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1至4全面复习资料

2024-05-08

1. 高中政治必修1至4全面复习资料

http://wenku.baidu.com/view/0f72c6630b1c59eef8c7b45a.html

高中政治必修1至4全面复习资料

2. 高一上政治复习资料

经济生活实际问题分析的基本思路
1.围绕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分析。
(1)资源稀缺与人的需求的不断发展是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要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因此,分析经济现象,思考经济问题,都必须着眼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入手。
(2)要树立资源意识。
要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土地、资金、生产资料之外,技术、信息(2003年文综试题就考了“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很多考生答不出这一要点)等都是资源。再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性的方面。文化也是重要资源,如: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淀优秀文化的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等等。
附:近年来以资源为主题的试题。
随着“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等概念的提出,今年资源问题仍然是热点。
2003年:气象经济。答案要点之一:气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04年第一套:“蓝色国土”,海洋资源。答案之一: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
04年第二套:能源、电力。问题: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资源配置的方式)
04年第三套:土地资源。答案要点之一:农村土地的多样化开发利用与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是威胁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实质是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05年北京卷:旅游资源。答案要点之一:“红色旅游”可以把老区的绿色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 
2.运用两种调节机制。
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或表现:一是实现供求平衡(就全国而言,要实现总量平衡);一是资源向优势生产者(企业和农户)集中。这就必须合理利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种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①培育市场主体,尊重其主体地位,使企业、农户能根据市场信息(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自主经营。
②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2)搞好国家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和衡。
①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合理运用经济杠杆(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
②法律手段: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熟悉、遵守、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
③行政手段:减少、用好行政审批。
(3)具体分析时,要根据试题要求,分清行为主体,分别进行回答,
如:企业(农户)应该怎么做,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等等。
①微观主体:生产者(企业、农户等)、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投资人、纳税人等。
②宏观主体:政府。
(4)市场经济的共性: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发挥三种动力。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三种发展动力。
(1)科技创新。——————详见专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宏观(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政策、法律、投入……)
微观(企业):采用先进科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消化、吸收等。
(2)深化改革。
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诸内容。
制度创新: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管理创新: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
(3)扩大开放   ------------注意:(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欧盟……)
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面向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
4.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农业结构……
(2)分配:分配激励机制、财政税收、特别是兼顾效率与公平……
(3)交换:市场体系建全、市场法规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等。
(4)消费:启动消费,扩大内需(重点)
例: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收属于分配问题,从其他三个环节与分配的关系角度分析:
1.从生产方面看:面向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05“一号文件”就是基于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强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从分配本身看,主要是要调整分配政策:
多予:增加对农业的财政安排,落实各项补贴。
少取:推进税费改革,减免税费。
3.从交换方面看: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放活粮食收购市场;整顿农资市场秩序。
5.全面分析构成市场经济的五个基本要素。
(1)市场主体
(2)市场客体
(3)市场构成
(4)市场法规
(5)政府宏观调控
6、几个规则和原则
(1)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 
   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④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3)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市场交易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 
(4)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点。 
(5)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高考常用线索
1、经济常识教材的主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在各环节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2、经济发展一条主线:结构调整(城乡、所有制、产品、产业、区域、技术、贸易、资金、分配……)(实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实现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前提)
4、坚持一个方针: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理论依据: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5、重视一个理念:科学发展观
新老教材对比
(1)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新教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教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好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3)统筹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新教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自然、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新教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6、坚持一个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根本目标)
7、把握有个关键:科技人才发展是关键
8、明确企业唯一目标:提高经济效益(重点:利用优质和结构调整来提高经济效益)
9、一个主要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0、坚持一个改革方向:股份制改革
11、遵循两个规律: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价值规律
12、强调两个手段:市场调节、宏观调控
13、两个统一:质量、速度、效益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14、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体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速度、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15、坚持三大原则:市场交易原则;效率与公平原则;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16、转变三个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17、宏观调控的三个手段:经济、法律、必要的行政手段。
18、完善四个制度: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19、宏观调控四个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0、掌握四个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21、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口与出口的关系
22、六个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区域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3、六大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银行的作用;储蓄的作用;对外贸易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财政的作用:(新教材)
新教材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果完全有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歼敌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致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3)税收的作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经济。
(4)银行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贷款、结算
商业银行的作用:①为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②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③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5)储蓄的作用:略。
(6)对外贸易的作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24、十大战略: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城镇化战略,走出去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和平崛起(政治生活)
25、全面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必须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知识点。
26、我国税收的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印花税、屠宰税)
2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8、社会公平(新教材)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既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4)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29、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处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法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理解知识要点]
1.明确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因为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2.把握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因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之所以要进行宏观调控,一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①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比如国防、消防、公安等这些公共消费;有些经济行为是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比如走私、枪支弹药等等。所以,如果一切经济活动都靠市场实现调节的话,必然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要使市场经济有序进行,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些会带来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全面把握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4.把握市场资源配置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区别:①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手段不同。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市场上价格、供求和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人们的经济活动,调节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国家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②二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不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在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是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联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资源配置体系。要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续地发展,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的,更有成效。
5、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市场形成价格
6、价格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生产:
生活
消费(整体影响、互为替代品影响、互补产品影响、高档耐用品影响、生活必需品影响)
7、影响消费的因素
生产决定消费
收入影响消费(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收入差距)
消费心理
突发事件
价格影响消费

3. 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资料

   (2)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动创造文明,创造了财富,促进人的发展,推动历史
高一政治知识点(1)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考点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四、公司经营与发展
1、企业。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②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9、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考点五: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2、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④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3、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考点六: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做法: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考点七: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的所有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等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储蓄存款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能获得利息。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4、储蓄存款的分类。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考点八: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考点三、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收入与支出
2、财政收入
3、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4、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6、①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②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③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④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7、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2)人民生活有保障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②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③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二、市场秩序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3、市场交易原则:
(1)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3)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考点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2)盲目性(3)滞后性。
考点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考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2、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运行的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6)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文化人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 (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卖方市场”。(即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卖者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高一政治必修一复习资料

4. 高一政治必修1复习资料总结(从头到尾)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考点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四、公司经营与发展
1、企业。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②在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会被兼并或面临破产。
9、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清算的经济现象。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考点五:劳动和就业
1、劳动和就业的重要性。(1)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光荣属于劳动者。
2、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④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3、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平等就业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人们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考点六: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做法: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要求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考点七: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合法的所有人民币或者外币储蓄机构,储蓄机构等具存折或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活动。
2、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3、人们储蓄存款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能获得利息。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蓄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率水平。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4、储蓄存款的分类。目前,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两大类。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的风险,以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考点八: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考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6、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二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坚持效率优先:
①含义: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总是追求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
②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因为分配是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但分配又仅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伞兵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
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国情决定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2、兼顾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①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率优先,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
②兼顾公平,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2)如何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带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考点三、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收入与支出
2、财政收入
3、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4、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6、①财政收支平衡与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存在节余;支大于收,出现赤字;收支相等。
②在国家财政预算和决算中,收入和支出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它表明国家筹集的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得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③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④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7、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2)人民生活有保障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②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③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二、市场秩序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2)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其中,市场准入规则规定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规则用于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交易规则主要是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规则中的核心。
3、市场交易原则:
(1)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
(3)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有了这个原则,市场主体从事各项交易活动便有章可循,买卖双方才不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从而使交易顺利进行。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考点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者能起作用,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惯用语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因为如果听任经营者自由经营这些产品,会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2、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2)盲目性(3)滞后性。
考点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
2、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及手段。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考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2、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运行的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②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6)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就能和谐发展,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为什么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2)既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又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怎么样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文化人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风险全球化、跨国公司全球化等。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生产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将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3)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国际风险。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3、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正确的态度应是: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4、(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
1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我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出口不仅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且可以享受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最惠国待遇,因此,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出口贸易,我国可以利用谈判来解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上的摩擦,维护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权益;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信息,了解国际贸易的规模、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国际贸易变化的新动向。
2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2)中国"入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5. 有详细的高一政治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吗?就是所有的知识点都罗列在纸上的那种。

高一《经济生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是判断一物品是否为商品的重要标准)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
②价值(是本质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概念、本质:★    (1)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可见货币本身就是商品,也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和之前出现过的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固定)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如一斤苹果5元钱)
               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要求: 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如花5元钱买了一斤苹果)
②要求:必须用现实的货币。③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这也是纸币虽没有价值,却能购买商品的原因;纸币仅是价值符号,本身无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2)纸币的优点: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又可避免铸币的磨损。
(3)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信用卡的含义和功能:★
(1)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也可以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帐。
 6、外汇和汇率:★(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不是所有的外币都是外汇)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只要是两种货币间,不一定非要与人民币之间)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二者成正比。
 10、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2)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11、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而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的(可以率先降价进行竞争),处于有利地位。
(2)这就是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1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在货币产生前,它由交换表现;在货币产生后,由价格表现。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它并不存在于每次具体的交换中,而是从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来看。
13、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他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他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如:大米涨价了也得买,金价涨了以后再买)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如:电磁炉与煤气灶)。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如:汽车与汽油)。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14、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1)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两个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①当前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②预期收入会影响消费;③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3)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反之则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15、消费的类型:★ (1)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6、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1)消费结构的含义: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3)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4)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食品消费支出减少  ╳  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减少  √
 17、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人们消费行为主要受四种消费心理影响,具体如下:
①   从众心理:如追星现象、利用名人作广告都与这一心理有关。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  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这种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过分的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③  攀比心理: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或人有我也的攀比心理。   ④  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性消费。
 18、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所谓适度消费,包含不滞后消费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①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②绿色消费体现、要求,即5R[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选购;C、重复利用、多次利用;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①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看体现。
②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具体表现有: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1)公有制经济的内容: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在两方面:①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4、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①个体经济②私营经济③外资经济。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A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B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注:(2)和(3)往往要结合起来答。
 6、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7、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8、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注:此外还要……
9、劳动的意义和就业的作用:★
(1)劳动的重要性。①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2)就业的作用。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④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
1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①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1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问:劳动者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②   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   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取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13、储蓄存款的种类:★(1)我国目前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2)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
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3)银行储蓄比较安全,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在提前支取而损失稍息的风险。
 14、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1)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商业银行的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有中国工商业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
(3)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类:其一,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其二,贷款业务。它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其三,结算业务。
 15、股票的特点:★
股票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同在的投资方式,其流通性也强。
 16、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
(1)债券的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①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由于国债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而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②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债券与企业债券相比,违约风险较小。与此对应,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③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券。由于企业主要以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与此相对应,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17、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种类: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3)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18、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1)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2)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3)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4)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5)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补偿,是种化解风险的投资方式。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资本、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等)
(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
 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直接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决定的。
(3)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2)公平的社会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它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5、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再分配,缩小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保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经济平衡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在经济增长滞缓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抵制总需求。
 6、财政收入的来源:★  (1)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雉进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7、财政支出的种类:★  (1)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经济建设支出(占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8、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9、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0、税收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三者的关系: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一、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 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第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注:经国家(税务部门)批准实施的税率调整不仅不违背税收的固定性,反而正是固定性的表现。
 1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
①由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欺骗、隐瞒方式少交、漏交),欠税(不按时缴,拖欠不交),骗税(骗取国家的税收优惠,如出口退税或税收减免),抗税(暴力拒交)
(3)公民必须增强纳税人意识
①既要依法自觉纳税。(依法纳税的义务意识)
②要监督税款征收和使用。(依法监督的权利意识)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价值规律或者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3)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张落反映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制定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
②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甚至是不正当利益而不惜……)、盲目性(见到有利可图或无利可图时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时间差)等固有的弊端。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
(1)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①经济手段: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如:通过价格调节、税率调节、利率调节)
②  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4)资源配置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宏观调控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有详细的高一政治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吗?就是所有的知识点都罗列在纸上的那种。

6. 求高一政治和历史人教版的复习资料,要详细的,全面得,最好不要像提纲那样列个问题然后让自己去找答案

高一政治(上)期末重点知识复习纲要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识记 
1、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原因在于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B、流通手段(必须是事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C、贮藏手段(必须是事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即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金银首饰不能充当);D、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E、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现在,美圆或欧圆也具备世界货币的某些职能) 
(注)对于流通手段,货币的让渡与商品的让渡是同时进行的,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对于支付手段,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不同时的,可先支付货币或后支付货币。 
二、理解 
1、商品的含义: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产品和物品不一定都有使用价值,也不一定有价值。 
(2)联系: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商品,劳动产品是物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劳动产品。 
★3、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注)A、价值是商品的共有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B、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D、商品的价值不是自我表现的,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2)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不能比较) 
★(3)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的基础;价值也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 
B、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必须让渡价值。 
★4、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由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如2双鞋/一小时;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如2小时/一匹布 
(2)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补充)不管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使用价值)就越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6、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1)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叫价格; 
★(注)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同时价格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4)通货膨胀:A、货币(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纸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B、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地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价值规律和利用价值规律而不能违背价值规律。 
★★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图示:A、物价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供不应求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B、 供不应求﹍价格 供过于求﹍ 价格 
★★(注)等价交换原则的贯彻:A、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以后,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实际上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供求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如上图所示)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因为:第一,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心的,而不是脱离价值无限地上升或下降,表明价格由价值决定。第二,价格波动的原因是供求关系与价格相互制约。第三,虽然在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一致。(如上图所示) 
★★9、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实际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三点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运用与分析 
1、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是财富的象征和代表)。 
(2)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性。但是,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崇拜货币发展到了狂热的地步。 
(3)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经济活动需要货币,因此不能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但是我们不能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金钱万能”观点是错误的。对待货币正确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要自觉地抵制资本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2、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理解: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生产的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些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并不改变,但产品的总量增加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必然增加,在交换中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识记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从地位讲: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从内涵讲: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经济。 
(3)从外延讲: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注)(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 
(2)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既适应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它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注)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存在雇佣劳动。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4、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范围),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前提),社会以劳动为尺度(衡量标准),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结果),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 
5、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1)市场分为广义的市场和狭义的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又叫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注)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6、几种主要的市场(1)从交换的范围而言,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2)从交换的内容而言,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7、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1)主要手段: 
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计划)。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注)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区别:A、经济手段是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而行政手段是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B、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二、理解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1)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这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 
(3)结论,不仅公有制经济要发展,而且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其次,这是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1)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固有的一般特征,是通过市场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的体现。 
(2)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勇于参与竞争的意识,时刻准备迎接各种挑战。此外,由于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竞争必须同协作很好得结合起来,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3)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保证自己的经济行为符合法律的规范,维护他人参与平等竞争的权利,又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1)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如国防、公安等;有些经济行为是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如走私、枪支弹药等)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使“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四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注)①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 
②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第一,“先富”政策,就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承认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同时富裕又不现实,只有先富才能带动共富。第二,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分析与运用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事例:京九铁路、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2)市场经济的定义、特征和优越性((略)。(3)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实行国家的宏观调控(略)。 
★(4)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为: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社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得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②在我国,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因而有雄厚的实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③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更好、更有成效。 
④总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的更好、更有成效。

7.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复习提纲?

我只摘了一点~~其他的你再看看我给的网址吧~~好好考吧~~~ 


高一政治下册复习提纲7.8 




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第八课 




当代 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知识点 

题型 


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它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了统治地位后形成的。 

选择 


二战后,世界市场新特点:(1)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2)商品结构复杂化。 


(3)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5)市场竞争激烈化。 

选择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标准:如果100单位外币可兑换成更多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外汇储备:作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构成: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券、股票等) 

选择 


不等价交换:产生原因:交易一方凭借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人为地抬高某些商品的价格,压低另一些商品的价格。 


方式:剪刀差(P101-P102漫画) 


实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 

简答 


论述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时间:1995.1.1,别称:“经济联合国” 


性质: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目标: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作用:(1)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2)规定了国际贸易中各项基本原则。(最重要--非歧视原则)(3)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 

简答 


论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性质:协调国际货币关系。 


目的: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世界银行:性质: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货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 


目的: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 


作用:(1)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2)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选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面向世界? 


(1)它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2)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简答 


论述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1)生产的国际化。(2)市场的国际化。(3)资金的国际化。(4)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5)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选择 


简答 


对外贸易主要形式:(1)国际商品贸易—国际贸易传统形式,占主导地位形式。(2)国际劳务贸易。(3)国际技术贸易—有偿的技术转让活动。 

选择 


对外贸易构成: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 


三概念:(1)贸易顺差(出超)---出口>进口;(2)贸易逆差(入超):进口>出口 


(3)贸易平衡:进口=出口。 


进出口关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出口是基础,进口是重要方面。(P114) 


如何发展对外贸易? 


(1)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因为是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2)要适当增加进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往往还能带动出口。 

选择 


辨析 


关税:(GNP115) 


征收机关:国家海关当局。 


征税对象: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 


作用:(1)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2)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 

选择 


论述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1)对等贸易(目前国际普遍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 


(2) 展卖:广交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 


(3)加工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 三来 


(4)补偿贸易: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交的形式。如石油换食品。 一补 

选择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 


(1)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4)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简答 


论述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原则?原因:①只有这样,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独立,进而保障政治独立;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①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②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平等互利 


体现:平等互利既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也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平等互利要体现贸易双方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不允许有损害一方主权的要求;同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符合对等原则,不允许不等价交换的发生。 

选择 


简答 


论述 


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更不应对立。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时,更要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工业的正常发展。 

简答 


选择 

http://pippalxh.bloghome.cn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此概念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 
2、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两种基本职能: 
A 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B 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8、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9、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是国家规定的货币符号,如果滥发纸币,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0、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11、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特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A分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共同点:不准流通转让。 
12、外汇 
(1)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13、人民币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考点:1、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2、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今年我国上调人民币币值,如何看待?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等,但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1)供不应求——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滞销——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3、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4、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个人企业要想更多赢利应该怎么做? 
赚钱:个别劳动时间短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赔钱:个别劳动时间长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 
(1)加强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2)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根本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 
6、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 
A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上下波动示意图:(如右图) 
7、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一般来讲: 
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 
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A调节生产。(图形略)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如:火车——飞机 空调—风扇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 汽车—汽油 
考点:企业生产者怎样在价格战中获胜?怎样使你的商品在市场中有竞争力?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1)收入是消费是前提和基础。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比较快;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活学活用:请说出几种促销手段 
提示: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带来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 
2、分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过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较高的人,在可支配收入减少的情况下,短期内仍然会力图保持已经达到的较高的消费水平,而不会立即削减消费支出。 
3、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服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三种。 
(3)按照消费目的不同分为生产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4、食品支出、发展资料支出、享受性资料支出哪一项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占比重越小,证明该家庭消费水平越高? 
答: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相关材料分析题型: 
济南市统计局发布信息:私家车和商品房成为省城居民2004年增势最强的主要消费品。到现在,全市私家汽车总量已达11.2万辆,按济南城乡居民统算,每百户居民拥有量已达6.5辆。而个人住房购买量也比上年增长了55.8%。 
运用相关知识,回答材料体现的经济知识。 
分析:材料表明汽车和住房消费已成为市民除食品消费外的最大的消费类别,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越小,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所以由材料可知济南的社会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 
5、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受外部因素影响(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心理引发的消费: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6、如何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其核心是可持续性发展。)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考点:结合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际,思考在消费中我们如何做到节约?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消费的实现是生产行为的完成标志 
B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C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我国现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2)意义: 
①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 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3、改革是强国之路 
① 内容:A 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B 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 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 误区:把改革误认为要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组成部分:公有制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A 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 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A 含义: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的经济。 
B 地位: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 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B(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非公有制经济 
(1)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2)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3)外资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7、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存在的意义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本原因) 
实践证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课 企业与经济制度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是什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哪种企业起主导作用?企业、国有企业。) 
2、企业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股东不得少于两人) 
(3)两种法定公司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相同点: 
“有限”: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有限清偿责任。 
“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拥有股份的人叫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 
不同点:课本P41表格 
(4)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3、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良好形象。 
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只有两条路: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 
4、人类生产出是任何财富,都是劳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劳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 
5、就业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7、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2)树立竞争择业观 
(3)树立职业平等观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A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 休息、休假的权利; 
D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F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2)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为义务为前提的。 
(3)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4)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主要机构包括: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利息收入的20%要作为税收上缴国家。 
3、存款储蓄分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定期储蓄包括: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等具体形式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含义:商业银行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办理结算三种 
A 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按照贷款用途,可划分为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者贷款。 
银行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而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B 其他还有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5、股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 
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特点:高收益高风险 
6、债券: 
含义: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组成: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种类: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又称企业债券) 
三种债券依次流通性渐弱、利率渐高、风险渐大。 
7、保险: 
(1)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2)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3)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必要性) 
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A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参与。 
B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C(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a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b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5、效率: 
(1)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A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发展; 
B 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在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由我国的根本任务的国情决定的。 
A 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B 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6、兼顾公平 
(1)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P70对观点一的辩析) 
(3)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即对立统一)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8、如何做到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A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又要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C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 
国家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复习提纲?

8. 高一期末复习政治所以知识点

高一《经济生活》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什么是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4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P5
2、货币的含义?P5货币本质是什么?P5它的基本职能和其他职能分别是什么?P5-7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分别需要什么样的货币来充当?P6
3、什么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公式是什么?什么是价格?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如何?P6
4、纸币的含义,纸币的发行量如何规定?P7-8
5、人们通常使用的两种结算方式是什么?P8~9常用的信用工具是什么?P9
6、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P9支票主要种类有哪些?P10
7、外汇和汇率的含义?如何判断汇率升高或跌落?人民币升、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P10
8、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和意义分别是什么?P10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  影响价格的因素(决定因素(价值)、直接因素(供求)及其他因素)?P11~14
2、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P1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P13-14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P14
4、价格变动对生活有何影响?P15(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与需求量成反比。不同商品(生活必需品、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既定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替代品、互补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5、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有何影响?P16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根本因素:经济水平、直接因素:收入水平(当前收入、预期收入、收入差距)和其他因素:物价等)和主观因素(消费心理和消费观)?P17~18
2、消费类型的主要分类(按交易方式、消费对象、消费目的分)?P18-19
3、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的含义?P19 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影响?P19
4、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哪几种消费心理的影响?P20-21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P21-22
[综合探究]如何看待金钱(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如何获取和使用金钱(取之有道,用之有度)?P25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P28--29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的4个环节及其关系?P29
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P30
(1)理论依据: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现实依据: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根本任务。
(3)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P30-31
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P31为什么坚持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P35
6、我国公有制经济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P31我国公有制经济内容包括什么?P31其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股份制)?意义?P32[来源:学&科&网]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33
8、国有经济的地位P31、作用及主要体现P33?
9、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扩大劳动者就业,增加人民收入和国家财政税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分别是什么?P33--35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地位?P36公司的含义、法定形式和组织机构?P36~38
2、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对比?P37--38
3、公司制的地位?P36公司制的优点?P39
4、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39--40
5、企业的兼并、破产及其意义?P40~41
6、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视就业(意义+形势)?P42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从党和政府、劳动者个人两个角度进行阐述)?P42--43
7、劳动者享受哪些权利?P44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P44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国家和劳动者两个角度阐述)P44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1、我国的主要储蓄机构是什么?P45存款利息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P45
2、储蓄存款的基本类型及特点?P46
3、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目标、地位和主要业务、其他业务?P46--47
4、股东的权利?P48股票的含义、特点?P48其收益包括哪两个部分?P49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 P49发展股票市场的意义?P49
5、债券的含义、种类及比较?P49-50
6、商业保险的种类?订立保险合同应遵循什么原则?P51
7、居民的投资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遵循的原则)?P45--5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现阶段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P58为什么?P58我国存在哪些分配方式?P58--60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P58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P59
3、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哪些具体形式?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P60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表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P60在分配方面如何实现社会公平?P61—62
5、什么是效率?P6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6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62--63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1、什么是财政?什么是国家预算?什么是国家决算?P64
2、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P65
3、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有哪些?P67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P66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66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吗?为什么?P67
4、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什么是财政赤字?最理想财政状态?P68
5、税收的本质是什么?P68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P69
6、我国按征税对象划分,存在哪些税种?P69增值税的征税对象、特点以及作用分别是什么?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特点、计算方法以及作用分别是什么?P70
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在纳税问题上具有的权利?P72
8、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违反税法的现象?如何区分?P71--72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P79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是哪两种?P79
2、什么是市场经济?P79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配置中起什么样的作用?P79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P79市场调节的本质是什么?P79
3、市场调节的优点?P79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及其后果?P81
4、为什么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P79—80
5、市场规则的形式?P79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P79诚信的重要性和失信的危害?P80
6、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P8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P82--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P83
7、为什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P83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三大手段及其关系?P84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特点?P85~86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P86~87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GDP的增加的后果)?P8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P87~88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P88--90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P89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P89统筹区域发展的措施?P90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实现载体、实质分别是什么?P91--94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费影响)?P94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P94
3、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P95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贸活动的意义?P96
5、对外开放的原因?P9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P96对外开放的意义? P96
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是什么?P96新形势下如何“引进来”?P97“走出去”的形式?P98如何“走出去”?P98
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P98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P98
8、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施一个战略,坚持一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