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游戏中评价幼儿

2024-05-14

1. 教师如何在游戏中评价幼儿

教师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评价的主角,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分享游戏时的感受,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给幼儿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
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自己的多方面的情况,在游戏的玩耍中,不同年龄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教师在对游戏中的幼儿评价时,要着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特点进行评价,对于方式的运用,则要考虑结合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几种评价方式后,选用下面的几种评价方式:
(一)开门见山型
即在游戏后的讲评中直接点题。当老师在游戏中发现了有价值的内容时,在游戏中先和幼儿产生互动,以游戏者的身份来丰富该游戏中幼儿的经验,这样在介绍时幼儿就会显得不紧张,也会乐意分享介绍。然后在点评时直接点题,采用“渲染”的方式开头:“今天呀,XX和平时不一样了,你们看,XX多了些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的关注并急于聆听不一样的地方。
适用于:一些新的游戏环境的丰富和创设;或向幼儿介绍新的游戏玩法或游戏规则的纠正和建立。
(二)情感宣泄型
即让孩子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引发经验交流。当大家都热衷于自己的游戏情节时,老师常常是用:“今天你有什么事想告诉大家呀?”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游戏的回忆,不管是开心事和不开心的事情,在聆听幼儿的介绍中,老师可以及时捕捉到“闪光点”,通过和孩子的互动,让幼儿发现问题,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果。
(三)经验回放型
即让孩子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在讨论某一个游戏情节时,帮助幼儿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回顾,引起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幼儿自主意识到某一游戏该如何正确进行。例如:针对小吃店服务员服务不周的情形,在点评时,老师会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去饭店吃饭就是站着的么?”针对小吃店没有点菜单的情况,点评时又会以“你们平时去饭店吃饭,爸爸妈妈是怎么样点菜的呢?”从而让幼儿乐于说,急于说,在诉说中进行自主创设。
适用于: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出现偏离。
(四)及时干预型
即在游戏的过程中,直接用语言引导幼儿的游戏。当发现孩子游戏中的问题时,老师直接用语言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看到超市的物品未放整齐时,老师会说:“今天的超市怎么这样乱呀?”帮助幼儿回忆参观超市的情境,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游戏中。又如:当警察在随意奔跑时,老师会问:“警察叔叔,你在忙什么呀?”通过询问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行为,回归游戏的思维。
适用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或将已有经验运用到游戏情节中。
(五)情境再现法
即对幼儿的游戏情境再现,共同总结经验。让孩子对于游戏的情节进行再表演,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视觉感知中,自己去欣赏同伴的模仿过程,自己作出判断,通过相互的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积累游戏的经验,从而增强对游戏的兴趣。
适用于:孩子角色意识的明确和角色行为的丰富。

教师如何在游戏中评价幼儿

2. 教师如何进行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角色游戏是按儿童的意愿进行的活动,他们在其中可以充分真实地表现自己。教师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不干扰幼儿游戏的进行为原则,要尽量保持幼儿游戏的自然状态,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评价应面向全体幼儿,不管幼儿今天的表现是优秀还是不理想,都应指出,表扬或指正。讲评的时候不能单一的讲某某某是怎样进行游戏的。最好让幼儿将游戏在全班面前再一次的展现,让其他幼儿来评价或讲述。这样幼儿也参与了游戏的评价,打破了以往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有机的将教师和幼儿进行互动。
教师是幼儿游戏评价的支架,幼儿是游戏评价的血肉,评价的价值与否不单考验了教师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游戏的水平和幼儿对游戏的真正理解。

3. 探讨如何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

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或研究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指标进行评价。
游戏的评价内容可随游戏发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初次玩表演游戏新主题时,可侧重评价角色扮演的语气、动作、表情、性格特征等;到游戏后期,可侧重评价游戏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3.
由于受人员、时间限制,每次的评价内容不能太多,可根据需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若面向大多数幼儿,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评价内容;若面向个别幼儿,可选择多项评价内容。4.
抓住游戏的共同价值和特殊价值来评价。教师在评价时,既要看到它们的共同价值(主要表现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社会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上),又要抓住它们的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游戏的技能上),这样在评价时就不会眉毛胡子一起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评价幼儿游戏应自然地伴随幼儿整个游戏过程进行。可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可以是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全面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
日常评价——伴随着幼儿每天游戏而进行,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针对问题,提高游戏质量。
阶段评价——结合幼儿每一阶段游戏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教育的成效,并为教师定下阶段游戏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全面评价——为了了解全体或个别幼儿游戏水平的总体情况,教师往往要全面了解评价指标后进行全面评价。
专题评价——针对某一项评价指标,了解全体或个别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
评价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无论选择哪种评价形式,都不是为了把幼儿分等,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更好地帮助每个幼儿,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看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是否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以无意注意为主,游戏往往依赖玩具、材料进行,因此,评价应借助有关的场景、道具、角色扮演,以游戏的口吻进行评价。评价应贯穿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等游戏结束后再进行评价效果往往不佳,因此,游戏后的评价应少采用。此外,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联合或协作的游戏较少,所以教师评价面向小组和整体的评价较少,更多的是针对每个幼儿的情况,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个体评价。对游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互评为主,少用讨论式的评价。
中班——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游戏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想象逐渐变得活跃、丰富,认识的范围不断扩大,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游戏中交往增多,合作游戏开始发展。因此,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针对每次游戏的要求,灵活地采取集体、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进行评价,也可直接讲评与幼儿讨论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的过程中,可启发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如:你玩的是什么游戏?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和谁一起玩?最开心的是什么事?游戏中有哪些困难等。
大班——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越来越精细、完整,体验和理解也越加深刻,积累的社会经验也逐渐丰富,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合作游戏逐渐开展,评价能力不断增强,独立性逐渐增强,相互影响力增大,游戏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有些评价的方式、方法较中、小班有所不同。可以小组或全班集体评价为主;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进行,更多的是采用讨论式的评价;除进行自我评价外,还可以评价他人的游戏情况。在游戏评价前,可事先交代评价的内容。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游戏的经验体会,发表各自的意见,如:你在游戏中遇到哪些困难?是谁帮助你解决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怎么做?
切忌把幼儿对游戏的自由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评价判断,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
角色游戏——可以结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评价方式,引导幼儿根据不同主题、不同角色扮演情况进行评价。如:以评选“最佳营业员”、“最佳顾客”、“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妈妈”、“最好的医生”等形式进行评价。
结构游戏——教师可结合幼儿的建构成果,进行现场评价。以幼儿参观、谈话、家长观赏、让幼儿自我介绍作品、拍照留影等形式进行评价。每次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互相学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要找出建构物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
表演游戏——可建筑游戏场景、道具,请幼儿扮演角色,再现某一段对话或某个动作、语气、语调,从而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游戏开始前,通过评价,让幼儿明确此次游戏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游戏进行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本次游戏的评价内容,深入观察、了解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了解本班幼儿游戏水平和特点的整体情况,掌握每个幼儿个体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地评价。了解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游戏主题的选择、角色的扮演、材料的使用、游戏的常规、游戏情节的发展、游戏中的创造性、游戏中的品德行为、幼儿对游戏的情感或态度等。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本次游戏的评价内容,有选择、有侧重地观察、了解,并进行评价,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评价者,不是要直接面对幼儿去评价幼儿游戏的好或差,而是要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和兴趣去影响幼儿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游戏。
游戏结束后,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评价环境,以平等身份与幼儿共同讨论、评价游戏的过程与效果,共享成功的喜悦。

探讨如何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

4.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评价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评价

一、保持新情境进行评价。

  在角色游戏中,我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富有创新的行为、结果,通常采用保留现场进行评价的方法。如在娃娃家的橱窗摆设上,刚开始幼儿都把一些灶、碗、瓢、盆放在上面,既零乱又不符合常理。可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却把从商店买来的小狗玩具和电视机摆在了橱窗上,两个娃娃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在收玩具时,我让幼儿保留了这一现场。通过对比讨论,肯定了橱窗装饰的结果。幼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断地想出各种方法,让娃娃家变得温馨些。如“我买一篮花放在格子上”、“我把我的玩具带来!”、“我买一盘水果搁那!”、“我们做一台VCD放在电视旁边!”教师抓住了这一小小的创新,启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丰富了游戏情节,使幼儿在一种直观、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参与评价,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新创意进行过程中评价。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美地设计角色游戏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一定的角色身份同幼儿一起玩,在玩中指导。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随机评价的方法,特别要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如在玩肯德基游戏时,“经理”听到一幼儿说:“我刚才坐公共汽车来吃,那司机也很想来吃肯德基,可惜没空,等会,我给他送去算了!”一句话启发了“经理”,他马上成立了一个送货上门“热线电话”,只要打电话,不论多远都送,还主动为幼儿园的小朋友送去可爱的小礼物,“生意”也因此“红火”起来。我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引起了小朋友们的极大的关注。这件本来是一个孩子游戏中的事,经过评价成了大家的事。娃娃商店的小朋友也说:“我们也要送货上门!”,“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医院的病人送水果”。幼儿从这件事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关心别人,积极动脑筋就会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等良好的品质,并能在以后的游戏中得到发扬。随机评价,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片、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三、以发散性问题促进幼儿自主评价。

  幼儿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也逐渐明确和增强,可引导他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寻找答案,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又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我班幼儿小班的游戏中没有出现医院游戏,到了中班才有医院,结果“医生”给每一位来访的“病人”,一声不响就给“病人”打针。我让孩子们讨论到底应该怎样给病人看病,孩子们积极性可高了,有的说:“要先问哪不舒服?”“要用听诊器先听!”“要先挂号”“可以吃药,不用打针”“如果针打错了,会死人的!”幼儿各持己见,最后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不但产生了新的玩法,发展提高游戏,而且增强了孩子们的是非观念,也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见,讨论也是一种评价游戏的有效方法。

5.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

作为管理者,我常常走进教学现场进行观摩,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产生的这些困惑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与集体教学活动不同的是,自主游戏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师难以应对,缺乏现场观察、指导的经验;第二,教师能捕捉到自主游戏中的一些现象,但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与思路;第三,教师比较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创造性的表现,但仅仅知道等待与观察,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现场互动,缺乏有效互动的方法与策略。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就要从这些原因入手,让教师在观察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一、共体验——走近教师,建立“指标”
对于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现有的一些文本材料给教师提供了参考,如《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就具体提出了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及其发展提示。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师即便手中拿着这些文本材料,却依然不知道在游戏中该看些什么。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对已有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然后走近教师,体验他们的困惑,再来分解目标、细化指标,帮助教师找到具体、可操作的观察点。
案例1:“指标”的产生
游戏活动时间,我进入了游戏现场,发现有的青年教师一直在来回走动,似乎在仔细地观察孩子,但却看不到关键点;也有的青年教师运用“角色介入法”参与孩子的游戏,仔细倾听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发现只是留于形式与表面的对话。教师还是不知道游戏中该看些什么,观察哪些要点。于是,我开始着手重新制订“指标”。
在制订“指标”时,我们重点将观察要点转化为教师能够操作、可执行的显性内容(见下表),帮助教师找到观察的方向,同时为每位教师提供“观察本”,将“指标”贴在上面,起到导向和指引的作用。
当然,“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与充实,在运用“指标”的过程中不断用案例积极地去诠释内容,真正发挥“指标”的效用。
二、共分享——走近现场,寻找方法
游戏中的讲评是提升幼儿经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游戏时的一个难点,为了提升教师的讲评能力,积累有效的师幼互动经验,我们特意请来了游戏专家徐则民老师,开展“对话式”讲评,即经过现场观察后,先请青年教师讲评,然后再来倾听徐老师的讲评,并通过“对话”了解讲评中的思路与用意。
案例2:“对话式”讲评
一次大班自主游戏中,孩子开展了“超市打折促销”活动,教师抓住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这一全新内容进行提问:“你们为什么要采用打折促销的方法?”从孩子的各种回答中,教师梳理总结了孩子的游戏经验:当生意不好时,可以采用打折促销这种好方法。徐老师在讲评时则首先问道:“什么叫打对折?打对折是让东西更便宜还是更贵了?”
徐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基于对孩子行为的深入分析,孩子们在生活中虽然常常见到“打折促销”,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什么是“打折”,徐老师的讲评让孩子们在获得游戏经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经验,也拓展了青年教师的思路。
这种基于现场的指导,能够直面教师的问题,帮助教师找到有效讲评的思路与方法,体会如何在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及时跟进与加强互动,从而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
三、共推进——走近故事,提升能力
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每天遇到的现象不同,他们对此的感受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他们的指导应该是个性化的。为此,我们确定了每月一次的“约定日”,请每位教师在这一天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看到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困惑与方法,鼓励所有教师共同分析和思考,并采用“专家坐堂”的形式帮助每位教师解决困惑。
案例3:约定日
小班教师的问题:小“医生”连续给娃娃打了十几针,看到孩子如此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应该怎么办?——说明这个孩子已具有角色意识,但缺乏角色认知,需要教师的帮助。
中班教师的问题:个别孩子在游戏时总是心不定,怎么办?——先得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的习惯问题,还是游戏的内容对他没有吸引力,然后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
大班教师的问题:“摄影棚”“花店”都没有生意,孩子们又不想撤,怎么办?——考虑形式、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可以更换材料,如尝试在“摄影棚”里投放一些别的器材。
每一次的“约定日”我们都会听到许多小故事,由于这些故事是每个教师都可能会遇到的,更能引发教师的共鸣,在集思广益中寻找解决对策,每位教师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我们还邀请专家对教师的这些案例进行点评、归纳,帮助教师学会分析、解读案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感到只有走近教师、走近现场、走近故事才能发现教师的真问题、真困惑,只有和教师一起共体验、共分享、共推进,才能给予教师真帮助,从而实现教师的真发展。幼儿自主游戏观察指标
     幼儿自主游戏观察指标

观察内容    具体指标    
看整体    
1. 进入游戏的人数。
2. 幼儿的兴趣点(人多与人少)。
3. 幼儿的游戏状况(是否有兴趣)。
   

看角色意识    
1. 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
2. 表现角色的行为。
3. 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看角色行为    
1. 行为与角色的对应。
2. 游戏的投入度。
3. 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看角色认知    
1. 经验的丰富程度。
2. 知识的运用。
   

看社会行为    规则意识、交往方法、合作意识与能力、情绪情感表现。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

6. 探讨如何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

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或研究的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指标进行评价。
游戏的评价内容可随游戏发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初次玩表演游戏新主题时,可侧重评价角色扮演的语气、动作、表情、性格特征等;到游戏后期,可侧重评价游戏是否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3.
由于受人员、时间限制,每次的评价内容不能太多,可根据需要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若面向大多数幼儿,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评价内容;若面向个别幼儿,可选择多项评价内容。4.
抓住游戏的共同价值和特殊价值来评价。教师在评价时,既要看到它们的共同价值(主要表现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社会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上),又要抓住它们的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游戏的技能上),这样在评价时就不会眉毛胡子一起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评价幼儿游戏应自然地伴随幼儿整个游戏过程进行。可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可以是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全面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
日常评价——伴随着幼儿每天游戏而进行,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针对问题,提高游戏质量。
阶段评价——结合幼儿每一阶段游戏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教育的成效,并为教师定下阶段游戏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全面评价——为了了解全体或个别幼儿游戏水平的总体情况,教师往往要全面了解评价指标后进行全面评价。
专题评价——针对某一项评价指标,了解全体或个别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
评价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无论选择哪种评价形式,都不是为了把幼儿分等,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更好地帮助每个幼儿,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看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是否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以无意注意为主,游戏往往依赖玩具、材料进行,因此,评价应借助有关的场景、道具、角色扮演,以游戏的口吻进行评价。评价应贯穿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等游戏结束后再进行评价效果往往不佳,因此,游戏后的评价应少采用。此外,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联合或协作的游戏较少,所以教师评价面向小组和整体的评价较少,更多的是针对每个幼儿的情况,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个体评价。对游戏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互评为主,少用讨论式的评价。
中班——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游戏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想象逐渐变得活跃、丰富,认识的范围不断扩大,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游戏中交往增多,合作游戏开始发展。因此,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针对每次游戏的要求,灵活地采取集体、小组、个别的组织形式进行评价,也可直接讲评与幼儿讨论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的过程中,可启发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如:你玩的是什么游戏?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和谁一起玩?最开心的是什么事?游戏中有哪些困难等。
大班——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越来越精细、完整,体验和理解也越加深刻,积累的社会经验也逐渐丰富,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合作游戏逐渐开展,评价能力不断增强,独立性逐渐增强,相互影响力增大,游戏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有些评价的方式、方法较中、小班有所不同。可以小组或全班集体评价为主;每次游戏结束后,都可进行,更多的是采用讨论式的评价;除进行自我评价外,还可以评价他人的游戏情况。在游戏评价前,可事先交代评价的内容。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游戏的经验体会,发表各自的意见,如:你在游戏中遇到哪些困难?是谁帮助你解决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怎么做?
切忌把幼儿对游戏的自由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评价判断,更不能变成一种说教。
角色游戏——可以结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评价方式,引导幼儿根据不同主题、不同角色扮演情况进行评价。如:以评选“最佳营业员”、“最佳顾客”、“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妈妈”、“最好的医生”等形式进行评价。
结构游戏——教师可结合幼儿的建构成果,进行现场评价。以幼儿参观、谈话、家长观赏、让幼儿自我介绍作品、拍照留影等形式进行评价。每次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互相学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又要找出建构物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
表演游戏——可建筑游戏场景、道具,请幼儿扮演角色,再现某一段对话或某个动作、语气、语调,从而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游戏开始前,通过评价,让幼儿明确此次游戏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
游戏进行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本次游戏的评价内容,深入观察、了解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了解本班幼儿游戏水平和特点的整体情况,掌握每个幼儿个体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地评价。了解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游戏主题的选择、角色的扮演、材料的使用、游戏的常规、游戏情节的发展、游戏中的创造性、游戏中的品德行为、幼儿对游戏的情感或态度等。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本次游戏的评价内容,有选择、有侧重地观察、了解,并进行评价,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评价者,不是要直接面对幼儿去评价幼儿游戏的好或差,而是要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和兴趣去影响幼儿的游戏活动,鼓励幼儿游戏。
游戏结束后,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评价环境,以平等身份与幼儿共同讨论、评价游戏的过程与效果,共享成功的喜悦。

7. 幼儿园在评价游戏的过程中,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接上)所有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主要的四方面。游戏有如下四个主要的属性与特点:游戏是幼儿在假想的情境中开展的;游戏无强制的外在目的;游戏是幼儿自主参与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有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游戏的四个属性和特点是相互关联的,但也具有主从关系。有研究者表明,游戏过程中最实质、最根本的内容是假想的情境性,最关键的整体状态是不具有外在的强制性,而游戏参与者的自主性与愉快情绪体验是由前两者所派生出来的。

假想情境性是游戏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根本属性,无论是幼儿自主开始游戏,还是教师组织的游戏,如果幼儿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假想的情境,那么幼儿就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情境中,此时,我们就能发现幼儿开始游戏了。反之,如若活动中没有可供幼儿假想的情境和空间,那么,幼儿的行为只是一种与工作形式相仿的行为,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有自主性与愉悦性,但这种活动也不能被称为游戏。【摘要】
幼儿园在评价游戏的过程中,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问】
亲,您好!您的问题我这边已经看到了,正在努力整理答案,稍后五分钟内给您回复,请您稍等一下! ^-^【回答】
1.游戏是什么。游戏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站在不同的视角下,游戏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在语言学视野下,游戏与活动、身体动作相关,“游”字有随风飘逸、流动之意,游戏是一种放松、舒适、休养、自在的休闲活动,没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之意,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在社会学视野下,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在生物学视野下,一种观点是游戏对年幼个体的一种训练,是为未来生活、工作做准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游戏是一种个体必要克制的实践练习;在人类学视野下,游戏是人类的内在需要,从求生存发展到追求享受;从心理学的角度可表述,游戏是内在需要、动机的自然引发,有着快乐感、幽默感,没有强制的外部规则,游戏参与者积极主动,体验畅快与欢乐。

2.游戏的本质特征。探讨游戏的本质属性,需要以游戏的主体为出发点,即从幼儿的角度来发现游戏的本质属性。透过现象看游戏的本质,游戏所有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主要的四方面。游戏【回答】
(接上)所有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主要的四方面。游戏有如下四个主要的属性与特点:游戏是幼儿在假想的情境中开展的;游戏无强制的外在目的;游戏是幼儿自主参与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有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游戏的四个属性和特点是相互关联的,但也具有主从关系。有研究者表明,游戏过程中最实质、最根本的内容是假想的情境性,最关键的整体状态是不具有外在的强制性,而游戏参与者的自主性与愉快情绪体验是由前两者所派生出来的。

假想情境性是游戏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根本属性,无论是幼儿自主开始游戏,还是教师组织的游戏,如果幼儿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假想的情境,那么幼儿就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情境中,此时,我们就能发现幼儿开始游戏了。反之,如若活动中没有可供幼儿假想的情境和空间,那么,幼儿的行为只是一种与工作形式相仿的行为,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有自主性与愉悦性,但这种活动也不能被称为游戏。【回答】
幼儿游戏本身不具有什么目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也只为游戏本身。但有时教师需要赋予游戏以外在的目的,以便确保幼儿能更充分地游戏,使游戏具有对幼儿更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外在的教育目的是不能干扰和阻断幼儿自身游戏行为的,否则将使游戏过程异化,使游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自己的游戏。那如何才能使游戏的外在教育目的与游戏的内在需要相融合呢?笔者认为,必须使游戏的外在目的不是强制、外显的,它只能是自由、内隐的,是融在游戏本身及过程当中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所以,游戏是可以被赋予外在目的的,这种外在目的的确立,是教师在确保和引导游戏对幼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外在目的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自由、内隐、融入游戏当中而不被幼儿发现的。当幼儿感受到假想的情境,无外在的强制目的,幼儿就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并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回答】
我们从游戏主体出发,以幼儿角度,将游戏与幼儿其他活动区分开来的标准来看,可以揭示出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是幼儿一种借助想象在假想的情境中开展的虚拟的、无外在强制目的的实践活动。【回答】

幼儿园在评价游戏的过程中,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8.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以理论学习为载体,帮助教师解读游戏观察的内涵与意义。
教师在游戏中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反映了教师的基本技能。会观察的教师能够在游戏中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与发展的关系,能够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并及时将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选择理论学习,通过收集资料、查找信息、交流探讨,以先进的理论来引领教师的发展。经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及研讨,我们不断探讨办法,在实践中我们确立了观察的步骤:第一,观察什么?第二,什么时候观察?第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第四、如何处理观察资料?观察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成功反思的基础。通过对游戏观察要点的把握,教师观察的目的性加强了,观察的效果体现了。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现有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作出推断,才能真实地认识孩子。
其次、以实践观摩为契机,帮助教师把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一般来说老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有两种: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通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要把握好指导时机,适时介入。
1、当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意愿时。
案例:丁丁今天来到了高低梅花桩游乐园进行游戏,刚走了几下,一不小心就掉了下来,丁丁很自觉的返回到了起点继续挑战。但在第二次走的时候,由于有三关,他还是掉了下来,他一脸的沮散。边上的辉辉见了,鄙视的对着丁丁不屑的说:“哼!笨蛋。”丁丁听了十分恼怒,一脚踢翻了梅花桩,愤愤的说,不玩了。教师观察到孩子失败后的失落,因此鼓励孩子“,没事,再来一次,一定会成功”、“加油”,当孩子成功的过三关时,老师还为孩子鼓掌。
分析:有的幼儿刚参与一个新游戏时,兴趣十足,但很快兴趣就减弱了,细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游戏玩法单调重复,孩子觉得没意思;二是孩子们遇到困难或不知道该怎么游戏了,游戏难以深入。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指导,激发鼓励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
2、当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案例:在医院看病的小宇躺在床上不动,他告诉萱萱,我死了,你们哭吧!玩起了“死人”游戏。周围的人有的假哭,有的起哄、有的还在磕头。幼儿的一场举动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教师听明缘由后假装听了听小宇的胸口说:病人还有救,医生抢救,大家又忙着玩起了救人游戏。
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自由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因此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幼儿的内容,如打麻将、赌博、烧香拜佛等,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3、当游戏出现不安全因素时。
案例:点心店新添的冷饮冰激凌引来了很多的孩子,圆圆的冰激凌老师使用海洋球代替的。琪琪和乐乐分别买了一个,他们边走边吃,一边还说着好吃好吃,乐乐还真的在海洋球上舔了起来。老师见状说:这个冰激凌是假的,不能真的吃,他们你看我我看你,笑着假装吃了起来。
分析:年幼的孩子在游戏情境中往往会把假象和现实混淆。因此当游戏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介入指导。幼儿如果使用危险物品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时出现危险动作,都有可能受到伤害,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说明利害,确保幼儿的生命健康。
4、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
案例:“医院”里来了一位病人要求住院,可是没有床位了,医生让病人下次再住院,可是病人说病情严重,要立刻住院,否则很危险,大家都不知该如何解决……老师说:今天病人很多,没有床位了,想想有什么东西可以来代替呢?月月说:我们把小椅子拼起来吧,芮芮说小桌子也可以,于是医生护士们忙着做事了。
分析:活动室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而幼儿游戏中的想象是无限的。当孩子向老师寻求帮助时,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只要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协助幼儿解决问题,将游戏进行下去。
5、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如扔玩具、破坏别人的游戏等,教师必须制止和问明缘由。
当然除此之外,游戏中孩子们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伙伴意见不一致、幼儿不按要求活动等等状况。我们经过多次的实践观摩活动,大家用文字、录像等手段记录了教师指导的全过程,我们不断探讨办法,在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中完善并确立了游戏的观察要点和介入时机。
最后,通过总结反思,帮助教师学会分析、学会解读。
教师要从学会解读幼儿的游戏需要入手,做幕后推动者。只有我们真正地、深入地、持续性地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幼儿的对话,解析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适宜的策略推动游戏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