够给到余子2190元,而且也没有其他可以执行的财产。所以后来这名女子就起诉了广发银行法院,最终判定这名银行去承担女子50%的责任。

对于不管什么样的投资者来说,在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一些,因为市场是有风险的,不可能保障自己是一定赚钱的,因为高收益绝对意味着高风险,所以作为一个有自我认知的人,对于自己的投资行为是需要提高警惕心的,不能够盲目的投资。对于银行来说也要加强监管,所以现在确实出现了很多关于银行内部员工违规操作的这样的事件,也让很多人觉得把钱存入银行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最后投资者再把自己的钱放到一些平台上,或者找投资经理投资的时候都要谨慎一些。

3. 320万理财剩2190元,理财产品到底靠不靠谱?

理财是有风险的,但是有风险也不至于血本无归,要说理财,买股票亏了50%,亏了60%,这个都正常,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320万只剩下了2190块,这个明显不正常了呀,这个剩余的价值率0.068%。
大家买理财产品确实是有亏损的,可能股票之类的风险比较高,所以它亏损的比例可能会更大一些,因为股票赚了钱之后赚的也多呀。买了半年股票赚了30%,50%,这个也有可能当然了,亏的话也有可能亏这么高的比例甚至更多承担高风险才能获得高收益,但是比股票更高风险的这种投资方式就算有也不至于真的血本无归。这种剩余的本金率只达到0.068%的强度,就已经非常之可怕了,这明显不是正常运营的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是靠谱的,大家仍然可以相信,偶尔出现的时间并不能影响整体,要看大家去买什么理财产品,只要是在正规平台购买的这个理财产品的风险都是可控的。比如说他是买了纯债型的基金,它本身的回报可能就4%左右,不会太高,但他基本没什么风险,而且好多是流动的,随时都可以卖掉,买那种偏股票型的基金,它的收益可能会更高,但它也存在亏损的可能要高一点,买股票,那亏损的比例可能就更大了,要自己去衡量好这个风险。
如果是投资小白没有什么经验的,还是建议大家慎重考虑一些中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尤其是本身就没有了解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看别人玩自己就跟着玩,那可能大概率是亏损的。对于小白来说比较友好的是那种占据持仓比例95%以上的国债,纯债性的债券基金,它本身的回报不会特别高,但比银行存款也高一些,流动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风险也没有那么高,相对可靠。

320万理财剩2190元,理财产品到底靠不靠谱?

4. 北京一女子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理财产品为何频频“暴雷”?

北京一女子花320万购买了某理财产品,最后只剩下了2190元,从中可以看出理财是有很大风险的,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很多人都梦想着一夜暴富,其实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特别是某些盈利比较高的理财投资,都是一种噱头,只是想吸纳资金,最后宣称平台破产,投资者就无处申冤了。不过北京这个女子却将银行告上了法庭,因为银行在其中未尽到审慎的注意义务,对投资者的损失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之后法院也出了判决,银行会承担50%的赔偿责任。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理财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这一行业本来就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上的。若实体经济有崩盘的可能或者发展的势头不怎么好,虚拟的理财经济肯定没有办法发展起来,只会越来越颓废。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一定要看一看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不要进行贸然投资。比如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的基金是一片飘绿的,根本就没有收益,亏了特别多的钱。不仅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还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

有些理财产品给投资者看的收益图是非常好的,比如说年化率达到了5%或者6%,这样就会让投资者特别的心动。越是这种回报很高的投资,越是要更加的谨慎,不然就有可能亏特别多的钱,是很惨的。因为很多经理人都是想赚很多钱的,他们只会说一些有利的方面,根本不说这个投资背后的缺点,只想把投资者给忽悠过去,然后自己赚取佣金,对于之后的问题是不会管的。

该理财产品爆雷其实发生在很久之前,中间打官司也打了很多年,终于在现在有了一个比较明朗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经济纠纷的审判真的是很费时费力的,打官司很不容易。

5. 58岁女子在银行花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这是怎么回事?

家住北京58岁的一名女子在听信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之下,购买了三百二十万的理财产品,结果最终却只拿回了2190元的执行款,这则事件一经曝出之后,引来众多网友的围观,据了解,这名女子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属于不法分子的非法集资,而且也并非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发生这件事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银行的工作人员经不起高额返点的诱惑,从而去私自向该名女子违规销售不应该销售的理财产品,虽然说该行为属于银行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但是经法院判决之后由银行承担其责任,返还该女子百分之五十的损失。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光看收益,因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收益越高的理财产品风险就会越大,有一些银行的工作人员因为高额的返点提成,所以就会冒着很大风险去出售一些本来不属于银行出售的理财产品,由于客户只追求高收益的产品,所以就会在工作人员的诱惑之下购买了风险系数极大的理财产品,最终只能够承担非常大的损失。

作为银行来讲,虽然说银行的工作人员向顾客销售的并非银行的产品,属于“飞单”交易,但是该银行明显有失职的问题,对于员工的违规行为,并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并且予以制止,这也最终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声誉风险和经济损失。所以无论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还是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顾客,都应该在把控风险的情况下,销售和购买,千万不能够因为外界的诱惑而将自己深陷其中,那些违规销售的工作人员最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58岁女子在银行花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这是怎么回事?

6. 58岁女子在银行花320万买理财只剩2190元,我们该如何避免踩坑?

理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轻信工作人员的推荐,要了解理财的风险,同时做好详细的调查,不能做无底线投资。不贪小便宜就不能吃大亏,这句话非常有道理,钱放在自己的腰包里,你不拿出来,别人也没办法,所以这种事就是自己要想好。
有原则,不轻信。
58岁女子买理财产品,结果只剩下了2190元,这件事女子和银行工作人员都有错。如果这名女子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轻信别人的话,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320万不是小数目,居然只剩下了2190元,真是让人想不通,这名女子没有认真思考,就轻易做出了这个举动,她太过于草率了。我们做出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要轻信他人的话,钱是自己的,所以要有主意。
要提前了解风险,直接询问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能说会道,为了自己的业绩,会想办法去游说客户,客户要提前了解风险,自己可能会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客户一定要提前询问工作人员,不能听工作人员说的都是好话,因为这不是保底的理财,所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不了解风险,贸然投资,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既然想投资,就直接询问工作人员,请他直接把风险讲清楚,要把丑话说在前面,毕竟这些风险都要由客户来承担。
要详细了解,不要轻易上当。
握紧自己的钱包,要详细了解理财产品,要了解投资的风险,如果内心不强大,无法接受投资失败,就要谨慎投资。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自己要坚持原则,只要不贪便宜,就不会轻易上当。想要投资,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