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的人都悟到了什么呢?

2024-05-13

1. 悟道的人都悟到了什么呢?

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来讲,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什么叫菩提?就是悟道了,明白了。证得菩提,不只是道理明白,是身心都求证到了。

“阿耨多罗”是至高无上,彻底的;“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正等正觉,随时随地清醒知道,不糊涂。“三”,意思就是正;“藐”是等,平等,一切平等。
为什么《金刚经》等经典上提到成佛是证得菩提?换一句话说,佛的大彻大悟,是彻底知道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
到了中国文化,禅宗把这些名辞都推翻了,就是“悟了”!悟了什么?唐代的大禅师说,悟了“这个”!“这个”是什么?干屎橛!狗屎!狗屎也好,这个也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好,上帝也好,主宰也好,神也好,都是代号。生命的究竟是讲不出来的,只好用个代号叫做菩提。

释迦牟尼佛,在这一代这个世界上,所谓悟道成佛了,悟个什么道呢?彻底知道了,不是逻辑理论上知道,知道一切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死的,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是悟到这个而成佛。
譬如释迦牟尼佛,他也生来也死去了,同我们一样,这个是生命的现象,分段作用,就是象昨天明天后天一样的,或是去年今年明年,过去现在未来一样的。
所以我说,唐人刘希夷有两句很有名的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国的佛学道理,用文学这两句话就说明了。
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

换句话说,佛说一切众生,不止人,包括宇宙的物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这个本体的现象变化,都是分段生死,都是变易生死。变化不是究竟,不是根本,而是现象。但是这个生命总体的功能,是不生不灭的,不生也不死。

悟道的人都悟到了什么呢?

2. 悟道觉悟醒悟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悟道。
这是其实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生的一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过程。
例如你要要求自己当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冷静,要先思考几秒钟以后再说话。
说话要有分寸,不要伤害到别人,要尊重别人的个人权利。
这仅仅是悟道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觉悟这个其实就是自己个人的思想上的一个提升。
也就是说同一件事情别人的想法可能很会很气愤,但是你的想法确很洒脱,觉得人其实不应该要求的那么苛刻。这就是你思想上的一种觉悟。
当你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刚开始你其实也像普通的其他人一样,很气愤,自己感觉很难过这个坎,但是当经过几天以后你发觉其实也没有什么,这就是你的醒悟。

3. 悟道悟的是什么

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世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像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两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像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像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开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性空缘起,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还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不要说做不到菩萨,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叹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国内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学的,各类各式的花样,都非常的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来越不对劲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所看到的资料,修道的也好,搞什么的也好,到处一片混乱。唉!真是无一不乱,无人不乱,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怎么说呢?“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满口的行话,但是看看他那样子,又一点都不像。至于说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求证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你有没有开悟,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哪里还需要等你说。可是现在这些人,满口的道理,尤其什么奇经八脉,这里通,那里通,热闹得很。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释迦牟尼佛这一大藏教,是理也罢,是经验也罢,他只怀疑生死问题,生命的问题。他追求的是人生怎么样“了”。 我们知道,一般讲修证功夫,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累积的见地,拿来倒因为果,然后就变成佛学了。结果我是我,佛学是佛学,两个是对立的,对于修持一无用处。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修持的方法,与佛学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

悟道悟的是什么

4. 悟道悟的是什么?是心境还是格局?

悟道吗?其实非常简单,道就是道路!路就是人要走的路!所谓修道其实没那么高深,就是修好道路,人人都能作到,就看你去不去做!如果你每天都能象愚公移山那样去修缮那有坑有凹的路,每天都能让一条条路平坦干净,你就一定能成为得道高僧!这就是我对道的理解!对于做人,同样,能修好路为千万人行方便,做人肯定不是凡人,如果你现在是凡人,如果你真能持久守衡地无欲无求他修道补路,你就一定会走出凡间,名入神圣!
  
 悟道,乃悟的是境,胸怀。如登山,越往高处地,看得广大,看得清。视野,天地之镜。其实是悟出道理,生出智慧。
  
 人生是不断的悟道过程,视野不断扩大,道理,做人做事不断稳重可信。从自我到 社会 ,从家到国的时空。
  
 当今之悟道,比以往更难。透支未来的消费让心性蒙上尘上的灰雾。拨开心性之雾很难。
  
 悟道悟的理,开悟即是明理,即是心境又是一格局,悟道还需证道,知行合一。

5. 真正的悟道是一番怎样的感觉?

我说说关于悟道的看法吧,悟道就是认识到了世界的真相,明白且亲身体验到了自我的以及所谓外界世界的虚妄。知道了一切都像是大海中的水泡,本无什么坚固的独立个体,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内外之分。开悟后的感觉 举个例子:在大庭广众下你憋了一个屁憋地脸色发青,生怕放出这个屁影响很不好,很丢面子。开悟的感觉就是憋到实在憋不住的时候,放出这个屁,换回本来应该的一身轻松(如果你觉得还不够形象,就把这个屁的例子设想为想要大便四处找厕所但又找不到,最后管它三七几坨shit随地拉出来 回到原本的自然的通体顺畅状态)。其实就是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证悟到自我以及宇宙的空幻,看到一切都是业识的流转。
如如不动 了了分明,头脑清醒 内心宁静。
开悟就是无论浮云有多神奇或者坑爹,你都知道天空是如如不动的,而且浮云都源自于天空,这就像无论乌云是否遮蔽着太阳,抑或狂风暴雨,太阳永远在云层上面照耀着一切。开悟的第一步是从浮云中出来,时时刻刻地坐在天空这个大背景里看一切,这个时候也许会有逃避这些浮云的想法,但这种想法本身也是浮云而已;开悟的第二步是意识到浮云本身就是天空产生的,你不是浮云而是天空,其实你既是所有,又什么都不是。

真正的悟道是一番怎样的感觉?

6. 觉悟,领悟,醒悟,顿悟,分别是什么意思:

1、觉悟:由迷惑而清醒。
2、领悟:领会;理解。
3、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4、顿悟:佛教名词。指对 “真理”的突然觉悟。佛教禅宗的南宗主张此说。与“渐悟”相对。
扩展资料醒悟的近义词:憬悟
1、读音:[ jǐng wù ]
2、释义:醒悟。
3、引证:张锺瑞 《对于要求开设国会者之感喟》:“其稍知世界大势、具开明之识者……遂莫不豁然憬悟,跃然兴起,乃大声急呼曰:自立自立。”
4、例句:该是你憬悟过来的时候了,你该明白他们是不会帮你的。

7. 悟到才是真的悟道

很多东西都要悟的,有的时候知道不代表真的知道,悟到才是真的悟道。——水清亦有鱼
  
 鱼哥(水清亦有鱼的简称)的这段话,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的地方,比如孝顺父母,道理虽简单,但真正明白却需要很多年。我真正悟到怎么做是真孝顺,是在自己有孩子之后。
  
 我在生孩子之前,对待父母也不可谓不好,但是那时候的孝顺并不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感激。我生了孩子之后,在孩子尚小时,孩子身体总不好,一趟趟跑医院,挂水。当护士的针头在孩子脑门上找可以挂水的地方,而孩子在大人的压制下拼命扭动小小的身躯,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妈妈。”时,我的心焦虑至极。此时的我忽然明白,我小时候生病,我父母当时那种焦虑的心情。我小时候发烧总是在晚上发生,爸爸火急火燎地用自行车载我去农村的赤脚医生家,急急地敲醒熟睡的医生,父亲一边说着抱歉,一边求医生赶紧给我看一看。那种焦虑和担心相掺杂的情绪,现在的我仍能感受到。古语云:养儿方知父母恩。在知道父母的恩情之后,我对父母的孝顺那是打心底里流淌出来的。我会设身处地地去想,父母需要什么,也不会觉得他们唠叨。有时间时,我会坐下来跟他们聊聊家长里短。
  
 但是孝顺父母并不等于全部听他们的话,如果他们说的和小家庭有所冲突时,要有所判断。
  
 我的堂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脾气好,待人也好。正因为如此,弟媳妇跟他恋爱后,就一门心思要嫁她,虽然堂弟的学历和工作都不及弟媳妇。这种美好,在遇到我叔叔和婶婶之后就被打破了。因为我叔叔婶婶总想插手他们小家庭的事情,而我堂弟不管自己父母说的对与错全盘执行,这让弟媳妇有些受不了。比如,堂弟贷款买了一套二手房作为婚房。家中因为刚买这套房子,一家人手头有些拮据,叔叔就想继续使用原来房中的椅子,并且出主意说让我婶婶用缝纫机缝个椅套就可以了。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弟媳妇非常反对,她说:“我可以现在不换椅子,再用一段时间,然后我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挤出一点资金来换新的椅子。如果用椅套太难看了。”这下我堂弟不高兴了,觉得自己父亲是对的,于是开始与自己的新婚妻子争执,要让她遵从自己父亲的想法。他却忘了,这套房子是他和妻子住的。这样琐碎的小事一件件积累,最后小俩口竟动起了手,弟媳妇伤心地向我们求助。最后,在家人的干预下,叔叔和婶婶不再过问小两口的家事,这才平息了小夫妻的战争。
  
 夫妻之间有时候需要相互支持,如果你都不对对方好,那么你的家人又如何会对他好?我的公公婆婆跟我们一起住过几年,那些年我们相处愉快。而这份愉快,是建立在老公对我的那份支持。公公婆婆刚来我家住过一段时间时,有一天,我在房间里听到公公在老公面前说我的不是,当时老公对他说,这些小事就不劳他费神了。从此以后,我公公再也没在老公面前说我。而我,也并没有因为公公说那些话对他有成见,一如既往地买他爱吃的,带婆婆买新衣。因为我有底气,在老公父母面前,他是顶我的,并且他相信我对他父母是孝顺的,而不是偏听偏信他父亲所说的话。
  
 孝顺父母,一个简单至极的道理。可是真正明白它,却需要几十年时间。因为它需要一些生活的印证,让我们彻底明白:感恩父母,才能从心底里去爱父母;在自己的小家中,面对父母的干预时,在不伤害父母的情况下,要力挺对方,因为他(她)才是你说生活中的另一根支柱。

悟到才是真的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