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的历史沿革

2024-05-13

1. 泉州港的历史沿革

泉州港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 绸之路起点”,名气遍布全球。《马可波 罗游记》里认为可以与亚利山大港齐名,甚至更加宏伟。正是这座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造就了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造就了这座古城,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 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印 度僧人拘那罗陀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两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后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随着中国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繁荣。唐代,泉 州与广州和扬州等,并称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唐代来泉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主要是阿拉 伯和波斯人,还有东南亚以及印 度、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人。7世纪初,阿拉 伯正式派遣使节来中国,随后来者日多。“至武后时(684~704年),阿拉 伯人经商于广州、泉州、杭州诸良港恒数万”。 当时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岛夷斯杂”,出现了“市井十州人”的盛况。为了表示对外商的关怀,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护广东、福 建的外商,规定“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五代时,泉州为闽国辖地,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外贸易,“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五代后期,泉州扩大了城市范围,并增辟了道路和建置货栈,以适应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 宋元两代,中国东南地区是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为龙头,与亚洲海域“北洋”、“东洋”、“西洋”实现了连接与互动,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 宋时泉州与国外往来的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二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 伯和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为大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嗣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为鼓励海外交通贸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每当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节,特为中外商人举行“祈风”或“祭海”活动,以祝海舶顺风安全行驶。元代,泉州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近百个,其贸易范围仍以通西洋为主,相对稳定的航线大抵与宋相仿。当时泉州港是国际重要的贸易港,也是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经泉州港进口的香料有58种,宝货珍玩12种,工业原料27种,纺织品19种,金属物9种,器用品6种,副食品7种。经泉州出口的丝绸织品54种,陶瓷器41种,金属、杂货和药物63种,远销到64个国家和地区。元朝后期泉州莆田出现亦思巴奚战乱,泉州港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衰落。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泉州发生一起持续十年之久的战乱,史称亦思巴奚战乱,或“亦思法杭兵乱”。《八闽通志·至正近记》和《福建通志·元外纪》记载尤详。这场战乱,不仅重创了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更导致当时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极一时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 泉州海外交通中心地位的打击更为严重,泉州海外交通从此走向衰落。此外,战乱还进行民族仇杀等,泉州伊斯兰教也渐渐衰退。进入明代,泉州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明政府施行了严厉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对外贸易受到极大限制。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设福州,泉州的来远驿也随同市舶司废置,标志着泉州港外贸地位的下降。清代,在清初战争和海禁、迁界的影响下,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港口的繁华已烟消雾散。 1949年后,由于海峡两岸的对峙和紧张的军事形势,泉州港于1957年关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1980年,泉州港务管理局成立;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现已建成19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00万吨,另有在建泊位7个,其中包括万吨级系泊浮筒2组,万吨深水泊位1个,5000吨级泊位2个,3000吨级泊位2个,年通过能力300万吨。为适应石油中转业务,在肖厝港区正在建设10万吨级石油专用码头。 泉州港主区 的泉州湾污染很多 为了提高港口通过能力,泉州港的部分通海航道已被打通,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接待万吨级海轮的历史,港口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港区必备的设施已配套,建有20万平方米的仓库堆场,开通了海岸电台,形成了无线有线通讯网络。港作船舶以及各种类型起重机械相继投产使用。兴办和发展集装箱运输,开辟泉州至香港及泉州至日本集装箱航线,1989年,港口吞吐量为112万吨。现已建成投产泊位7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年设计吞吐能力8780万吨,包括集装箱169万TEU,初步形成了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港口体系。泉州港现拥有仓库总库容量为38725平方米;油库25座,总容量为811350立方米;堆场338000平方米。泉州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高雄港165海里,距基隆港152海里,距台中港105海里,距澎湖马公港仅90海里。 2012年,泉州港跨入亿吨大港,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泉州港在跨入亿吨大港行列的同时,“小三通”也取得长足进展,货运量94.99万吨,位居福建省第一。 2012年9月25日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国质量发展论坛”上,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泉州港为中国首批54个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达标口岸之一。 2015年泉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24121亿吨,增长9.3%。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201.51万TEU,增长6.9%。 

泉州港的历史沿革

2. 泉州港为什么没落了?

泉州是中世纪著名的世界贸易港。但自明清始,泉州便逐步没落,昔日频繁兴盛的海港面貌不再复见。泉州港为何会由盛转衰呢?以下详述之。
 
1、排外风潮
 
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波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直至至正二十六年,这埸色目武装集团的叛乱才被平定。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泉州港跟亚非国家的贸易活动亦无法进行。战乱中,本土居民对地位日高的外来者十分不满,故此又发生了排外风潮,许多外国商贾纷纷航海离去。这埸战乱使泉州海外交通遭到严重破坏,它直接导致泉州港的衰落。
 
2、市舶司南迁
 
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泉州市舶司员的认真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招徕外商来华通商,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使它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继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由于琉球贡使到福州比泉州更为方便。又因为琉球办理朝贡和贸易的多数是福州人,乘朝贡之机,回乡探亲访友。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
 
此外,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
 
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 泉州港的主要港区

历史上曾以四湾十六港著名于世,现又开发了湄洲湾肖厝深水良港。泉州港辖有四湾5个港区16个作业区,即:湄洲 湾西岸肖厝港区和南岸斗尾港区;泉州 湾东北面的崇武港及泉州湾港区秀涂港、蚶江港、石湖港、内港港、后渚港、华锦港;深沪湾港区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围头湾港区围头湾的围头港、水头港、金井港、东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 肖厝港位于福建省湄洲湾南岸泉港区南埔镇境内。港区西起屿仔,东至虾屿,长2.7公里,水域辽阔,面积516平方公里。港口距岸50米处水深16.5米,距岸100米处水深达43米。湄洲湾外有湄洲岛、盘屿和岖屿三重屏障,可抵御大风,是个天然良港。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最高潮位正6.55米,最低潮位负1.59米,平均潮位海平面5.04米,平均潮差罗零(系指福州马尾罗星塔水准点)5.12米。肖厝港区地处福州与厦门的中心点,陆上有涂(岭)肖(厝)公路与福厦公路连接。水路东距台湾基隆港178海里,南距香港370海里,北距上海510海里。早在宋元时期就有与南洋群岛通航的记载。1985年12月,开始在泉港沙格建造1万吨级杂货码头。1990年2月,建造10万吨级石油专用码头,至年底已有堆场1.5万平方米、仓库6800平方米,年吞吐量5.30万吨(不包括石油专用码头吞吐量)。肖厝港位于福建湄洲湾 内澳西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8°5836,北纬25°1208。素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天然良港的美称。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口岸。1999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油码头于1992年对外开放)。肖厝港港阔、水深、浪小,港区主航道水深10—20米,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肖厝港现有码头泊位7个,其中10万吨级油码头1座,万吨级杂货码头1座,5000吨,3000吨,1000吨成品油码头各1座。5万吨集装箱码头1座, 年设计吞吐能力为1340万吨。2002年港口吞吐量约为646.57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约为428.0万吨。肖厝港所在的泉港区是福建省石化基地,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6大石化基地和四大国际中转港口之一。肖厝港区有:①客运码头泊位1个;②万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1个;③10万吨级油码头泊位1个;④5000吨级、3000吨级、1000吨级码头各1个 ①500吨级方舟浮码头泊位2个;②500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2个;③3000吨级件杂货码头泊位1个;④5000吨级客货码头泊位1个;⑤油码头3500吨级泊位1个;⑥粮食码头5000吨级泊位1个 ①20吨级件杂货码头(6号码头)泊位2个;②200吨级件杂货码头(8号码头)泊位3个;③500吨级件杂货码头(9号码头)泊位3个 进出泉州湾主要航标:祥芝角灯桩,位置24度46分18.8秒N/118度46分43.8秒E,形状构造红色方形混凝土桩,灯高11.7米,射程4海里。大乍尖峰灯桩,位置24度52分44秒N/118度58分53秒E,为方形混凝土桩身,灯高29米,射程7海里。崇武灯桩位于24度50分11.2秒N/118度55分57.8秒E,白色方形,砖砌,灯高36米,射程10海里。 北来船舶进入泉州湾引航锚地,须远离乌丘屿(北纬24度59分5秒,东经119度27分2秒),12海里以外,航至(北纬24度40分1秒,东经119度20分2秒)大殿灯塔,方位330度,距离24海里处,转向282度航行,然后驶入祥芝锚地;南来船舶至(北纬24度15分2秒,东经118度49分2秒)围头角灯塔,方位317度,距离21海里,转向357度航行,然后驶入祥芝锚地。进入祥芝锚地应注意:(1)以祥芝灯桩为中心,距离0.55海里为半径的范围内为危险礁区;(2)小坠岛后导标东南方距离约0.8海里处,有一浅点-东牛礁;(3)乌屿(赤鼎)正南方约1.55海里有一暗礁。以上三处须注意避开。崇武锚地西南方约1海里处有一暗礁(名为“北礁”),须注意避开。 从祥芝锚地至秀涂装卸锚地外港航道,航道长约8海里,一般水深5-20米,最小水深3.9米,最小宽度500米;秀涂至后渚长约3海里, 一般水深5-13米,最小水深4.0米,最小宽度350米。自崇武备用锚地至后渚航道长18海里,一般水深5-20米,最小水深3.9米,最小宽度为300米,吃水8米的船舶可乘潮进出内港航道,即晋江航道,泥沙淤浅较为严重,进出的船舶均须乘潮航行,吃水2米或2米以上的船舶须在高潮前后2小时内通过。锚地:全港锚地有3处。外轮引航、检疫锚地、主要设于祥芝锚地,但根据不同季节的风向,又设有崇武锚地。每年5月至8月西南风季节在祥芝锚地,水深8.5-13米,底质为泥沙。每年9月至次年4月东北风季节在崇武锚地,水深8.5-11米底质泥沙。装卸锚地及浮筒泊位,位于秀涂至后渚间,可同时停泊5000吨级船舶2艘;3000吨级船舶5艘。秀涂及石湖锚地抛设万吨级系船浮筒2个。七星礁待泊锚地可停泊万吨级船舶2艘。 泉州港务集团是泉州市港口行业龙头企业,福建省三大港务集团之一、交通大型企业、全省100大和纳税100强企业。集团公司已经通过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认证。企业承担着泉州市属国有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建设任务,经营范围涉及港口货物装卸,货物仓储,综合物流服务,国内外船务和货运代理,港口机械、汽车维修以及港口其他配套服务等广泛领域。泉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自1998年7月31日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改革、调整、效益”的工作主旋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形成了发展方向明确、投资力量集中、港口主业突出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坚持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产业,开创泉州口岸文明窗口,赢得了国内外广大市场用户的信赖和赞誉。集团公司下属有2个分公司(后渚分公司、崇武分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内港港务公司、沙格港务公司、造船工业公司),4个控股公司(港务集装箱公司、港口服务公司、新港拖轮公司、斯兰保税物流公司)、3个参股公司(太平洋集装箱码头公司、外轮理货公司、泉州港源物流公司);辖有后渚、内港、沙格(肖厝)、崇武等4个港区的500-70000吨级大中小泊位17个,其中,后渚、肖厝两个港区为国家一类口岸,内港、崇武为二类口岸,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配套设施的服务网络完善、功能齐全完备的现代化港口群体。   规划先导,科学集约充分发挥规划在港口发展中的先导先行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和“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浅水有条件要深用“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成片开发,持续开发“的建设要求,做深、做细和做优泉州港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全市适宜建港岸线与港后方陆域纵深资源的严格保护和科学集约利用。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立足增强港口发展的整体合力,统筹港口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港口布局、功能结构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港口发展服务软环境与基础设施硬环境相协调,港口企业经营策略与港口发展总体战略相协调;突出泉州港中心港区和湄洲湾南岸新港区的重要地位,优先安排项目及资金,吸引投资。市场运作,多元主体着眼于增强港口发展的内在活力,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市场化机制筹建港口建设资金,切实加大港口建设投入;以市场化机制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力促港口投资主题和经营方式多元化发展。强化功能,优化服务围绕提升港口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积极适应国际航运业船舶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深化港口与口岸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港口现代化管理水平,降低通关成本,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泉州港的主要港区

4. 泉州港为何从繁荣走向衰弱?

黄山归来不看山,泉州归来不看闽!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泉州是一座属于客人的城市

环城及在巷陌中遍植刺桐,因此别称刺桐城。

那些橘红色的骑楼已经泄漏了关于这个城市的过去。

穿行在古老的民居当中

不少楼房的红墙上都镶嵌着诸如“江夏衍派” “九牧传芳”之类的牌匾

这些似曾相识的地名,让我颇有几分困惑

今天的泉州城不少人祖上都是西晋永嘉之乱中南迁的中原人.

古书上曾有记载,“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

虽然千年以降,他们早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主人

但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从中原带来的某些生活习性,还有他们不变的姓氏。

而那些镌刻在红房子上的文字正是他们的郡望之所。 

老房子精雕细刻非常精美,虽然岁月轮回,但是那些细节依然动人。

这些房屋当年都是那些贵族和望族所有的,但很多也是数易其主了,

那些房子的主人已经不在是那些牌匾的主人了。

所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今天泉州古居的真实情境了。 

虽然那些牌匾已经失去了承载一段信史的作用,

但是每一个懂得南音的人,依然承担着这样一个身分认同的作用。

因为这种独具特色的乐曲正是源于当年南来的中原人的行囊,

是当年中原宫廷音乐和闽南音乐的一种衍生。

入夜时分,独自去逛夜市的时候,在泉州文化馆边上看到了唱南音的台子。

台上有人横弹琵琶,有人竖拿洞箫,曲调悠扬婉转,

在泉州并不很明亮的夜晚颇有几分缠绵的意味

但要一小壶茶,一个人闭上眼睛去感受,从那些咿咿呀呀当中也能够听出一些心潮彭湃来。 

具体旅游路线:

一、市区东街(步行街)- 海交馆 - 灵山圣墓 - 蔡襄祠 - 洛阳桥 - 惠安石雕 -崇武古城(民俗

风情、海滩)

二、九日山 - 清源山风景区 - 开元寺 - 清真寺 

三、泉州天后宫 - 石狮姑嫂塔 - 虎岫寺 - 石狮市区购物 - 石狮黄金海岸渡假区 

四、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 - 灵源寺 - 龙山寺 - 东石寨 - 金井“看金门”了望台 - 深沪海底古

森林遗迹 

五、市区 - 高尔夫球场 - 官桥蔡资深古民居 - 郑成功墓 - 安平桥 - 郑成功纪念馆 

六、市区 - 施琅将军陵园 - 河市俞大猷民俗村 - 马甲仙公山游览区 -仰恩水上乐园 

七、市区 - 安溪乌龙茶博物馆 - 茶园风光 - 茶叶加工、制作 - 安溪清水岩风景区 

八、市区 - 魁星岩 - 百丈岩 - 仙洞 - 普济寺 

九、市区 - 九仙山 - 德化陶瓷博物馆 - 屈斗宫古窑址 - 陶瓷一条街

十、市区 - 肖厝闽林始祖 - 天湖岩寺 - 沙格灵慈宫 - 福建炼油厂

5. 泉州海港的发展为什么会一落千丈?

看得出,你对泉州了解很多,所以会问这么专业的问题。

泉州港盛极一事,曾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但是在元代末期,出现了一个事件,

历上有说是:亦思巴奚战乱,使得泉州港大受打击。

后来的明,因有倭寇来侵,

再加上清代的禁海政策,

以及因为没有修缮,淤泥堆及,河床上升使得港口能力越来越差。

以上,大致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若要详细了解,

建议了解:

1。亦思巴奚战乱
2。明代倭寇
3。清 海禁(禁海)
4。周边港口发展
5。刺桐港清淤




有机会,再一起讨论泉州!

泉州海港的发展为什么会一落千丈?

6. 泉州这个城市曾经是中国第一大港的吗?


7. 福建港口的泉州港


福建港口的泉州港

8. 泉州港情况?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