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理财课广告?

2024-05-16

1. 如何看待理财课广告?

“同事工资才4000多,半年却存了8万”
“月薪3000和月入3万的人差距在哪里?”
“我30岁,月薪5万” ……
类似这样标题党的理财课广告,相信经常翻别人公众号文章的人一定不会陌生。
只要点进去看,就会发现其中的内容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套路:某某没接触理财之前怎样被生活、工作无情蹂躏,然后跟谁谁学习了理财之后家庭美满、工作轻松无压力,最后就是打折促销的三五天的入门课程。
这些广告软文故事主角也很有特色,大多是婚后女性。
大约婚后女性面临着家庭、工作的压力,又有兼顾养娃、持家的责任,是最容易焦虑最容易被俘虏的受众。
睡后收入、财富自由、悬殊的对比数字、让人焦虑得年龄……
是这类广告软文惯用的伎俩,除了让本就焦虑的人产生更大的焦虑,并没有太多的作用。
我大概是很容易产生焦虑的那类人,经常会被这类软文吸引而点进去看看。
说实话,这些广告软文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有很多理财的常识和观念是会让一些人受益的。
只是,最近看到一个公众号连续推好几次这类广告,心里不免厌烦,因此来发发牢骚。
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公众号的主体想让我们看清这类广告文的真面目,连续推送的两篇不同标题的广告文内容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不过是换了故事主角的名字,换了“笔记”的图片,段落错了错。
这些类似虚假的故事换个场景换个名字反反复复地讲,是很倒人胃口的事,更别说这故事本身讲得就很糟糕。
广告文中的数字,你不深究还没什么事,一旦你深究起来,便发现它又在误导我们,让我们觉得投资理财真的是那么容易,好像学了他们的课程一夜暴富也不是什么难题。投资指数基金3个月收益35%?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比如在今年3月份投资创业板指数基金,三个月后收益还能到50%呢!
可是这是可以持续的事情吗,是必然的事情吗?不是的,只是运气而已。
也许它想要传达的意思是投资不难,可是这样的事例,十分容易误导人。
投资是长期的,不是3个月就结束的游击战;指数增长长期来看也没那么高,10%左右吧。
股神巴菲特长期的年收益率也才20%多,35%,短期可以争取,长期就不要想得太美好了。
复利是很神奇,可是也没有真的到成神的地步,说白了它的作用只是让资金随着时间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利率的作用下产生爆发而已。
每个月定投1000元,按10%—15%的年利率计算,10年后有50万?这是欺负人家数学不好,不会计算吧?!
每月定投1000元,年利率10%,10年后你有多少钱?大约20万。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想要有50万,年利率差不多要达到25%。每年收益25%,要保持10年,你觉得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实现不了的话,我们就看看可能实现的情况,年利率10%,10年后想要拿到50万,每个月定投金额大约是2500元,这可是1000元的2.5倍。
每个月拿出3500元投资基金,定投10年,按年利率10%计算,最后也只有70多万到手,跟100万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要想10年后拿到100万,年利率得按15%左右来算。
复利不是万能的,资金量和利率都是关键的因素;定投也不是万能的,什么时候卖出锁定收益也很关键。
夸大到这样的程度,这些广告文不知道安的什么心。
而且,真有那么多实现了财富自由的好心人来教我们这些理财小白投资赚钱吗?难道实现财富自由真的那么空虚寂寞无聊?

如何看待理财课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