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的由来

2024-05-10

1. 千字文的由来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千字文的由来

2. 千字文的由来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因此,《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

3. 千字文的由来?

《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化课本。以后仿效《千字文》,先后又编写了《百家姓》、《三字经》——又称“三百千”。经千百年教学实践,在诸多启蒙书中唯有“三百千”最为普及和最受欢迎。 

《千字文》。是南北朝朝代周兴嗣编纂的,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据唐李绰《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当把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千字文的由来?

4. 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文中1000字本来不得有所重复,但周兴嗣在编纂文章时,却重复了一个“洁”字(洁、絜为同义异体字)。
   
  因此,《千字文》实际只运用了999字。
  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中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
   扩展资料: 
  典故:
  《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
  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
  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
  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
  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
  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
  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
  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5. 千字文来历历史~~~

 《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儿童文化课本。
  以后仿效《千字文》,先后又编写了《百家姓》、《三字经》——又称“三百千”。
  经千百年教学实践,在诸多启蒙书中唯有“三百千”最为普及和最受欢迎。
  
   
  《千字文》。
  是南北朝朝代周兴嗣编纂的,已有1400多年历史。
  其编纂经过颇为有趣。
  据唐李绰《尚忆故实》记载,梁武帝命令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拓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给诸王临摹。
  当把一千个字拓出以后,梁武帝又觉得“每字片纸,杂乱无序”,遂命令他的文学侍从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缀成合辙押韵并有意义的文句。
  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可见作者为编写这篇千古绝妙章,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千字文》,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韵语,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确实堪称双绝。
  
  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怀素、欧阳询、赵佶、赵孟、文徵明等,竞相书写《千字文》,作为习字范本,从而更加提高了它的声名。
  不仅在国内风行,而且远播海外。
  在日本、朝鲜等国广为流传,影响甚大。
   

千字文来历历史~~~

6. 千字文的来历 千字文是怎么来的

1、来历: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2、创作背景: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苍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其余影响不大《急就章》虽然是《苍颉篇》之后较突出的小学之书,但由于流传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千字文》问世了。
 
 南朝时期,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周将其编成了有内容的韵文,这就是流传至21世纪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3、影响:《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唐朝以后《千字文》这种形式也被人们广泛地加以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如唐朝僧人义净编纂了《梵语千字文》宋人胡寅著有《叙古千字文》元人夏太和有《性理千字文》明人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颂》吕裁之有《吕氏千字文》清人吴省兰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有《御制千字诏》等等。这些所谓的《千字文》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7. 千字文的来历是什么?

千字文是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千字文全文的每一句话都只有四个字,不仅对仗工整,条理也非常的清晰,非常容易记忆、背诵,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启蒙读物。那么千字文的来历是什么呢?
  
  1、 千字文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梁武帝为了让诸王学习书法,而令殷铁石从王羲之的字中拓印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来,接着再让周兴嗣将千字文变成了有内容的韵文。
 
  2、 这样,千字文就被创造了出来并流传了一千多年。千字文本应当每个字都不重复,但编纂时却重复了一个与“絜”为同义异体字的“洁”字,后来简化字推行后,千字文中就只有九百九十多个字是不相同的了。
 
 以上就是关于千字文的来历是什么的介绍了,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千字文的来历是什么?

8. 千字文的来历

  我国南朝时有个才子叫周兴嗣,满腹经纶,一心想为富民强国出力,但几次上书,皇上都没采用。他怀才不遇,便在一块白布上写下“修补残书”四个大字,用竹竿高高挑着去拜访有学问的人。
  
   一天到了京城,有人看到他高挑“修补残书”的`牌子,既惊讶又好奇,就真的回家找一些破书来请他修补,一眨眼工夫,他就把残书修好了,字迹和内容与原书丝毫不差。这事很快轰动了京城。有一个御史知道后不相信,他特意打扮成老百姓,拿本残书请他修补。周兴嗣当场修补好了,御史高兴地拿书送给皇帝看,皇帝不相信世上会有这么大学问的人,便命周兴嗣午后在皇宫门口伺候。皇帝见周兴嗣相貌堂堂,心里暗喜,随手从书架上找来一本被蛀虫咬破的残书叫周兴嗣修补。周兴嗣跪着看了看说:“万岁。此书已无法修补,但我可把这本书的精华摘出来,重编一本。”皇帝不相信地说:“那么,从今天起你就在翰林院好好地编吧。”
  
   过了数日,周兴嗣用一千字把书编好了,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千字文”。皇帝一看,文章虽短,四字一句,内容丰富,大喜!立即给周兴嗣封了官。从此,周兴嗣的名字也随同“千字文”一道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