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采取什么措施

2024-05-08

1. 一战德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德国拥有大量的人才,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展现了自己强大的一面.
  1.他们对英法的仇恨让他们不断的努力,而且他们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人才,劳动者素质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原因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后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二战后的西欧国家大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二战后的德国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稳定.
  4.同时国内实行非军事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5.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结合的经济政策.
  6.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一、面对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

一战德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采取什么措施

2. 二战后联邦德国为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采取的举措有那些?

二战后德国解体,分裂成为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分别被美国和苏联占领。联邦德国二战后实行了以下政策: 
1、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策。这不仅使得联邦德国的工业得以恢复,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就业。同时也使得社会稳定。 2、西欧各国和美国的大力扶持。使得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 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将原有的人才研究方向从军用转为民用。 4、社会改革的推进,使得原有的法西斯主义得以消除。

3. 经过一战之后,德国战败,他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恢复经济的,从而发展二战?

在希特勒上台之初,首先是加紧扩充军备。1933年德国军费为8亿美元,而到1938年,军费已经达68亿美元,而同期英国的军费是16亿美元,美国的军费是10亿美元。德国通过发行一种冶金研究所证券来募集资金,这种证券一般不予兑现,到1938年,德国税收收入320亿美元,而冶金证券收入就达42亿美元。一年总共收入480亿美元,而军费开支超过一半。这种军费开支刺激了德国军工产业的繁荣,吸收德国失业人口进入军工生产行业。解决了德国的失业问题并提高社会的整体购买力。同时德国要求人民求温饱不求小康的生活,任何奢侈消费被宣传为堕落行为。1936年8月,希特勒提出4年计划。由戈林开始负责全国的军工生产。开始控制对生产的投资,加大对军事物资的生产。各种工业品的生产1942年较1936年同期增长2倍到136倍不等,制造业投资在1942年是1928年的两倍半。通过这样募集资金和加大生产,德国很快把军力发展为世界第一。

经过一战之后,德国战败,他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恢复经济的,从而发展二战?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首先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首先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战”中最残酷的 战役是什么?      
(2)列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三次闪击事件。三次闪击事件后,世界上所有的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什么宣言?结成了什么联盟?它对战胜法西斯起了什么作用?    (3)德国首先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它达到挑动战争的目的了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1)夺取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凡尔登战役。
(2)德国闪击波兰、德国闪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它集中    
    了所有的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能有效地协调所有的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军    
    事行动,为尽快地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奠定了政治和物资基础。
(3)没有;战争不能解决政治问题,反而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世界各国相互之间发生了国际    
    争端,希望能用对话、谈判的方式解决,而不要诉诸武力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5. 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的重大的困难是什么?

德国十一月革命,通称“德国革命”,是德国在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政权被推翻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俄国的十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而类似于苏维埃工人团体的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的斯巴达克同盟。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于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产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党认为,社民党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2月脱离联合政府。其后,1919年1月,斯巴达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1月15日,斯巴达克团两位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惨遭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苏维埃共和国遭社会民主党政府血腥镇压。

德国革命促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德国共产党的失败左翼力量的真空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名称
德国十一月革命
地点
德国
时间
1918年10月29日—1919年8月11日
参战方
德意志帝国(1918);魏玛共和国(1918—1919);斯巴达克同盟,德国共产党,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结果
魏玛共和国获胜
快速
导航
事件过程
 
性质
 
分析与比较
 
直接影响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耗尽了德国的巨大财富,为应付战争所需的庞大经费,它加强了对国内人民的残酷剥削,并采用军事统治的办法,强迫人民为它们的掠夺战争卖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在前线不断溃败,经济陷入危机,政治动荡。
为了防止革命爆发,1918年9月30日德国皇帝宣布实行国会制政府,答应在普鲁士改革三级选举制。10月4日成立了议会制民主政府,自由派巴登亲王马克斯被任命为帝国首相,并邀请社会民主党的谢德曼参加政府。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革命的爆发。[1]
1918年秋季,西线的德军开始崩溃,战争的失败使德国国内矛盾激化。同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事件过程

基尔港水兵
1918—1919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群众参加的德国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意志帝国的经济陷于崩溃,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国内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德国工人阶级开始把争取结束战争的斗争同准备武装起义结合起来。
1918年10月底,德国海军司令部命令驻基尔舰队出海作战,遭水兵拒绝,许多水兵因之被捕。11月3日,基尔舰队的水兵为了反对同英国舰队出海作战的命令,并要求释放被捕的水兵,联合码头工人举行了游行示威,而且由游行示威很快发展成了武装的起义。
1918年11月4日,基尔革命的水兵和工人组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夺取了基尔的全部政权,揭开十一月革命的序幕。汉堡、不来梅、莱比锡、慕尼黑等地也纷纷起来响应了这次起义,组成了工兵苏维埃,也纷纷夺取了各地的政权。

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的重大的困难是什么?

6. 有关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看法很多,下列哪一点看法缺乏足够的依据

答案C
本题从否定的角度考查德国战败的原因。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集中力量在西线,希
望打垮法国结束西线战役,这样的策略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军事战略决策并不存在问
题,只是西线被拖住后,被迫两线作战,导致腹背受敌,再加上其他原因最终失败。

7. 德国一战为了扩大殖民地做了哪些准备

1.与英国,德国为了发展准备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并不断扩大海军;2.与俄国,德国拒绝接受俄国的牲畜,同时掐着俄国获取粮食的口子,俄国一怒之下在工业品进口方面疯狂给德国使绊子,严重的贸易摩擦导致两国的关系快速恶化;3.与法国,德国在普法战争中拿走了法国的洛林东部和阿尔萨斯,算是有世仇,更别提这两个国家还同时盯上了北非的殖民地。【摘要】
德国一战为了扩大殖民地做了哪些准备【提问】
1.与英国,德国为了发展准备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并不断扩大海军;2.与俄国,德国拒绝接受俄国的牲畜,同时掐着俄国获取粮食的口子,俄国一怒之下在工业品进口方面疯狂给德国使绊子,严重的贸易摩擦导致两国的关系快速恶化;3.与法国,德国在普法战争中拿走了法国的洛林东部和阿尔萨斯,算是有世仇,更别提这两个国家还同时盯上了北非的殖民地。【回答】
希望上面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回答】

德国一战为了扩大殖民地做了哪些准备

8. 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

解析:    ①注意“其”的所指包含了政治制度与经济领域两个方面。    ②以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的德国,逐渐走上了崛起的道路。德国的崛起既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也与对外侵略紧密相关。    ③抓住“19世纪60年代”这一所给时间信息,即可联系到1861年改革和改革后俄国对外扩张加强等内容。    ④共同之处在综合前三问基础上可以比较容易得出。看法的阐释应在明确我们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展开。    答案要点:    ①政治: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实现。    经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    ②德意志统一,通过三次战争实现。    主要内因:推行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    主要外因: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③对内举措: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对外举措: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④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    看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