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保险业

2024-05-09

1.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保险业

2009年初,某保险集团董事长询问内部“我们网上怎么没有卖保险”?于是产品流程系统等很快就绪,但拖着没上线,原因是集团旗下寿险董事长担心冲击传统业务、没点头。

此之前只有泰康在尝试坚持网销长期险,这一段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大保险公司开荒,第三方平台浇水,电商平台助力,其中部分先行者坚持下来,灵活应变,已逐渐收益。

2年时间,行内基本确立了三种业态:官网直销B2C、第三方平台分销B2B2C、代理人上网A2C,与代理人、银保、电销、经代等“传统”模式比肩而立。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1、 异彩纷呈

保险公司组建专门组织架构,从项目组到专业科室、独立部门,联合IT部门建平台上产品;或者联合淘宝等大平台,爆款迭出,第三方专业(中民、慧择等)和兼业平台(携程、中航协、移动等)业务稳步增长;监管态度明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在网上买保险……

2、乱象横生

保险公司一窝蜂上网销,不乏动机不纯者:或因原模式滞涨的被迫选择,或好高骛远,或攀比心态,安心踏实求证、开放拥抱互联网的少之又少。

因此无规划、闭门造车者有之,图快上官网商城者有之,创新乏力,多个险企IT部门找供应商要3个月上一个商城网站,多为模仿、少见创新。浮躁,拉着马车上铁轨,一跑就散架。

3、暗流涌动

以三马众安为首,传言第二个互联网险企将落地深圳,国寿、太平洋、新华、太平、安邦、阳光、生命、前海等已开办或筹办独立电商公司,其他行业也纷纷试水借道电商涉足保险,去哪儿、可可西、苏宁……

4、产品单薄

“低价值、低粘度、标准化”的车险、旅游意外险、医疗险、理财险为主,少见长期、高额保险,复杂保险虽有,但交易全程并非在线完成。主要原因是业界尚无统一认识、没有敢于突破性尝试,客观原因则是网络生态的基础配套措施尚不够完善。

网销产品单一化、创新不足,是制约保险电商爆发式增长的最大瓶颈之一。

5、机会诱人

2011-2013年保险试水真正触网,金融互联网概念风起云涌,大数据、云、SNS、移动、支付、微信等铺天盖地,不停挑逗保险公司那颗沉静的心,可穿戴和车载设备又催生了UBI的新机遇。

之前华泰、众安、泰康、人保等产品创新的尝试已初见端倪,高额、长期保险在线销售将是新机会,自会眼花缭乱。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保险行业

或许有人预见到了这一波互联网的浪潮,却看不清到底是如何改变的。

互联网将提供大量的新生事物,没有哪个行业主体能全部覆盖、包揽所有的事儿,竞争+合作、合纵连横将是新景观。

先来看一个企业经营的基本公式:

无论是保险等“传统”行业,还是电商“互联网”企业,只要企业经营活动是围绕着这个公式来进行,那么就不存在“颠覆”一说,只是重点、策略各有侧重罢了。

相对而言,传统企业虽说在P和T这两方面不如互联网企业,但这五项工作都一样,最重要的是最终的经营目标都是等式的左边:M,也就是说这个是普适的公式:发现或创造市场、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之,从中赚取利润。如果这个公式和理论基础不存在或变了,才能叫做颠覆吧。

商业模式是这五项的偏重、路径不同,本质并无二致:蓝海是模式找到了新P后用产品和服务V来满足,核心竞争力则是R、T、C的独特之处。

互联网更注重擅长P、R,比如发现新市场、粉丝经营;而传统行业则偏于V、T、C,关注营收、利润、报表是否好看。

围绕这个公式,互联网将全面改良整个保险业生态环境,包括既有消费市场、代理人、经代中介、电商平台、保险公司、监管机构这六大要素,还会催生第七个业态要素:公共基础资源供应商,权且称之为“非常6+1”。

1、 消费市场:需求多样化,消费个性和思想行为受到重视

互联网的信息对称功效,让消费者地位上升,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且保险消费意愿由隐形而显性,消费主动性、频次和金额提升,带来更广泛的保险产品创新空间:“保险生活化”成为重要的创新方向,“服务即产品”从隐性理念上升为显性指标,消费者不再为买保险而买保险,保险随着互联网润物细无声渗入衣食住行娱购医甚至感情生活,从经济补偿升格为对冲负面体验的工具,由此将衍生出无数花样翻新的保险产品,或许很多保险产品看上去根本不像保险,更像是服务标准,比如大热的赏月险和大冷的太阳险等(好奇这两个产品都出自同一公司,待遇咋差恁远捏),以及脱光险、小三险、怀孕险(结婚有风险,恋爱需谨慎!),这意味着P和V的增加,同时也昭示着一个令人掉眼睛的道理:在商品社会里,幸福和快乐可以用金钱来量化。

另外,互联网让保险经营企业有机会捕捉到梦寐以求的“售前”数据,在交易之前就能了解目标客户的个性和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和方案,这意味着R、V的提升和T、C的降低。

2、  代理人:加剧优胜劣汰导致结构性变化

超过300万的庞大代理人,将是互联网带来唯一令人不安的变数。保险公司、代理公司管理失位,让这个庞大的群体争议频频。无疑,作为成本最为昂贵的销售渠道,其阵地已被互联网蚕食,生存空间遭遇严峻挑战:

代理人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将弱化,以往与保险公司讨价还价的筹码,将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逐步丧失殆尽,比如“客户是谁的”、“我的工作是自己说了算还是被管着”,比如保险公司将通过网络提供售前增值服务以换取代理人对客户名单的控制权,以及应用LBS技术管控代理人的展业轨迹。

专业技能和展业效能无法提升的代理人势必被淘汰,而先知先觉者主动求变,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客户,或提升专业能力、服务水平,承揽更多品牌、更多品类的金融产品,还会有些代理人将不再独立销售,而是与互联网结合,成为销售链条中的部分环节,催生“O2O”模式,还会有些代理人将转向三四级城市、乡村等互联网不发达的市场。

随着互联网和整个保险产业链发展迅猛完善,代理人规模会缩减、能力提升,在地域和消费者层次分布更为均衡,意味着R、V的提升,同时T和C降低,从而优化经营。

3、  经代中介:大众市场集中度增加

数以万计客户粘度高的兼业经代,和以法人业务为主的专业经代,暂不会受制于互联网。但面向大众市场的经代中介市场份额太小,人才沉淀、资金实力不如其上游的保险公司,没有话语权,没有充裕的资源投入转型,加之历史包袱沉重、不愿看也看不懂互联网,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将被无情洗牌出局,唯一的优势是灵活。

而互联网则可以让“灵活”发挥到极致,保险电商将以分销为主,早期触网的中介电商平台因此而存活并有机会做大。未来此类专业垂直平台也不会太多,最多3~5家,看看谁会是“剩者为王”。

此类平台的致命弱点是用户体验差,产品众多但多受保险公司制约难以改善,影响到转化率R;二是运营成本C高,比如与保险公司的交易对接,就是个头痛的事儿;三是高价值保险产品在线交易的主导权不在自己手上,能否突破需要看别人脸色。

因此,与新兴产业元素合作提高P和V、强化内功提升R同时降低C,需要重点考量,否则其边际成本将无法对抗保险公司直销业务,被边缘化成为保险公司的附庸,投资价值不大。

4、  互联网电商:客大欺店或反客为主

“电商平台”拥有金融保险机构垂涎欲滴的巨大资源:海量的消费数据、关联的行为偏好和商品数据、支付交易入口和潜在的信用数据、庞大的关系链和话题积聚……成为与金融保险机构利益交换的筹码,但贪婪可能导致无法达到降低保险销售成本的初衷,成为为人诟病的房地产第二。

所以设法绕开监管、自己涉足金融保险也不出奇:淘宝率先网罗数十家保险公司吆喝开市,仰仗其大流量用理财类万能险打响头炮,传统保险网络销售却无一例外起色不大。网易搜狐百度等也搔痒难耐跟着起哄,腾讯惦记金融不出奇,自营保险路数尚不清晰,其山头林立的内部经营结构让保险公司眼冒金星。

虽说转化率低、产品单薄这两个硬伤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但流量仍是吸引甚至要挟保险公司的法宝。携程、去哪儿、可可西携一众中小旅游垂直平台,依靠精准流量在航旅意险细分领域闷声发财,甚至开始惦记专业的保险牌照。

保险所需信息量大、细致,数据含金量高,且因其“非标”而充满想象力,存在巨大的衍生金融和其他关联商品市场空间。所以保险虽只是金融的一部分,但电商平台却格外用心:一是寄望于保险产品的创新重点提升V,二是通过“大数据”经营来提升R。

因此,多品类、多品牌、多规格的金融和保险产品创新,是电商平台愿意看到的,也愿意为此做点事情。但其专业程度不足,守着数据金矿未必挖得到宝,那就放下身段、更开放地跟其他新业态合作,淘宝保险孜孜以求想做寿险就是个例子。

5、  保险公司:洗心革面两条腿走路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决策层逐步意识到:保险触网首先要产品创新,但模仿华泰退运险、众安众乐宝、人保手机险、泰康乐业保、安联赏月险等,等于永远跟着别人的节奏跳舞,远远不够。

产品创新首先需要人才和经营观念的变革。鉴于目前市场上没有保险互联网人才,一要打破僵死的薪酬框架,二要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三要改良原有的制度体系,否则即便招来了人也留不住,留得下也干不出事情,优化改良P和V的初衷终将落空。

产品创新不仅仅意味着保险产品形态和价格的变化,更需要洞察互联网全局的视野,以及精算思路、口径、风控理念的变化,挑战的是现有的产品研发以及配套业务运营体系,如快速响应要求原有一板一眼的研发流程、决策链条要缩短,这意味着权力的再分配,将极大挑战现有的管理体系和人性,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要求极高的T。

更苛刻的是,产品创新往往意味着价值观的改弦更张和考核机制的变化,这一点往往是保险公司高管和股东难以接受的:

能不能弯下身腰、脱离殿堂,把自己当成白痴?

或者抛弃已有的所谓资源,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地去创业?

愿不愿意让自己高大上的衣冠楚楚,变成极具个性、特立独行的代言人?

肯不肯从保费业绩要求变成粉丝经营的纯投入?

是否承受得起二十出头的毛头小青年拿着数十万甚至百万年薪而不嫉妒?

或许现实不会这么严峻,不过得问问自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行吗?不行,就别碰互联网!

风格保守的保险公司,极有可能无法兼容两种文化环境而导致人格分裂,于是对于互联网这个“新渠道”,最好的处理方法不是作为平行部门或者业务单元,而是干脆分立出去,最少也得是个事业部,或者干脆独立为电商公司,甚至在文化、体制上都需要与原有的池子分隔开来。

成立网销部、找几个互联网背景的人搞营销、自建商城、把产品搬上网去卖的保险公司,必死!用简单思路新增银保、经代这类地面传统渠道可行,但无法触及深层本质、到互联网上玩不转。

文化、环境的改变将是保险公司(也包括其他传统行业)触网的重大课题。电商团队喜欢从互联网行业吸收新鲜血液,狼性十足,与四平八稳亦步亦趋的原有团队血型基因不同,甚至互相视对方为屌丝,风格冲突、难以融合,造血不成反失血,此类案例已屡见不鲜,切记吸取教训!

最近网传马明哲巡视旗下金融科技公司不着正装、某保险IT团队取消晨会、各保险电商公司职场独立,或弃用母公司共享资源等,都是这个兆头。

即便如此,仍会有不少保险公司艰难跋涉。随着互联网让生态圈扁平化,品牌影响力在线上比线下影响力更大、马太效应愈显,如小品牌无法做到在某个细分领域有个独特的三招五式,而去红海里跟大品牌同质化竞争,在线上比线下死得更快!

互联网提供了信息、数据的便利性,将使保险公司对于用户属性和行为偏好等数据极度渴求,以满足发现蓝海的战略目标,产品创新色彩缤纷,任何不爽都可能作为保险标的——保险定义的内涵将大大扩充,而且计费周期可能是周、日,折腾精算师们和IT基础架构,之前BI+AI+CRM等积累真正派上用场,甚至涉足数据领域,投资、收购与保险完全无关的数据概念企业,占领行业的“制高点”,控制新的互联网入口:硬件,拼命做大P、降低未来竞争成本C。

进军硬件,意味着数以千亿级、曾一度被认为难以互联网化的企业财产险市场,有望被互联网改变:工控设备的智能化、网络化,将使企业生产运营关键环节的风险数据成为保险公司预知风险、快捷理赔的利器,同时还能大幅度提升竞争门槛、降低保费成本。有一天,企业保险将不再以“年度”作为承保有效期,而是五年、十年的长期合同下、以分钟计的风控周期和动态保费,以及打通上下游生产、消防安保、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储运,甚至ERP等……总之,连接一切!

这也意味着以三马众安面向蓝海为起点,保险公司主体形态的变化:大而全的综合型保险公司之外,极可能诞生面专营某些特定市场(如母婴或学生)、渠道(纯网络渠道如弘康),甚至某些事件(天气、金融衍生)的轻型保险公司,专门为某些特定细分市场提供风险对冲服务。

保险企业经营导向和手法将从“产品导向”转而关注“用户和需求导向”,“我有什么卖给你”的思路逐渐改为“谁要什么、我如何提供”的想法,甚至学习互联网研究和满足人性需求的做法,为大数据下的少数客户个性化服务,而不是面向全人类。

现有保险公司将会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让自己变轻:从现在的IT和局部运营外包,逐步把销售运营、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逐一外包,自己专注于最核心的品牌、产品和内控等,同时催生新的专业市场主体。

未来三五年,网上大众消费市场上只会飘扬着三五杆大旗,大量新生细分市场领域则会彩旗飘飘!其商业模式的特点,是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几乎是无限广泛的数据维度,P和V将爆发性增长。

保险公司暂时不会全盘抛弃现有业务,“两条腿走路”将是大部分保险企业的触网后的选择:轮子得换但车不能停,换不了的话,就让慢快车、高铁和动车都在一个轨道上跑。

6、  监管机构:基于数据高效、前瞻、主动监管

保监会并非人们印象中的“恶婆婆”,提升行业生产力水平是其首要KPI,想方设法做大市场蛋糕比抓误导更重要。因此推进、扶持保险借力互联网的政策将会越来越开放,甚至会主动提供便利条件、鼓励跳出现有条条框框的创新。

同时保监也明白:创新与风险同在,因此如何让监管工作也能“高科技”,提升监管效率,甚至解决“后知后觉”这一长期痛处,互联网当仁不让成为首选的手段,近期紧锣密鼓的“中保信”将有望成为提升监管效率的良方。

中保信这个大一统的平台,从回收车险平台开始,将汇集产寿的承保、理赔数据,不仅可以提升监管效率,其统计分析结果还可以共享给保险企业供其做决策依据,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随着保险公司交易自动化、运营大集中的趋势,行业中可望诞生真正的交易平台,运行的实时交易数据,再加上中保信平台上的结果数据,将更有利于全行业发展,进而实现“事中”的监控,让事后监管提升到“防患于未然”,甚至推出“保险指数”来预测市场发展、调度全局,监管更为科学、前瞻、全面,体现专业和智慧,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央与地方、监管与主体、官方机构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大量博弈,会让这个大一统的过程充满变数。不过生产力的发展,不就是这样披荆斩棘走过来的嘛!

7、  +1:新兴行业配套产业链百花齐放

保险生态圈本身尚不健全,缺失基础性商业元素、第三方中介弱小、缺乏行业价值共识、各自为政的IT行业标准、缺失信用和医疗等公共基础数据,社保与商业保险隔墙而立等等,原因或因为发展阶段不成熟,或者因为灯下黑或短视,或者因为市场格局不够开放,也有商业基础薄弱的历史所致。

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加之市场的力量、监管的引导,以及资本的助推等生产关系要素,一方面将迅速打破垄断和藩篱,另一方面创造大量的新生市场主体。

首先跟保险行业发生关系的公共资源,将是在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分发这个链条上有所作为的“数据运营商”,在这个范围内,来自车载智能终端、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设备、电子病历等垂直数据入口让UBI(Usage Based Insurance或User Behavior Insurance)成为现实,“迟早与保险行业产生交集”这一愿景让此类创业企业成为风投追逐的热点,甚至不排除有远见的保险公司直接投资,甚至参与制定底层的数据格式和传输标准、与互联网行业争抢数据制高点也不出奇。

而有可能搜集和评估消费者信用的平台,也将成为保险公司关注的焦点。社保、医疗、资产、信用等公共基础数据需要专业化运营(下图绿色部分),将带来商业投资机会。

同时,健全的生态环境还需要独立的、第三方的评级机构如kaopubao.com,建立对保险企业、产品和服务进行评级的通用标准,逐步成为非官方的基本价值标尺、公信力和影响力;有能力汇聚、经营大量零散的长尾数据的第三方平台,将使用BI技术融合资信、医疗、社保,保险反向团购成为现实。加之互联网将让业态集中度更为明显:消费者逐步趋向于一站式采购(上图蓝色)而不是到处搜索对比,可能诞生垂直的大型专业市场平台,淘宝如能解决其专业性问题就具备这个潜质,而前文所提的kaopubao.com则需要解决流量问题。

为了解决保险公司与分销平台之间的高成本低效率的交易对接问题(上图灰色交叉线网),将出现居于第三方、专门做交易接入的纯服务平台(上图橙色部分),类似于证交所,能吃透、执行行业标准化,提供产品发布快速部署和交易接入、结算以及交易数据服务,融合了大数据+云平台概念,通过SAAS提供“软件及服务”。该平台极具投资价值,但能够看到并实现者寥寥。

当数据的品质和数量得以保证时,产品研发、获客、导购、交易、理赔等业务,将逐步外包给专业供应商,实现高度智能化、自动化,进而在另一个方向上挤压代理人生存的空间。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保险业

2.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保险业

导语:互联网保险描绘了客户与保险企业之间的新关系,在给保险业传统客户服务、产品开发和渠道销售带来挑战和机遇的同时,深刻改变了保险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传统保险企业必须积极主动改造和创新运营与服务流程,以适应新的保险业发展生态。2011年以来,国内互联网保险市场发展轮廓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而日渐清晰。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平等、互助、共享”基因促成了网络与保险的融合。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络安全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使得互联网成本低、便捷性强、效率高等优势更加出彩。互联网保险已经成为进一步推动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保险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也使其未来发展被业内外所看好。中国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国内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每年增加约20余家,从28家增加至85家。其中,中资公司58家,外资公司27家。保费收入已实现858.9亿元,同比增速近200%,高于国内同期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现状:重要的新渠道业务为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日趋活跃,线上交易的便捷性促进了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新的交易行为。相对于实体店面对面的交易,线上交易不确定性的发生概率更高,从而激发了巨大的风险保障和管理需求。而互联网保险筑起了防范风险屏障,支持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例如,网络促销购物期间交易量陡增,网上卖家和买家都面临风险。卖家面临退货发生时的退货运费由谁承担等问题,买家面临卖家的信用风险等问题。近年来兴起的“双11”网购促销节日,每位商户平均退货率为25%,个别商户退货率已突破40%。谁来承担退货费用,是买卖双方争议的主要焦点。退货费用险的推出,有效解决了买家购物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卖家的低价利诱、虚假宣传、信息欺骗等信用风险,以及风险发生后设置障碍、推诿拖延、退换困难等问题,着实令很多买家头疼。信用保险就是针对卖家信用风险应运而生的险种。该险种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释放了商户信用保证资金压力。类似产品还有很多,如快递延误险、货到付款拒签险,个人账户安全险、手机碎屏险等,这些产品契合了互联网消费经济碎片化、小金额、大规模、高频次的特点,依托互联网平台,服务大众经济,很快被市场接受并迅速形成规模。促进保险企业转型发展结构升级一是新型技术的兴起运用推动整个社会加速走向数字化。互联网保险描绘了客户与保险企业之间的新关系,在给保险业传统客户服务、产品开发和渠道销售带来挑战和机遇的同时,深刻改变了保险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保险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部分传统保险业务增速放缓,传统销售渠道业务增长乏力。随着生存环境日趋网络化,传统保险企业意识到必须积极主动改造和创新运营与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保险业发展生态。二是互联网保险成为保险企业重要的新渠道业务。保险企业主动运用新技术创新产品和完善经营模式,通过自建、合建或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在互联网专业化经营道路上努力前行。中国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互联网保险占行业总保费比例由2013年的1.7%上升至4.2%,对行业保费增长贡献率接近20%。特别是新进入保险行业的中小型保险公司借互联网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人身保险82%的保费收入来自互联网保险。趋势:改变保险企业商业模式随着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成本的降低,作为数字化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正在快速普及,并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等在内的新技术,正在重构经济社会生活方式,网络化生存将成为未来趋势。新技术改变企业与客户的沟通联络方式,推动保险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和客户消费体验同步提升对“触网”企业来说,流量是关键。客户流量将从点式接触向面式接触转变,从链条式传播向网络式传播转变,从线下个体接触向线上海量客户转变。在单纯依靠实体网点和营销人员的销售模式中,销售终端的客户接触是有限的。销售终端植入互联网平台或场景中,在网络平台和终端接触到海量客户,将扩大客户接触范围,提高传播速度。客户体验也从过去被动式接受向主动式购买转变,从干扰型销售向场景型营销转变,从介入式销售向植入式营销转变。在传统的线下个人营销模式中,代理人基于利益强势推销,客户体验消极。但在互联网保险销售模式下,保险销售植入消费者生活场景,使消费者在网络场景中适时接受风险提示并激发投保意愿,客户沟通从单向反馈向双向互动转变,从受时间空间限制向全天候、全景式转变,从而提高沟通效率,改善客户体验。而保险企业利用智能终端、互联网和智能电脑技术,构建全天候响应系统,打破客户沟通时空限制,实现双向智能无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亦将有效提升客户体验,改善行业形象,增强客户黏性。新技术提升保险企业数据采集和挖掘能力,对市场需求快速作出反应,实现产品设计的定制化和个性化大数据时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数据的采集,可以建立起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仓库。在大数定律基础上,通过挖掘、整理、分析和应用,可以推进产品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具体来说,综合大数定律、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产品推送将向更加契合客户保险需求,实现保险产品推送实时化、场景化,针对性和成功率不断提高。通过实时化的产品推送,还可以满足客户碎片化、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基于海量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有助保险企业切入客户日常生活场景,向客户推送相应产品。基于客户特定消费场景下衍生出某种风险管理需求时,及时应景的保险产品推送可以大大提高产品销售成功率。同时,消费者在收入水平、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其风险保障需求的个性化,传统的标准化保单很难满足。通过自主化的投保购买方式,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保障需求,使客户“主动”消费感受增强。产品定价的科学化、个性化、精细化,也有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大数据运用下的产品费率厘定则更加精细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得特性数据可以运用到产品动态定价中。新技术正在提升保险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实现风险管理远程化、实时化和智能化新技术运用在远程化方面,将实现远程核保、核赔和风险监控,可以突破空间时间限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是移动互联技术运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快速掌握风险发生状况,有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方便客户。同时,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可以真正实现全天候风险监控和预警,实时为客户提供服务,提醒客户及时采取灾害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可能导致的损失,既保护了客户利益,也降低了保险企业经营成本。顺应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保险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大数据的运用,逐步提升工作智能化水平,有效地降成本、提效率。方向: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互联网+”时代,保险企业需要紧紧抓住“以客户为中心”主线,倾听客户心声,深入挖掘用户需求,不断提升产品满意度。保护好客户信息资料,维护好客户合法权益,珍视客户对保险企业的信任。同时,保险企业互联网保险业务创新必须要在监管边界以内。产品服务的设计要以客户需求为切入点传统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开发模式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这也成为传统保险销售模式无法提供良好客户体验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为保险企业提供了采集、挖掘、分析客户数据的工具和平台,为实现碎片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险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以跨界视野谋划,从细化客户需求入手,着力专业化,突出差异化。充分掌握客户市场需求,分析客户行为变化,把产品开发的定制化和个性化建立在细分客户需求、着力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之上。细化后的保险需求要通过费率分解进行对应,以便客户进行个性化选择。保险产品创新设计在由“产品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方向上要更进一步,不断提高产品的便捷化,产品合同条款的简约化、通俗化、亲民化。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产品设计,能够以网络化语言和表现形式向客户展示产品简介、合同条款、购买流程和服务衔接等内容。切实保护好客户个人信息互联网保险高度依赖网络信息系统,对系统运营维护、授权管理、硬件保护、软件运行、数据加密、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客户购买产品的过程,也是客户个人信息向保险企业传递的过程,数据公开和客户隐私安全的矛盾相伴而生。保险企业要不断完善保险交易认证过程和用户身份认证,具备有效的技术手段保证数据库、数据传输的安全,加强数据备份。尽管数据公开共享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征,但数据具有的资产性特征仍需要对客户个人利益进行保护。互联网保险信息系统与内外部诸多系统对接时,因销售支付等业务交易行为存在的数据交换,会面临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系统拒绝服务等各种可能的风险。保险企业在跨界对接交通管理、社会保障、健康医疗、征信体系等领域时,要充分评估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在监管制度体系内创新发展产品创新能力决定了保险企业在互联网道路上能够走多远。创新需要企业具有快速洞察互联网全局的视野,需要快速调整精算思路和风控理念,需要不断自我挑战产品研发和业务运营体系。但是,保险企业也要时时牢记,创新要坚守底线思维。保险企业要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强自律管理,加强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保护。尽管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互联网保险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但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侵害消费者利益、中小保险企业表现出的较弱的风险承受能力、传统销售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之间的竞争等诸多问题,决定了互联网保险创新发展仍然需要在持鼓励包容态度的监管体系下完成。互联网保险企业要适应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加强信息披露,切实认真落实信息披露要求,实现以外部监管促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杜绝销售误导,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合法权益。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3. 互联网+,将怎样改变保险业?

之前百度金融学院成立,请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等一些金融教育者,在那次演讲中廖理作为代表发言中提到了互联网+保险。首先提到国内的保险业务和国内差距很大,国内保险业还处于初期阶段,国民的保险意识不强,国内保险公平性没有得到体现,保险环境不是很好,下面一一分析。
1、国民保险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大部分国民不愿意购买保险,主要形成原因是
    理赔困难,我有点体会
    感觉自己很健康不需要保险
    保险功能仅限于保险,功能、形式单一
2、保险环境
    国民普遍觉得保险没有用,主要是上述第一点决定
    保险员像狗皮膏药一样推销,让多数人烦
3、保险不公平这点就举例来讲,这点就是互联网+的机会
    1、车险,国过通过UBI采集用户驾驶习惯,如急加速、急转弯等,驾驶习惯差的人,理所应当要多交保费。现在良好驾驶习惯的人和驾驶习惯差的人交同样的钱,这点就不是很公平
    2、大数据,如车险缴纳金额,身体健康险,统计身体指标,提醒用户保持监控。国外的身体险公司,已经从一个纯粹的保险公司,转型成一个保险+健康管理公司,他们统计用户身体指标和正常身体指标比较,提醒用户要锻炼、吃什么,同时组织活动让用户参与其中,提高用户参与感和黏性。
    3、互联网+让理赔更快,处理保险的责任方,同时根据用户征信,区分理赔时间,让诚信用户更快理赔。
    后面一系列例子,不细说。。可以想想
互联网+改变保险应该是互联网+提供了大量用户数据,让保险形式多样,理赔更快、让保险金额更公平。

互联网+,将怎样改变保险业?

4. 详解: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保险业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保险行业
或许有人预见到了这一波互联网的浪潮,却看不清到底是如何改变的。
互联网将提供大量的新生事物,没有哪个行业主体能全部覆盖、包揽所有的事儿,竞争+合作、合纵连横将是新景观。
先来看一个企业经营的基本公式:
无论是保险等“传统”行业,还是电商“互联网”企业,只要企业经营活动是围绕着这个公式来进行,那么就不存在“颠覆”一说,只是重点、策略各有侧重罢了。
相对而言,传统企业虽说在P和T这两方面不如互联网企业,但这五项工作都一样,最重要的是最终的经营目标都是等式的左边:M,也就是说这个是普适的公式:发现或创造市场、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之,从中赚取利润。如果这个公式和理论基础不存在或变了,才能叫做颠覆吧。
商业模式是这五项的偏重、路径不同,本质并无二致:蓝海是模式找到了新P后用产品和服务V来满足,核心竞争力则是R、T、C的独特之处。
互联网更注重擅长P、R,比如发现新市场、粉丝经营;而传统行业则偏于V、T、C,关注营收、利润、报表是否好看。
围绕这个公式,互联网将全面改良整个保险业生态环境,包括既有消费市场、代理人、经代中介、电商平台、保险公司、监管机构这六大要素,还会催生第七个业态要素:公共基础资源供应商,权且称之为“非常6+1”。
1、 消费市场:需求多样化,消费个性和思想行为受到重视
互联网的信息对称功效,让消费者地位上升,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且保险消费意愿由隐形而显性,消费主动性、频次和金额提升,带来更广泛的保险产品创新空间:“保险生活化”成为重要的创新方向,“服务即产品”从隐性理念上升为显性指标,消费者不再为买保险而买保险,保险随着互联网润物细无声渗入衣食住行娱购医甚至感情生活,从经济补偿升格为对冲负面体验的工具,由此将衍生出无数花样翻新的保险产品,或许很多保险产品看上去根本不像保险,更像是服务标准,比如大热的赏月险和大冷的太阳险等(好奇这两个产品都出自同一公司,待遇咋差恁远捏),以及脱光险、小三险、怀孕险(结婚有风险,恋爱需谨慎!),这意味着P和V的增加,同时也昭示着一个令人掉眼睛的道理:在商品社会里,幸福和快乐可以用金钱来量化。
另外,互联网让保险经营企业有机会捕捉到梦寐以求的“售前”数据,在交易之前就能了解目标客户的个性和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和方案,这意味着R、V的提升和T、C的降低。
2、  代理人:加剧优胜劣汰导致结构性变化
超过300万的庞大代理人,将是互联网带来唯一令人不安的变数。保险公司、代理公司管理失位,让这个庞大的群体争议频频。无疑,作为成本最为昂贵的销售渠道,其阵地已被互联网蚕食,生存空间遭遇严峻挑战:
代理人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将弱化,以往与保险公司讨价还价的筹码,将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逐步丧失殆尽,比如“客户是谁的”、“我的工作是自己说了算还是被管着”,比如保险公司将通过网络提供售前增值服务以换取代理人对客户名单的控制权,以及应用LBS技术管控代理人的展业轨迹。
专业技能和展业效能无法提升的代理人势必被淘汰,而先知先觉者主动求变,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客户,或提升专业能力、服务水平,承揽更多品牌、更多品类的金融产品,还会有些代理人将不再独立销售,而是与互联网结合,成为销售链条中的部分环节,催生“O2O”模式,还会有些代理人将转向三四级城市、乡村等互联网不发达的市场。
随着互联网和整个保险产业链发展迅猛完善,代理人规模会缩减、能力提升,在地域和消费者层次分布更为均衡,意味着R、V的提升,同时T和C降低,从而优化经营。
3、  经代中介:大众市场集中度增加
数以万计客户粘度高的兼业经代,和以法人业务为主的专业经代,暂不会受制于互联网。但面向大众市场的经代中介市场份额太小,人才沉淀、资金实力不如其上游的保险公司,没有话语权,没有充裕的资源投入转型,加之历史包袱沉重、不愿看也看不懂互联网,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将被无情洗牌出局,唯一的优势是灵活。
而互联网则可以让“灵活”发挥到极致,保险电商将以分销为主,早期触网的中介电商平台因此而存活并有机会做大。未来此类专业垂直平台也不会太多,最多3~5家,看看谁会是“剩者为王”。
此类平台的致命弱点是用户体验差,产品众多但多受保险公司制约难以改善,影响到转化率R;二是运营成本C高,比如与保险公司的交易对接,就是个头痛的事儿;三是高价值保险产品在线交易的主导权不在自己手上,能否突破需要看别人脸色。
因此,与新兴产业元素合作提高P和V、强化内功提升R同时降低C,需要重点考量,否则其边际成本将无法对抗保险公司直销业务,被边缘化成为保险公司的附庸,投资价值不大。
4、  互联网电商:客大欺店或反客为主
“电商平台”拥有金融保险机构垂涎欲滴的巨大资源:海量的消费数据、关联的行为偏好和商品数据、支付交易入口和潜在的信用数据、庞大的关系链和话题积聚……成为与金融保险机构利益交换的筹码,但贪婪可能导致无法达到降低保险销售成本的初衷,成为为人诟病的房地产第二。
所以设法绕开监管、自己涉足金融保险也不出奇:淘宝率先网罗数十家保险公司吆喝开市,仰仗其大流量用理财类万能险打响头炮,传统保险网络销售却无一例外起色不大。网易搜狐百度等也搔痒难耐跟着起哄,腾讯惦记金融不出奇,自营保险路数尚不清晰,其山头林立的内部经营结构让保险公司眼冒金星。
虽说转化率低、产品单薄这两个硬伤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但流量仍是吸引甚至要挟保险公司的法宝。携程、去哪儿、可可西携一众中小旅游垂直平台,依靠精准流量在航旅意险细分领域闷声发财,甚至开始惦记专业的保险牌照。
保险所需信息量大、细致,数据含金量高,且因其“非标”而充满想象力,存在巨大的衍生金融和其他关联商品市场空间。所以保险虽只是金融的一部分,但电商平台却格外用心:一是寄望于保险产品的创新重点提升V,二是通过“大数据”经营来提升R。
因此,多品类、多品牌、多规格的金融和保险产品创新,是电商平台愿意看到的,也愿意为此做点事情。但其专业程度不足,守着数据金矿未必挖得到宝,那就放下身段、更开放地跟其他新业态合作,淘宝保险孜孜以求想做寿险就是个例子。
5、  保险公司:洗心革面两条腿走路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决策层逐步意识到:保险触网首先要产品创新,但模仿华泰退运险、众安众乐宝、人保手机险、泰康乐业保、安联赏月险等,等于永远跟着别人的节奏跳舞,远远不够。
产品创新首先需要人才和经营观念的变革。鉴于目前市场上没有保险互联网人才,一要打破僵死的薪酬框架,二要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三要改良原有的制度体系,否则即便招来了人也留不住,留得下也干不出事情,优化改良P和V的初衷终将落空。
产品创新不仅仅意味着保险产品形态和价格的变化,更需要洞察互联网全局的视野,以及精算思路、口径、风控理念的变化,挑战的是现有的产品研发以及配套业务运营体系,如快速响应要求原有一板一眼的研发流程、决策链条要缩短,这意味着权力的再分配,将极大挑战现有的管理体系和人性,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要求极高的T。
更苛刻的是,产品创新往往意味着价值观的改弦更张和考核机制的变化,这一点往往是保险公司高管和股东难以接受的:
能不能弯下身腰、脱离殿堂,把自己当成白痴?
或者抛弃已有的所谓资源,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地去创业?
愿不愿意让自己高大上的衣冠楚楚,变成极具个性、特立独行的代言人?
肯不肯从保费业绩要求变成粉丝经营的纯投入?
是否承受得起二十出头的毛头小青年拿着数十万甚至百万年薪而不嫉妒?
或许现实不会这么严峻,不过得问问自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行吗?不行,就别碰互联网!
风格保守的保险公司,极有可能无法兼容两种文化环境而导致人格分裂,于是对于互联网这个“新渠道”,最好的处理方法不是作为平行部门或者业务单元,而是干脆分立出去,最少也得是个事业部,或者干脆独立为电商公司,甚至在文化、体制上都需要与原有的池子分隔开来。
成立网销部、找几个互联网背景的人搞营销、自建商城、把产品搬上网去卖的保险公司,必死!用简单思路新增银保、经代这类地面传统渠道可行,但无法触及深层本质、到互联网上玩不转。
文化、环境的改变将是保险公司(也包括其他传统行业)触网的重大课题。电商团队喜欢从互联网行业吸收新鲜血液,狼性十足,与四平八稳亦步亦趋的原有团队血型基因不同,甚至互相视对方为屌丝,风格冲突、难以融合,造血不成反失血,此类案例已屡见不鲜,切记吸取教训!

5.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保险姓保”,互联网的兴起,让整个保险业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6. 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发展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前瞻《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共有117家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实现签单保费2347.97亿元。另外,2016年新增互联网保险保单61.65亿件,占全部新增保单件数的64.59%。互联网保险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消费者习惯的转变是分不开的。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312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3.2%。相较2015年的68826万人,普及率增长了2.9%。当前,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依旧不高,许多行业痛点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7. 互联网保险业的发展

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第三方保险网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销售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前持有互联网保险牌照的保险公司有众安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和安心保险。互联网保险的市场空间包括两个部分,增量部分是保险市场的自然增长和互联网创造的新生保险需求;存量部分是互联网保险对传统保险渠道的替代。足够大的保险市场为互联网保险提供了发展空间;此外,保险行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提升效率和改善用户体验的空间。保费规模持续增长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保费收入规模从2013年的3880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1万亿元,几乎增长了10倍。从增速来看,从2011年起,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速稳步上升,2016年的增速创2008年以来新高,达到27.5%。如今互联网保险已经成为了保险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扩张,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2223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1431.1亿元,其中,人身险半年保费与2015年全年人身险保费接近。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机构逐年增长截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129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传统保险公司大多已经通过自建网站、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基本已全部触网。2016年中国保监会记录的95亿份新承保保单中,约有65%在互联网销售,截至2016年3月互联网保民已经超过3.3亿。互联网保险险种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在互联网保险的险种结构方面,出现了明显转变的趋势。其一是由产险向寿险的转变,在2013年时互联网保险中产寿险占比为8:2,而到2016年及以后变为了2:8;其事是由标准化险种逐渐向非标准化险种转变,曾经互联网上销售的产品主要是车险、意外险等类型产品,而到2016年投违险、年金险和万能险等非标准化险种占据了互联网保险绝大多数的保费规模收入,2017年以来年金险和健康险占比又在持续上升。互联网保费规模持续增长,近两年车险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互联网保费收入高达2347亿元,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03亿元和1945亿元,互联网人身险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3%。整体互联网保费同比增速仅5%,渗透率从2016年9.2%下降至7.6%,2017H1渗透率只有58%。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2013年由阿里、腾讯以及平安共同设立的众安保险获得国内首个互联网保险牌照,近年来以百度、阿里、腾讯以及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更是持续在保险领域布局,其中尤以阿里及旗下的蚂蚁金服最为积极。其中阿里控股国泰产险,全资设立蚂蚁韵保和保进保险,腾讯控股的微民保险于2017年11月正式获批,百度也于今年10月正式完成对黑龙江联保龙江保险公司的收购。京东步伐相对较慢,2015年就拟设立的互联网财险公司至今未有实际动作,但刘强东在2017京东开年大会强调一定会做保险,并且正在申请保险牌照,同时不排除投资购买的方式。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互联网保险业的发展

8. 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

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第三方保险网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销售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前持有互联网保险牌照的保险公司有众安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和安心保险。互联网保险的市场空间包括两个部分,增量部分是保险市场的自然增长和互联网创造的新生保险需求;存量部分是互联网保险对传统保险渠道的替代。足够大的保险市场为互联网保险提供了发展空间;此外,保险行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提升效率和改善用户体验的空间。保费规模持续增长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保费收入规模从2013年的3880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1万亿元,几乎增长了10倍。从增速来看,从2011年起,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速稳步上升,2016年的增速创2008年以来新高,达到27.5%。如今互联网保险已经成为了保险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扩张,2015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2223亿元,比2011年增长近69倍。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1431.1亿元,其中,人身险半年保费与2015年全年人身险保费接近。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机构逐年增长截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129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传统保险公司大多已经通过自建网站、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基本已全部触网。2016年中国保监会记录的95亿份新承保保单中,约有65%在互联网销售,截至2016年3月互联网保民已经超过3.3亿。互联网保险险种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在互联网保险的险种结构方面,出现了明显转变的趋势。其一是由产险向寿险的转变,在2013年时互联网保险中产寿险占比为8:2,而到2016年及以后变为了2:8;其事是由标准化险种逐渐向非标准化险种转变,曾经互联网上销售的产品主要是车险、意外险等类型产品,而到2016年投违险、年金险和万能险等非标准化险种占据了互联网保险绝大多数的保费规模收入,2017年以来年金险和健康险占比又在持续上升。互联网保费规模持续增长,近两年车险受政策调整影响较大。互联网保费收入高达2347亿元,其中财产险和人身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403亿元和1945亿元,互联网人身险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3%。整体互联网保费同比增速仅5%,渗透率从2016年9.2%下降至7.6%,2017H1渗透率只有58%。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2013年由阿里、腾讯以及平安共同设立的众安保险获得国内首个互联网保险牌照,近年来以百度、阿里、腾讯以及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更是持续在保险领域布局,其中尤以阿里及旗下的蚂蚁金服最为积极。其中阿里控股国泰产险,全资设立蚂蚁韵保和保进保险,腾讯控股的微民保险于2017年11月正式获批,百度也于今年10月正式完成对黑龙江联保龙江保险公司的收购。京东步伐相对较慢,2015年就拟设立的互联网财险公司至今未有实际动作,但刘强东在2017京东开年大会强调一定会做保险,并且正在申请保险牌照,同时不排除投资购买的方式。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