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运用自己的金融理论分析原因,预测效果,写一篇2000字左右

2024-05-15

1. 就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运用自己的金融理论分析原因,预测效果,写一篇2000字左右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4.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4.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5.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6.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2.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3.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21世纪初期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一种建议认为,考虑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的协调衔接,近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有以下八个方面:   
1.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反周期”宏观调控方针。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中国经济运行基于“自然节律”的周期波动趋于明显,因此财政政策作为市场经济下“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势必要更加自觉和坚定不移地在目前所处的经济运行低谷阶段,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作扩张性的“反周期”调控操作。只要经济景气还未回升到(并相对稳定到)接近中位的水准,市场预期还未普遍由看淡转为看旺,扩张政策调节的取向就不能改变,并要审时度势保持调控措施必要的力度,掌握好各方面具体措施的优化组合。   
压力。2.酌情对积极的扩张财政政策在实施重点和操作方面作出微调。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通盘考虑,近期的投资重点,应向兴办基本农田水利、防治环境污染、建设一般民用住宅等方面适当调整并更为收拢。同时,针对现实问题,加大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严防挪用,加快资金到位速度,并努力改进工程设计,提高施工质量,以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财政职能应在退出“越位”和填补“缺位”两个方向上作出积极调整和探索。随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调整,财政应在一般竞争性的生产建设领域“淡出”,其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需要更加强调和重视,摆到更靠前的序位上。   
4.“费改税”渐入快车道。以“清费规税”为重点的政府财力整合,代表了现阶段财政政策的一个必然导向。这也意味着对政府行为的规范约束和对“既得利益”的调整,将随之进入更深入、更具体的阶段。   
5.改革的深化将引出进一步的机制磨合过程。财政政策是服务于发展和改革的,目前既需要作出不同寻常的短期调节,又需要掌握中长期的总体机制转换、协调与配套。财政体系自身走出困境的“振兴”,也有待经济发展、市场成熟过程中财力状况的改善和政府财力运作的规范化。   
6.新调控方式与手段的探索将成为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财政政策需进入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轨道,因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可行的间接调控新方式。1998年在以财政贴息支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已经破题,而今后经济生活中的客观需要将推动这种探索向更宽广的政策性投融资领域扩展。   
7.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现实生活正在呼唤财政收支管理的进一步严密化和与市场经济国际惯例的接轨。从财政政策指导上看,今后必将强化对收入、支出、转移支付的各个环节与相关领域的管理,使之严密和规范。   
8.进一步推进统一市场和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既定方向和动态过程。随相关措施的贯彻落实,我国统一市场的规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也将进一步走向成熟。   
第二种建议认为,在我们看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积极效应的同时,还要对其下一步发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   
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适度,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研究。这是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中长期看,我们必须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要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内的物价走势、国债资金使用效果及还本付息等进行密切监测,早作应对。俄罗斯等国因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过大而引发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教训,我们要很好研究,以兴利除弊,未雨绸缪。   
2.要把激活消费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而不宜简单地再靠政府投资推动。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的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今后要逐步把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转到引导刺激消费上来,要修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限制消费的税费等政策,制定鼓励和引导消费的税费政策。有计划地把工作重点放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和引导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进而带动民间投资上。   
3.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措施的协调与配合。因此必须发挥政策要素的组合效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主要手段,首先必须相协调、相配合,要继续适度加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消费信贷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以充分发挥两个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效力。   
4.要研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要特别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更多地采取通过财政贴息和为高新技术贷款提供担保等间接手段,用较小的投入去启动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且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合力,但地方财政必须做到收支平衡。   
第三种建议认为,对“十五”财政的测算,要按照坏、中、好的经济大环境做三个方案。具体测算如下:   
方案一:整个“十五”时期仍未走出经济低谷,需最大限度运用财政扩张政策。   
方案二:“十五”中期走出经济低谷,需维持现行财政规模的扩张过渡政策。   
方案三:2001年经济走出低谷,恢复适度从紧财政政策。   
方案一、方案二各年的赤字绝对额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方案三各年与“九五”末期2000年持平。从赤字率(赤字占GDP 的比重)看,方案一各年比“九五”末期2000年增加,方案二各年与“九五”末期2000年持平,方案三各年比“九五”末期2000年减少。从支出与收入年均增长比较看,方案一支出高于收入1个百分点,方案二收、 支增长同步,方案三支出低于收入1个百分点。   
   三个方案测算的结果说明,无论最大限度运用财政扩张政策方案,还是维持现行财政规模的扩张过渡政策方案,还是恢复适度从紧财政政策方案,“十五”期间财政赤字绝对量都不可能比“九五”时期减少。因为我国支出刚性的特点所造成的财政政策缺乏弹性的问题,始终还未在机制上解决。按最乐观的方案三所展现的情况,“十五”期间要实现每年保持2000年赤字绝对额不变的水平,财政支出年均增幅必须低于财政收入年均增幅1个百分点。那么,要实现2000 年赤字绝对额减少的目标,起码要低于1个以上的百分点才行。在经济逐步回升的初期, 要求财政大幅度缩减开支,很不实际。   
为此,建议选择赤字率的相对标准,作为“十五”期间的财政状况的调控指标,将之控制在GDP3%(含债务利息口径)之内,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机采取提高、维持不变或者缩小。

就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运用自己的金融理论分析原因,预测效果,写一篇2000字左右

2. 运用货币理论对我国当前的财政金融政策进行分析,800字。

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近期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调节货币供应量,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是,凡出现通货紧缩,大都是在财政和货币方面同时实行松的政策,以促使经济回升。但在中国,“双松”政策往往引发诸多经济问题。采取“松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政策就成为较佳选择。但是究竟两者如何搭配才能奏效?尚有待研究和探索。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二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

  1.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财政分配一般是无偿的。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信贷政策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国民收入的分配,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形成。

  2.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就社会消费需求而言,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政策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供应资金,而流动资金投资一般由银行供应资金。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政策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货币政策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二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货币信贷。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不仅如此,银行自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必然会发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调控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及其效果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总需求扩大。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有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

  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如何有效贯彻、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从以上几种政策组合可以看到,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有利于实现加速我国经济增长及维持温和的通货膨胀率的政策目标。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但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十分艰巨。为保持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要研究如何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近、中期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理由是,1.我国四年来的国债发行总规模是5004·05亿,实际的项目是6000多个。这6000多个项目的总投资约需要24000多亿,已经投入了15000亿。如果把这些项目都停了,不都变成半拉子工程了吗?搞建设项目正所谓“金上马银下马”,上马得花钱,下马也得花钱。因此,不能稍微有点转变,就马上调整政策。2.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瓶颈” 约束不仅与以前出现的历次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失衡有关,而且将对当前及今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3.支持各项重大改革的实施,需要相应增加财政支出。

  (二)坚决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认为,主要抓以下几方面:

  1.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是及时调节货币供应量,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的合理需求。目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存贷利率水平,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应保持稳定。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对运用国债项目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给予贷款支持;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支持;继续增加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贷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为改变企业过分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要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

  2.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积极培育票据市场,使之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稳步推进利率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3.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增加其资本金,提高透明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把由中央银行推荐上市,改为商业银行申请上市,中央银行提供金融监管信息。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现代银行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4.继续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对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亏、资本充足率、内控制度的真实性进行全面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5.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外汇管理,打击逃骗汇行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完善人民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本币与外币、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严格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切实加强资本项目的管制,为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进程创造条件。(

3. 货币金融学分析题:联系中国实际分析当前中国采取了怎样的货币政策 相应采取了哪些政策工具?如何评价 谢谢

从“适度宽松”到“稳健”,2011年的货币政策定调要做“减法”。近日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勾画了“减法”的路线图。这不是政策信号弹的释放,而是货币政策方向的既定。唯一值得探讨的是,这个“减法”路线图预留的弹性空间有多大。现实悬念则是,未来“减法”的步调节奏,能否灵活地匹配迎合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央行提出今年的四项工作任务,即稳物价,促转变,防风险,推改革。稳物价赫然位列首位,毫无悬念与此前各方预期一致。会议提出,稳物价是央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央行要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央行会议还提出,要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对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官方人士此前已进行过多次的吹风,暗示了未来“减法”的步调与节奏。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曾明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比较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既能在经济偏热时适当紧缩,也能在经济偏冷时适当放松。不过她同时强调说,“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2011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回归常态,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在去年底二次加息,表明至少在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事实上已进入稳健偏紧阶段。由于上半年的通胀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上半年政策出台的密度可能更大。下一步,货币政策不排除利率、准备金率、汇率“三率齐动”。下半年,如果通胀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货币政策则可能相机放松。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很可能采取“小步快跑”式的加息策略,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预计2011年将有3次以上的加息。 
 经济学家华生也认为,现在确实进入了加息周期,央行将用加息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组合拳的方式来达到预期效果。他表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利率市场化,而现在的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央行会采用小步微调的方式提高利率直到与市场利率相符。因此,今年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再次加息。 
      另一方面,“减法”路线图预留的弹性空间有多大呢?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央行未对外公布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也未对信贷规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会议提出,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有报道称,央行今年将不设具体的信贷增长目标,而是将依据经济增长情况和通胀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不过,由于今年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意味着以M2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 
 二是与以往相比,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组合将更富有弹性,从而使得“减法”的步调与节奏将更富有灵活性。央行表示,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有业内人士就此认为,年内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顺序将是公开市场操作、差别准备金率;而常规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及汇率的使用频率也将有所加大。 
 三是宏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以及金融行业自身的多线改革,亦为货币政策“减法”路线图预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 
央行提出,2011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法律法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此外,央行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稳步扩大对外开放。会议还提出,将继续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 
 种种迹象显示,在央行拟推进的多项改革计划表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温度最高。“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行长周小川则在公开场合全盘托出了他的构想,使得业界对于改革的预期陡然升温。

货币金融学分析题:联系中国实际分析当前中国采取了怎样的货币政策 相应采取了哪些政策工具?如何评价 谢谢

4. 金融学论述题:1、论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最终目标:
(1)稳定物价:通过实施货币政策,使物价水平保持稳定,防止通胀和通缩。
(2)充分就业: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减少非自愿失业。
(3)经济增长: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保持略有顺差或略有逆茶状态。
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
(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有矛盾。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此消彼长。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矛盾,经济增长高时,通货膨胀往往也较高。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常常有矛盾。

5. 试用所学理论分析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及效果。

给你提供个路径吧,希望你自己做出来
1 货币政策工具不外乎两个 (存准率和利率)你分析下09年来这两个变化做个图表
2 研究下这两个工具使用的频率和节奏力度,比如哪段时间集中使用什么,类似于连续上调和下调等
3 效果一是看GDP,意识看CPI,
4 分析的时候一要看当下的效果,而要考虑长远。比如09年我们为了防止金融危机造成的大萧条,实行4万亿刺激政策,短期稳住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后患无穷,再比如我们去年连续上调存准,虽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PI,但是也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和影子银行系统的扩张。
希望你自己能学到点什么
有问题可以消息哈,你这个问题其实我是可以马上解答的,但真是希望你自己学习到方法。

试用所学理论分析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及效果。

6. 请分两点分别阐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1000-1500字)

  在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之前,我们先分析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商品量和汇率之间的关系。

  当本国汇率(P)和外国的价格水平(PH)不变时,本国货币的价格水平贬值(E上升),使本国商品相对外国商品更加便宜,出口的增加,导致国内需求(D)增加,产出(Y)也随之增加。

  如果汇率贬值,从e0提高到e1,则需求增加,要使商品市场保持均衡,产出(Y)也必须增加,GNP也从Y0增加到Y1。汇率升值,则产生相反的结果。

  再来看国外价格水平(PH)的变化。如果PH提高,国内商品相对便宜,刺激了出口,有助于提高国内的GNP水平。反之,如果国内价格水平(P)上升,国内商品价格相对较贵,对出口不利,需求便会下降,经济可能衰退。由此可知,在国外价格水平(PH)上升、国内价格水平(P)下跌和本国货币贬值时,即使汇率不变,也会刺激GNP的增加。

  现在,我们来分析资产市场的均衡。资产市场的均衡由两个条件所组成:

  (1)外汇市场的均衡:R=RH-(EeAE)/E,即利率平价条件

  (2)货币市场的均衡:Ms/P=L(R,Y),即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

  当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资产市场就达到了均衡。有了这种均衡,我们就可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了。

  1.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主要形式是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量。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利率也随之变化。就货币政策而言,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主要的。虽然人们主要根据利率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但在分析过程中,利率只是一个中间变量。这说明,货币供给的增加会造成货币的贬值。

  为什么会造成货币的贬值?原因在于利率。在GNP和价格水平(P)不变,即对货币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会引起利率下降。从利率平价定理可知,利率下降的结果是本国货币相对外币贬值。反之,如果货币供给减少,汇率便会升值。

  2.财政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主要形式是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水平。税收的改变,可以纳入政府支出的变化中一起分析。

  当政府支出增加时,货币会升值,也是因为利率。政府支出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地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又有所增加,可引起利率上升,也就是汇率的升值。

  比较一下,虽然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刺激经济,增加产出。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本国货币却有不同的作用:货币扩张使货币贬值,而财政扩张使货币升值。

7. 求一篇关于金融学的论文,论题是: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稳定物价是指将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区间内,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充分就业是指将失业率降到一个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始终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中,一个时期比另一个时期更好一些,不出现大起大落,不出现衰退。
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更多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各目标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当失业过多时货币政策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需要扩张信用和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由于需求的大幅增加,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升。反之,如果货币政策要实现物价稳定,又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减少。所以,中央银行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某一适当的组合点。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在开放型的社会经济中,国际收支状况与国内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顺差时,货币供应量呈增加趋势;逆差时,货币供应量将减少。因此,中央银行必须尽可能地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上述各种目标往往不能同时兼顾。最明显的是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如何在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中作出适当的选择,是各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


这些事要点,语言再自己组织一下吧

求一篇关于金融学的论文,论题是: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关系

8. 1. 题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