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规划

2024-05-12

1.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规划

根据2008年山东省政府出台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 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06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山东省政府下发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就打造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做出明确规划,提出将在“十一五”期间,规划 投资15000亿元开发黄河三角洲区域。其中在发展区域旅游产业方面,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武圣故里、世界风筝之都、循环经济典范”的主题,打造两个旅游区和重大开发十大旅游重点产品。规划开发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 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 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在旅游产业上将着力打造黄河入海口旅游区,突出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湿地自然风光,以观海栈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和滨海旅游区为重点,开发黄河口入海奇观、漂流、狩猎、骑马、观鸟、科考、温泉等观光与探险旅游项目,打造“新、奇、野、美、特”休闲度假观光生态旅游。同时,还将发展民俗旅游区,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龙头,完善寒亭杨家埠民俗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具有黄河文化、乡村与农耕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依托黄河百里绿色生态长廊、艾里湖等,开发湿地生态和黄河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开发东营、滨州城市生态旅游。依托观海栈桥和莱州黄金海岸,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以天鹅湖温泉度假区为龙头,依托地热资源,发展温泉度假旅游等等。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规划

2. 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开发

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面向渤海湾,北邻京津冀,是中国最后一块待开发大河三角洲。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土地800多万亩,同时,这里还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及广袤的湿地。在其周边,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等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使其在参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后,有望成为推动中国东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及开发主战场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张建华透露,2009年东营市将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上投资1100亿元,发展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和现代渔业及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定位一是高效,二是生态,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端污染的产业及企业,一概排除在外。

3. 黄河三角洲发展趋势

黄河三角洲被国家确定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和“高效”是对黄河三角洲未来发展方向和经济属性的根本性定位。旅游开发的方向也同样要坚持这一基本定位,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定位才符合黄河三角洲的实际。

  低开发,在这里是作为一种旅游开发的模式。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人类最少干预,本身也是现代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低开发”、少干预,并不意味着开发低端的、粗放型的旅游产品,恰恰相反,现代旅游理念中,真正高端的、具有生态意义的旅游产品,往往都是充分尊重原生态的资源型产品,其高端主要体现在服务过程,而不是在对资源的干预程度。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根本性转变的观念。

  低污染,在这里是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作为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经济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优化和生态文明应该是基本的发展原则,在这种前提下,任何的开发建设和生活、生产活动,都不能产生污染。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使这里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增值。

  高效益,在这里是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追求效益,既是保护的宗旨,也是开发的宗旨,但我们讲的效益不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希望能够借鉴国外国家公园建设的理念和方法,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进一步的培育,使黄河三角洲这一稀缺的资源区具有更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争取早日建成符合国际水准的国家公园。

  上述的“两低一高”原则,完全符合国家公园的建设理念。而黄河三角洲本身也完全符合建设国家公园的基本条件。所以,坚持“两低一高”原则,建设国家公园,应该是黄河三角洲追求的目标。

黄河三角洲发展趋势

4. 什么是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三角洲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区内自然资源丰富。1991年时在此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并于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丹顶鹤、白头鹤等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另外,资源丰富的黄河三角洲,对于环渤海及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大地经济价值。
黄河三角洲(HuangHe Delta )简称黄三角,地理学上的黄河三角洲仅指黄河在今山东东营市利津县以下以及向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我国最大的三角洲。 


详见百度百科

5.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Yellow River Delta)简称“黄三角”,地理学上的黄河三角洲仅指黄河在今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以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
广义的黄河三角洲,指北至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自河南省巩义市以东至海的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黄河三角洲,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而成的三角洲。
本次研究主要在狭义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工作,也考虑到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并密切配合区域规划的需要,因此,研究区为东营市全境(图1.1)。

黄河三角洲

6. 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变迁

自1855年以来分流河道多次改道,每次在三角洲顶点附近发生改道的分流河道系统称为该时期的流路,在流路活动期内,分流河道每年都发生决口、摆动(Li等,1998),但都是在三角洲顶点以下的或口门附近发生。在顶点附近两次改道之间形成的堆积体,包括陆上三角洲和水下三角洲,称作三角洲叶瓣,现代黄河三角洲是由多个这样的叶瓣体组成。1855年以来,现代黄河三角洲共形成8个叶瓣体(图1-1),1976年以前形成的7个叶瓣,总计注入渤海112年,平均每个叶瓣活动期为16年,与MISSISSIPPI河三角洲叶瓣115-175年周期(Wells and Coleman,1987)比较其活动期是相当短的。1976至2010年共形成两个三角洲叶瓣。各叶瓣形成的时段分别是:1.1855-1889年;2.1889-1897年;3.1897-1904年;4.1904-1929年;5.1929-1934年;6.1934-1938年和1947-1964年;7.1964-1976年;8.1976年-1996年;1996年至今。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利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三角洲的淤积扩展与黄河来水来沙,以及入海流路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黄河利津站1990-1998年平均年输沙量为4.14亿吨,为近五十年来最少的时期。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断流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大大减少,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资料,1992年9月到1996年10月平均年净淤进13平方公里,其中1996年6月到1996年10月净淤进21.89平方公里;1996年10月到1997年10月净淤进为-10.44平方公里;1997年10月到1998年10月净淤进10.89平方公里。滔滔黄河水奔流环古京万载,黄河泥缔造了黄河人,黄河龙的魂魄气贯着中华龙人的精神,真情善良朴实的齐鲁儿女驰歌耕耘着神州家乡泰山黄河怀抱着得这片古老美丽神奇的收获着希望的土地。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 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 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 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2009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母亲大河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高地,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树立全国乃至全球高效绿色生态生活区样板。大河母亲的齐鲁儿女山东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不辜负全国和世界人民的殷切期盼。振奋中华龙的精神,燃烧我们的青春岁月,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舞动我们黄河龙的骐躯,挥动山东大汉的强劲臂膀,擂响跨世纪的战鼓,足迹谱写家园蓝天更蓝碧水更清阳光更明亮青山更青风调雨顺安泰和融风景更美人们身心更健康更善良更美好的崭新的明天华章。

7. 黄河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 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
  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8.  黄河三角洲的演化概况

黄河三角洲的三维遥感影像模型如图3-3。根据形成年代将黄河三角洲分为古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3.3.1 古黄河三角洲概述
全新世以来,黄河分别在黄骅、泗水、利津、无棣和现在的东营5个地点人海。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其中除泗水位于苏北外,其余均在渤海。公元11~893年间,黄河在山东平原的千乘、利津入海,历时882年,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三角洲。由于三角洲顶点在千乘(今滨洲附近),黄河入海初期河口位置在利津和宁海之间,故称为利津三角洲(也称千乘三角洲)。区内的古黄河三角洲即为利津三角洲。其他三个古黄河三角洲均不在区内。
3.3.2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演化与结构
现代黄河三角洲通常是指黄河1855年至今,在垦利县境内流入渤海期间形成的三角洲,其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南至淄脉沟,西至徒骇河。黄河三角洲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1855年以前已是陆地,1855年以后分流河道经过那里,其上堆积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物);另一部分则是1855年以后堆积成陆的(包括潮间带)。
自1855年以来,现代黄河三角洲共形成8个叶瓣。考虑到现今的活动叶瓣活动期还没有结束,从1855年至1976年形成的7个叶瓣,平均活动期为16年,可见活动期是相当短的。黄河三角洲叶瓣一般均有三个活动期阶段和一个非活动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第一阶段:分流改道初,河水通过决口漫流入海,随后形成频繁变动的短期分流河道。这一时期海岸向前推进较快,从决口点至潮间带都发育有决口扇和短期河道充填物,局部地区在水流缓慢时形成类似泛滥平原的泥质沉积物,大量泥沙堆积在陆上三角洲,是各个阶段中陆上泥沙堆积最多阶段;变动着的河口外分布着厚度不大但分布较广的席状粉砂体。
第二阶段:分流河道稳定,侧向摆动不大,河口附近海岸推进迅速,两侧缓慢。这一时期分流河道大都是一条,也可以是数条,如1934年至1938年和1947年至1953年有三条稳定的分流河道。由于分流河道位置稳定,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下沉积环境分化明显,在上三角洲平原,除了分流河道外,天然堤和泛滥平原已明显存在。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口附近形成。向海凸伸的宽阔的决口扇,两侧发育类似潮滩性质的泥质沉积物。水下部分,河口外中部形成厚的三角洲前缘(以粉砂为主,下部夹有粘土质粉砂);两侧则是三角洲侧缘(烂泥湾)粘土质粉砂沉积区;前方为前三角洲粘土质粉砂。
第三阶段:决口改道先出现在分流河道的下段,接着决口点逐渐上移,在叶瓣的侧部海岸推进较快。初期在下三角洲平原及相邻的一部分上三角洲平原决口扇很发育,随着决口点的上移,决口扇的分布向陆方向扩大,在水下形成分布广但厚度不大的河口粉砂体,它们或者与第二阶段形成的河口粉砂体相连(如1972~1974年和1974~1976年形成的河口粉砂体与1967~1972年形成的河口粉砂体相连成片),或者与第二阶段形成的河口粉砂体分开(如1917~1929年形成的一些河口粉砂体)。

图3-3 黄河三角洲遥感影像三维视图

改造阶段:分流河道最后在三角洲顶点附近改道,该路迁移,原分流河道及叶瓣废弃,叶瓣受到改造。在废弃河口外,三角洲前缘受到侵蚀。由于沉积物压实下沉和海岸侵蚀导致海岸后退。在废弃河口附近,即有明显的侵蚀,也存在着沉积物的压实下沉;河口侧部则因压实下沉海岸后退,形成了退积垒潮滩沉积物,直到分流河道再次从这里入海后,新的叶瓣覆盖了老的叶瓣,改造作用停止。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决定了其结构形成。在垂向上其结构特点表现为不同年代的叶瓣上下迭置,多层结构,被迭置部分常是前三角洲及烂泥湾部分;在平面上横向表现为相邻年代的叶瓣紧挨,纵向表现出相隔50年以上的叶瓣相嵌,在早期、晚期叶瓣之间有改造层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