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些对世界经济,财富、政治等有重大影响的秘密而古老家族?

2024-05-14

1. 世界上有哪些对世界经济,财富、政治等有重大影响的秘密而古老家族?

历史上,对世界经济财富增值有重大影响的古老家族实在太多。不过这里加了一个秘密,但是,如果完全是秘密的话,那我们也无法看到它的影响力。
在意大利有一个美第奇家族,创立于1434年,因为后继无人,1737年解体。

美第奇家族在欧洲文艺复兴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欧洲文艺复兴的油画,都来自于美第奇家族的收藏。就我个人所知的,波提切利的《春》就是为美第奇家族的婚礼而做,然后又被他们收藏。
实际在14~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也就留下了非常光辉的收藏品。而大家都知道,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一直到如今。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著名的金融家族,他们18世纪19世纪兴起于德国,在欧洲著名的城市都开设银行。不过,罗斯柴尔德家族目前只是全球前20名的投资银行。曾经在他们最辉煌的时候,他们的资产是可以和很多西方大国对抗的。

那么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哪些巨富家族控制着全球的经济和文化呢?
肯定是沙特家族。这个我们就毋庸置疑,沙特家族拥有多少的财富了。在经济上投,他们绝对是巨头。不过在文化上头可能就是弱项。
英国的温莎王朝,传到伊丽莎白二世已经是第四代了。那么这个家族拥有多少财产,现在还真的拿不出一个完整的数字。光他们的皇家资产委员会,每年给他们的拨款就高达3000多万英镑,这还不包括他们私人的地产房产及海量的珠宝收藏。他们对英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文化上面。英国礼仪和英国王室成为了英国一个重要的标签。

实际要罗列起,历史和当代的巨大的家族实在是数不胜数。就包括中国近代四大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意义还有待研究。中国的历代王朝都和各个豪门家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要是写下来的话,我就要著作等身,稿费千万了!

世界上有哪些对世界经济,财富、政治等有重大影响的秘密而古老家族?

2. 经济与政治有关系吗?

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的两个部分,经济和政治必然存在着联系,并且这个联系非常紧密,两者息息相关。
人类文明出现之后,人就摆脱了单纯的“自然人”的境地,即在那之后人就已经绝对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生物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人”,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人生活中的主要环境。正因为人的属性从单纯的自然变成了带有社会的属性,因此作为人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财富(最早是粮食果蔬牲畜,后来是钱财武器,以及土地机器等),就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财富”(如一头公狮子拥有的领地),而成为了“经济”。
人的首要任务是生存,然后是发展,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人最本质上是追求财富的。正因为人追求财富的必然性,经济也就成了社会的基础。
然而,作为社会人,不可能单纯地、脱离与其他人交往而自由追求,并且在社会内部,财富毕竟是有限的,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会使所有人陷入恐惧,因此人需要合理地分配财富,这也就是政治的雏形。经济的核心是财富,而政治的核心就是分配财富的力量和手段——权力。
因此,政治经济两者是分不开的。一个拥有了政治力量的人,其必然会利用他的力量去追求财富;而拥有了经济力量的人,由于占据了经济的主动权,其必然就会追求更高的政治地位。由于经济是基础,政治的核心——权力,其最终目的依然是经济利益,所以书上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政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经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很多时候,不能单纯地将两者放在一起。所以有的时候也有人说“政治经济是两码事”,意思是,不能用单纯地经济眼光去看政治,或是相反。

3. 经济学专业都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看题主最后一句问到了学经济学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现在学了经济学两年吧,讲一讲我的观点。
经济学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一些经济方面的理论基础,比如西方经济学的宏观和微观部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等等。有同学看到我的志愿以后跟我说,经济学不好,学的东西太宽泛了,这种学科一般在就业的时候都不吃香。
但是我在学习以后觉得这句话是错的,虽然经济学本科确实学得很广泛,但是研究生就开始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并且比起那些从大一就开始专攻某个方向的学科,学得多就意味着以后就业时其实可以提供更多的方向(虽然说你不一定擅长,但最起码学过)。也会教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比如初级会计学、博弈论、统计学等等。

之前我还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学经济学就会变富。答案是否定的,经济学并没有教给你实际的使财富增值的方式(炒股、基金什么的),但是会把理论告诉你啊,所以说如果能把这些理论自行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利于获取更多财富的。

拥有了经济学的知识,也会帮助你学习其他学科,比如说投资学、理财学、管理学,因为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学科。

你能把这些功课都学好,找工作的时候是有加分的,在工作过程中,也会获得知识的必要的帮助。对你提高工作能力,获得升职和加薪都是有益的。
希望我的答案能给你帮助。

经济学专业都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4.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根本原因: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战败,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四川。
在北方,曹操占据黄河流域,孙权占领长江中下游,刘备占领四川和长江中游的一部分。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在经济上。再加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扩展资料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264年孙皓即位后 ,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
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他以贾充为大都督  ,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
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5. 每个国家都能印刷钱,为什么不能自己想用多少印多少啊?

每个国家都能自己印刷钱,为什么不能想用多少印多少?涨知识了

每个国家都能印刷钱,为什么不能自己想用多少印多少啊?

6. 私有制是一切剥削的总根源怎么理解?

私有制,指相对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财产进行个人或集体的排他性占有。私有制是剥削社会(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特权主义和专制社会为代表)的基本标志之一。

中文名
私有制
外文名
Private Ownership
类别
所有制
汉语注音
sī yǒu zhì
定义
承认私人产权的经济制度
快速
导航
现实情况
 
改革开放
观点
私有制是高效率的经济社会基本标志之一。
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私有制的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
现实情况
根据对现代南太平洋小岛上的原始民族考察,这些民族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牛耕等生产方法,没有剩余产品,实行私有制。
改革开放
中共中央关于私有制认识的变化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我国的个体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对于发展社会生产、 方便人民生活、 扩大劳动就业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 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首先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区分开来,并被赋予了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属性。
三年之后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指出: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但却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 加强对它们的引导、 监督和管理。 这意味着私营经济尽管还带有雇佣劳动的属性,但已被视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 非公有制经济就由原来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私营企业家界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强调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并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 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此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7. 股市狂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1.股灾概述 

股灾(The Stock Market Disaster)是股市灾害或股市灾难的简称。它是指股市内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受某个偶然因素影响,突然爆发的股价暴跌,从而引起社会经济巨大动荡,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异常经济现象。股灾不同于一般的股市波动,也有别于一般的股市风险。一般来说,股灾具有以下特点: 
①突发性。每次股灾,几乎都有一个突发性暴跌阶段。 
②破坏性。股灾毁灭的不是一个百万富翁、一家证券公司和一家银行,而是影响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使股市丧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灾给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超过火灾、洪灾或强烈地震的经济损失,甚至不亚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损失。 
③联动性。一是经济链条上的联动性,股灾会加剧金融、经济危机。二是区域上的联动性,一些主要股市发性股灾,将会导致区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④不确定性。股灾表现为股票市值剧减,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化为乌有;股灾会加重经济衰退,工商企业倒闭破产,也间接波及银行,使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在股市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股灾导致股市投资机会减少,会促使资金外流,引发货币贬值,也冲击着金融市场。 
从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几乎每一个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生过股灾。1720 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世界上发生最早的股灾;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于美国的股灾,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世界性股灾;日本、台湾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最频繁的国家或地区之一;包含股灾在内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表现出汇市与股市轮番暴跌的特点。 
总之,股灾会从多个方面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引发或加剧金融危机。例如,1929年美国股灾,首先受冲击的就是金融市场。美国倒闭破产的银行,从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混乱状态。股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巨大。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灾的发生往往是经济衰退的开始。股灾引起人们对经济前景极度悲观,导致投资锐减,社会总需求下降,生产停滞,国民收入减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1929年股灾导致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私人投资由1929年的160亿美元减至1933年的3.4亿美元,工业生产1933年比1929年下降了50%,国民收入由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402亿美元,下降54.22%。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又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法国、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下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 

2.引发股灾的原因 

2.1直接原因 
股灾后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论,主要认为股灾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价过高、市场上流动资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认同的理论是股灾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电脑程式实时计算股价变动和买卖策略, 在1970年代末渐在华尔街盛行, 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时买和卖。股灾后很多人说电脑程式看到股价下挫, 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设定的机制加入抛售股票, 形成恶性循环, 令股价加速下挫, 而下挫的股价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抛售股票。 
(2)投资组合保险(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谓投资组合保险,就是当市场下滑时,为止住损失,就卖掉股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得有潜在的接盘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盘者都消失了,投资组合保险的操作方式将股价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资组合保险依靠的是几乎没有限制的资金流动性,但流动性并不总是存在的,资金的流动性有时会干涸。在每个人都想卖出时,这样的投资策略是不可行的。 
(3)经济学家 Richard Roll 认为市场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国盛行, 但没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却在10月19日当天带头下挫, 因此是因为市场全球化令在一个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动在一天内漫延全球股市。 
2.2引发条件 
引发股市股灾的原因很多,但起码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一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出现了严重的恶化状况,上市公司经营发生困难; 
(2)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重高估。 
(3)股票市场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丧失投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能。 
(4)政治、军事、自然灾害等危机使证券市场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证券市场出现心理恐慌而无法继续正常运转。 

3.股灾处理措施 

几乎每一个发生股灾的国家或地区都采取了善后处理措施。应急措施主要有:启用“断路器”暂停股市交易,动用股市平准基金入市,回购本公司股票,消除市场恐慌心理等。为了避免股灾再次发生,则加快了证券市场法规建设与完善,强化了市场有效监管和规范运作,促进经济复苏和经济发展以重塑投资者信心。 

4.最惨烈的几次股灾 


4.1美国股灾 
4.1.1 1929年大股灾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灾难的发生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上午11点,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狂跌不止。自杀风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当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 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 
大股灾之后,随即发生了的大萧条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 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4.1.2 1987年股灾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开盘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再次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股灾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4.2日本股灾 
1989年12月,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 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 
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连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 
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4.3 1973年香港股灾 
1969年由李福兆牵头的一群华资经纪暗中筹备一间华人的股票交易市场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并于12月17日开业,由此开始了普罗市民参与证券及股票买卖,当时恒生指数于12月29日创下160.05当年新高,其后股市节节上升,1971年9月20日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1973年发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后第一次股灾,恒生指数于一年内大跌超过九成,数以万计的市民因此而破产。 
4.4 1990年台湾股灾 
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从12000点的下跌过程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 

5.中国式股灾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股市狂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