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海洋国土战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2024-05-08

1. 简述海洋国土战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第一,海洋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在世界历史上,许多国家选择了走向海洋的国家战略,这些国家就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强国。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在对1494年以来的国际冲突和领导模式进行考察之后,发现以大约一个世纪为间隔的长周期,每个周期里都有一个领导者,它们是: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这些国家曾拥有的战舰占当时世界大国战舰总量的一半以上,或者其海军军费开支占世界海军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在今天仍被世界强国继续印证的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向海而兴、背海而衰。2世界中国的堀起也离不开海洋,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为0.008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0.3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长期以来,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6亿,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却每年以500多万亩的速度萎缩。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领土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财富的资源所在。【摘要】
简述海洋国土战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提问】
第一,海洋是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在世界历史上,许多国家选择了走向海洋的国家战略,这些国家就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强国。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在对1494年以来的国际冲突和领导模式进行考察之后,发现以大约一个世纪为间隔的长周期,每个周期里都有一个领导者,它们是: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这些国家曾拥有的战舰占当时世界大国战舰总量的一半以上,或者其海军军费开支占世界海军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在今天仍被世界强国继续印证的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向海而兴、背海而衰。2世界中国的堀起也离不开海洋,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为0.008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0.3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长期以来,我们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6亿,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却每年以500多万亩的速度萎缩。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领土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财富的资源所在。【回答】
第二,海洋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市场经济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海洋作为天然通道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中充当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经济、政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2000年,世界海上运输的货物总吨位达5亿吨,按重量计算占世界贸易的比重95%。在海上运输货物的构成中,能源运输的比重占了运输总量的50%。以石油为例,2000年,世界海上运输的原油总计17.628亿吨,占总货运量的30%,通过海上运输的石油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50%左右。石油是经济的血液,经济对于能源安全具有高度敏感性,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又有不可替代性和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因此海上能源运输就松成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战略问题之一。中国的发展已日益依赖于世界。维护一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的前提是要对海上资源运输线路进行自卫性的控制。这样,中国必然对自己的海上通道安全即海权问题有所关注。中国作为新兴的和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大国,对世界能源的需求大幅上升。中国石油进口量由1994年的290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7000万吨,上升了20多倍。【回答】
第三,海洋是中国的战略安全屏障。海洋既是国家的安全屏障也外来侵略者的跳板。海洋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各沿海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均是从海洋上而来。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中国无海权则国家无兴盛,“世界大势变迁,国力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于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综观历史和现实,海防与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有着内在的联系。郑和早就指出:“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自1840~1940年的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84次,入侵舰船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50多个。对当前中国而言,海洋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和四化建设的重任,海洋战略的实施,将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提供更多的安全支持。【回答】

简述海洋国土战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2.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主要有哪些内容?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内容精要:魏格纳最后修订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第四版总分11章。第一章:“历史的回顾”。第二章“大陆移动论的性质及它与以前关于地质时期中地表变化的流行观念的关系”。第三章“大地测量论据”。第四章“地球物理论据”。第五章“地质论据”。第六章“古生物和生物论据”。第七章“古气候论据”。第八章“关于大陆移动和地极漂移的基本问题”。第九章“移动的动力”。第十章“关于硅铝层的补充说明”。第十一章“关于深海底的补充说明”。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作出的大陆漂移说主要结论是:大陆系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质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黏滞性的硅镁质大洋壳之上,全球大陆在晚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连接一起的原始泛大陆或称世界洲,可能由于潮力和地球自转时的离心力作用,原始大陆在中生代末期分裂成几块,在硅镁层上分离,产生了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南美洲和非洲是在白垩纪开始分离的,北大西洋的裂开到第四纪才全部形成,印度洋裂开始于侏罗纪。在始新世时,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与南极大陆分离并向北移动,深入到太平洋,经过班达弧,止于它的东端。这些移动就逐渐造成了世界诸大洋、诸大洲今日的面貌。魏格纳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今日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与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阐明了长期令人困惑不解的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碛层的分布、流徙问题,澄清了诸大洋的起源、演变以及环太平洋山系、岛弧带及其他褶皱山系的分布与成因。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支持者欢欣鼓舞,反对者则给予种种责难和抨击。当时,传统的海陆固定学派根深蒂固,势力异常强大,他们抓住魏格纳学说中某些不充分的证据,特别是对漂移动力的错误解释大做文章,肆意攻击。192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大陆漂移讨论会上,一些著名的固定论派学者,肢解、歪曲、抹杀魏格纳从地质学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有力证据,而从当时地球物理学提出的事实和理论计算结果,全盘否定了大陆漂移论。囿于当时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水平,魏格纳及其支持者都未能从物理学上令人满意地阐明大陆移动的原因,漂移学说便在保守派的反对声浪中逐渐被埋没。
权威可以一度扼杀新生力量,但科学真理终究不会永远被尘埃所掩埋。20世纪50年代英国古地磁学的大发展,又使大陆漂移说得以复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布莱克特等人通过对北美、西欧古地磁极游动轨迹的分析,意外地发现中生代以前大西洋并不存在,两岸大陆是拼合一起的,这一独立证据的提出,使地学界为之震惊。而后印度、澳大利亚等地的古地磁移动轨迹也神奇般地再现了魏格纳40年前的描绘图,为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960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终于圆满地解释了大陆移动的动因,使漂移学说不可动摇地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美等国对海洋洋底进行了大规模的探测,发现海洋中部并不是最深的地方,最深的海沟反而在洋底的两边,而洋底中部竟然高高地隆起了一条海中山脉——洋中脊,洋中脊的地质年龄又比其他洋壳的年龄小。于是,赫斯提出的海底扩张说便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深部地幔物质通过大洋中脊不断上升,形成新生洋壳,徐缓而连续地(2~6厘米/年)向两侧推移,到达大陆边缘海沟或岛弧带,就顺着倾向大陆方向的俯冲带插到地壳下,最后又下沉到地幔,于是再度进入新的循环。这种地幔物质软流层的循环流动,就起到传送带的作用,使上浮于硅镁层的大陆块背离洋脊而向两侧漂移运动。这样,大陆漂移的驱动力问题迎刃而解。
1969年,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了板块构造理论,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便可合理地阐明世界地热、地震及火山岩浆活动现象、地壳变质变形作用、大洋的演化、造山带形成的作用机理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实。板块构造理论把大陆与海洋作整体研究,进行全球规模的观察与探索,所以又称“新全球构造理论”。

3. 最早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年代

1987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中国首次提出是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年)提出。
希望这能帮到你。

最早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年代

4.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主要有哪些内容?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内容精要:魏格纳最后修订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第四版总分11章。第一章:“历史的回顾”。第二章“大陆移动论的性质及它与以前关于地质时期中地表变化的流行观念的关系”。第三章“大地测量论据”。第四章“地球物理论据”。第五章“地质论据”。第六章“古生物和生物论据”。第七章“古气候论据”。第八章“关于大陆移动和地极漂移的基本问题”。第九章“移动的动力”。第十章“关于硅铝层的补充说明”。第十一章“关于深海底的补充说明”。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作出的大陆漂移说主要结论是:大陆系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质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黏滞性的硅镁质大洋壳之上,全球大陆在晚古生代石炭纪以前是连接一起的原始泛大陆或称世界洲,可能由于潮力和地球自转时的离心力作用,原始大陆在中生代末期分裂成几块,在硅镁层上分离,产生了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南美洲和非洲是在白垩纪开始分离的,北大西洋的裂开到第四纪才全部形成,印度洋裂开始于侏罗纪。在始新世时,澳大利亚—新几内亚与南极大陆分离并向北移动,深入到太平洋,经过班达弧,止于它的东端。这些移动就逐渐造成了世界诸大洋、诸大洲今日的面貌。魏格纳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今日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与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阐明了长期令人困惑不解的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碛层的分布、流徙问题,澄清了诸大洋的起源、演变以及环太平洋山系、岛弧带及其他褶皱山系的分布与成因。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支持者欢欣鼓舞,反对者则给予种种责难和抨击。当时,传统的海陆固定学派根深蒂固,势力异常强大,他们抓住魏格纳学说中某些不充分的证据,特别是对漂移动力的错误解释大做文章,肆意攻击。192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大陆漂移讨论会上,一些著名的固定论派学者,肢解、歪曲、抹杀魏格纳从地质学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有力证据,而从当时地球物理学提出的事实和理论计算结果,全盘否定了大陆漂移论。囿于当时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水平,魏格纳及其支持者都未能从物理学上令人满意地阐明大陆移动的原因,漂移学说便在保守派的反对声浪中逐渐被埋没。
权威可以一度扼杀新生力量,但科学真理终究不会永远被尘埃所掩埋。20世纪50年代英国古地磁学的大发展,又使大陆漂移说得以复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布莱克特等人通过对北美、西欧古地磁极游动轨迹的分析,意外地发现中生代以前大西洋并不存在,两岸大陆是拼合一起的,这一独立证据的提出,使地学界为之震惊。而后印度、澳大利亚等地的古地磁移动轨迹也神奇般地再现了魏格纳40年前的描绘图,为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960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终于圆满地解释了大陆移动的动因,使漂移学说不可动摇地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美等国对海洋洋底进行了大规模的探测,发现海洋中部并不是最深的地方,最深的海沟反而在洋底的两边,而洋底中部竟然高高地隆起了一条海中山脉——洋中脊,洋中脊的地质年龄又比其他洋壳的年龄小。于是,赫斯提出的海底扩张说便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深部地幔物质通过大洋中脊不断上升,形成新生洋壳,徐缓而连续地(2~6厘米/年)向两侧推移,到达大陆边缘海沟或岛弧带,就顺着倾向大陆方向的俯冲带插到地壳下,最后又下沉到地幔,于是再度进入新的循环。这种地幔物质软流层的循环流动,就起到传送带的作用,使上浮于硅镁层的大陆块背离洋脊而向两侧漂移运动。这样,大陆漂移的驱动力问题迎刃而解。
1969年,在大陆漂移说与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了板块构造理论,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便可合理地阐明世界地热、地震及火山岩浆活动现象、地壳变质变形作用、大洋的演化、造山带形成的作用机理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实。板块构造理论把大陆与海洋作整体研究,进行全球规模的观察与探索,所以又称“新全球构造理论”。

5.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较快。下列对发展海洋产业不利的是 A.海岸线漫长,海

     D         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大陆架面积广,海洋资源丰富,为我国发展海洋产业提高了空间和资源;地处西北太平洋中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与周边国家争议海域较多,对我国发展海洋产业不利。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我国濒临的海洋。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较快。下列对发展海洋产业不利的是    A.海岸线漫长,海

6. 简述海洋生命发展史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海洋生物学发展简史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中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已有用墨鱼和鲍治病的记录。公元前一世纪前成书的《尔雅》,不但记载有海洋动物,而且还有海洋藻类。公元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种海洋生物。中国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物。
    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科学的研究阶段。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19世纪前期,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
    英国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并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德国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国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两个概念;1908~1913年,丹麦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设立滨海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半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了几番。
    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于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等等。它们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电了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和微量化学元素测定等数理化新成就、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如英、日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控制海洋鱼苗性别的方法;美国发射海洋卫星调查海洋鱼群的数量和种类变化等。
    中国对海洋生物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曾活跃一阵。30年代初在厦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青岛。50年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水产局和海洋局系统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调查、渔场调查、海洋水产养殖和栽培,以及实验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

海洋生物学基本内容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
    两百多年来,生物学者基本上遵循林奈的两界说,把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两大类。随着分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认识到这个分类法有不少缺点,如真菌和大多数细菌并不营光合作用,却被归入植物。现在,我们通常将海洋生物划分为海洋细菌、海洋真菌、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四类。
    海洋生物中,现知种类最多的是海洋动物,有16~20万种,分布在动物界的数十个门类中。海洋植物一万多种,主要是低等的海洋藻类,高等的海洋种子植物仅有100多种。海洋真菌不足500种。海洋细菌的种类较多。
    海洋与陆地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尤其是深海的强大压力和黑暗无光,使海洋动物、细菌等在外部和内部形态上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十分明显。这些特征和规律是无法从研究陆栖生物中得到的。
    海洋生物学不但与海洋渔业生产直接相关,同时为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等研究提供依据。如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种数大大地少于陆地和淡水,但其门类之多又明显地超过陆地和淡水,这说明海洋环境比陆地和淡水要稳定得多;热带亚热带海岸的红树林能延伸到北美百慕大群岛、日本的九州,说明了海洋暖流的作用,等等。
    海洋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的研究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层次。海洋个体生态和群落生态研究得较好的是海洋浮游生物和海洋底栖生物;海洋种群生态研究得较为充分的是海洋游泳生物中的鱼类。
    海洋生态系统以河口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珊瑚礁生态系及内湾生态系进展较快。海洋古生态学是研究古代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地史时期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等的大力开发和深海钻探计划的实施,发展很快。
    食物是生态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对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海洋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也是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激增,海洋生物在经济上、科学上的价值也愈益重要,因而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已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地球上生命30多亿年的发展史,其中85%以上的时间是完全在海洋中度过的。要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离不开海洋生物学的工作。海洋中生物门类,主要是动物门类的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和淡水,其中许多门类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中。要了解整个生物的分类系统及其演化过程,必须研究海洋生物学。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又是众多工业废料的汇集地,海洋生态学的研究不但有利于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关系到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海洋生物具有一些特有的生理机能和生化特点,如海洋鱼类和哺乳类的游泳能力、回声定位和体温的调节,已成为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海洋生物学也占有重要地位。海洋生物是人类食品的重要来源,现可供食用的海洋藻类已达近百种,如海带、紫菜;可供食用的海洋动物则更多,目前全世界所消耗的动物蛋白质,约有12.5%~20%(鲜品计算)来自海洋。
    海洋生物还可作为工农业和药物原料,如由海藻中提取的琼胶、卡拉胶、褐藻胶,已分别用于食品、酿造、涂料、纺织、造纸和印刷工业;目前已从海洋生物体中提炼出各种酶和激素、多肽类、多糖类、脂酸等,已用于制作神经毒素、麻醉剂止血剂、降压剂、抗生物质、抗菌素、抗癌物质等药物;珍珠、红珊瑚、角珊瑚等海洋生物,是名贵的装饰品和工艺原料;红树林和海草具有护堤防浪等作用,它们的生长区是理想的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基地;不少海洋生物还具有观赏的价值。
    海洋生物学是随着调查的开展和手段的改进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成就的运用,海洋科学出现了飞跃。相比之下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不如海洋科学的其他学科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调查手段和工具仍较落后陈旧。因此,海洋生物学的发展,亟待调查和实验手段、仪器的革新。
    海洋生态学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目前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为科学地开发、利用和发展海洋生物资源,满足人类的需求,应更有力地促进海洋生态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了解各个海域的生物组成,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规律,群落的构成和更替,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物质的转换和能量的循环,以确保生物资源(种群密度)能持续地高产,预报生物数量和环境变化的方向,保持生态平衡。同时,促进海洋生物学其他领域的发展。
    从海洋生物中寻找新药,已成为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海洋药物研究的深入,海洋生物增殖和养殖事业的发展,分子化学、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手段的引入,不但能出现造福于人类的新药、养殖新品种而且将促进海洋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工程学的建立和发展。
    对海洋生物,尤其是对海底热泉化能自养细菌和动物,及其生态系等的深入研究,将推动生命起源和演化问题的研究。

7. 海洋的形成和发展

海洋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指约在46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形成的地球。初生的地球,在继续旋转和凝聚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凝聚收缩和内部放射性物质(如铀、钍等)的蜕变生热,温度不断增高,其内部甚至达到炽热的程度,于是重物质就沉向内部,形成地核和地幔,较轻的物质则分布在表面,形成地壳。初形成的地壳较薄,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爆发频繁,从火山喷出的气体,构成地球的还原性大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原始地球的地表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当时的水都以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原始大气之中。地表不断散热,水蒸汽被冷却又凝结成水。以后地球内部温度逐渐降低,地面温度终于降到沸点以下,于是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降落到地球表面低凹的地方,就形成了江河、湖泊和海洋。科学家称那时的海洋为原始海洋。原始海洋盐分较低,而有机物质却异常丰富。当时由于大气中无游离氧,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成为合成有机物的能源。此外,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也都有助于有机物的合成。但其中天空放电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种能源所提供的能量较多,又在靠近海洋表面的地方释放,在那里它作用于还原性大气,所合成的有机物质,很容易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之中,使原始海洋富含有机物质,成了“生命的摇篮”。

海洋的形成和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