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2024-05-15

1.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关于挥泪斩马谡有两种说法:
1、《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2、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扩展资料:
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说道:马谡被推走了。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zhuó]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怎么回事?

2. 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

马谡失街亭,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发的军法,但是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由此可见,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诸葛亮这么做可以说是缓兵之计,为了整顿内务争取时间。其次,马谡的死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至少值诸葛亮用人不明,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样这一招可理解为杀鸡给猴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并未听取;但尔后街亭一役令诸葛亮明白其先帝意思。

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歇后语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3.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事?

  失街亭 。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他发展生产,积累经济实力;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稳定了国内政局;然后北上汉中,准备伐魏。在蜀汉建兴六年,他率军绕秦岭西侧,出祁山,先后拿下天水、南安、永安三郡,魏国关中动摇。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稳定局势,派大将张郃对抗蜀军。双方在街亭遭遇,马谡任前敌总指挥,统帅诸将,但指挥不力,全军溃散,被张郃击败,诸葛亮被迫撤军。诸将多有怨言,诸葛亮为稳定军心,斩马谡谢众,并上表自贬三级。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事?

4.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什么?

诸葛亮第一次北征时,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参军马谡镇守咽喉要地街亭,并对其再三叮嘱。奈何马谡急于立功,一意孤行,最后魏国武将张郃大破蜀军,街亭失守,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也宣布破灭。因马谡立下了军令状,即使对他再赏识,诸葛亮只能依照军令挥泪将马谡斩首。

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孔明挥泪斩马谡,直接原因是失街亭,失去了北伐的大好时机。

根本原因是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由于诸葛亮以身作则,处置得当,才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才稳定了蜀国的局面,也让其对立面无话可说。那刘禅面对诸葛亮请求降级的表章也只是客气一下就同意了,多少恐怕也有惩戒一下诸葛亮的意思。

我想,这应该是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根本原因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6.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一事呢?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丢失街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在到达街亭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令去部署兵力,而是骄傲轻敌导致街亭失守。一时间战局骤变,诸葛亮被迫回到汉中,为了安抚民心,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

挥泪斩马谡原文:
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丁宁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
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
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7.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
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
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
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
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
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译文: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派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邓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攻陷西县千余家,率军回到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以向三军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临事小心谨慎,以至于有马稷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箕谷警戒不严的失误。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授人任官不当而告成的。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刘后主于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

8. 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

其实关于马到底是怎么死的,到现在也还搞不清楚,因为《三国志》对于马的死有三种记载,在《诸葛亮传》中记载马被诸葛亮连通将军张休、李盛一起斩首,而在《马谡传》中则记载马谡是死在监狱中的,而在《向朗传》中记载马谡在街亭一战失败后逃走了,而向朗与马谡关系较好,知情不报被贬官。
个人更倾向于认为马是被诸葛亮杀的,并且诸葛亮是挥泪斩马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要挥泪斩马?不就是杀个人吗,诸葛亮为什么要哭呢?


诸葛亮
先说说马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马谡是荆州襄阳人,马家兄弟五人都是人才,才能最高的是马的大哥马良,其次就是马谡,诸葛亮本人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叔父生活在襄阳隆中,因此大概率与马谡是认识的,尤其是与马良关系较好,马良在刘备时代已经做到侍中的官职,这可是刘备的近臣,说明马良很得刘备。
马同样在刘备时代得到重用,先后任职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太守,绵竹和成都可是蜀汉的重镇,但是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过马谡的才能有些言过其实,刘备得到这个结论也是根据自身对马谡的观察,但是,马谡在诸葛亮时代,仍然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刘备与诸葛亮
首先是诸葛亮在南征南中的战役中,是马谡给诸葛亮提供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提出了收揽人心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策略,诸葛亮正是运用这个策略平定了广大的南中地区,因此,马谡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还是非常有能力的。
诸葛亮掌权后,提拔一大批籍贯是荆州的人,以作为蜀汉的后继人才库,这其中就有马谡,还有杨仪、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而马谡作为诸葛亮最早提拔的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从未领兵作战过的马谡作为街亭守将,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是给马谡立功的机会,但是马谡偏偏没有重视这次机会,或者说马谡理解错了诸葛亮的用意,马谡把蜀军安排在山上驻扎,这摆明了就是学当年汉中之战的刘备,占据制高点,以方便进攻魏军,获得更大的战果。


诸葛亮与马谡
但是,马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山上没有水源,等于魏军大将到达时,发现了马谡的致命错误,于是把马谡围了起来并不进攻,几天以后,马谡驻扎在山上的军队没有水喝,人没有水喝最多维持三天生命,何况是要拼体力打仗的士兵呢,于是马谡所率领的蜀军一败涂地,要不是王平沉着指挥,蜀军伤亡会更多。
在街亭的失败,直接影响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因为街亭失守后,魏军向西可以进入陇右支援陇右五郡与诸葛亮主力作战,同时魏军继续向南进发,可以控制并切断蜀军的退路--祁山道,如果诸葛亮不退兵的话,那么整个北伐大军的后路有可能会被魏军切断,那将是灭顶之灾,所以,马谡失败的消息一传来,天生谨慎的诸葛亮立即选择了退兵。
北伐可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历经五年时间再次培养出一支精锐部队,生产了充足的粮食与补给,结果轻易因为马谡的错误而全盘皆输,所以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要承担首要责任,就是他用人不当的责任,为了维护法制,平定人心,诸葛亮选择了斩马谡,连同一起违背命令的将军张休、李盛一起斩首。
诸葛亮在斩首马谡的时候,他是哭着杀了马谡的,原因有几点:


马谡与王平
一、因为私人感情。
诸葛亮与马谡及马良的私人感情很好的,他们很早就认识了,诸葛亮在襄阳隆中生活了十几年时间,而马谡就是襄阳宜城人,离诸葛亮家不远,他们在荆州培养了私人感情,到了益州之后,因为荆州被东吴孙权夺了回不去了,身在益州的荆州人很容易产生乡土感情,包括诸葛亮也算半个襄阳人,他老婆是襄阳人,他在襄阳又生活了十几年,他们关系良好。
诸葛亮执法一向铁面无私,并不会因为与马谡关系好,就不杀他,相反,诸葛亮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更应该杀了马谡,但是杀马谡可以,诸葛亮还是忍不住动了私人感情,落泪了,这是诸葛亮真挚的感情,所以诸葛亮哭了。
二、因为国家缺少人才。
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在益州建立政权后,他采取的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模式,也是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蜀汉政权的国策,是刘备时代就确定的,是不容更改的,但这种模式有个毛病,就是人才非常缺少,因为统治阶层要从荆州等外地人中选择,这个选择的范围本来就相当狭窄。


诸葛亮问罪马谡
马谡就是这批荆州中的人才,虽然有些纸上谈兵,但马谡在刘备时代就已经做到了太守的高官,没有能力的话能做到吗?况且诸葛亮在南中之战亲自测试过马的才能,还得到了验证,马谡再怎么犯错,也还是个人才,现在迫不得已要杀了马,等于蜀汉又少了一个人才,本来就正值用人之际,现在还要杀人才,诸葛亮感到很痛心,所以他流泪了。
三、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诸葛亮再亲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处罚,哪怕是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会赏赐,诸葛亮赏罚是不避仇人亲人的,因为他在蜀汉汉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马谡犯了罪就要处罚,在第一次北伐时连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级,对于马谡的处罚就是斩首。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虽然法律无情,但是诸葛亮首先是个有感情的人,为了维护法律总得做些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让自己感到伤心的事,比如斩马谡就是,所以诸葛亮哭了。
四、因为要平定将士民愤。
其实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有一些对诸葛亮及蜀汉政权不满的人在背后看诸葛亮的笑话,或者努力在这事上抓住诸葛亮的把柄,同时又有不少将士因为马谡的错误感到愤怒,诸葛亮并不是只有杀马谡一条处理方法,至少还可以戴罪立功或者贬为庶人或者打入监狱等等。
但诸葛亮选择了最重的处罚方法就是杀,这是违心的,诸葛亮想要证明自己是铁面无私,同时还要平息将士因为马谡的行为导致的丧命和失败的怒火,既然是违心的,难道会感到伤心,所以诸葛亮哭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其实诸葛亮并不想杀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