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拥有大量白银,为何会亡国?

2024-05-16

1. 明朝拥有大量白银,为何会亡国?

一个国家最终是否会灭亡和它所有的钱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就比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直到灭亡之时,它的GDP仍然是占世界前列的,而且从经济实力上来说也是超过一些工业化的国家的,但是最后它还是避免不了最终灭亡的结果。这就是在于大清帝国虽然经济十分的强大,但是它的其他方面的实力并不强大,而这都会使它最终落得一个灭亡的结局。
再说了,明朝的灭亡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导致的,明朝晚期虽然依然是占据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真金白银,在很多方面也是都领先于世界的,但是它从制度体系的本身就已经是摇摇欲坠的、不可延续的了。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便是保持着海禁的政策,因此它也就少了和世界外面的接触,在一些技术上面也就落后于世界的水平了。
再加上明朝几代皇帝的不作为,这也导致了明朝的官僚体系是十分的黑暗的,在官场当中党政的现象十分的常见,还有着宦官的为祸一方,这都导致了当时的民间对朝廷是很不满意的。
除此以外,还有多年的天灾,这都导致了当时的人民是难以生存下去的,因此人民在没法生存下去之下,必然是会去造反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的原因。虽然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还是想尽很多办法想要让明朝不要灭亡,但是他最终都是做了无用功。再之后,李自成的叛乱、还有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引清兵入关,这都使明朝无法再维持下去了。即便明朝统治者割据一方,也是没有办法长久的。所以在我看来,明朝之亡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于长久的积累而导致的灭亡。

明朝拥有大量白银,为何会亡国?

2. 明朝时期至少有一半的白银流入中国,后来怎会衰败了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李约瑟之谜”这个世界性的疑问。那就是在16—18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代,世界上年产一半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而且当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而此时的欧洲,连同中国进行贸易的同等商品都没有。他们除了能输出白银,连10%的物品出口率都打不到中国来。而明朝的手工业、科技、火炮等也不亚于西方,而为何工业革命却在一盘散沙,整天打成了一锅粥的欧洲开始了呢?这就是李约瑟之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梦回大明,看看那时中国的繁华和昌盛。


·名副其实的世界金融中心
朱元璋先生制定的“片板不得下海的政策”,其精明之处就是看到了当时海上的巨大利益。
所以,他就同盐铁一样,只许朝廷经营,不许平民下海。
朱元璋想将所有的肉都自己吃,不给沿海百姓一个活路,这也是导致明朝中后期沿海“倭寇”泛滥,打了十几年战争的原因。


其实,那些哪里是倭寇,明明就是想出海讨生活的渔民和商人,也叫走私团体。
而朱棣,就是充分利用了皇家垄断的海权,进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才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保障。
说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的,是那些手里拿着笔写历史的文官集团。


因为后来的正德、嘉靖、天启都想恢复下西洋计划,都可能损害他们家族的走私利益,就写成书抹黑他们。
而他们自己,比如据说一把火“烧了”用无数人用献血换来的宝贵航海资料的刘大夏家族,沿海官吏郑芝龙家族,也就是后来海上霸主郑成功的父亲,还有汪直等庞大走私、海盗势力,都是这样诞生的。
而此时,明朝是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万国来朝的明朝
中国的文字是博大精深的,而封建时代的帝王们又喜欢自欺欺人和虚伪自大。
比如宋朝明明是为了赵家的荣华富贵,对内极尽压榨之能,对外“送钱、送物、送女人”,却美其名曰“岁币”,也就是给孩子的压岁钱。


而明朝,乃至唐朝,所谓的“朝贡体系”和“万国来朝”,其核心内容还是贸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好处的事,谁去干呢?国家之间,利益关系更加赤裸。
因为当时明朝在世界上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最优质的商品,所以大明朝廷有资格选择和谁贸易。
而其他国家,虽然只能输出真金白银等珍贵重金属,但为了能和明朝贸易,甚至自己国家发生内战,比如日本。还有的国家干脆伪造国书,大明对此也是难得糊涂。


举例说明,1745年,瑞典的哥德堡号满载着700吨从中国采购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瓷器和丝绸,从广州启程回瑞典。就是这一船物品,回国后拍卖出的价格居然高达2.5亿瑞典银币,是当时他们国际GDP的两年的收入。
而据德国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的大弟子贡德·弗兰克考据,当时世界上年产量超过一半的白银流入了中国。


明朝是以银本位运行的帝国,但明朝自己产的银很少。当时世界上85%的银产自美洲,而日本也是产银大国。在16~18世纪,全球白银产量加起来是13.8万吨。
在这期间,流向中国的白银高达6万吨。按这种逻辑推理,中国是最富的,也是最牛的,为何没进入工业革命呢?


·慢慢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将所有责任推给满清是幼稚的表现,而历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以下观点:
一、帝王之术的日益成熟,从《商君书》《资治通鉴》到《存天理·灭人欲》,帝王们一代比一代会玩,老百姓一代比一代“傻”,傻带双引号。


二、过分重视文字性的东西,将科技视为“奇技淫巧”,不重视科技的,更不重视搞科研的人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做官才是历朝历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三、太富有、太强大、人口太多了。反而没有了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觉得没必要。
……


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就是天堂,被称为世界银窖。
难怪后来西方列强联手来抢中国,因为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是小弟,也都是贸易逆差者。能来中国抢一把,那发财多快啊。


万事总是有利有弊的,对于帝王之家,他们只求江山永固,至于科技和文化,那是其次。
而思想和科技的发展这才是导致后来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对此,读者您觉得呢?

3. 明朝最低调的皇帝,在位仅六年却把全世界一半的白银都赚回来了为什么呢?

明朝立国近300年时间,包括南明4位皇帝在内共有20位皇帝。这些皇帝虽然在位时长不同、性情迥异,但绝大多数都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唯有明穆宗朱载坖是个例外,堪称最低调,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
朱载坖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按照《明史》的记载,明穆宗名朱载垕(hou),令人尴尬的是,后世有学者指出,《明史》作者其实是闹了乌龙,明穆宗的本名并不叫朱载垕,而是朱载坖(jì),《明实录》明确记载,“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第四子名载圳”。而朱载垕也确有其人,真正的朱载垕也是明代宗室,为衡王府分支之齐东王。


朱载坖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的第三子,他的没有存在感可以说是自带天赋。他的生母杜康妃不是嘉靖皇帝的宠妃,他也长期被父亲忽略,在宫中存在感很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信奉“二龙不能相见”的说法,对朱载垕很冷漠。
身为第三子,朱载坖本来是没有继任大统的可能的。但是,嘉靖帝的长子朱载基出生不到两个月就早夭了,次子朱载壡在被封为太子两年后也夭折,年仅20岁。朱载壡死后,朱载坖按次序应当被册立为新太子,但由于嘉靖帝不喜欢他,加之迷信“二龙不相见”之说,所以迟迟不肯册立新储君。
由于嘉靖帝更希望四子景王朱载圳继承他的皇位,由此,朝廷中对立储方面出现了以严嵩为首的拥景派和徐阶为首的拥裕派。朱载圳依靠皇帝的溺爱,加之有内阁首辅严嵩的支持,因此被很多人看作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朱载坖为了避免被成为拥景派的打击对象,便长年过着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生活。这也让他渐渐地养成沉默寡言、胆怯畏惧的性格,即使在登基后,依然也无法变得自信、霸气起来。
这嘉靖朝立储一事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本来嘉靖帝已经准备正式册立朱载圳为太子的时候,朱载圳竟然暴毙了。朱载坖成为下一任皇帝已经成为事实了,就算嘉靖帝再不情愿,到最终还是要把皇位传给唯一的儿子老三。第二年,世宗驾崩,裕王朱载坖即位,改元隆庆,史称明穆宗。
距离太子朱载壡去世已经过去足足十七年了,朱载坖也已经做了十七年的缩头乌龟了。这也让他即使当上皇帝了还是没有那种天子的霸气,对待朝臣非常宽和、迁就。
新阁臣张居正与恃才傲物的高拱不和,内阁阁臣关系紧张,党争愈发严重。在朝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因为某件事大臣们互相攻击,而朱载坖总是一言不发,等大臣们吵完,然后宣布退朝。这也令想让皇帝出面调解,决断的张居正和高拱很是失望。渐渐地,朝臣们便把朱载坖当成庙里面供着的泥胎神像,即使争辩再激烈,也不会寻求皇帝进行调节。如此一来,朱载坖的重要性便越来越低,成为明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

朱载坖虽然存在感很低,但他并非尸餐素位的皇帝,也没有胡作非为,相反还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继位不久后,朱载坖就开始施行新政,历史上称为“隆庆新政”,这个新政不仅有“减税减赋”,“革弊施新”等一些常规操作,还有一系列的对外贸易规定。
在张居正和高拱的建议下,朱载坖先是跟蒙古议和,与蒙古首领俺答汗达成和平协议,从而稳定住北方局势,历史上称为隆庆和议。这场合议不仅让明朝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且还开辟了十一个边境贸易场所,允许蒙古人和明朝有贸易来往。这不仅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省下很大一笔军事开支之外,还在这边贸这里赚了很多钱。

之后,朱载坖又废除海禁,允许民间商人跟日本、东南亚做生意,还下令将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作为开展海外贸易的港口,并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史称“隆庆开关”。如果说隆庆议和让明朝可以无后顾之忧,那么隆庆开关就是真正的为明朝赚到了大量的白银。
隆庆开关促进了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让明朝经济变得活跃起来。民间商人将生丝、棉织品、瓷器、香料、丝绸、白糖、小麦、沉香木、樟脑、陶瓷、茶叶、铁器等产品贩卖到海外。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盛况,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中国产品,受到了世界各国市场的欢迎。那时候,世界各国缺乏满足明朝市场需求的商品,只好以白银进行支付。于是,欧美国家在美洲开采到的白银,像流水一样流进中国。史料记载,朱载坖在位的六年里,海外就有3.5亿多白银流入中国,如果加上其他渠道流进中国的白银,明朝几乎拥有了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一半。

隆庆开关对明朝的影响绝不止体现在这些白银上,当时的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隆庆开关使得这个立国近200年的古老帝国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积累了巨额财富。之后张居正实施改革和“万历三大征”,也才有了经济基础。也一举扭转了嘉靖朝衰颓混乱的局面,使得国势再度振兴。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势,在朱载坖死后继续得以保持,一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才停止。正是拜这16年的发展所赐,明朝得以扭转颓势,续命70余年。
可惜,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后,废除了隆庆开关,实施了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走上了闭关锁国的不归路。

明朝最低调的皇帝,在位仅六年却把全世界一半的白银都赚回来了为什么呢?

4. 白银帝国:明朝创建了全球货币体系,为何最终走向灭亡呢?

今天,我百家姓不说第一个——开口就是钱。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种钱,有圆孔钱,五铢钱,通宝,交子,白银,元宝。明清主要使用的货币是白银。

明清时期并不盛产白银,大量的白银从哪里来呢?
因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在中国,世界各地争相与中国做生意,因为中国盛产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在当时的欧洲十分畅销,欧洲还未完成工业革命之前,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当落后。
中国的瓷器在欧洲皇室中很受欢迎,甚至成为皇室贵族身份的象征,法国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建造了“中国馆”,德国萨克森的奥古斯特二世曾经用600名精锐哥萨克士兵,向普鲁士帝国腓特烈一世换取了127件中国瓷器,并美其名曰:龙骑士瓷瓶,1662年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公主姻,给葡萄牙公主的嫁妆中,就有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
欧洲皇室以穿中国丝绸,用中国瓷器喝中国茶叶,视作一种流行风尚。

因此中国一直处于一种贸易顺差的地位,看到中国人一直赚钱,总得想办法扭亏为盈,于是他们动起了一些歪脑筋。
葡萄牙人率先行动,他们想以澳门为跳板,向中国倾销商品,于是开始了侵略行动,但是我大明火器可不是吃素的,直接把他们轰回了里斯本,后来葡萄牙人觉得硬来不行,于是就来软的,承诺向明朝缴纳租金,租借澳门作为贸易港口,方便与明朝和其他地方进行贸易往来。
当时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葡萄牙和西班牙皇室对遍地是黄金的东方心驰神往,于是麦哲伦,达伽马,哥伦布主动请缨,率领船队,向神秘的东方进发,麦哲伦完成了全球航行,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哥伦布到达了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他误以为自己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印度,所以那里叫做西印度群岛,当地的印第安人十分友善,帮他们引路,赠给他们粮食,哥伦布很快发现了北美洲和南美洲地区。

但是印第安人的善意,却最终换来殖民者的恶意,葡萄牙开始对当地进行殖民掠夺,其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白银。
1520年,麦哲伦到达菲律宾,开始的时候只是开设店铺与当地土著进行贸易,后来终于脱掉羊皮,露出殖民者的凶恶本性,开始直接进行殖民活动,但是在当地土著的反抗下,麦哲伦最终被杀,没能完成首次环球航行,他的船员回到了葡萄牙,完成了全球首次环球航行。
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菲律宾生产落后,一半还处于蒙昧的状态,最终还是成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他们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建造了一艘大帆船,开始进行全球性的经济贸易。
而此时的欧洲人正愁着如何向中国倾销商品,扭转贸易逆差的地位,有了澳门这个租借地,开始向中国倾销钢琴,以为他们也会情有独钟,但是当时中国是”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唢呐吹一生”。你那个弹棉花的玩意该回哪就回哪去,于是他们只得灰溜溜地将很重的钢琴运回欧洲。

5. 明朝赚了全世界三成白银,但仍然穷困而亡,那问题到底出在哪?

明朝灭亡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但通过海上贸易赚取巨大利润差,结果因为不会对这些银子使用管理,却使明朝经济开始混乱,国力开始削减。

1、明朝隆庆开关后,让明朝迅速积累大量白银。在明朝刚建立时,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这使得宋朝以来的海上贸易因此终止。在明穆宗执政后,解除海禁政策,这使得欧洲正在进行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等国家,看到了机会,因为他们在美洲发现大量银矿。通过将白银运到明朝,和明朝交换茶叶、丝绸等物品,可以在返回欧洲后赚取巨大利润差。而中原地区一直却银矿,大量白银流入,让明朝有了充足货币流通。

2、明朝货币政策存在问题,使得流出白银没有发挥作用。在明朝初期以铜钱为法定货币,但因为滥发导致人民不敢使用,从而白银由于稀缺性逐渐成为流通货币。但由于取消海禁后,大量物品别买走,致使国内物价上涨,明朝普通老百姓无法以低价买到东西。而此时明朝统治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就实行很简单政策继续海禁。

3、明朝大量白银在少数人手上,使得老百姓没有受益,导致国家贫困。由于明朝对工商业税率很低,而海上贸易让这些人得利,大量白银在他们手上,同时由于明朝后期官员腐败,如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从各官员那搜刮到7000万两白银。这些情况让老百姓只能以高价进行商品交换,中央朝廷也没有钱,自然导致明朝比较贫困。

明朝赚了全世界三成白银,但仍然穷困而亡,那问题到底出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