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维林的学术科研

2024-05-09

1. 廖维林的学术科研

 “九五”期间,主持了包括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教委重点攻关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有5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有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一个产品为国家级新产品,获得过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均为第一),直接创经济效益约3千万元“十五”期间,主持了包括国家“863”、科技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重点项目2项,有9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个产品为国家级新产品,另一项成果获得2004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的技术产业化后,创直接经济效益约亿元。先后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15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正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

廖维林的学术科研

2. 廖建文的学术成果

主要学术成果Gartner, William & Liao, Jianwen (2011) The Entrepreneurs in Entrepreneurial Risk. In David L. Bodde & Caron H. St, John (eds). Chance and Intent: Managing the Risk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ylor and Francis: Routledge PublisherLiao, Jianwen., Kickul, Jill., and Ma, Hao (2009) Organizational Dynamic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ternet Firm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Vol 47(3): 263 – 286Gartner, William., Shaver, Kelly & Liao, Jianwen (2008) Opportunities as attributions: Categorizing strategic issues from an attributional perspective.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Vol 2(4): 301 – 315Liao, Jianwen., Welsch, Harold. (2008) Patterns of Venture Gestation Process: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ech and Non-tech Nascent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High-tech Management Research Vol 19: 103 – 113Liao, Jianwen, Welsch, Harold., Moutray, Chad (2008) Start-up Resources and Entrepreneurial Discontinuance: the Case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Strategy Vol 19(2): 1 – 15Liao, Jianwen & Gartner, William (2008) The Influence of Pre-Venture Planning on New Venture Creatio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Strategy. Vol 19: p. 1- 32Liao, Jianwen & Gartner, William (2006) The Effects of Pre-venture Plan Timing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the Persistence of Emerging Firm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7 (1): 23 – 40Murphy, Patrick., Liao, Jianwen., Welsch, Harold (2006) A Conceptual History of Entrepreneurial Thoughts. Journal of Management History. Vol. 12(1): 12 – 35Liao, Jianwen & Welsch, Harold (2005) Roles of Social Capital in Venture Creation: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Volume 43 (4): 345-362Liao, Jianwen, Welsch, Harold. & Tan, Weeliang (2005) Venture Gestation Paths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Exploring the Temporal Patterns. Journal of High Tech Management Research 16(1): 1 – 22Stoica, Michael, Liao, Jianwen & Welsch, Harold (2004)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Cas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 Vol 9(3): 251 – 266Liao, Jianwen & Welsch, Harold (2003) Exploring The Venture Creation Process: Evidence from Tech and Non-Tech Nascent Entrepreneurs. In William Bygrave et al (ed.)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 662 - 675)Liao, Jianwen., Welsch, Harold & & Stoica, Michael (2003) Organizational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sponsivenes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Growth-orient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28 (1): 63 – 85Liao, Jianwen and Harold Welsch (2003) Social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ial Growth Aspiration: A Comparison of Technology and Non-Technology-Based Nascent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High Tech Management ResearchVolume 14(1): 149-170 Liao, Jianwen & Harold Welsch (2002)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Venture Creation Proc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William D. Bygrave, Candida G. Brush, Per Davidsson, James Fiet, Patricia G. Greene, (ed).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 14 – 27)Pistrui, David & Jianwen Liao, Harold Welsch (2000)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Family Forces in the New Ger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 Entrepreneurs. Family Business Review. Vol XIII (3): pp. 251 – 263.

3. 廖军的学术成就

著作和画册有《视觉艺术思维》、《写意花鸟技法》、《当代美术家作品──廖军》、《当代实力派画家廖军──画风研究》、《中国服饰百年》、 《装饰动物图案集》、 《外国服装设计名家名作》、《服装与心理》、《服装效果图1000例》等十余种,主编国家级、省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高校教材近百本。撰写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获得过教育部和江苏省社科人文奖励。  国画、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展出并有获奖,部分作品还在《美术》、《装饰》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近年来多次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英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和举办书画展,许多作品被国内有关机构、个人和国外友人收藏。

廖军的学术成就

4. 廖凡的学术成就

独著:1. 《证券客户资产风险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2. 《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合著:3. 《国际经济法》,黄东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版;4. 《房地产金融》,与洪艳蓉等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5. 《中国进口:战略与管理》,宋泓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版;6. ContemporaryChinese Law,陈泽宪主编,与黄列等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6月版;7.《当代中国国际法研究》,陈泽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8. 《变化中的国际法:热点与前沿》,朱晓青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学术论文:9. 《钢丝上的平衡:美国证券信息披露体系的演变》,《法学》2003年第4期;10. 《美国非公司型有限责任企业初探》,《法学》2003年第9期;11.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运作研究》,《金融法苑》总第67辑(2005年10月);12. 《论证券公司破产清算的特别程序:以中美比较为视角》,《法学》2006年第7期;13. 《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与协调机制》,《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金融与保险》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14. 《间接持有证券的权益性质与法律适用初探》,《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15. 《我国证券登记结算法律的进展与疑惑》(与郭雳合作,第二作者),《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2期;16. 《香港证监会执法机制评介》,《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摘录;17. 《美国新破产法金融合约例外条款评析》,《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5期;18. 《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体制:对WTO互惠原则的再思考》,《国际贸易》2007年第6期;19. 《美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案例的考察》,《北大法律评论》第8卷第2辑(2007年7月);20. 《竞争、冲突与协调:金融混业监管模式的选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21. 《论欧盟对金融集团的监管:以为中心》,《国际法研究》第二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22. 《确立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牵头地位》,《中国城市金融》2008年第9期;23. 《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货币体制: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为视角》,《国际法研究》第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24.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趋势》,《清华法学》2009年第6期;25. 《国际货币体制的困境与出路》,《法学研究》2010年第4期;26.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度演进与前瞻:以清迈倡议多边化为中心》,《国际法研究》第四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2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与治理结构改革述评》,《中国国际法年刊》2010年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7月版;28. Regulation ofFinancial Conglomerates in China: from Defacto to De jure, Europea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 Review,Volume 12, Issue 2, July 2011;29. 《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法律问题》,《国际法研究》第五卷(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30. 《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金融监管研究》2012年第2期;31. 《金融市场:机构监管?功能监管?》,《金融市场研究》2012年第1期(创刊号);32. 《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与范围:一个比较法的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33.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以G20和FSB为视角》,《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5卷第1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报纸文章:34. 《证券公司破产清算中的投资者保护》,《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8月3日;35. 《美国基层法院的便利诉讼制度》,《人民法院报》2006年4月3日;36. 《有多少企业将在萨—奥法案前却步》,《法制日报》2006年7月14日;37. 《尤科斯宣告破产,“国有化”若隐若现》,《法制日报》2006年8月9日;38. 《从美最高法院解除华府“禁枪令”谈起》,《法制日报》2008年7月20日第14版;39. 《金融监管中不能承受无央行之轻》,《法制日报》2008年8月24日第10版;40. 《都是金融惹的祸?》,《法制日报》2008年10月19日第10版;41. 《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法制日报》2008年12月14日第10版;42. 《法硕教育,路在何方》,《法制日报》2009年6月10日第10版;43. 《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举措》,《人民日报》2009年7月13日第13版;44. 《美银行新政意在何处》,《人民日报》2010年1月27日第22版;45. 《高盛“欺诈门”的样本效应》,《人民日报》2010年4月29日第22版;46. 《意料之中的和解》,《人民日报》2010年8月4日第22版;47. 《金融监管应两条“腿”走路》,《经济日报》2011年12月6日第9版;48. 《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应“双剑合璧”》,《经济日报》2012年2月13日第6版;49. 《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功能监管可堪大任》,《金融时报》2012年2月23日第6版;译著/文:50. 《国际商事仲裁》,〔西〕帕德罗·马丁内兹·弗拉加著,与谢新胜等合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承担两章,共约36,550字);51. 《战争中的法律保护:关于国际人道法当代实践的案例、文件与教学资料》(光盘版),马尔科·萨索利、安托万·布维耶著,与戴瑞君等合译,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2010年4月版;52. 《全球金融改革视角下的单一监管者模式:对英国FSA经验的批判性重估》,〔美〕约瑟夫·诺顿著,《北大法律评论》第7卷第2辑(2006年6月);53. 《人道组织与国际刑事法庭:尝试方枘圆凿》,阿娜玛丽·拉罗萨著,《国际人道法文选》(2006),法律出版社2008年4月版;54. 《商业走向战争:私人军事/安全公司与国际人道法》,埃玛努埃拉-基亚拉·吉拉德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6年文选;55. 《法律原则的滥用:“9·11”以来美国对酷刑问题的法律回应》,詹姆斯·罗斯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7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09年8月版;56. 《选择性亲和?人权法和人道法》,科尔杜拉·德勒格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8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版;57. 《实施国际人道法及保护和援助战争受难者的各种机制和方法》,托尼·普凡纳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9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0年12月版;58. 《国际人道法上的武装冲突类型:法律概念与实际局势》,西尔万·维特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09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0年12月版;59. 《从无助到有力:审视妇女在武装冲突中的多元经历》,梅迪娜·哈埃里、纳迪娜·皮埃什吉巴尔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10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版;60. 《国内法和国际法上的有组织犯罪与黑帮暴力》,皮埃尔·豪文、斯文·彼得克著,《红十字国际评论》2010年文选,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版;61. 《雷曼的溢出效应》,伦纳·库尔姆斯著,《国际法研究》第五卷(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62.《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欧盟金融市场法律改革》,斯迪克·塞雅德著,《国际法研究》第五卷(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63. 《阿富汗:历史与地理解析》,威廉·梅利著,载《阿富汗冲突》(《红十字国际评论》特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2012年版。

5. 伍俊斌的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三次科研评奖一等奖。 论文:1.《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获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二次科研评奖科研成果一等奖、“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文二等奖。核心内容被新华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2.《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3.《论政治国家的限度》,《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4.《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5.《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6.《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学术界》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7.《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学术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收录;《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辑览》收录;《资料通讯》2006年第5期转载。8.《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9.《人性假设与政府建构——中西政府建构传统的人性基础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10.《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第7期。1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12.《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契合与分殊——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例》,《福建论坛》2011年第7期。13.《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探析》,《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14.《追求正义与善:古典时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缘起》,《江淮论坛》2011年第6期。15.《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6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创新网等转载。16.《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17.《论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1期。18.《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和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19.《国家与社会:内涵、分化及其范式转换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4期。20.《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民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21.《论当代政府建构的四个转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22.《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获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3.《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24.《论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基本类型》,《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25.《尼采价值哲学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获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26.《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27.《论公民社会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28.《市场经济视野下公民社会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29.《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30.《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31.《马克斯·韦伯合法性思想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32.《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33.《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4.《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35.《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36.《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37.《“开放社会”的四大悖论及其解决——析波普尔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38.《哲学视阈中的有限政府——兼论有限政府理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意义》,《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39.《论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嬗变》,《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40.《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41.《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42.《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43.《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44.《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45.《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前沿》2011年第1期。46.《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前沿》2007年第12期。47.《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年5月22日。人民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管理科学院《前沿论丛》第75期等转载。48.《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学习时报》2007年10月8日。人民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社会学网等转载。49.《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之克服——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学习时报》2008年4月21日。人民网等转载。50.《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51.《civil society 意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6日。

伍俊斌的主要学术成果

6. 廖世军的研究成果

1.主持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 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 项、2.重大项目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中排名第一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3.省级鉴定成果3项;申请专利21项,获授权9项,申请美国专利2项;4.发表论文213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40篇;H因子等于10,在JACS发表论文2篇,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达到115次。先后有4篇文章被Chemistry World, Nature China, Nature Asia, Nature Materials 选为Highligt文章加以评介。5.参编出版编著2 本, 其中1 本在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出版。6.在国内率先开展羧酸与烯烃直接酯化合成羧酸酯研究和工业化实践,已在全国形成年产100万吨规模的乙酸异丙酯、乙酸仲丁酯生产规模;2007年,该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7.主持完成的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300KW 燃料电池电站的开发研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站,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给予了报道宣传。

7. 谌斌的研究成果

1 、“糖厂酒精废醪资源化治理技术研究”通过广西科技厅组织的中试鉴定(2001);2 、“虫草及其无性型”课题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 );3 、“废弃啤酒酵母泥制备食品添加剂”已经转让企业投入产业化生产。

谌斌的研究成果

8. 廖建文的学术成就

廖建文教授以在战略、创新和创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而知名。他积极参与了创业动力定组研究计划 (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这是对美国新兴企业家以及合资创业的第一次大规模、横向研究。他曾在《战略企业家杂志》、《企业创业学杂志》、《创业理论与实践》、《小企业管理期刊》、《小企业经济学》以及《高新技术管理研究期刊》上发表30篇学术论文。他的一篇研究报告《美国总统报告,2007》曾被《小企业经济学》选为特写文章。他的研究和教学成果为其赢得了众多奖励和荣誉,其中包括美国小型企业管理局授予的研究经费奖励(2007、2008)以及2009年度的伊利诺伊理工斯图沃特商学院杰出教学奖。廖建文教授经常就战略和创新领域为中国的知名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进行咨询和演讲。他的咨询和演讲客户包括福特、安捷伦、诺基亚西门子网络、阿尔卡特朗讯、伟世通、伊利、中信、华谊兄弟、龙湖地产,徐工,中海油,新东方等企业。廖建文教授也曾出席CNBC中国、中央电视台第9频道等知名媒体的专题节目,同时为《21世纪经济商业评论》和《北大商业评论》等刊物撰写专栏。此外,他还曾任美国中小型企业管理局的顾问。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