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失败案例

2024-05-20

1. 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失败案例

新可乐的失败
自从1886年亚特兰大药剂师约翰·潘伯顿发明神奇的可口可乐配方以来,可口可乐在全球开拓市场可谓无往不胜。1985年4月23日,为了迎战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在纽约宣布更改其行销99年的饮料配方,此事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商界一百年来最重大的失误之一。
在80年代,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受到了挑战,其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下降到只有2%。
在巨人踌躇不前之际,百事可乐却创造着令人注目的奇迹。它首先提出“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这一广告活动抓住了那些富于幻想的青年人的心理。这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广告,极大地提高了百事可乐的形象,并牢固地建立了它与软饮料市场上最大部分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轮广告攻势大获成功之后,百事可乐公司仍紧紧盯着年轻人不放,继续强调百事可乐的“青春形象”,又展开了号称“百事挑战”的第二轮广告攻势,在这轮攻势中,百事可乐公司大胆地对顾客口感试验进行了现场直播,即在不告知参与者在拍广告的情况下,请他们品尝各种没有品牌标志的饮料,然后说出那一种口感最好,试验过程全部直播。
百事可乐公司的这次冒险成功了,几乎每一次试验后,品尝者都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百事挑战”系列广告使百事可乐在美国的饮料市场份额从6%猛升至14%。
可口可乐公司不相信这一事实,也立即组织了口感测试,结果与“百事挑战”中的一样,人们更喜爱百事可乐的口味。市场调查部的研究也表明,可口可乐独霸饮料市场的格局正在转变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分庭抗礼。
70年代18%饮料消费者只认可可口可乐这一品牌,认同百事可乐的只有4%,到了80年代只有12%的消费者忠于可口可乐,而只喝百事可乐的消费者则上升到11%与可口可乐持平的水平。而在此期间,无论是广告费用的支出还是销售网站,可口可乐公司都比百事可乐公司高得多。
它拥有两倍于百事的自动售货机、优质的矿泉水,更多的货架空间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但是为什么它仍然失去了原属自己的市场份额呢?
面对百事可乐的挑战,1980年5月,可口可乐董事会接受了奥斯丁和伍德拉夫的推荐,任命戈伊祖艾塔为总经理。在戈伊祖艾塔于1981年3月成为公司的董事长之后,唐纳德·基奥接任总经理。
不久,戈伊祖艾塔召开了一次全体经理人员大会,他宣布,对公司来说,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人们必须接受它。
于是,公司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调查研究产品本身的问题上来,证据日益明显地表明,味道是导致可口可乐衰落的惟一重要的因素,已经使用了99年的配方,似乎已经合不上今天消费者的口感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开始实施堪萨斯计划——改变可口可乐的口味。
可口可乐公司在研制新可乐之前,秘密进行了代号“堪萨斯工程”的市场调查行动,它出动了2000名市场调查员在10个主要城市调查顾客是否接受一种全新的可口可乐,问题包括:可口可乐配方中将增加一种新成分使它喝更柔和,你愿意吗?
假如可口可乐将与百事可乐口味相仿你会感到不安吗?你想试试一种新饮料吗?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0%-12%的顾客对新口味的可口可乐表示不安,而且其中一半表示会适应新的可口可乐,这表明顾客们愿意尝试新口味的可口可乐。
但是另外一些测试却提供了一些相反情况,大小不同的消费者团体分别表明了强烈的赞成和不赞成的情绪。
1984年9月,可口可乐公司技术部门决定开发出一种全新口感、更惬意的可口可乐,并且最终拿出了样品,这种“新可乐”比可口可乐更甜、气泡更少,因为它采用了比蔗糖含糖量更多的谷物糖浆,是一种带有柔和的刺激味的新饮料。
公司立即对它进行了无标记味道测试,测试的结果令可口可乐公司兴奋不已,顾客对新可乐的满意度超过了百事可乐,市场调查人员认为这种新配方的可乐至少可以将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推高1%-2%,这就意味着多增加2-4亿的销售额。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采用新口味之前,可口可乐公司投入400万美元,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口味测试。在13个城市中约19.1万人被邀请参加了无标记的不同配方的可口可乐的比较。55%的参加者更喜欢新可乐,这表明可口可乐击败了百事可乐。调查研究的结果似乎证明,支持新配方是不容置疑的了。
新可乐投产之前,一系列辅助性的决定必须相应地实施。例如,必须考虑是在产品大类中加入新口味的可乐还是用它来替代老可乐。在反复考虑以后,公司的高级经理们一致同意改变可口可乐的味道,并把旧可乐撤出市场。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戈伊祖艾塔宣布经过99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它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原因是的消费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软饮料,为了迎合这一需要,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
为了介绍新可乐,戈伊祖艾塔和基奥在纽约城的林肯中心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请柬被送往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介机构,大约有200家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的记者出席了记者招待会,但他们大多数人并未信服新可口可乐的优点,他们的报道一般都持否定态度。新闻媒介的这种怀疑态度,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剧了公众拒绝接受新可口可乐的心理。
消息迅速地传播开来。
81%的美国人在24小时内知道了这种转变,这一数字超过了1969年7月知道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行走的人数。
1.5亿人试用了新可口可乐,这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新产品的试用记录,大多数的评论持赞同态度,瓶装商的需求量达到5年来的最高点。决策的正确性看来是无可怀疑了,但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
在新可乐上市4小时之内,接到抗议更改可乐口味的电话达650个;到5月中旬,批评电话每天多达5000个;6月份这个数字上升为8000多个。由于宣传媒介的煽动,怒气迅速扩展到全国。对一种具有99年历史的饮料配方的改变,本来是无足轻重的,可如今却变成了对人们爱国心的侮辱。
堪萨斯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安东尼奥论述道:“有些人感到一种神圣的象征被粗暴地践踏了。”甚至戈伊祖艾塔的父亲也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改变。他告诫他的儿子说这种改变是失败的前奏,并开玩笑地威胁说要与儿子脱离关系。公司的领导们开始担心消费者联合起来,抵制其产品。
他们看到的是灾难性的上市效果:“我感到十分悲伤,因为我知道不仅我自己不能再享用可口可乐,我的子孙们也都喝不到了……我想他们只能从我这里听说这一名词了。”人们纷纷指责可口可乐作为美国的一个象征和一个老朋友,突然之间就背叛了他们。
有些人威胁说以后不喝可口可乐而代之以茶或白开水。
下面是这些反应中的几个例子:“它简直糟透了!你应该耻于把可口可乐的标签贴在上面……这个新东西的味道比百事可乐还要糟糕。”“很高兴地结识了你,你是我33年来的老朋友了,昨天我第一次喝了新可乐,说实话,如果我想喝可乐,我要订的将是百事可乐而不是可口可乐。”
在那个春季和夏季里,可口可乐公司收到的这样的信件超过了4万封。在西雅图,一些激进的忠诚者(他们称自己为美国喝可口可乐的人)成立“美国老可口可乐饮用者”组织来威胁可口可乐公司:如果不按老配方生产,就要提出控告。
在美国各地,人们开始囤积已停产的老可口可乐,导致这一“紧俏饮料”的价格一涨再涨。当7月份的销售额没有像公司预料的那样得到增长以后,瓶装商们要求供应老可乐。
公司的调查也证实了一股正在增长的消极情绪的存在。新可乐面世后的三个月,其销量仍不见起色,而公众的抗议却愈演愈烈。
最终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这一消息立刻使美国上下一片沸腾,当天即有18000个感激电话打入公司免费热线。当月,可口可乐的销量同比增长了8%,股价攀升到12年来的最高点每股2.37美元。但是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这次的行动中遭受了巨额的损失。


扩展资料:
新产品开发策略
1、服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
包括新产品开发策略的产品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个部分,而战略性的经营决策应当并已经在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问做出了最佳选择.所以制订新产品开发策略首先应该服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
2.准确定义新产品开发的目标
只有准确定义新产品开发目标,才能约束和限定开发工作的方向,并有助于在开发过程中对执行情况作自身评价,制订正确的新产品营销计划。
3.对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协调、控制和决策给以原则性的指导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具体开发中出现过多的争执和冲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失败案例

2. 请帮忙讲述一个新产品开发失利的案例

分类:  商业/理财 
   问题描述: 
  
 如产品推出市场后,由于定位、营销渠道等不正确,因而产品销售十分不理想,最终退出市场的这样的案例?
 
 原因能祥解则更好
 
   解析: 
  
 企业的发展,经由筹办、起步、壮大、稳定、衰退、末路等阶段,是企业命运的里程,一般无可回避。但是,我们可以不断根据企业发展的状况,给予企业注入新生血液,促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轨道,避免企业的宿命!
 
 企业陷入低谷的因由
 
  
 
 1.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削弱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注重企业规模经营,没有学会资本运作经营,注重企业的生存,缺乏对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发展战略的统一规划,导致竞争力低弱,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
 
 2.研发投入低,技术开发水平不强,产品结构青黄不接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在规模和比例上都有较大的差距。研发投入低,技术开发水平不强,造成了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薄弱,导致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从而削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或者无心融资,害怕所有权分化
 
 一些企业对资本运作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弱,而我国资本市场又不发达,因此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是很通畅。
 
 资金匮乏、资金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焦点、热点和难点。
 
 绝大多数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资金匮乏仍将是困扰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4.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国企包袱过重,活力不足
 
 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包袱很重。
 
 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陈旧、机制僵化,企业的人员包袱、债务包袱沉重,仍然是这些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制约因素。
 
 5.商业信誉危机尚存,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一些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开展经营活动,企业货款的回收方面信誉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加大资金困难。
 
 6.盲目扩张,引发品牌危机
 
 一些企业过于看中品牌量的扩张,没有注重技术的支持和质量监控,导致贴牌企业产品质量、服务问题,导致一些质量投诉、服务投诉等相关问题,也会使企业陷入低谷。
 
  7.缺乏居安思危意识,忽略品牌传播
 
  一些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辉煌时期,没有树立居安思危意识,没有做好企业品牌战略的规划、传播和品牌形象的维护,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能抗拒竞争对手的有力渗透和冲击。
 
 战略思考及因应对策
 
 1.实施企业重组,增强核心竞争活力
 
 企业陷入低谷,总不能一言放弃。
 
 企业要努力通过企业重组,大力加强经营集约化水平,要向一流的企业看齐,苦练内功,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活力和能力,增强市场冲击。
 
 2.注重市场开拓,拓展产品市场占有率
 
 企业要做好市场行情的研究,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根据不同市场的特征确定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市场拓展策略,要重视建设企业市场营销和服务网络,积极寻找期于合作伙伴、合作经销(代理)商,加大企业品牌和产品的推广纵度、广度和深度,使客户了解企业,信赖企业,愿意推广、使用产品和服务。
 
 3.拓宽视野,全力开展招商融资,实现优势互补,促使企业重生
 
 陷入低谷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比如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技术力量等资源,通过多渠道、多视角、多方位,开展招商融资工作,进行风险分解,利益共享,快速实现企业的重生。
 
 4.集中有限资源,提升研发效益
 
 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通过融资,挖掘内力,大力增强研发力量,集中资源,增强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5.开发人力资源,塑造一流团队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和团队的竞争力将是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来看,一些企业由于忽视人才战略和团队建设,特别是营销团队建设,导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低。
 
 陷入低谷的企业,要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再造和开发,激发员工的潜能、创造力和对集团发展的责任感;根据公司业务定位和发展需要,建立和维持合理的人才结构,塑造一流团队,
 
 6.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流的畅通无阻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利器。
 
 低谷企业,应该参照和借鉴同类企业的经验,将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和议事日程,并结合公司实际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资讯沟通、交流、传递的畅通平台,实现资讯的利用率和时效性。
 
 7.树立居安思危意识,注重品牌形象的传播和巩固
 
  在企业辉煌时期,企业经营者要时刻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切实做好企业品牌战略的规划、传播和品牌形象的维护与有效巩固,巩固和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击竞争对手的渗透和冲击,提升企业竞争活力和能力。

3. 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失败案例

新可乐的失败
自从1886年亚特兰大药剂师约翰·潘伯顿发明神奇的可口可乐配方以来,可口可乐在全球开拓市场可谓无往不胜。1985年4月23日,为了迎战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在纽约宣布更改其行销99年的饮料配方,此事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商界一百年来最重大的失误之一。
在80年代,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的领导者地位受到了挑战,其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增长速度从每年递增13%下降到只有2%。
在巨人踌躇不前之际,百事可乐却创造着令人注目的奇迹。它首先提出“百事可乐新一代”的口号。这一广告活动抓住了那些富于幻想的青年人的心理。这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广告,极大地提高了百事可乐的形象,并牢固地建立了它与软饮料市场上最大部分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轮广告攻势大获成功之后,百事可乐公司仍紧紧盯着年轻人不放,继续强调百事可乐的“青春形象”,又展开了号称“百事挑战”的第二轮广告攻势,在这轮攻势中,百事可乐公司大胆地对顾客口感试验进行了现场直播,即在不告知参与者在拍广告的情况下,请他们品尝各种没有品牌标志的饮料,然后说出那一种口感最好,试验过程全部直播。
百事可乐公司的这次冒险成功了,几乎每一次试验后,品尝者都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百事挑战”系列广告使百事可乐在美国的饮料市场份额从6%猛升至14%。
可口可乐公司不相信这一事实,也立即组织了口感测试,结果与“百事挑战”中的一样,人们更喜爱百事可乐的口味。市场调查部的研究也表明,可口可乐独霸饮料市场的格局正在转变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分庭抗礼。
70年代18%饮料消费者只认可可口可乐这一品牌,认同百事可乐的只有4%,到了80年代只有12%的消费者忠于可口可乐,而只喝百事可乐的消费者则上升到11%与可口可乐持平的水平。而在此期间,无论是广告费用的支出还是销售网站,可口可乐公司都比百事可乐公司高得多。
它拥有两倍于百事的自动售货机、优质的矿泉水,更多的货架空间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但是为什么它仍然失去了原属自己的市场份额呢?
面对百事可乐的挑战,1980年5月,可口可乐董事会接受了奥斯丁和伍德拉夫的推荐,任命戈伊祖艾塔为总经理。在戈伊祖艾塔于1981年3月成为公司的董事长之后,唐纳德·基奥接任总经理。
不久,戈伊祖艾塔召开了一次全体经理人员大会,他宣布,对公司来说,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改革已迫在眉睫,人们必须接受它。
于是,公司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调查研究产品本身的问题上来,证据日益明显地表明,味道是导致可口可乐衰落的惟一重要的因素,已经使用了99年的配方,似乎已经合不上今天消费者的口感要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开始实施堪萨斯计划——改变可口可乐的口味。
可口可乐公司在研制新可乐之前,秘密进行了代号“堪萨斯工程”的市场调查行动,它出动了2000名市场调查员在10个主要城市调查顾客是否接受一种全新的可口可乐,问题包括:可口可乐配方中将增加一种新成分使它喝更柔和,你愿意吗?
假如可口可乐将与百事可乐口味相仿你会感到不安吗?你想试试一种新饮料吗?调查结果表明只有10%-12%的顾客对新口味的可口可乐表示不安,而且其中一半表示会适应新的可口可乐,这表明顾客们愿意尝试新口味的可口可乐。
但是另外一些测试却提供了一些相反情况,大小不同的消费者团体分别表明了强烈的赞成和不赞成的情绪。
1984年9月,可口可乐公司技术部门决定开发出一种全新口感、更惬意的可口可乐,并且最终拿出了样品,这种“新可乐”比可口可乐更甜、气泡更少,因为它采用了比蔗糖含糖量更多的谷物糖浆,是一种带有柔和的刺激味的新饮料。
公司立即对它进行了无标记味道测试,测试的结果令可口可乐公司兴奋不已,顾客对新可乐的满意度超过了百事可乐,市场调查人员认为这种新配方的可乐至少可以将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推高1%-2%,这就意味着多增加2-4亿的销售额。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采用新口味之前,可口可乐公司投入400万美元,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口味测试。在13个城市中约19.1万人被邀请参加了无标记的不同配方的可口可乐的比较。55%的参加者更喜欢新可乐,这表明可口可乐击败了百事可乐。调查研究的结果似乎证明,支持新配方是不容置疑的了。
新可乐投产之前,一系列辅助性的决定必须相应地实施。例如,必须考虑是在产品大类中加入新口味的可乐还是用它来替代老可乐。在反复考虑以后,公司的高级经理们一致同意改变可口可乐的味道,并把旧可乐撤出市场。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戈伊祖艾塔宣布经过99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放弃它一成不变的传统配方,原因是的消费者更偏好口味更甜的软饮料,为了迎合这一需要,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更改配方调整口味,推出新一代可口可乐。
为了介绍新可乐,戈伊祖艾塔和基奥在纽约城的林肯中心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请柬被送往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介机构,大约有200家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的记者出席了记者招待会,但他们大多数人并未信服新可口可乐的优点,他们的报道一般都持否定态度。新闻媒介的这种怀疑态度,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剧了公众拒绝接受新可口可乐的心理。
消息迅速地传播开来。
81%的美国人在24小时内知道了这种转变,这一数字超过了1969年7月知道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行走的人数。
1.5亿人试用了新可口可乐,这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新产品的试用记录,大多数的评论持赞同态度,瓶装商的需求量达到5年来的最高点。决策的正确性看来是无可怀疑了,但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
在新可乐上市4小时之内,接到抗议更改可乐口味的电话达650个;到5月中旬,批评电话每天多达5000个;6月份这个数字上升为8000多个。由于宣传媒介的煽动,怒气迅速扩展到全国。对一种具有99年历史的饮料配方的改变,本来是无足轻重的,可如今却变成了对人们爱国心的侮辱。
堪萨斯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安东尼奥论述道:“有些人感到一种神圣的象征被粗暴地践踏了。”甚至戈伊祖艾塔的父亲也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改变。他告诫他的儿子说这种改变是失败的前奏,并开玩笑地威胁说要与儿子脱离关系。公司的领导们开始担心消费者联合起来,抵制其产品。
他们看到的是灾难性的上市效果:“我感到十分悲伤,因为我知道不仅我自己不能再享用可口可乐,我的子孙们也都喝不到了??我想他们只能从我这里听说这一名词了。”人们纷纷指责可口可乐作为美国的一个象征和一个老朋友,突然之间就背叛了他们。
有些人威胁说以后不喝可口可乐而代之以茶或白开水。
下面是这些反应中的几个例子:“它简直糟透了!你应该耻于把可口可乐的标签贴在上面??这个新东西的味道比百事可乐还要糟糕。”“很高兴地结识了你,你是我33年来的老朋友了,昨天我第一次喝了新可乐,说实话,如果我想喝可乐,我要订的将是百事可乐而不是可口可乐。”
在那个春季和夏季里,可口可乐公司收到的这样的信件超过了4万封。在西雅图,一些激进的忠诚者(他们称自己为美国喝可口可乐的人)成立“美国老可口可乐饮用者”组织来威胁可口可乐公司:如果不按老配方生产,就要提出控告。
在美国各地,人们开始囤积已停产的老可口可乐,导致这一“紧俏饮料”的价格一涨再涨。当7月份的销售额没有像公司预料的那样得到增长以后,瓶装商们要求供应老可乐。
公司的调查也证实了一股正在增长的消极情绪的存在。新可乐面世后的三个月,其销量仍不见起色,而公众的抗议却愈演愈烈。
最终可口可乐公司决定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这一消息立刻使美国上下一片沸腾,当天即有18000个感激电话打入公司免费热线。当月,可口可乐的销量同比增长了8%,股价攀升到12年来的最高点每股2.37美元。但是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这次的行动中遭受了巨额的损失。


扩展资料:
新产品开发策略
1、服从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
包括新产品开发策略的产品决策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一个部分,而战略性的经营决策应当并已经在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问做出了最佳选择.所以制订新产品开发策略首先应该服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
2.准确定义新产品开发的目标
只有准确定义新产品开发目标,才能约束和限定开发工作的方向,并有助于在开发过程中对执行情况作自身评价,制订正确的新产品营销计划。
3.对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协调、控制和决策给以原则性的指导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具体开发中出现过多的争执和冲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失败案例

4. 有关新产品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在确定营销计划之前,应先进行案例分析,以免做出不切实际的预测。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一  转战互联网 为什么连微软、IBM都这么难?
  IBM大幅裁员11万人的消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虽然IBM否认没有这么大规模,但这个如日中天的企业正在快速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几乎与此同时,各种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中国的阿里在美国上市当日,市值高达1300亿美金,2015年计划招聘上万人。一涨一跌,让人唏嘘不已。
  老牌企业的基因:优势还是劣势?
  很多人不知道,IBM是最早的互联网从业者,应该说是最早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最早的互联网的机会也是给了IBM的。作为计算机领域的巨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IBM也曾投入巨资开发网络。但IBM最后也没能抓住这次机会,但却诞生了一个新的巨人:思科。
  后人  总结  说,是因为IBM过于依赖企业客户。此话对,但也不对。表面原因是这样,背后的原因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基因。
  企业与人一样,有它的基因。当一个企业成功的同时,特殊的印记,即基因就形成了,很难改变,也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路径。IBM强大的基因,不仅让它与互联网的第一桶金擦肩而过,而且也让它错过了互联网无数的发展机会,最近一个机会是云计算。IBM在云计算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仍然没有抓住,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其实,这就是IBM的基因。围绕企业、大企业、大客户,做硬件、做软件、做服务,而不是针对个人用户。
  企业与人一样,都是有基因的,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是有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与人一样,这种基因有优势的地方,也有不足,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无所不能,包打天下。
  不只是IBM,其实又有哪个老牌企业抓住了互联网的机会?
  最早有互联网机会的,除了硬件设备厂商,就属于运营商了。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是它的实名用户,但谁又抓住了?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都曾投巨资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但都以失败告终。
  10 多年前,中国电信投巨资建设了互联网信息业务平台“互联星空”,10余年下来一直亏损,现在已经完全转入后台服务,变相倒闭了。原网通公司2002年投资5亿,组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天天在线”,不到两年即倒闭关门了。8年前,中国移动也曾大力推出移动梦网,但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会提到移动梦网?
  有人说,这是因为是国企,是垄断造成的。这显然并不正确。
  不止国内的运营商,放眼全世界去看,占尽互联网先机的运营商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无论是美国的AT&T,还是欧洲,或者日韩的运营商,都没有成功,为什么?
  不仅仅是运营商,很多成功的企业,甚至是所谓互联网新贵,也都没有抓住每一次互联网发展的机会,为什么?
  1998 年,微软公开提出转战互联网,但时至今日,微软仍然是一个软件企业。微软曾经开展过各种互联网信息业务,如即时通信工具MSN,搜索引擎bing等,但都没有大的发展。MSN现在已经关闭,bing还在苦苦挣扎。2000年笔者做过调研,当初IE浏览器在中国的占有率是99.98%。如果微软当初把IE浏览器免费,就可一统江湖,也就没有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如360的机会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到?
  Yahoo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有互联网先机、有资金、有互联网思维,至今却挣扎在持续的衰退中,市值已经萎缩到了最高峰的1/3,为什么?
  新浪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新贵,有钱、有人,但在后来互联网信息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游戏、社区、电子商务等机会上,都做过积极的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一个网络媒体公司,这又是为什么?
  但有意思的是,博客、微博的机会都被新浪抓住了,新浪微博最后还成功上市。原因非常简单,博客、微博都是媒体平台,是最适合他的,是他的基因。
  腾讯依靠QQ,掌握了中国互联网最基本的用户,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天花板。业界一直认为,腾讯坐等大家探索,一旦模式成功,他就复制,其他企业机会就很小了,因此常常被业界咒骂。微博出现的时候,腾讯依托QQ,迅速获得了倍数于新浪的微博用户,但却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2014年中,腾讯微博部门彻底解散了,新浪的微博却成功上市,为什么?
  腾讯也曾经尝试了很多很多,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以游戏收入为主,这些年真正的新业务,就是微信了,而微信之所以能诞生,也是其优势基因,是QQ的升级版而已。
  不止在IT以及互联网领域,其他领域也一模一样。
  2000 年,联想投资举办了门户网站FM365,2年后倒闭。2000年,联想投资新东方在线,2002年撤资。种种互联网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当然,不是联想不够优秀,联想与HP、戴尔相比,至少增加了手机业务。联想能抓住的原因,也在于这还是制造业,更强调营销的制造业。HP、戴尔至今连手机业务也没有抓住,苦苦挣扎在日益衰落的产业泥潭里。
  新东方2000年创建新东方在线,进军在线  教育  ,但15年后,其收入仍然不能进入上市公司报表。仍然活着,已经是万幸。无独有偶,课外辅导机构好未来2010年在美国上市,融资的主要诉求就是做在线教育,四年过后,2014年,好未来在线教育业务是发展最快的一年,但收入仅占好未来总收入的4%,仍然亏损。教育与在线教育,这么小小的门槛都难以跨越,为什么?
  以上种种,分析下来,都有具体原因,比如人才团队的问题,业务模式的问题,战略失误的问题等等,但最后都可以笼统地说:基因!
  老牌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
  基因是复杂的,涉及机制、  文化  、队伍等等因素,昨天的成功,就是今天的障碍。能成功超越自己的,或者说对自己进行革命的,少之又少。
  对互联网有着深刻认识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__民有一句话非常深刻:MOOC不是在大学诞生的,做电子商务的不是百货大楼,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银行的杰作。
  这种基因非常复杂,分析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的问题。任何一个成熟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自动形成了一套围绕其核心业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  方法  ,是与其业务理念伴生的一套系统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比如薪酬体系,一定是围绕主营业务确定的,无法与新业务需要的人匹配;比如业务流程与控制,也一定是量身定做的,必然不适合新的业务管理,尤其是和其主营行业特性较远的产品与服务。
  一个新生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在一家老企业诞生,但发展起来的概率肯定是零。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一个“异类”,处处不合适,处处需要特批,几乎是与整个系统在对抗,所有的时机就被耽误了。不用妖魔化,没有人,没有哪个部门与你作对,这是一个系统,不适合新业务的系统。
  管理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有成功的企业,在经历了创业期、发展期后,很快就需要进入一个防范出现大问题、大错误,以稳定发展为主的管理模式,是无法给新业务提供空间的。任何一个大企业,其实在管理上,都难以说有活力,管理几千人,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实际上需要把每一个人当螺丝钉去管理,否则一定会大乱。因此,在成熟企业里,大家讲的是风险控制,是流程规范,是人人防控。而对于任何一个新业务、新产品与新服务,在一开始,是不能讲严格与规范管理的,恰恰需要的是不讲流程规矩的快速反应,不断犯错,是人治,不是法治。但这都不容于一个规范成熟企业。
  表面上,所有大企业都有其业务拓展部门,都有其容错率,但这种宽容度永远是在一个范围与制度之内的,而且往往与一个全新业务的要求有本质的差距。
  第二,人的问题。原来的基因里很难产生能够开拓新业务的人。我们经常说,投资的核心是在投人,一个即便是错误的计划,只要人优秀,最后一定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但在一个很成熟的企业里,经过多年的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已经自我沉淀积累了一批有共同特性与文化的核心骨干,很难诞生适合新业务的人,即便花巨资引进所谓优秀的专业团队,最后也会很快因为管理方式、理念等不同,水土不服而夭折,更不要说扩大发展的问题。
  第三,文化的问题。
  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创始人与核心骨干,逐渐渗透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大到管理的模式与理念,小到用人的类型、员工活动,无处不在。在这种企业里,一句无意或者有意的风险提示,往往胜过一颗勇敢的心。因为人的类型不同,文化理念上,更是会处处碰壁,无法融入。
  文化是一个弥漫在空气中的东西,一时没有明显感知与不适应,但日复一日,怨气日盛,最后让新业务与新人类无法生存,自动放弃离开。
  企业的基因表现还有很多,但核心我认为是以上三点,这已经足以杀死所有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
  因此,对于所有成熟成功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清醒,你虽然有钱、有人、有  渠道  、有资源,但很多新兴的产业不是你的机会,不是你可以包打天下的。这已经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而是你的基因决定你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
  企业与人一样,核心的发展思路是扬长,走你擅长的路。在业务的发展上,一定是顺势而为,顺着你核心业务的紧密链条发展,而不是贸然跨领域行业去做。如腾讯做微信,而不是微博、电商等;新浪做博客、微博,而不是做游戏、电商等。
  那么,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与机会,尤其是跨度较大的行业?考虑到基因的因素,我们不要期望自己赤膊上阵厮杀,更实际和可能的方式,是以资本的手段参与如收购、参股等,参与但不控制,至少不参与任何实际的经营决策和运营,如Yahoo投资淘宝等。虽然Yahoo的衰败不可阻挡,但它却以支付宝大股东的形式再生。这就是一种有效的、聪明的改变基因,获取发展的办法。
  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二  怡宝:守住纯心,方为大成
  晒三分钟,捐一瓶水!
  “我们晒了三分钟,老天就捐了一场雨。”7月26日,广州塔露天观景平台,知名主持人汪涵走上台,面对数百名观众和志愿者,如此感叹“天公作美”。当天的广州,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2点多突然下起大雨。但很快就雨过天晴,高温模式重新开启。
  作为活动嘉宾,汪涵此行的任务是响应怡宝号召的“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纯心送水活动,在现场分享自己对“晒”的理解、对公益的认识。
  整个“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公益活动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微博入口:只要消费者用#美的人已经在晒了#为话题,附上创意影子照片并@怡宝,怡宝将会向需水地区捐出一瓶水。该话题在不到5天的时间,就有超过1.3亿的阅读量,逾10万网民参与讨论。
  顶着烈日,汪涵和志愿者在当天的活动现场拼出了一个巨型二维码,作为参与本次公益活动的微信入口,正式启动“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纯心送水活动,在微信上进行传播。除了出席的观众,当天参观广州塔的游客也能接收到怡宝的推送微信入口。
  活动当晚,怡宝在广州塔的  广告  位上“点名” @汪涵 @蒋方舟 @高群书 @田亮,以名人接力的方式在网上展开“晒三分钟,捐一瓶水”,借助网络的力量让这一份纯心向全国扩散。
  筹水活动结束后,怡宝将联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免费午餐”等公益组织,把水捐到山东日照和四川两地干旱地区的需水人群。
  随着夏天的到来,饮料市场硝烟四起,而占据其中半壁江山的瓶装水市场,战局则更加纷乱复杂。换包装、打概念、拼明星,各大品牌在销售旺季各出奇招,用互联网当下最流行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然而,当各品牌忙着追逐潮流和  热点  时,怡宝却选择植根于中国  传统文化  的精髓,回归营销的根本,关注人、重视人、以人为本,打了一场漂亮的营销仗。
  近来的社会关注点,不外乎是股票和创业。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会也带来了人心的浮躁。一个人的心不定,便很容易为周遭情绪所影响,容易抱怨,容易不满,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无论周遭环境如何浮躁,都要让心像水一样保持纯净,像初生时一般不染尘埃。正如今年怡宝推出的“心纯净,行至美”品牌理念,呼吁大家保持内心的纯净, 感悟世间的美好,知行合一,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怡宝跨界联手一众意见领袖:汪涵、白岩松、陈一冰、杨锦麟、石述思、蒋方舟、余佳文等,结合各种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以名人鲜为人知的纯心  故事  ,打造可读性、传播性极强的内容,从而娓娓道来什么叫“心纯净,行至美”。
  当一个品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要突围而出,也许并不需要依靠华丽光鲜的概念包装,不需要当红明星、大牌导演炫酷特技堆砌的精美广告,仅仅只是从最纯粹、最原始的营销动机出发,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从最原点的人文角度来为消费者考虑,以不变应万变,在浮躁动荡中抓住一点  清明  ,守住纯心,方为大成。
  今年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肆虐,各地酷热、干旱。怡宝在7月推出“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公益行动,为缺水人群筹集饮用水,用行动践行“心纯净,行至美”。怡宝,不仅巧妙运用“互联网+”实现了技术本身,还承载了人文关怀,为社会奉献爱、汇集爱、传递爱。怡宝选择从最原点的人文角度来为消费者考虑,以不变应万变,在浮躁动荡中守住纯心。本刊记者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对怡宝  市场营销  部总监李凯先生进行了专访。
  《销售与市场》:怡宝为什么会提出“心纯净,行至美”的新宣传语?
  李总:过去30年怡宝用的广告  口号  是“你我的怡宝”,这个口号用在华南地区是广为人知的,特别是怡宝在过去30年在中国华南地区属于瓶装水的第一品牌,包括在广东省市场占有率将近50%,在湖南、四川包括广西市场占有率都是第一位的。随着怡宝在全国化的布局,在今年30周年之际,我们决定选用新的宣传语。
  《销售与市场》:这句宣传语,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或背景?
  李总:我们对时下的社会现状和消费者的心理做了一个大的市场调研,发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家的内心充斥着恐慌和浮躁,我们希望大家从内心开始跟自己对话,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发现世界上更多的美好,所以今年根据这个改动了新的广告口号“心纯净,行至美”。
  《销售与市场》:传统的品牌现在都开始谈互联网的转换思想,您怎么看待“互联网+”,您认为“互联网+”的核心是什么?
  李总: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互联网+”更多地应用在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方面,销售方面仍然以传统模式和传统渠道为主。因为特别是水产品我们叫作即饮产品,口渴的时候想到喝水,更方便地买到,这才是我们重点要做的工作之一。互联网时代更多的是要借助互联网跟消费者进行品牌理念的沟通。
  《销售与市场》:现在很多快消品牌都选择做网络上的红人之类的营销活动,目的是容易跟年轻人沟通,为什么怡宝选择了传统文化?
  李总:怡宝过去30年的风格做事比较稳健,因为跟我们企业背景有关系,隶属于华润集团,也是一家央企。所以我们在做任何市场推广活动的时候跟公司所谓的4SV的理念都有一定的连接,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为社会为消费者带来什么,而不是借助网络红人或者名人进行一些炒作,所以跟我们过去30年坚持的东西是比较相吻合的。
  《销售与市场》:怡宝为什么要做“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公益活动?
  李总:“晒三分钟,捐一瓶水”活动是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跟公益组织进行合作,能够让消费者有亲身体验,然后把这种体验通过社交网络“晒”给身边的朋友,而且可以明确知道每一瓶水究竟捐到哪里去了,给到了谁。这是“心纯净,行至美”的一次完美落地。怡宝“晒三分钟,捐一瓶水”公益活动,回归营销的根本,立足于人本身: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种人文关怀,正是怡宝多年倡导和坚持的品牌理念,也是怡宝创新人文营销的最核心体现。
  《销售与市场》:这次营销活动把“互联网+”运用到传播上有什么  经验  ?
  李总: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核心,在于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引入到品牌营销中,从流量入口,到链接平台,到品牌价值传播,三者环环相扣,融为一体,让消费者爱上品牌、消费品牌。怡宝“晒三分钟,捐一瓶水”的传播经验表明,“互联网+”的关键不是技术实现本身,而是它能够承载的人文关怀。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有关新产品营销案例分析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