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的科研工作

2024-05-17

1. 于海波的科研工作

 1.论文:  ☆于海波、金迎九:《农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1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13(2)   ☆于海波:《如何打造一堂好课:基于前科学概念、课堂水平分层与教学时间观的思考》,《天津师大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   ☆冯利、于海波、孟昭辉:《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郭桂周、于海波:《美国农村教师短缺困境及其补充策略》,《比较教育研究》,2012(6)   ☆董博清、于海波:《韩国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7)   ☆郭桂周、于海波:《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SK):基本内涵与提升策略》,《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1)   ☆郭桂周、于海波、孟昭辉:《与环境教育的互动: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04)   ☆于海波:《论教师的哲学素养》,《社会科学战线》2011(9)   ☆于海波:《返璞归真:让物理感觉成为教学的内在追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4)   ☆于海波、刘艳超、孟昭辉:《初中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现状与优化策略》,《物理教师》2011(3)。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庞芳、于海波:《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结构的建构》,《中学物理》2011(5)   ☆王晓娟、于海波:《大师之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17   ☆冯利、于海波:《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物理》,2011(7)   ☆冯利、于海波:《农村理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11(9)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于海波、于冰、郑泰玉:《物理师范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2010(12)   ☆于海波:《试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课程·教材·教法》,2010(9)   ☆余雪妹、于海波:《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效开展情感教育》,《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10(7)   ☆王晓娟、于海波:《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教师文化》,《吉林日报-理论版》,2010-11-25   ☆秦玉友、于海波、赵忠平:《区域推进小班化教学的理念选择与实践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于海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警惕辍学率反弹》,《求是》,2009(8)   ☆于海波:《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师范大学的使命》,《教育评论》,2009(6)   ☆余雪妹、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物理复习课变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物理教师》,2009(12)   ☆张楠、王双维、于海波:《物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2)   ☆于海波:《中国无人获诺贝尔奖的教育反思思》,《教育时报》,2009-11-25   ☆于海波:《生活视域下的科学课程理想》,《教育时报》,2009-3-4   ☆于海波、王志坚:《科学观教育价值的多维审视》,《新长征》2009(11)   ☆于海波、马云鹏:《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社会科学战线》,2008(5)   ☆于海波、马云鹏:《科学课程生活的内在张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于海波:《提高农民科技素养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5-7   ☆于海波、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8(8)   ☆于海波:《俄罗斯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策略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   ☆孟凡丽、于海波:《国外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探索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2)   ☆吴晓巍、于海波:《“人教版”“粤教版”必修本“科学探究”内容比较与启示》,《中学物理参考》,2008(4)   ☆刘艳超、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规律教学”探析》,《中学物理教学探讨》,2008(5)   ☆刘艳超、于海波:《论物理课程能力》,《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于海波、李祖华:《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调查与建议》,《教学与管理》,2008(12)   ☆于海波:《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12)   ☆于海波、钱柱:《农村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物理教师》,2007(11)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7(9)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史教育价值的文化解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8)   ☆于海波、孟昭辉:《论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6(4)   ☆于海波、马云鹏:《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   ☆于海波、孟昭辉:《“李约瑟问题”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国科学论坛》,2006(1)   ☆于海波、刘艳超:《反思与建构—李约瑟难题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的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06(6)   ☆赵丽萍、王双维、于海波:《运用粗糙集理论分析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因素》,《华中师大学报》,2006(2)   ☆于海波:《科学素养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物理教师》,2005(4)   ☆刘艳超、于海波:《教学违法现象的理性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8)(合作2)   ☆于海波:《西方科学课程的历史考察》,《当代教育论坛》,2005(15)    ☆王颖、于海波:《“李约瑟问题”的文化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5(3)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与理科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科学》,2004(2)    ☆于海波:《科学素养理念的前设、特征与结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于海波:《论科学课程发展的人文化趋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5)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内涵、价值和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问题与检讨》,《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1)   ☆于海波:《科学课程结构化运动的时代解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3)   ☆于海波:《“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教育史研究》,2003(4)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20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于海波:《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依据、价值和目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4)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文化的建构属性与科学课程学习方式变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于海波、孟凡丽:《课程设计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走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5)   ☆于海波:《科学与技术源流简考》,《吉林日报·理论版》,2003.3.30   ☆于海波: 《杜威科学课程思想研究正误》,《教学与管理》,2003(4)   ☆于海波:《课程设计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基础教育研究》,2002(9)   ☆于海波、孟凡丽:《论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教育科学》,2002(5)   ☆于海波、孟凡丽:《教学策略的定义、操作过程及结构》,《新疆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2)   ☆孟凡丽、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历程、问题与展望》,《宁波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于海波:《科学与人类历史的演进》,《吉林日报(理论版)》,2002.4.28   ☆于海波:《科学精神的文化解读》,《吉林日报(理论版)》,2002.9.21   ☆于海波:《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吉林日报(理论版)》,2002.11.24   ☆于海波、孟昭辉:《论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0)   ☆于海波:《教学论新思维:教学系统的混沌性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于海波、孟昭辉:《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4)   ☆于海波、王双维等:《物理实验能力的认知分析及相关培养策略》,《物理通报》,2000(4)   ☆于海波、孟昭辉:《知识分类理论与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12)   ☆于海波:《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10   ☆于海波:《线性振子微动相图》,1998东北亚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会论文集,1999(12)   ☆于海波、孟昭辉:《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1999(4)2.著作:   1. 于海波著:《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12   2. 于海波著:《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3. 于海波主编:《初中物理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7   4. 于海波副主编:《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问题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5. 于海波参编:《课程论研究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于海波的科研工作

2. 于波的研究领域

数值代数、数值优化、计算金融:1. 数学规划(非线性规划、minimax问题、min-max-min问题、SDP等)的全局收敛算法和高效率算法;2. 非线性方程组和不动点问题的全局收敛算法和高效率算法;3. 金融中的优化方法。

3. 于洪波的科研情况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课题;主持教育部东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课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曾先后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包括:辽宁省沈阳市劳动社会保障局课题“打造沈阳技工品牌建设研究”(2006年),参与者;辽宁省科技厅课题“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研究”(2006年),参与者;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生态文明的哲学解读”(2007年),参与者;辽宁省教育厅基金项目“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政策研究”(2007年),主要参与者;辽宁省科技厅课题“辽宁省重点行业未来技术需求预测”(2007年),参与者;辽宁省社科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世界3视域下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参与者;辽宁省科技厅课题“辽宁省建立科技成果的拟购买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究”(2008年),参与者;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世界3视域下的科学技术学研究”(2008年),主要参与者,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研究”(2008年),参与者,项目批号L08AZX002 。

于洪波的科研情况

4. 于波的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先后主持完成了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指导性项目《CVD法在工模具钢表面强化方面的应用研究》等各种科研课题10项;主编校本教材两本,主审《工程材料与热成型工艺》教材一本;在《热加工工艺》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有2篇论文被EI收录;主持和参与多项精品课程建设。

5. 于洪波的课题研究

 1.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比较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批准经费:8.0万元。2.家政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山东省社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批准经费:3.0万元。  3.于洪波(第二位):三位一体塑造强健的品格: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理论与策略,山东省社科十五重点项目,批准经费:2.5万元。

于洪波的课题研究

6. 于洪波的研究成果

 1. 于洪波(笔名:于鸿博):略述西方高校的职称评聘制度及其借鉴。教育研究,1994.08.2. 于洪波(笔名:于鸿博):解放后山东省高校的历史演变。教育研究,1996.04.3. 于洪波(笔名:于鸿博):日本中小学的特殊教育。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02.4. 于洪波:新世纪日本国家与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3.05.(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于洪波: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述评,河北大学学报,2003.02.6. 于洪波:二战后美国军事占领与日本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教育史研究,2005.02.7. 于洪波:“战后政治总决算”与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提出及其特征,中国高教研究,2003.05.8. 于洪波:试论日本前近代的闭关锁国与教育近代化,教育史研究,2006.03.9. 于洪波:日本文化的两个悖论与教育性格的嬗变,教育学报,2006.03.(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 于洪波:21世纪日本教育政策选择的背景分析,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7.11. 于洪波:论教育史学者的经世致用情怀,教育学报,2010.02.(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2. 于洪波:日本近代的国家主义教育理念——以“近代学校之父”森有礼为中心,教育史研究,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20周年论文集(16)2009.13. 于洪波:由“君子”“小人”到“中民”“公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1. 于洪波(笔名:于鸿博)著:德国教育比较研究。新华出版社,1994年5月。2. 于洪波 著: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3. 于洪波 著:日本家政教育比较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4. 于洪波 著:日本和美国教育问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5. 于洪波 主编:简明中外教育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6. 于洪波 主编:外国教育史(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定教材;高等院校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

7. 于波的科研项目

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暨手术演示学会大会宣读7篇文章。已承担国家“973”课题子课题1项,863课题2项,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及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并获得三项省级奖项。近5年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6+4篇。

于波的科研项目

8. 于振波的科研项目

简牍与秦汉社会(主持),200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走马楼吴简与孙吴基层社会(主持),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秦汉三国户籍制度研究(主持),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秦汉三国编户齐民研究(主持),2010年度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第39批)。  秦令与汉令研究(主持),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走马楼吴简与孙吴县政研究(13AZS009)(主持),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