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赤子和炎黄子孙的爱国事例

2024-04-28

1. 海外赤子和炎黄子孙的爱国事例

  一.张振勋:

  清朝末年, 有个爱国华侨叫张振勋.他有一次听法国人说, 要在瓜分中国之后, 到山东烟台建葡萄酒厂, 因为那里生产的葡萄质量特别好.他就想: 中国的土地和物产,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利用呢?后来, 他就到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生产出红、白葡萄酒20 多种,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风行全国, 而且畅销海外.在1915 年万国博览会上, 张裕公司制作的金奖白兰地、雷司令等名酒获得了金质奖章。

  二.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李登辉

  李登辉(腾飞)祖籍福建同安,父母为南洋群岛华侨。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诞生于爪哇,一八八七年转往新加坡读书,一八九一年赴美国留学,一八九七年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事业,并参加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的宣传工作。受到孙先生的帮助和鼓舞,他更加热爱祖国,于一九○五年回国,与留美同学颜惠庆等在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生会”,并参加曾少卿发起为反对美帝虐待华侨、华工而斗争的抵制美货运动,从事国际宣传工作。时曾少卿又把他介绍给复旦公学创办人马良(相伯),担任复旦总教习(即今教务长),兼课中国公学。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学生,曾聘他兼任主试。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他兼任英文《共和报》主笔,作国际宣传。辛亥革命军兴,武汉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为外交部长,他以“不会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沪主持复旦教务。一九一三年,复旦监督(相当于今日之校长)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会董事长孙中山先生推他继任。一九一七年复旦公学扩充为复旦大学。

  李登辉从一九○五年回国后从事教育,主持复旦,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达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时儿女殇亡,后又丧偶,乃以校为家。国民党政府一再邀他为“立法委员”,他始终不就,而专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沪寓,时年七十五岁。

  三.陈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30多个工厂,100多个商店,垦植了橡胶和菠萝园10000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到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早在青年时期,陈嘉庚就决心献身报国,救民于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剪去长辫,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后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募捐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苦大众于水火,因此他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仅1921年到1937年这16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常费达400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30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当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钱学森的故事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95年10月8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来了。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过了5天就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欢度这一佳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情怀,深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并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着憧憬。就在此时,钱学森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正当此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作为挑起这场战争的美帝国主义,在它的国内,正在掀起一股疯狂反共的政治逆流,几乎每天都发生对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人员进行审查和威胁性审查的事件。这股逆流毫无例外,也波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落到钱学森的身上。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党员,非法入境。这些无端的指控均被钱学森一一驳回。但是,钱学森已无法忍受这一切,决定以探亲为理由立即返回自己的祖国,准备一去不返。他会见主管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向金布尔严正声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叫嚷什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所以当钱学森一走出他的办公室,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 不知情的钱学森,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办理好回国手续,买好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们举家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也就是1950年8月23日午夜,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 钱学森被迫回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联邦调查局派人监视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动。事情远非如此,9月6日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种种折磨。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减轻30磅。晚上特务每隔1小时就来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 钱学森无端被拘留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师生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为他找辩护律师,还募集1.5万美元保释金把钱学森保释出来。 从此,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离开美国回国的要求。 有国不能归的钱学森,在那5年间他没有停止钻研他所热爱和献身的科学事业。当时,美国政府阻止他离开美国,是因为他研究的火箭技术与祖国的国防建设有关,想通过滞留他来阻拦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当钱学森知道这点后,感到万分气愤。于是,他另行选择“工程控制论”新专业进行研究,以利于消除回国的障碍。经过努力,于1954年用英文写出30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实际上,工程控制论与生产自动化、与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运用、与国防建设都密切相关,只不过当时美国当局没有认识到这点就是了。 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斗争,也得到祖国的关怀和支持。1954年4月26日,印度支那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与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亚·约翰逊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开始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接触。在接触中,王炳南特别指出,美国正在阻挠许多旅居美国的中国人返回中国,其中包括科学家钱学森。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夹带了一封书写在香烟纸上、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信的当天,就把它送到周恩来总理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交涉,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幼儿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驶向地处东方的祖国。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挣基业报效祖国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著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1926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王俏云:

  据称是亚洲首位女飞行员

  王兆松先生有9个儿子、5个女儿,他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58年前后,海南物资匮乏,他的大儿子王国泮从马来西亚寄回麦片等食品,发派给众乡亲。他还将海口房产租金捐献给文昌华侨中学、南岛小学等作办学经费。

  王兆松的家训是:无论你懂多少种文字,会讲多少种方言,在家一定要讲海南话。家庭成员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儿们,最独特的该数大女儿王俏云。她出生于吉隆坡,念完中学后加入马来西亚雪兰峨俱乐部,当上飞行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登载过她的事迹,称她是“亚洲第一位女飞行员”。

  王俏云生性好动,爱打羽毛球,喜欢骑电单车在马路上兜风,这在当时是少见的,她还是女青年会的会员,爱跳舞。开飞机,这在当年不仅是女性不敢问津,连男士也很少参与的活动,她是家中惟一对遨游碧空感兴趣的人。当她大着胆子向父亲提出要飞行的志愿时,得到父亲的支持。她很有天赋,在雪兰峨飞行俱乐部学习12个小时后,就能独自操纵飞机的升降了。

  王俏云是一名杰出的飞行员,曾夺得多项飞行奖状,也曾多次遇险。最惊险的一次是1937年,她独自驾机飞行到海边,飞机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紧急降落,就在飞机降落在地面时突然翻覆,双翼及骨架均毁坏不堪,而她却吉人天相,安然无恙。

  开飞机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轰动一时,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日军侵犯中国时,她曾要求加入中国空军,驾机轰炸日军阵地,为同胞、为国家雪耻报仇,但由于当年中国空军军官学校不收女生,王俏云报国无门,当不成现代花木兰。

  不久后王俏云来到香港,加入当地的飞行俱乐部。对她来说,驾战斗机保卫祖国领空的意愿已经无法实现,但可以指导青年人学习飞行技术,使他们考入空军学校时,能更快掌握驾驶技术,更好地执行保卫祖国领空的任务,这同样是为国效劳。

  这实在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姑娘,当时很流行唱粤剧,为公益活动筹募经费或为慈善机关筹款时,她曾多次粉墨登场。然而,她饰演的不是娇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云终身未嫁,于1971年因心脏衰竭在马来西亚离世,终年58岁。

  王俏云的外甥杨庆达,也是一位飞行员。几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龙和杨紫琼来吉隆坡拍摄《警察故事》的电影时,驾驶直升机的机师就是王兆松的外孙,王俏云之妹王莲梅的次子杨庆达。还有一次马来西亚有巴士发生意外,直升机应召到山谷协助拯救工作,当时的机师也是杨庆达。

  曾侄孙三兄弟:

  延续爱国爱乡情怀

  王兆松的嫡子孙全部都在国外落地生根,他们时常回家乡寻亲问祖。其曾侄孙继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国内的产业,也延续了曾叔公的爱国爱乡情怀。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胜沙建有王兆松楼,此楼五层高,1995年重修过,现租作服装批发行。王兆松的曾侄孙王录理、王录义、王录勇就住在这里。他们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经营商场、旅业、养殖业等。三兄弟很像他们的曾叔公,非常热心公益事业,除了捐资建校,还在文昌中学、南岛小学设立了王兆松奖学金。又在文昌家乡拉电、修路、架桥,竖路灯,并成立基金对路灯和道路进行维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乡捐建的教学楼中,好多已经有七八十个年头了,由于岁月的磨砺,这些楼舍已经破旧不堪,三兄弟商量着重修先辈遗产,代先辈造福家乡。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乡文昌清澜,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岛小学破旧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10多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学楼;会文镇冠南小学的兆松楼也旧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出20万元重修旧楼。2003年,在文昌中学校庆95周年的纪念典礼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义捐出75万元,开工重修兆松楼。

海外赤子和炎黄子孙的爱国事例

2. “海外赤子”的由来

“海外赤子”,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  “赤子”本指婴儿。《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疏》中:“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离娄下》中有:“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中“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据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海内赤子”一语。而“海外赤子”,则是从“海内赤子”转换演变而来。后来“海外赤子”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3. 海外赤子的内容介绍

女青年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虽然她的歌喉清脆婉转,但因她是华侨女儿,录取工作受到了阻力。文工团团长司马威执行党的华侨政策,派政审干部韩山到星星湖华侨农场了解黄思华的家庭情况。思华的父亲黄德琛生于南洋,父母早亡,孤身漂泊海外。一天,黄德琛目睹外国水手侮辱为抗日救国募捐的女学生林碧云,他挺身而出,痛打外国水手,由此与林碧云相识。后交往日深,终于结为夫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和妻子留下儿子思国,回到祖国,在华南农场辛勤劳动,不久生下女儿思华。在文化大革命中,黄德琛受尽迫害,思华也遭株连而难以踏进艺术宫殿的大门。思国从国外回来探亲,农场副主任汤庆余假惺惺地要他们一家从陋室搬进厅堂,遭到思华的痛斥。思华又谢绝了哥哥要她出国深造的劝告。韩山经过调查,弄清了黄德琛一家的情况,深受感动。汤庆余为掩人耳目,设宴拉拢韩山,并请来德琛夫妇作陪。三位客人当面揭露了汤庆余的阴谋。“四人帮”被粉碎后,思华终于登上舞台,纵情歌唱《我爱你中国》 。

海外赤子的内容介绍

4. “海外赤子”的由来?

“赤子”在古代指百姓。此词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还指初生的婴儿,喻其有纯洁之心,如《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贞观年间,唐太宗举行殿试射箭比赛,大臣们劝道:“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堂前,距离您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您没有防备,可对社稷极为不利呀!”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意为:我把四海之内的人都看成了是赤子,真心对待,哪能对宫中值宿的警卫都不信任呢?后人从中引出“海内赤子”这个词。“海外赤子”就是从海内赤子转换而来的。现在常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也成为人们对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

5. 赤子的故事简介

中岛赤子是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非常平凡的女高中生。一天,一个名叫“盈麒”的金发青年突然出现,随后又出现了异形怪兽的袭击。盈麒称呼阳子为主上,并把她带入了从未听说过的异世界。那是一个由十二个国王和十二头麒麟共同治理的十二国组成的不可思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什么地方?为什么盈麒要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来?还有,为什么自己会招来妖魔并受到奇怪的猛兽的追击?在异世界中与盈麒分散的赤子,抱着种种的疑问,为了生存下去而在未知的世界中展开了属于她的严酷的战斗……

赤子的故事简介

6. 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的故事。400字左右

  为了母亲的召唤 ——陈龙平,一个归国华侨的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部反映归侨参加祖国建设的电影《海外赤子》曾轰动一时,该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更是广为流传。在那个年代,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一大批海外华侨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抱着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也许并无分文,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就像无数的溪流一头扎进大海的怀抱。这其中,一个叫陈龙平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8月末一个炎热的上午,记者来到汉口航空路社区门口,一位早已年过古稀的白发老人早就在那里等候了。穿过社区的小巷,老人指着一栋单元楼房说,这里是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机施公司宿舍,我家就住在这里。当年建这栋房子的时候,没有用一块砖,采用的是结构搭板工艺,全是预制构件材料,这种房子当时在武汉市也只有两栋。

  1932年,马来西亚北婆罗州三大根市斗湖镇,当时还是英属的殖民地,一个祖辈早就移民该地的华人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中文的名字叫陈龙平。陈龙平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家理发店,母亲也做点零活,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说在海外出生长大,因为华裔在当地的社圈众多,陈龙平从小受的是中式教育,六岁那年,他就在当地华人开办的新华学校上学了。

  (照片1)陈龙平的少年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世界的华人得此讯息纷纷声援祖国,风潮波及各地,于是新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儿童团里,陈龙平成为了各项活动的骨干人物,受到老师和校长的器重。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捐赠演出上,年仅八岁的陈龙平在剧中扮演主角。一对兄妹逃出敌人侵占的家乡,妹妹打死了日本人,哥哥抱着她慢慢站起来唱起了《松花江上》,一时间台上台下群情激愤,观众纷纷慷慨解囊,钱币直接撒到台上,成龙平深受震撼。从此,爱国的情怀就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

  1942年,日军南迁,攻占南洋,北婆罗州被日军统治,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又重归为英国的殖民地。经过了几年战乱的洗礼,陈龙平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已经成为了英国橡胶园里的一名工人,开汽车、开推土机。在众多的华人思想中,祖国的利益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有关国内的战事消息和进步思想,通过华商与海外的往来,在他们中间传播。1946年,陈龙平认识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的一个姓郑的负责人,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一些罢工活动,抵抗资本家对劳动工人的压迫,争取人权和待遇。

  (照片2)陈龙平在英国人的橡胶园里劳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陈龙平对祖国的渴望也与日俱增。1949年,中国解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对于海外华侨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虽然英属地对信息封锁的非常严格,但是在当地的华人中间,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依然在暗地里传阅。他说:“不能让他们知道,让他们知道就会被捉去坐牢啊!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拥户中国共产党的。”

  祖国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华人相互带动奔赴祖国各地,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啊!

  回国的路并不顺利,在英国人的领地,想要申请回国是非常困难的。英国人的审核十分严格,就算层层审问过关,也未必能通过申请。1952年,陈龙平已经经过了四道审问程序,最后英国人干脆单刀直入:“你回去干什么?你回去是不是打仗?”他说:“我不是回去打仗,我们祖国解放了,我回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再一个还可以分到田地,我回去种田。” 英国人当然不信说,“你真的会去种田吗?你不回去打仗吗?”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他们认为陈龙平是回去打仗的。英国人气势逼人:“你回去种田,你有田地吗?”陈龙平说:“我回去了,我的国家就会给我田地。” 又经过了近一年漫长的等待,陈龙平终于盼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消息。 1953年12月13日,搭载华人华侨的海轮停靠在香港九龙,走过通关口岸与祖国大陆接壤的桥梁,陈龙平有生第一次目睹了祖国的面貌,母亲正热情的敞开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这边是祖国,这边是香港啊,这边是人民解放军,这边是英国的兵呢,我们一过桥的时候,广播里面就说欢迎你们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并播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当时我们在船上有十几个人都掉眼泪了,多少年的期待、多少年的思念,今天终于梦想成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陈龙平等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中侨办将他们先送到广东台山华侨学习班学习,然后问他想做什么。当时的陈龙平除了归国的心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别无所求。他说,我回到祖国,就是想做事,想做工,做什么都行。

  华侨学习班结业后,1954年,同归的大批华侨被分配到了祖国各地,陈龙平一行两百多人被接到了武汉。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当轮船一到汉口,在粤汉码头的两边站满了欢迎的人群,敲锣打鼓,举着大幅标语“欢迎归国华侨参与祖国建设”,陈龙平又一次热泪盈眶,他说:“受到这样的关怀和热情欢迎,感到祖国真是伟大!”。从这以后,陈龙平开始扎根武汉,成为武汉市建工局第二建筑公司的一名司机。 在一张印有“1954年归国华侨汉口一分二组全体同学留念”字样的老照片上,陈龙平风华正茂。

  (照片3)1954年分配到武汉建工局二公司的华侨合影,后排左一为陈龙平

  1954年夏,武汉遭遇了建国以来长江最猛烈的洪水袭击,陈龙平的车被派上抗洪一线,那是他刚工作不久,怀着要为祖国做事的心情,不讲条件,拼了命的工作,将所有的能量扑在工作中,不分日夜奔波在抗洪抢险的路途上。当时防汛指挥部一共就只有二十几台车,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克服洪水的危险。任务犹如军令,再大的困难,再危险的地段,物资必须送达。就这样,这位活跃在抗洪一线的小伙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当得知他还是归国华侨时,人们既惊讶又佩服。

  建国初期,武汉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1955年,武汉展览馆的建设中,陈龙平又经历了他工作中一次大的挑战。那时,连接汉口和汉阳的江汉一桥还没有完全合龙,可是展览馆的建设需要大型的砧木,而当时的大型砧木厂却身在汉阳,货车根本无法抵达。重点工程工期不能耽搁,于是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冒险的办法,在尚未合龙的断桥面上搭设跳板,现场指挥车辆通过。

  陈龙平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可是当他的车到了江边,看着那临时搭设的活动板材和下面滚滚的江水,心里依然免不了害怕。现场的修桥工人看到此景,也在不断的鼓励他:“不要紧,我们看着呢,指挥你过,保险没问题!”陈龙平鼓足勇气,在工人指挥下,缓缓而顺利的通过,他说,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1957年,陈龙平与在武汉工作的广东籍姑娘结婚。由于陈龙平一心在工作中,家是他光顾最少的地方,1958年大儿子出生时,正遇妻子难产,他也无暇顾及。记得妻子难产动手术,要家属签字,还是人事科里面的马科长,代他签的字。

  (照片4)陈龙平和他的车队

  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陈龙平年年都被评为先进,1959年他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组织上将他由一名司机提拔为车队队长,两年后正式脱离一线进入管理层,成为车队的法人代表。当时车队有近百台车的规模,其中包括武汉市仅有的几台二三十吨的大型吊车。所有的任务调度、安全生产、自负盈亏,甚至包括所有职工的生活、福利、家庭琐事,陈龙平都得一一挂在心上。他说,我要为党和人民负责,我的青春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我无悔当初回国外抉择。在与陈老的交谈中,记者经常能听到他提及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什么要求。。。。。。”

  1992年,陈龙平退休后,住在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职工宿舍的一栋单元楼里。这还是在单位分房子的时候他一让再让最后获得的,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了,退休工资够用,子孙都好,平日里每天上午,都会步行十来分钟到不远的中山公园锻炼身体,看人下棋唱戏,和老友聊天。

  记者起身告别时,陈老指着窗外楼下一片写字楼的草坪说:“你看,这块地方,就是当年我们车队的车库,刚才你看的那张照片,就是在这儿拍的,我那个时候,已经是队长了。。。。。。”。

  凡故事

7. 中国爱国华侨的赤子情怀故事

海外赤子 他们心系故乡
海口得胜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学、南岛小学、冠南小学等处,都有充满南洋风格的、有着同样名字的建筑———“王兆松楼”,这些楼宇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着王家四代人的爱国爱乡情怀。 

位于现代都市却古色古香,在得胜沙51号“王兆松楼”中,由省政府颁发的“爱琼赤子”奖牌在客厅中闪闪发光,王家庞大基业的奠基人、已故马来西亚著名侨领王兆松的曾侄孙王录义娓娓讲述着这个家族的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挣基业报效祖国 

王兆松先生幼年贫苦,无奈下南洋谋生,经艰辛奋斗,成为马来西亚著名侨领、企业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澜镇义门村一个贫困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老渔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贫如洗。为了寻找一条活路,年仅13岁时王兆松挥泪辞别父母兄长,在乡邻的携领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马来西亚以捞虾为业,后又当过冰块推销员,他根据不同渔船的需求,主动用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劳和诚实换取了珍贵的信誉。稍有积累,便及时买了辆汽车,在推销冰块之外,又经营起冰鱼运销业,由于推销成绩突出,被英国商人的一个公司委任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兆松逐步开拓涉足其他项目,除了投资经营房产、种植橡胶、开采锡矿外,还投资经营酒店、戏院等服务行业。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 

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带领众乡邻在万宁置地8000亩,种橡胶400多亩。抗日战争期间,王兆松率琼崖华侨积极捐资,支持琼崖抗日战争。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总队长的冯白驹曾亲笔给王兆松致函两封,赞扬爱国华侨“热诚义举,无任感佩”。 

海南很多医院、学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献。1926年筹建海口海南医院时,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为名誉董事;还3次为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独资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兆松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会文冠南小学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学楼。这些教学楼目前都保持着原来的骑楼风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记穷人,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体现出来。1956年王兆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子孙中代代相传。 

从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从国外汇款为文昌家乡修路,还在通往家乡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桥。后来因为汇款麻烦,王兆松在文昌买下3间铺面房,以房租支付维修费。又在海口买下2栋楼房(今新华北路“长安旅店”和得胜沙51号),托人代理,租金全数用于公路维修和解决乡亲困难,不足部分再从国外汇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终年80岁。

中国爱国华侨的赤子情怀故事

8. 海外赤子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