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历史上,高红梅有着怎样的戏曲人生和故事?

2024-05-16

1. 京剧界历史上,高红梅有着怎样的戏曲人生和故事?

高红梅老师,京剧青衣、上海京剧院实力演员兼优秀青年演员、刘秀荣的第38位弟子、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京剧旦角演员。
  
 (张春孝)他当时给她吃什么早点,每天一日三餐,他怎么挑着花样给她做饭,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这说明她有心、有良心。当时刘(秀荣)老师也挺喜欢她的,觉得这小丫头挺可爱的,然后教她戏什么的,但是她大学不是考到上海了吗,刘老师在北京,就没有跟刘老师学戏,一直到毕业以后,有这样的机会去北京学习那个刘老师《穆桂英大战洪州》的补习班,然后又重新和刘老师联系上、连上这个线,之后有几位老师引荐觉得她适合学习王(瑶卿)派,也适合学习刘老师这些戏路的戏,所以引荐、推荐,然后院里领导也很支持,然后陆老师也很支持她,然后就拜在了刘老师门下。她的老师刘秀荣说,“红梅她本身条件很好,而且她综合素质比较好,不仅是嗓子好,而且她的基本功比较全面,是一个可塑之才”。
  
 在众多名师的悉心培养下,高红梅如娇艳的红梅般美丽绽放,毕业汇报演出中,她主演的《杨门女将》博得了各方的好评。王梦云说,“虽然说那时候她的嗓子在唱上还不是最好,但是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旦角演员,她是具备的”。当时排这个戏的时候,可能那时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个大戏落在自己肩上的时候,就觉得还是有点担子的,可能那时候的承受能力也没那么强,就觉得一定要去演好她,所以自己练功什么的都会加量。比如那时候跑圆场嘛,她是每天拿着枪、拿着东西就到练功房去,一直练到所有人全都走。陆义萍说,当时她累得都全身浮肿,可能是肾亏了吧。陆老师一直也是很关心她,帮她请的中医、帮她调理。当时张学津老师还在世,正好他来上海,他们请他来看戏,他也很激动,他觉得京剧的人才能够在戏校的时候,过去我(他)们叫“科里红”,在戏校毕业之前就能担当这么一出大戏。《杨门女将》到北京去公演,还是受到当时的专家、还有他们兄弟单位的认可的。
  
 《杨门女将》只是一个开始,之后不久,幸运又一次降临到高红梅的头上。院里又选择为他们青年演员排一个《大唐贵妃》,当时国家大剧院是开台,就是他们这出戏是第一台演出,而她和蓝天又是第一个上场的,当时想想觉得好荣幸,国家大剧院首演、首登这个舞台的是他们一对青年演员,也是很紧张、又很期待。其实这个戏大家都很熟悉,他们艺术家版本的是史依弘老师、李胜素老师还有梅葆玖老师,他们三位旦角老师演的杨玉环,史依弘老师其实平时她们关系很好,因为她非常亲切,高红梅她都叫她姐姐,她会很耐心地跟你讲她的一些经验、一点都不保守。比如说那个服装,因为新做的服装后面的摆尾都比较大,我们传统服装的裙子基本都跟脚齐,她那些往后退的一些动作就会踩到,所以我(他)们不知道的话就会真的踩到,她会告诉你什么时候怎么让、怎么躲。这出戏也演了不少场次,在北京演完,回到上海他们又演过,她觉得是从实践中学习,高红梅她觉得多演一场就有一场的收获。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参见万岁”。戏校毕业,高红梅如愿进入上海京剧院,作为院团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机会很快来了,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挑战。(京剧《盘丝洞》,高红梅饰女儿国国王/蜘蛛精,高红梅进入上海京剧院第一出大戏)她进上海京剧院半年吧,团长和院里领导就给予她这样(演出《盘丝洞》)一个重大的任务,那个是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他们要晋(进)京献演,她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能胜任吗,因为这个角色前面她觉得没有问题,当时领导也是觉得因为女儿国国王她是一个比较正的角色、比较符合她,但是对于后面变成蜘蛛精的那个样子对高红梅她的表演、还有,就整个表演和人物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傅希如说,因为他们当时是复排,所以其实增加了一些 情感 的戏,女儿国国王和唐僧之间有点剪不清、理还乱的这种感情纠葛,所以他们在“洞房"的时候,在“洞房”里,其实是在一个高台上,有一段小舞蹈一样的身段,这种戏其实作为他都很少接触到,他们有些很大胆的动作,他都有点害羞、有点放不开,尤其是高红梅又是一个女孩子,一个刚进团的女孩子,他就觉得好像有点缩手缩脚,没想到红梅挺大胆,她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些地方还引导他,让他该做什么。傅希如他觉得作为一个演员的特质来说,她比自己还要称职。很多老师,像方小亚老师、包括史依弘姐姐(她称她为姐姐)也演过这出戏,高红梅她都会跟她们聊,因为这出戏是方老师的代表剧,她会一点一点地告诉你,所以那段时间,也是集中式地排练这出戏,对于她来说她觉得还是有很大收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是每一位青年京剧演员梦寐以求的荣誉,对于高红梅而言也是如此。他们上海京剧院的领导在比赛的一年前就为他们所有的青年演员量身定做,为他们选剧目,每个人选择他最适合的剧目,你选的这个剧目,就把这个剧目最好的老师过来给你加工,然后演出,当时复赛的时候,她选的是《虹霓关》,然后刘秀荣老师教的她这出戏,到北京比赛之前,应该老师会给你把场之类的,刘老师这时候耳朵一下子听不太见了,医生就说您这是急性耳聋,要住院、一定要住院观察、治疗,老师当时就说不行,我有学生要比赛,我必须要亲自给她把场,我还要给她加工,所以老师每天早上那时候很热、大夏天的时候,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就在医院打点滴,打完点滴再回家,回来以后有时间再给他们说戏,然后还亲自到中央电视台,因为他们有一次走台的机会,她到中央电视台为她掐时间,因为当时超时也要扣分的,所以刘老师为她去掐时间,高红梅她就觉得特别感动。
  
 台上的高红梅忽而是端庄典雅的青衣,忽而变身飒爽英姿的女将,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台下的她却喜欢淡然而平静的生活。她一直从小就想要学写字,但是从中专到大学都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专业上,一直有这个愿望,但一直没有实现,也是当时的近期才开始去学,她学了以后她觉得都是相通的,比如说你拿笔的这种气息的把握,还有起承转合,你掌握的力度、它这种驾驭和控制,其实跟我们演唱、表演都一样,你的表演也要有度、有寸,你在演唱的时候这种气息的控制,如果气息把持不好,你可能气不够了,她觉得都是相通的,所以学什么她觉得都不白学。在方寸间感受古典美的同时,年轻的高红梅也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也去不过不少的国家,开拓了眼界以后,对于你整个人的素质、素养、涵养还有眼界,它是一个整体的提高,包括在塑造人物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你接触的人不一样了,出去以后见到国外的一些人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你去观察生活,每次到一个地方都喜欢留一些纪念,将来以后拿出来等几年或几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翻看这些照片,就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和记忆。
  
 当时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十多年,高红梅始终觉得唱戏是件快乐的事,但随着阅历的增长,逐渐成熟的高红梅也开始想得更多。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太深奥了,你越学会觉得越难,说“会"是非常简单的,所以自己说容易或简单的时候,其实我只仅(存)在我会了,所以到最后现在觉得真的是越来越难,对自己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感觉自己一定要像海绵一样一直吸取,把这些京剧老前辈、老师留给我们的这么宝贵的养料吸到我们自己身上,然后通过我们的表现再体现出来。
  
 她是一名京剧演员,京剧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有时候很苦、有时候很累,但是它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她爱京剧、她爱艺术。

京剧界历史上,高红梅有着怎样的戏曲人生和故事?

2. 京剧界历史上,艾金梅有着怎样的戏曲人生?

艾金梅老师,有名京剧演员、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当时江苏省戏剧学校的副校长,大闹天宫时哪吒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京剧武旦。
  
 话说当时“艾校长”这个称呼听起来有些陌生,因为艾金梅之前呢,是江苏省京剧院的主要演员了,当时零几年时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多长时间了,当时将近两年,而那时她从招生第一线回来,招生情况可以,由于当前这个戏曲的不景气,不但导致了剧团的人才匮乏,同时也导致了戏曲学校招生困难,当时现在戏曲说是在招生,实际无异于在找生,怎么讲,为了给江苏乃至全国培养这个未来的京剧艺术人才,他们在文化厅的支持下,面向全国招生,京剧表演专业免费生,招免费生,学校是六年,是这样子。六年全部免费,那么当时这次招生,他们在全国进行宣传,那么在一些经济比较好的省份重点搜索,他们深入到了少年宫、学校、文化馆,甚至直接到了那个偏远的乡村,那么终于在江苏、河北、黑龙江还有这个山东招了四十名免费生,质量据说还不错。
  
 其实在这之前她是江苏省京剧院的主要演员,在艺术成就上应该说是有一定建树了,那么当时零几年的两年前呢,到了学校做起了教书育人的幕后工作,心是有没有一些不适应或者是失落。可以说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失落,有些不适应,因为从事的是舞台表演艺术,到学校工作虽然大的是相通的,但是实际上工作是非常地繁忙,也非常地辛苦,但是她觉得这也是必然规律,因为从 历史 上说,他们京剧演员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那么他们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京剧事业后继有人,所以艾金梅她觉得他们再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那么她觉得也是一种责任,是一个热爱京剧事业、一个工作者的一个自然选择,当年她也是从一个懵懂无知的一个孩子,也是在许多老师的精心呵护、耐心教导下逐步成长起来了(的)。
  
 那既然说到自己的小时候,那么就从小时候聊起,当初是怎么喜欢上京剧的,她想她小时候个性比较活泼,那么也喜欢唱歌跳舞,喜欢运动。当时京剧小京班招生,那么她从此与京剧艺术就结下了不解之缘,1977年的时候,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省京剧院相中,把她调进了江苏省京剧院,那么领导根据她自身的条件,让她专攻武旦刀马旦,并且再次把她送进了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她是先到了京剧院,完了以后,又去了江苏省戏剧学校去学习。那到那个学校以后,跟哪些老师都学过戏,先后跟蔡鸣芬老师、周云霞老师等,主要是学习武旦的基功戏,比如《盗仙草》、《挡马》、《战金山》,还有这个《虹桥赠珠》等,那么特别是1983年,赴河北艺术学校参加了全国宋派艺术传习班,又得到了宋德珠先生的亲授、《扈家庄》。其实提到宋德珠先生,这是四小名旦之一的一位大艺术家了,相信她跟他学习肯定是收获很大,确实是收获不小。尤其是对人物的把握,他主张这个武旦不光是武,要在武的当中表现出美、媚、脆,要表现出这个女性的自然美和武旦的艺术美,对她以后的学习和演出,艾金梅她觉得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武旦这样一个行当跟以唱为主的行当还不大一样,确实要付出体力上的消耗,有的时候练功甚至还伴随着这样那样的一些危险,就她塑造的这些巾帼英雄,可以说没有扎实的结实的基本功是无法胜任的,她曾言,确实是这样的,为了练好基本功,那么她呢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节假日也从不间断,一天三遍功,即使是冬天,这个练功服也经常是湿透的,台上的一出戏,那么台下在练的时候,破逼着自己一练就三五遍,那么经常累得也是趴在地上直喘气。她记得有一次一个农民工看他们练功,他说没想到你们当演员的这个练功比我们造房子还辛苦。其实她说到他们戏曲演员的辛苦,一方面是对于戏曲的爱,恐怕另一方面,可能是自己从小骨子里就有一种吃苦耐劳的好强劲,跟小的时候的经历恐怕也有关系,是这样的。她小时候可能是天性吧,她记得冬天一大早就在那个青石板上练功,什么踢腿下腰,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手上那个长满了冻疮,有的甚至这个裂口淌血,那么也从不叫苦。她记得1977年的时候,那时候生完孩子,刚满月,就到排练场练功,接着就参加了省里面的大奖赛,那么还有几次在国内国外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应该说身体非常虚弱,挂了一天的水,临到晚场演出的时候,也是把针头一拔,硬把戏给顶了下来。其实说到戏曲演员的辛苦,这是众所周知的,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里有没有觉得失衡的时候,或者说想逃离的时候,或者觉得真的是有一种很难得到回报的时候?
  
 她觉得这种想法是经常有的,经常有。但是她又觉得搞艺术,是来不得半点假,台上的一招一式,是汗水滋养出来的,是苦和累修炼出来的,她想如果说投机取巧,成就不了艺术,怕苦怕累,只能半途而废。这么多年来,在练基本功的同时,都演了哪些戏,她觉得反正练基功,这是最基本的,那么在苦练基功的同时呢,她也学演了这个《百老公主》、《白蛇后传》、《两狼关》,后来又学了什么《出塞》啊、《虹霓关》啊、这个《铁弓缘》等刀马旦的戏,那么同时也向这个梅派青衣陈正薇、王派青衣黄晓萍学习了一些青衣的唱念。再说一说在这么多年的艺术实践当中,任何艺术都是有规律的,自己总结了怎么样的一个艺术规律,她觉得对演员来说,做到这个会、熟、用,就是学会它这个经历、这过程,叫会、熟丶用,并不难,但是如果说要达到美的境界,那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苦练过程。
  
 舞台上看了她不少的戏,比如说像那个《火凤凰》,怎么体现这个独特的创意,《火凤凰》这出戏呢,其实她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然后又进行了再创造,设计了刀舞、双鞭舞、双绸舞、还有彩带出手,那么糅进了这个艺术体操的技巧。我们看艾金梅在这些武戏当中的一些技巧展示,其实有的也不都是老一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那些传统的程式,还有一些创新,具体说说。比方说在《火凤凰》这出戏里边吧,其中那个出手,他们就是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出手形式,把这个艺术体操的这个彩带和这个传统的出手结合起来,那么这样呢,就是彩带象征着火焰,边舞边打,显示出在火中搏斗,凤凰涅槃的精彩场面,那么这种表演形式,她觉得能够使观众耳目一新,在平日的演出当中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是的,《火凤凰》这个戏可以说让艾金梅获得了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的最佳表演奖,这个戏应该说也成了艾金梅的一个代表性的作品,并且因为这个戏艾金梅也获得了石城金凤凰的美誉,可见通过演这个戏,我们感受到艾金梅在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上确实下了很多的功夫。
  
 她觉得京剧艺术只有忠诚地继承好,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老戏出新招,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那么在这方面呢,她平时比较注重学习其它门类的表演艺术形式,平时也比较留心什么电视节目等,发现好的素材能够录下来,仔细揣摩。像在她的一些舞蹈动作里,就似乎能够感觉到一些体操啊武术啊、还有一些舞蹈的影子,这些都是怎么汲取来的?有个阶段吧,艾金梅她天天去 体育 馆,这个学习艺术体操和武术,教练们看她天天骑着自行车、冒着酷暑,爬着大坡来到 体育 馆求教,他们也很感动,那么确实是她在那里使她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方说体操的绳操、圈操和彩带,武术的这个醉剑、单剑和这个双剑,那么在后来的这个演出当中吧,她基本上都把它融入到她的戏的当中。
  
 作为一个武旦演员呢,刚来提到的追求的那种美、媚、脆的境界,总而言之一定要美,这种武打不能是这种鲁莽的或者是过于直率的、单纯技巧性的展示,肯定要融入一些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于是有人就说了,艾金梅是武戏文唱,那她对这个怎么理解,他们常说的就是戏无技不惊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情不感人,也就是说情、理、技的结合非常重要。那她觉得演武戏,也要像文戏那样,细读剧本,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要调动全身的精气神,努力地将,就是运用娴熟的技巧吧,这个去注重人物刻划,努力地将一招一式融入、注入人物的那个性格内涵,一唱一念,融入人物的思想感情,把这一翻一打,化作戏剧动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