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

2024-05-15

1. 《出师表》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

1、意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
2、内容: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原文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节选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5、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出师表》是什么意思?讲的是什么?

2. 诸葛亮明知北伐失败,为什么还要写出师表北伐?

说诸葛亮明知北伐失败是有失公允的,前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例,诸葛亮心中肯定抱有一丝希望的。而且如果不北伐蜀汉必亡,这一点诸葛亮心里看得很清楚。
第一,蜀国地方狭小,人口少,只是相当于曹魏的一个郡。一旦和平发展,蜀国灭亡是不可阻挡的。这一点诸葛亮当然无法接受,他不能眼看着蜀国在闭塞的四川盆地中坐以待毙,只有主动出击才有一线生机。
第二,刘备的遗愿以及诸葛亮自己的志向要求他不能坐以待毙,复兴汉室统一全国的希望越往后越渺茫,只有抓住机会放手一搏才有可能实现。
第三,蜀国国内形势也不太安稳,派系林立,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并不是唯一的顾命大臣,另外一个是益州本地派李严。如果不用外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蜀国就有可能发生内斗。
第四,诸葛亮估计也有借助战争来培养人才和部下,进而实现为蜀汉续命的目的。

3. 出师表讲的是什么啊?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九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话说我们今天才学= =~。

出师表讲的是什么啊?

4. 后出师表,兴师北伐的兴是什么意思

"兴师北伐"的兴,发起;发动。

《古汉语字典》中“兴”的解释:
xīng
①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
②发生;引起。《陈情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怀。”
③兴办;兴建。《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
④发起;发动。《肴之战》:“遂发命,遽~姜戎。”
⑤兴盛。《二刻拍案惊奇》:“这城中极~的客店,多是他家的房子。” 
【又】使……兴;振兴。《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矣。”
 xìng①兴趣;兴致。《游黄山记》:“遇游僧澄源至,~甚勇。”
②喜欢。《礼记·学记》:“不~其艺,不能乐学。”
③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借另一事物来引起所咏事物。 
【兴作】⒈兴起。⒉作为。⒊兴建。 【兴会】感发。 【兴味】兴致;情趣。

5. 三国诸葛亮征讨南中,未上什么《出师表》,北伐中原却十分郑重地上了《出师表》,这是为什么?

这个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君王信任造成的,都知道诸葛亮十分的衷心,一心守护着后主刘禅,但当时,后主刘禅听信了国丈(名字记不清楚了)的挑唆,说诸葛亮有谋反的举措,但后主刘禅又不愿意相信,于是就给刘禅出了一招,如果叫诸葛亮返回,若返回则没有二心,若不返回则生二心,要知道当时正是诸葛亮征讨司马懿的最好时机,可惜被后主刘禅怀疑,于是诸葛亮便写了《出师表》以表自己的衷心。其实这一切都是司马懿的计策,明知正面迎战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于是就从诸葛亮的后方入手。就是这样了,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诸葛亮征讨南中,未上什么《出师表》,北伐中原却十分郑重地上了《出师表》,这是为什么?

6. 出师表是讲了什么事?

1、意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
2、内容: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7. 《出师表》中出师北伐的动机是什么?

战略目标是要统一,最起码当时计划要拿下甘肃,陕西附近以保证蜀中安全,遏住要塞!

《出师表》中出师北伐的动机是什么?

8. 出师表中出师北伐的客观原因和主观条件是什么?

第一,确实是要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的为人是很重情意的,刘备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三顾于茅庐之中,临终又将后事托付给他,并且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此托付后事,重情重义的诸葛亮又怎会不鞠躬尽瘁呢?《三国志》中记载,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主观)

第二,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也是从战略上考虑,主动的防守以保存蜀汉政权。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来看,他当初的设想是拥有益州和荆州,而后以图中原,但自从关羽失了荆州后,诸葛亮的这个战略构想就已经破灭了,因为他对东吴的态度从来都是“联吴”的,他不可能再用武力将荆州从东吴手中夺回来。而仅仅拥有益州之地是无法和强大的曹魏抗衡的,因为打仗很重要的是要拼经济,曹魏政权占据北部中国,约占当时中国面积的三分之二,而且中原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相对于益州是很繁荣的,曹魏的国力要远远强与蜀汉。如果消极防守,当曹魏积聚力量后攻打蜀汉,蜀汉是无法抵挡的。所以,诸葛亮采取的战略是主动防守,也就是“以攻为守”,用主动进攻来打乱曹魏的经济增长和战略部署。而实际上,诸葛亮的这一战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他连年北伐的这几年间,曹魏政权也正好是两代交替,需要积聚国力的时期,由于他的北伐战争,曹魏疲于应付,国内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年里,魏国也没有再发动大的战争。当然,诸葛亮的这一战略也是以付出本国相当大的经济作基础的,蜀汉的国力也受到沉重的打击。(客观)

第三,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将蜀汉政权扩大,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由于蜀汉的益州远离中原地区,其人才是相对匮乏的,这从蜀汉后期“廖化作先锋”可见一斑。诸葛亮也是知道这一点的,蜀汉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危机,他深知在他死后,将没有人能够担起蜀汉政权的重担,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尽量扩大蜀汉政权的地盘,扩张实力,为后继之人积攒足够的资本,以希望保存蜀汉的政权,如果可能的话,也还是有进取中原的希望。(客观)

因此,诸葛亮才会在平定南方,国家稳定的基础上,不故国内众多反对意见,不断的发动北伐战争。诸葛亮的眼光是要远胜于那些故步自封的人们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鞠躬尽瘁”,来换取蜀汉政权的发展,我为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所折服,为孔明鼓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