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方面?

2024-05-15

1.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方面?

一、课堂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一是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能正确答出为宜。若问题难度较大,可先安排学生讨论,然后再要求作答。切忌设计那些不经思考便能回答的无效问题。问题题意应该明确、具体,且范围不能过大,用词要准确,以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和疑惑。二是充分估计学生:对每一个问题要估计出哪些学生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经过提示、帮助才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回答确有困难,会出现怎样的错误答案,并应做好相应对策。三是正确诱导学生:在学生作答时,教师要集中注意力,敏锐地捕捉学生不确切的表述,并给予及时纠正。对答案错误和思维方法的欠缺,要通过诱导的方式给予启发,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答案。四是恰当选择对象: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颜观色,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特别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五是面向全体学生: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提问应尽量涉及全班所有学生。应让大部分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避免老是由相同的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注意以各种方式提问,以适合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教师不能因学生成绩的差异而忽视部分学生,也不能因个人习惯而无意识遗忘成绩较差的学生。六是提问应具有探究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如“为什么”、“能举个例子加以解释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等等。以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思维的过程和答案同样重要。七是提问反馈的及时性: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引导。八是要端正提问态度:切忌利用提问惩罚学生、讥讽学生 二、教学提问艺术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 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 (二) 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要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 (三) 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四) 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使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学记》中指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不善问者反之。"不仅要善问,还要善待问。善待问者,"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可见,不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答问题,既要认真仔细,又要随机应变。最后还要做好小结,给提出的问题以明确的结论。为此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形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五) 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的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的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形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六) 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指出希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的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七) 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往往爱提问少数"尖子"学生,而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来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因此,教师在提问个别同学时,也应该注意让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经验的教师常这样说:"现在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就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使回答的、旁听的都积极动脑。 (八) 因材施问,注意针对性 课堂提问时要考虑提问内容的难易,事先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不同的年级、专业要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鉴于彼此间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差异,所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提问难度过大,学生思维基础跟不上,认为反正动脑不动脑都答不出,就不愿动脑;反之,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提问,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提问的难易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还是能够办到的。 三、课堂提问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 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 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一般地说,问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 (二) 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问、疏问或追问。 (三) 掌握分寸,问在难易适中处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难易适中,不能过难,只面向少数尖子生;也不能过易,连差生不动脑筋都能回答。要从大多数考虑,使大部分学生想一想都能回答得出。 (四) 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 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等生,二、三种针对中等生,四、五种主要用来提问优等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新获。另外,提出问题后选择答问对象时也应注意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一般地说,平时举手少者先,多次举手而一次未得者先,欲举不举者,为激励其发言,先。当然这几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要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 最后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提问选择不同的提问用语,以使提问规范化,利于思考和回答。例如,知识水平的提问要用"说出"、"什么是"、"是什么"等,理解水平的提问要用"用你自己的话来叙述"、"请说明"等,运用水平的提问要用"举例说明"、"运用…做…"等,分析水平的提问要用"请分析"、"请证明"、"为什么"等,综合水平的提问要用"请总结一下"、"综合说明"等。提问不能模棱两可,让人不得要领,无法回答。 四、提问的方法要灵活 恰当地选用提问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作用。教师一要掌握问的时机,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掌握问的艺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较常用的提问的方法有: (一)开门见山法。新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都处于较松弛的状态,教师应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来。教师直截了当的提问在于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调动学生温故知新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发动机工作原理" 一节时,提问发动机由哪几大部分构成?各部分的安装关系如何,在工作过程中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通过提问,教师能快速了解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程度,以便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很自然地进入所讲内容的角色。 (二)曲问法。例如:我想了解学生在实习当中是否掌握缸盖拆装这一实际操作技能,就设问:缸盖拆装时,螺栓的拧紧没什么次序上的要求,由于螺栓数量较多,可根据自己的方便,随意设定拧紧顺序。故意让学生听到非彼即此的语气,让他们在旁敲侧击中开拓思路,激发兴趣。这样,有助于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 (三)层次剖析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发问,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我在讲授"气门间隙的调整"时,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并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首先问什么是气门间隙,为什么要有气门间隙,气门间隙过大或过小会有什么后果,气门间隙的正常值应为多少?这样提问把气门间隙调整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层层理清,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思维灵活,双基落实,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综合分析法。围绕同一性质或类别标准提问,让学生将相关、相似、相类的概念进行清理罗列,达到表现全貌的目的。例如在讲完"发动机工作原理"一节,进行复习检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设置问题:从基本结构、所用燃料、混合气形成、着火方式、工作循环等几个方面总结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运用启发式提问,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五)对比区别法。即将相类似构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例如我在讲授"润滑系主要部件"一节时,设置了"前面我们学习了燃料供给系中的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机油粗滤器与汽油滤清器有什么不同之处吗?"这样一问就使学生在对比中弄清楚了机油粗滤器与汽油滤清器在原理和结构上的异同,达到教学的目标。 (六)特问法。由于教学对象是技校学生,有的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常出现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特问方式,如果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较多,可先提出问题,接着点名回答,如果一个同学没能说出正确答案或所说答案不完整,可接着提问其他同学,以作更正和补充。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是个别同学,可先提名,再发问。通过特问可有效进行课堂调控,充分发挥同学的参与作用。 (七)设问法。这也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法。教师的本意是由自己来说清某个问题,但为引起学生的主意,故意使用提问的形式,这种形式叫设问。如:"柴油机燃料系中低压油路的油压是由输油泵建立的,那么高压油路的压力是由谁建立的呢?--是由高压油泵即喷油泵建立的。用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唤醒学生的主意,而不是让学生回答。但要注意设问不可使用过多,否则教师再提问题,学生就不注意动脑了。 (八)反问法。是一种有效的提问方法。教师首先提问,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就学生回答中的问题进行发问,这种形式叫反问。反问的目的,主要是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抓住错误的症结进行反问,以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及时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有时学生回答不正确,但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或坚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教师也可进行反问。如问道:"汽油泵是由凸轮轴的哪部分驱动的?"有的同学回答:"螺旋齿轮。"老师接着问:"那机油泵呢?"如此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掌握所学知识。 (九)激问法。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进行的激励性发问。如"发动机怠速时可燃混合气的浓度问题,某同学说了他的答案,这样的回答对吗?你们怎么看?还有别的看法吗?" (十)疏问法。当学生回答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或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可随机进行一些启发性、疏导性的提问。如有的同学在回答发动机结构的两大机构五大系统时忘记了冷却系,教师可疏导他:"想想发动机工作时需要水吗?"这一"搭桥",学生就可顺利说出答案。 五、答问的评价。为使提问取得最好的效果,还应注意答问的评价。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从不同角度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示范;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材料,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因为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不仅表明学生没有掌握这个内容,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具体困难,要尽量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融注情感,把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融合贯通,把纯知识的教学结合提问这一教学方法,很自然纳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将死板的知识,灌注于具体的语境中,易记而又有助于对课程的理解和深化,使教学显得自然、流畅、贴切和实在。这样的教学,知识与能力融合统一,相得益彰,学习不死板,不枯燥,能力训练有依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从应试型向素质型方向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方面?

2. 使用在线教育平台有哪些好处?

在线教育的优势包括:
1、资源利用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学校的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的开放式教育。
2、学习行为
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主动学习的特点。
3、学习形式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范围。
4、教学形式
在线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
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可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提出个性化学习建议。
5、教学管理
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完成。

扩展资料
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在线教育以及培训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科技手段的严重落后、人才的缺失、缺乏的创新,最重要的还有中国的教育以及培训行业严重缺乏深入的教学研究。
许多行业知识库体系庞大,专业多且层次深,因此行业一直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但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散落在各地,并没有利用和共享,因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就能够创建一套丰富的知识库体系,让整个行业受益。
企业的知识库体系通常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用“在线教育培训系统”,企业能够创建自己的知识库体系,并允许企业内部员工随时随地学习和分享这些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在线教育

3. 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一、优点
网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上述观点。
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这种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具有了传统学习无可比拟的优点。 
1、当学生面对计算机时,他所产生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将要用它来学习了,我必须自己干了。这实际上是促使学生确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体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3、学生学习不受入学年龄的限制;并且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网络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时空的解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 
5、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不迷信教师,能批判性地学习。 
6、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进行比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7、学生学习动机呈多样性,学习压力因素各异;而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八,有益于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课堂学习:
班级教学的主要优点是:
1、把相同或相近年龄和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
2、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
3、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
4、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学习疲劳。班级教学的出现是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进步。
二、缺点
网络学习:
1、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下意识地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
2、教师尚不放心、不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总担心“学生自己能抓住重点吗?”、“这个问题他们能理解吗?”等等,而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交流讨论、自主探寻研究答案。于是教师经常会采用传统的想法介入学生的学习。 
3、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受不利资源的影响,有些学生甚至可能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4、一些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学生自学。而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加大。 
5、学生的思维容易中断。 
6、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7、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的多元价值观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8、网络学习中存在情感淡漠和情景变异的可能性。
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

扩展资料:
课堂学习不足的特点:
1、以教定学
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备课没备到点子上,这样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以本为本
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
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教学没有创意,创造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
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
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
4、学法单一
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6、问题单一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
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7、评价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数学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
8、过程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
以教为主,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真正地做到拷贝不走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络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堂学习

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点和缺点

4. 智慧课堂是哪个网站,智慧课堂的优势是什么?

楼主,这样跟你说吧,智慧课堂怎么样,跟我一起读,智慧wise,课堂classroom,所以根据我的研究,智慧课堂是做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智慧课堂远程教育网的功能与优势如下:
一、智慧课堂在线教育包括以下几大功能:
1)班级互动:班级互动包含了在线教学环节中所需要的主要互动功能,包括组班、发布通知、在线答疑、实时交流、作业布置和批改等。
2)个性教案:老师可使用系统提供的阅读、练习、文件、外部资料、资料组等工具制作个性教案,并把教案整合在教材里辅助教学。
3)考试评测:通过考试评测模块,学校及老师可以建立试题库,自动生成试卷或自定义试卷,并定时定人组织考试,以及进行在线评卷和成绩反馈等。
二、智慧课堂在线教育有以下几大优势:
1)数字图书经制作、发布、销售后,与学校教务系统进行数据链接,学校和老师即可进行组班、选教材工作,并即刻开展在线教学;
2)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围绕教材开展教学,把图片、文章、文件、音频、视频、动画等整合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进行个性教学,使教材变得内容丰富、展现精彩,使教学变得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3)提供完善的学习记录跟踪和评测系统。学生的阅读、练习、考试等各个学习过程,可实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根据记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因人施教。
4)提供全方位的教学互动,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以及老师和出版社/作者、老师和学校之间的互动。
以上纯属手工码字,望采纳!

5. 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哪些?

近两年的在线英语学习非常的盛行,而且现在这个事物的发展也相当的成熟.假如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能每天从网上学习英语,不上补习班,轻松就能学习知识.尤其是小学英语在线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首先.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了解小学英语在线教育的优点.为什么选择参加在线教育?

(感受在线教育)
1.学习更方便,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如今,无论是教学直播平台还是英语在线教室,都有许多英语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只要网络中有本地学生,他们就可以随时随地上课,甚至可以听国外着名学者的课程.
2.成本低,大多数家庭都能负担得起.互联网上有很多免费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付费的在线教学视频,与课外辅导班相比,它的价格也非常优惠.
3.根据自己的能力教学生不会浪费时间.在传统的教室里,班上有30-40名学生.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很难根据学生的能力教学,但在线课堂不同,学生可以达到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学习视频,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学生非常有帮助.
我想问问大家:我们如何学习知识?需要听、说、读、写入多方向感知信息.根据着名"金字塔"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学生愿意使用知识愿意参加课堂才能有所收获.但是,在线教室中,只有老师在屏幕上讲课.学生在屏幕上获得知识,几乎没有互动.在传统的课堂上孩子容易走神,更不用说在线课堂了.如果能够与相应的测试题匹配,使学生更加注重测试,自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用在线课堂取代传统课堂是不可能的.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不仅教师传授知识,而且还在小组讨论、游戏、游戏和其他活动的同学,每年都有测试和反馈.传统教室的教学是相对系统的,我们可以用在线教育额课堂教育相结合,用在线教育和网络教育相互结合,补充不足,才会使孩子英语水平提高.

(好多的书)
小学英语在线教育能够作为孩子的一个补充,使孩子在课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得到补充.通过对本章的阅读你是否也了解了小学英语在线教育的优点呢?

在线教育的优势有哪些?

6. 第11题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哪几点 做好充分的准备 谈话要面向全

高老弟弟了分男版,男版的豆类,大大大大。滴滴美没有啦,没有啦。

7.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师生互动。

1.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师生互动与合作的基础。学习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从而保持兴奋的持久性,学生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增强了探索新知识的求知欲,学生有能力实现有效的互动。这样师生双方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就会同心协力,彼此主动协调,采取策略,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发生师生双向的良性互动。
2. 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外部因素,它是一种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氛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只有师生之间关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师生的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3. 角色定位
教师与学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越准确越有利于互动。现代教学的特征之一是“以育人为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而这时的教师就不应该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必须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使学生成为合作者、竞争者和学习者。师生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使其相互匹配,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4. 了解与适应
教师不仅要备课,而且要备学生。首先,教师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识能力要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为了使双方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效进行,学生也必须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等,即学生也要适应教师的教。
5. 期待与关注
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期待是一种力量,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会使教育对象发生符合教育者期望的转变。教师对学生寄予厚望,就会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这种期待应该是恰当、适合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旦学生达到了教师期待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成就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使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更高的期待,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1. 相互尊重,和谐互通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状况。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建良好教学情境的前提。只有师生在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见解,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将个性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
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的“人”来看待,要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看到他们的努力,赞赏他们的成就。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必须承认并重视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展。教学中尊重学生,还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尊重学生的创造。内在的兴趣与动机,是学生创造力和主动性的源泉,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鼓励学生能够提出与我们看法不同的意见。
2. 情感交融,心灵共鸣
首先,教师可以用语言来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例如,使用“很好! ”“你真聪明! ”等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勇气和欲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切忌用刻薄、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产生障碍。其次教师也可用正确的体态性语言来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态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光、举动、表情等。教师要充满热情用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激励的动作等体态性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融洽师生关系。
3. 启发探究、教学民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珍视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因为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教师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或诱导,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使其拥有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权力;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主学习与探索,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问难。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发生教与学的和谐“共振”,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4. 激励参与,体验成功
首先要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教师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师生互动。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其次是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师生互动。

8. 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更高效

虽然每所学校都提倡要建高效课堂,但大家都清楚,真正的高效课堂永远只是一个吃不到的饼;真正得到的饼,则是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一点。当我们把关注的重点,从如何画一个理想的但却是永远吃不到的饼,转向如何做一个让自己吃得更可口的饼时,对待课堂的态度才会变得更加务实起来。如果要描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若干条原则出来,但这些原则之间很可能会冲突不断;但如果把重点放到如何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这时候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更具普适性。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来审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的原则与方法。
一、接受教师才可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也是可以学习知识的,但这样的学习状态比较缓慢,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来加速这个过程。但是,当有了教师之后,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清澈透明的,那学生自然可以透过教师来学习知识;当有了教师之后,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捉摸不透的,这时候教师很可能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对教师来说,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在知识掌握上学生和教师的目标是统一的;但对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也想掌握知识,但当教师成为知识的化身或者代言人的时候,学生首先看到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作为知识化身或者代言人的教师。虽然学生对知识是没有选择性的,接受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但当教师成为知识化身或者代言人时,学生对教师就有了选择性。当学生接受这位教师时,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位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学生无法认清这位教师,或者认清了这位教师却无法接受这位教师时,他也就很难接受这位教师传授的知识了。
因此,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首先需要老师做的事,并不是考虑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让学生能够认清自己,也就是如何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学生,并进而赢得学生的喜欢与接受,从而为后期知识的传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我们是否掌握了需要传授的知识,也不是我们是不是掌握了传授这些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而是老师是否愿意把最真实的自我、把最完整的自我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这个选择,并不是一个技巧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多么富有智慧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勇气。要把真实的、完整的自我呈现在别人面前,这是一件多么勇敢的事呀;而且,需要老师呈现自我的对象,居然是那些自己看起来并不成熟的学生,这更是加大了老师做这件事情的难度。可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来讲,让学生了解老师,可能比让老师了解学生更加重要。因为让老师了解学生,只会提高知识的传授效率,这是一个工具功能;但让学生了解老师,却决定着学生是否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把真实性用在传授的知识上,也就是知识讲解中的准确性。可是,对学生学习来讲,他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知识的准确性,而是老师的真实性。老师总是觉得在知识上讲得越真实、越透彻越好;但在生活上并不认为有真实而又透彻地呈现给学生的必要;殊不知,尽管老师可以很容易地把知识传授和日常生活区分开来,但学生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学生总是通过对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来判断他传授知识的真实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在教学生活中,老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老师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老师也有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老师对学生也有喜欢和不喜欢,学生并不需要老师讲那些“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之类的话,他们喜欢那些真诚地把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好表达出来的老师。那怕老师是在批评自己,但只要觉得这位老师批评的态度是真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老师的真心;那怕老师是在表扬自己,但如果觉得这位老师表扬的态度是虚假的,学生只能更反感和更远离这位老师。
二、需要清晰而非高深的教学目标
只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能清晰地知道,一堂课究竟有效还是无效。在教学目标都没有得到明晰的情况下,我们就无从判断一堂课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我们只能判断这堂课是好玩的还是不好玩的,是现场感觉好的还是感觉不好。因此,如何选择教学目标,成为课堂教学有效与否的重要条件。为了追求高效课堂,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既然要让课堂变得高效,就应该让课堂教学目标定得更高一点,用古人的话来说只有取乎其上才能而得其中,如果取乎其中就只能而得其下了;另一种思路认为,高效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加重课堂教学的任务,而是更有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那么高效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尽可能让课堂教学目标变得清晰起来。要让课堂教学目标变得清晰起来,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明确哪些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或者不需要实现的,哪些教学目标是可以实现而且是必须实现的,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要坚持“有所不为才有所为”的原则;另一是在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中,哪些教学目标是需要重点实现的,哪些教学目标是可以一带而过的。
我很喜欢参加同课异构的活动,每一位上课的教师,在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前,用着风格各异的方式,来传授教学内容,来表现自己。当听课的人都被他们的教学形式和教学风格所感染时,我却在偷偷的琢磨另外一个问题:虽然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每位教师在相同教学内容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却是不一样的;虽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异,表现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风格,但导致课与课之间形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却是每位教师在相同教学内容上形成的有差异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并没有加工教学内容,于是他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用学生的语言把教学内容重述一遍,看到了教师在重述中的精彩,但却看不出来这样的精彩有什么目的,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上课有意义,但在面对用两种语言(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呈现的教学内容时,反而不知道如何去更好地掌握了。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既让上课的教师觉得教学内容太多,所以课堂负载太重,上起课来也觉得放不开;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觉得自己应该认真听课,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认真听课。
那些高明的老师,他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如何设计课堂,而是为课堂教学腾出空间来。看着那么多的教学内容,他首先想到的是把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把教学内容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挑出来,把课堂教学需要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挑出来。于是,这样的教师就把自己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解放出来了,他就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展示和解读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他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需要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的一堂课,既不缺乏教师的精彩讲解,也不缺乏教师对重点知识与重点任务的强调;当学生听完这样一堂课,既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现场情趣,又能够捕捉到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还能够完成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真正高明的老师,并不是如何一字不漏地把每个知识点都当重点教给学生;而是在众多知识点中能够明确教学重点,在众多教学任务中能够明晰任务重点的人。
三、要真知学生而不是熟知学生
判断一节课有效还是无效、高效还是低效,并不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表演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培养了应该培养的兴趣与能力,是否完成了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很可惜的是,我们眼中容易看到知识,容易想到兴趣与能力,也容易感受到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压力,但却容易忽视主体的作用,那就是学生。象这样讲话,很多教师都会反对我,对教师来讲每天打交道最多的人就是学生,如果仔细计算下来,教师与学生打交道的时间可能比和自己家人的时间还要长,而且是长很多。说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了解,那实在是冤枉了教师。可是,是不是我们和学生打交道多了,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就多了,对学生的了解就深了呢?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三种途径,一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了解,二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三是基于自己学生生涯来推演今天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途径不一样,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学生生涯来推演今天学生的生活,这种方式是最简单的,也是误差和误解最大的;但由于这种了解学生的方式深嵌在自己的学生经验之中,这种了解学生的方式最简单易行,所以最容易被老师们采纳。通过学生的学习生活来了解学生,这也是比较容易采纳的途径,因为这并不需要教师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走近学生,这本来就是教师教学工作所需要做的事情。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不是他的真实生活,学生的学习生活深深的扎根于他的日常生活,但并不是日常生活的简单反映,因为学生在学校中,在学习过程中过滤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当然,那些对学习生活分外投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致性更大;那些对学习生活不怎么投入的学生,就更要担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离他们真实的日常生活究竟有多远。
当老师们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认识学生,通过自己学生生涯来推演学生生活时,会觉得自己对学生的生活是熟知的,既观察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用自己的学生生涯来解释学生的学习生活。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学生是如何对待学习的,学生究竟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学生是如何掌握知识的。而且,如果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预设(这样的预设往往就是自己学生生涯时的表现)保持一致,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如果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预设不一致,那这样的学生就是有问题的学生,要么是懒惰的,要么是无能的。可是,在脱离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真实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对学生的熟知离对学生的真知究竟有多远呢?我们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难道就是学生的真实态度,我们喜欢听的课难道也是学生喜欢的,我们掌握知识的方式难道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吗?
要真知学生,还需要我们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有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最真实的,也是学生自己都无法过滤的。只有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上,这样的课堂才最真实,也是最高效的。但是,要让教师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克服两大困难,一是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接触学生,而且这些时间往往是教师的非工作时间,你要了解他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得占用教师自己日常生活的时间,这对于已经忙碌得不得了的教师来讲,实在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另一是教师要走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意味着教师自己也要让学生走近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师只能用“将心比心”的方式,才能够换来学生日常生活对自己的开放。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工作的方式,比如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甚至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来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所有的工作方式都会被学生排斥在外,而且越是用工作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要么拒绝这种方式,要么用改变过的或者过滤过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与其说今天的课堂低效,是由于教师不会上课所致,还不如说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生活的理解有偏差所致。
四、知识的“前因后果”胜过“形式多样”
不管怎么说,要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肯定离不开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可是,老师究竟要怎样讲解教学内容,才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呢?对老师来说,要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个性化解读,要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前因后果式的联系或者还原,从而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老师们更关注的是前者,一提到课堂教学,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来重新解读教学内容,尤其是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重新讲解或者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甚至用学生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似乎这样的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在目前的公开课中,课堂教学形式越发的多样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也分外热烈,但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少了一点什么,可能就是缺少对教学内容在内容上的深化吧。
要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形式上的解读和重组,可以让学生暂时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但不管老师用多少种方式来重新解读和重组教学内容,学生都只能把教学内容理解到教材的层次,很难把教学内容理解到更深的层次,很难把教学内容应用到更自如的程度。在永威考察时,一位老师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管老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朗读这首诗,也不管老师把这首诗的内容讲解得多么的到位,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都跳不出这首诗的内容;但如果老师能够把徐志摩写这首诗的个人背景和时代背景讲清楚,还会把与徐志摩同时代的诗人和他们的诗作都拿出来比较比较,这种方式不但会加深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还会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同时代的诗人和诗作的特征。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比让学生背诵《再别康桥》,然后逐字逐句地订正更高效。
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限定在一节一节的课堂之中,很自然这样的课堂就只能对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进行形式上的讲解与重组,然后通过对学生练习给予对与错的评点,来达到讲授知识和传授知识的目的。可是,要真正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最重要的并不是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是要把当前学习的教学内容还原到产生他的过程之中去,通过对这个知识点前因后果的探索和追问,来让这些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也由此和此前的知识点和此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所以,高效课堂并不是对单一知识点的高效掌握和高效学习,而是能够系统性和全面性地掌握某个单元知识或者某个知识群。举个例子,当我们教学生匀速运动时,并不一定非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掌握这个知识点;当我们在教学生加速运动时,也不一定学生就非得掌握这个知识点,因为在后面的知识中还会出现匀加速运动。如果我们把这三个知识点分开来学习,自然是事倍功半的结果;当我们把这三个知识点放在一起来学习时,自然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把三个知识点分开来学习,那怕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高效的,但就整个知识群的掌握来说,就显得过于低效了;把三个知识点作为一个集群来学习,虽然学生可能对匀速运动学不好,也可能对加速运动学不好,这都不重要,因为在匀加速运动中,我们还有机会重新讲解和使用这两个运动,还有触类旁通的可能性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看起来在每个知识点上都并不是高效的,但却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整个集群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还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与差别搞清楚了。
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这远不只是一个需要理想的事业,而是一个更需要理性的事业;我们并不缺为高效课堂画饼的人,而是太缺少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高效优化的人。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并不只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要求,更是对老师如何定义课堂教学,如何清晰课堂教学目标,如何系统规划课堂教学过程等更宽泛的课堂教学思考和设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