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都包含哪些教育呢?

2024-05-16

1. 职业教育都包含哪些教育呢?

具体如下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都包含哪些教育呢?

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同之处?

一般认为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区别。它们的起源不同,实施机构不同,职能和培养目标也不同。这些根本性区别决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地位的高下之分,也决定了两者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同倾向,既普通教育偏重学术性知识的传授,而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新技能的训练。但若从最广大意义上来说,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应该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部分组成,否则便难以安身立命,承担起各项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根本性的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既培养“社会化的人”。
职业教育和欧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1、生源渠道上的区别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二是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高中对口招生的学校,三是初中毕业的学生,而普通教育的生源通常是在校的高中毕业生。
2、培养目标上的不同
普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和探索人才以及设计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主要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能够进行技术指导并将设计图纸转化为所需实物,能够运用设计理念或管理思想进行现场指挥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能够直接上岗,一般没有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即使有也是非常短的。
3、与经济发展关系上的区别
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处于正相关状态,高职教育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相关行业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它的规模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4、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普通教育是更具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逻辑来严格设定的,而职业教育则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计的。就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个职业就有多少个专业。就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而言,也是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每种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体系。
5、培训方式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虽说也有试验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传授。而职业教育则是着眼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所需的动手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时刻与训练相结合,讲究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倡导知识够用为原则,缺什么就补什么,实践教学的比重热别大。这样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所培养点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同其所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是对口的,他们有较好的岗位心里准备和技术准备,因而能迅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业或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

  一般认为,普通教育与 职业 教育有着明确的区别。它们的起源不同,实施机构不同,职能和培养目标也不同。这些根本性的区别决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地位的高下之分,也决定了两者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同倾向,即普通教育偏重学术性知识的传授,而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性技能的训练。但若从最广的意义上来说,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应该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部分组成,否则便难以安身立命,承担起各项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根本性的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即培养“社会化的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一)生源渠道上的区别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二是中等职业技术 学院和职业高中对口招生的学生,三是初中毕业的学生;而普通教育的生源通常是在校的高中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和探索型人才以及设计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主要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能够进行技术指导并将设计图纸转化为所需实物,能够运用设计理念或管理思想进行现场指挥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能够直接上岗,一般没有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即使有也是非常短的。 
    (三)与经济发展 关系上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的增长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处于正相关状态,高职教育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相关行业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它的规模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定位必然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如何挖掘自身内在的价值,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是其根本性要求。 
    (四)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普通教育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逻辑来严格设定的,而职业教育则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计的。就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个职业就有多少个专业;就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而言,也是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每种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或素质体系,再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有人形象地说,以系列产品和职业证书来构建课程体系,达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 
    (五)培养方式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虽说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传授。而职业教育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所需的动手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时刻与训练相结合,因此将技能训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讲究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倡导知识够用为原则,缺什么就补什么,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大。这样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同其所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是对口的,他们有较好的岗位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因而能迅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业或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

4. 职业教育的教育现状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 95.99%。2012年6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中国正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

5. 职业教育有什么意义?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缺失的,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职业教育为学生教授职业知识,对于学生的以后工作很重要,学习专业知识对以后工作很有帮助,那么职业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可以降低失业率,缩小收入差距。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还可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为生产服务一线提供生力军,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职业教育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生力军,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一般都是根据本地区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大量发展短年制的职业教育对普遍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用显著,职业教育对发展本地区特色的经济和文化至关重要。
二、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之所以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因为在新的国际环境形势下,我国只有坚持科教兴国,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这个大环境,只有不断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才能跟好地与国际接轨,尽快适应这个大环境,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是降低失业率,缩小收入差距解决就业困难,帮助就业结构的矛盾,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职业教育有什么意义?

6.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

  一般认为,普通教育与 职业 教育有着明确的区别。它们的起源不同,实施机构不同,职能和培养目标也不同。这些根本性的区别决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地位的高下之分,也决定了两者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同倾向,即普通教育偏重学术性知识的传授,而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性技能的训练。但若从最广的意义上来说,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应该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部分组成,否则便难以安身立命,承担起各项社会责任。也就是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根本性的教育目的上是一致的,即培养“社会化的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一)生源渠道上的区别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二是中等职业技术 学院和职业高中对口招生的学生,三是初中毕业的学生;而普通教育的生源通常是在校的高中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和探索型人才以及设计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主要培养既具有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能,能够进行技术指导并将设计图纸转化为所需实物,能够运用设计理念或管理思想进行现场指挥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艺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能够直接上岗,一般没有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即使有也是非常短的。 
    (三)与经济发展 关系上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的增长与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处于正相关状态,高职教育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相关行业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它的规模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定位必然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如何挖掘自身内在的价值,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是其根本性要求。 
    (四)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在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上,普通教育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逻辑来严格设定的,而职业教育则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计的。就职业教育的专业而言,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个职业就有多少个专业;就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而言,也是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每种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或素质体系,再来确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有人形象地说,以系列产品和职业证书来构建课程体系,达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 
    (五)培养方式上的区别 
    普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虽说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传授。而职业教育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所需的动手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时刻与训练相结合,因此将技能训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讲究边教边干,边干边学,倡导知识够用为原则,缺什么就补什么,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大。这样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同其所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是对口的,他们有较好的岗位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因而能迅速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为企业或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7. 什么是“职业技术教育”?

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包括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学)等。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培训包括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目的为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扩展资料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需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职业教育

什么是“职业技术教育”?

8. 目前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有哪些新理念

教学理念和观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没有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教育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既是各教学理念不断继承与发展的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需要。
一、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活动的核心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和发展一种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人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成为人们不断发展必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仅仅是人们获取生存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学生是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自觉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和掌握知识,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他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系统传授知识,其职责是“启发”和“指导” 
。实践中,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尽可能的提供学习资源,在课堂上精讲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热点、解疑一点,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讲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思路,根据学生实际合课程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并依此对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学生的地位由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者。学生必须“学会求知”,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估。
二、教学活动要把握以学生就业为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创新出一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明确做人与学习技能的关系,做人与使用技能的关系,技能不能也不会独立于做人之外。其次,要建立健全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制度,加强实习实训,加强固定基地建设,广泛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一定的时期内进入相关单位顶岗实习,准就业,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提倡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从教学计划上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提高培训的技术层次,把学习技能变成培训技能。再次,开展以就业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后,是加强教职员工队伍建设。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真正落实“四种人”,即专家、学者、技师、能工巧匠,不以文凭论英雄,而以技能见高低,切实建立起一支符合职业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构建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方法
实施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牵扯内容较多,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就业服务等有关部门的全面协作,全体教师的团结努力,才有可能实行。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该种方法的教学有了总体方向上的把握,然后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师生情况、教材情况、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制订出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并将方案交由教师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合理方案组织实施。
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特定信息的传输,而是意义的构建,方法的传授。因此,教学过程是 
“阐释——理解——建构”的一体化过程,教师和学生在阐释、理解教学内容过程中对其意义进行建构。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学生的背景、兴趣、需要和理解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同样的学习内容,也因学生个体的差异积累不同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意义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作重大改革,主要是整合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加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新知识和技能,以便适应就业岗位技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选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首先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主张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和发展教学内容;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成为一体化整合理念指导下职教教学方法的主流,基本表现形式为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岗位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并实现教学和社会生产的相互促进。如学校在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物流实验室、机械CAD/CAM室、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等先进设备和资源,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和内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融为一体。在实训中,利用企业工作流程或者业务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使学生有了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四、以理解为主体的教学范式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向学科新领域探索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重视教学的结构和顺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学理念则以学生理解、醒悟和经验积累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强调反思性教学。其根本思想是学生通过将信息与自己特有的经验、现实环境及其间的互动联系起来而达成真正的理解。教学是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大众文化去理解他们自己在社会上、在这个世界上的自我形成过程。现代阐释教学法还将游戏描述为理解的基本方式。
反思性教学原本应运用普通教育,然而“以理解和体验为主体”的理念很快引入职业教育教学范式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常常运用虚拟、目标、情景、案例等各种教学手段,由此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设置试验场境,围绕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直观、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生产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诸如运用物流教学沙盘,虚拟世界汇集真实世界的各种境况,虚实交替,其效果比训练场更好。后现代教学理念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理解”与“体验”,而虚拟教学范式的神奇效果正是源于学生的体验。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存在一个理想的想象世界,在那里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力要求被理解。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只作解释不作判断和结论。要求教师只对事物和现象作解释,不作任何价值判断,由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教师不作结论,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打破传统教条主义的规范,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情景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在这种教学范式中,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唯有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真理。
五、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学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这里的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包括师生个体,也包括师生群体。教学交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那种把教学仅仅视为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狭窄的视野,进而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活动,一种沟通与合作现象。
如何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一定要把握平等这个基本原则:平等交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里说的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又是课堂资源、课堂时间占用的平等。
其实师生双方都会不同程度的从另一方汲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因为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