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其实原因很简单

2024-05-09

1.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其实原因很简单

1、因为项羽狂妄自大刚愎自用。项羽觉得刘邦就是一介小人,并没有和他作战的能力,所以摆下了鸿门宴。试一试刘邦的底,在鸿门宴之前,项羽的叔父,观察天象,发现刘邦驻扎的营地天空上呈五彩祥云,那是以后人皇的气象,所以就告诉项羽不能让刘邦活着回去,但是项羽却不以为然,在鸿门宴上刘邦知道自己恐怕凶多吉少,所以舍弃脸面,给项羽跪了下来,愿意跟项羽认错,项羽也是堂堂正正的男人,不愿意就这样把刘邦给杀了,就化解了跟刘邦的仇恨,阻止了自己叔父要杀刘邦的意图。
 
 2、随后刘邦借口要上厕所,就马不停蹄的逃窜回军中,并且杀了奸细。也就是因为项羽的一时心软,导致了历史的改写,最终使自己兵败。但是其实刘邦项羽先后入了函谷关之后,刘邦推崇项羽为关中王,因为刘邦和项羽从前私交甚好,而且觉得此时可以和刘邦结盟一起稳定一方诸侯,但是项羽还是低估了刘邦的心机,项羽把刘邦认作大哥,刘邦却一心想杀项羽,可悲,可叹。
 
 3、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却不虚心听手下的建议,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愿来,相反刘邦心机所非常人,将项羽的心思琢磨个透彻,虚心接受手下人的提议,这也是个人性格导致了最终的结果。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其实原因很简单

2. 项羽与刘邦比较 为何项羽会输给刘邦

项羽和刘邦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1. 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2. 在失败面前,刘邦沉着冷静,项羽狂暴浮躁。
3. 在做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项羽灭秦后没有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措施继续加强国家的统一,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恢复分封制,这就使得他分封诸王后不久就到处发生叛乱。正在他穷于应付时,刘邦的势力很快强大起来。项羽一生没遇过什么挫折而且是在别人的夸奖中长大的,自然是高高在上,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导致项羽刚愎自用,听不得逆耳忠言。
项羽的军队比较残暴,秦军已经投降,他还击杀活埋了20万降兵。占领咸阳后火烧秦宫室。又不注意安抚百姓,废除秦朝严刑苛法,百姓很是失望。刘邦则相反,一入咸阳,就与民约法三章,深得人民的拥护。“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很重要原因。

扩展资料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参考资料:刘邦 (汉朝开国皇帝)-百度百科

3. 项羽到底为什么会输给刘邦?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项羽到底为什么会输给刘邦?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4.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聊游戏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对自己的男儿气魄,无比自信!哈哈哈哈哈哈哈~(谓己之男子气,自信无比!)
刘邦:可以群殴,何必单挑呢?
项羽:命运,不配做我的对手。天不容我,我必逆天!
刘邦:唉,简直无情。有时候想活命,就得以毒攻毒。
项羽:来,做个了断吧!将这混乱的时代,拉回正轨!起兵~破汉!让你死无葬身之地,哼,无耻小白脸!霸王本色!
刘邦:金钱可以收买我,暴力可以毁灭你。春风吹又生,斩草要除根。
项羽:四面楚歌起,英雄战末路~枪挑了汉营中数员上将,纵英勇怎提防?八千子弟何在?天亡我楚,非战之罪也~
刘邦:早死早超生,希望在来生。心情好,送你一程。良心是什么,可以吃吗?不客观的说,我是个好人。(早早超生,冀于来生。心情好,送汝一程。良心为何,可食乎?无稽之言,吾乃善人。)
看历史
话说当刘邦听说项羽要开团时,急忙问计张良,良曰:主上勿虑,虽霸王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吾亦重修成功,功力大增!开团之时吾以阵法之力困住霸王,主上随后传到困斗之!至于走位灵活的虞姬交与韩信即可,待韩将军击败虞姬回援后,则开团无忧也,邦闻言大喜!
韩信不受项羽重用是因为风格不同。项羽叫西楚霸王。
项羽:强攻,强攻,强攻。
韩信:阴他,阴他,阴他。
所以,韩信后来被封:淮阴侯。
自矜功伐的项羽不晓得「武功再高,也怕菜单;功夫再强,不可逞强」的道理。

5. 项羽与刘邦比较 为何项羽会输给刘邦

1、项羽灭秦后没有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措施继续加强国家的统一,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恢复分封制,这就使得他分封诸王后不久就到处发生叛乱。正在他穷于应付时,刘邦的势力很快强大起来。 2、项羽的军队比较残暴,秦军已经投降,他还击杀活埋了20万降兵。占领咸阳后火烧秦宫室。又不注意安抚百姓,废除秦朝严刑苛法,百姓很是失望。刘邦则相反,一入咸阳,就与民约法三章,深得人民的拥护。“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很重要原因。 3、项羽不会识别人才,有才能的人(如韩信)转而投向刘邦。他仅有的忠于他的范曾最后也离他而去。而刘邦则重用人才,他手下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兴三杰”。
4、刘邦注意建设巩固的关中根据地,不断向前线供应兵员和粮食,以致于能屡败屡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以上几点是项羽输给刘邦的主要原因。 ============================================================================= 关于项羽和刘邦,自古人们见仁见智,观点各不相同。拥项羽者言:西楚霸王出身名门,少有大志,勇猛过人,恪守信义,侠骨柔情,乃铮铮男子汉也,岂刘邦下流小人所能及。捧刘邦者曰:项羽勇而无谋,气量狭小,岂能比刘邦善假谋略,大人大量。
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但他的人生结局是悲凉的。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少年的我一度为项羽惋惜万分,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细读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后,我对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一学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项羽与刘邦比较 为何项羽会输给刘邦

6. 项羽那么厉害,为什么会输给刘邦呢?

公元前202年5月,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庆祝全国统一。席间,刘邦问文武百官:“寡人为何能统一中国,而项羽为何失掉天下?”群臣回答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管理粮饷,我不如萧何;攻城夺地,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豪杰,我能用他们,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手下,只有一个能人范增,他还不用,这就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 

诚然,项羽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钱钟书在《管锥篇》里分析说:‘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理学,犁然有当。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太史公在《项羽本纪·赞》中作了精辟的分析:“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太史公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背关怀楚,即是说放弃了关中这一战略要地;其二是放逐并杀害义帝,若是他不杀义帝,借义帝之名,自兼军事统帅,归天下之心,鹿死谁手也未可知?然他先杀义帝,即为不忠,已失民心,再收诸侯之地,即为不信,再失人心,三者不识人才,先走陈平,后走韩信,亚父范增也被逼走,诸将离心。再则他尚力不尚德,在国家动荡之际,凭借武力“马上得天下”,但得天下后,却不可能“马下治天下”,焉能不败? 

太史公为突出人物的某种个性和避免叙事的重复,首创了“互见法”。就写人说,即将人物的主要性格和经历的重要事件写在本人的传记中,次要性格写在相关的别人的传记中。从全书说,人物的性格仍然完整。如在《项羽本纪》中,突出写项羽的主要性格,作为英雄本色表现出作战勇猛、为人豪爽直率等。而项羽一生重大事件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至于他性格的其他弱点,则见于《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作品中。 

太史公以一个历史学家冷静客观的态度总结道: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一语道破楚霸王的生平,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战无不胜自是其才,可作为一个政治统帅显然弱智,却固执己见,临死尤不知悔改,可悲可叹。 

毛主席曾经说过: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由此可见,项羽之亡,亡于自身。他那所谓的“仁义”与“狠辣”结合在一起,失了自心,更失了军民之心

7.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他究竟输在哪里?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少年成名,神勇无双,20多岁时就已是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然而在与刘邦长达四年多的楚汉争霸中,项羽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致命错误,硬生生把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最终导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那么项羽究竟输在哪里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五点原因。

第一、放虎归山
早在推翻秦朝之前,刘邦就已经是项羽最大的竞争对手。项羽率40万大军进入关中后,一度想杀掉刘邦。当时项羽无论实力还是威望都远在刘邦之上,想要整死刘邦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在随后的“鸿门宴”中,项羽却被刘邦忽悠地心花怒花,最后让刘邦全身而退。放虎归山,这才酿成了后来的心腹大患。

第二、定都彭城
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它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自古以来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然而彭城位置虽然很关键,但与关中平原的咸阳相比,却还有很大差距。咸阳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平原腹地,这里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东面有崤山纵列,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从地理位置上看,咸阳及其所在的关中平原就是一个被天然屏障包裹着的巨型堡垒。因此,从各方面条件来看,当时的咸阳都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项羽如果打算君临天下,傲视群雄,那么定都咸阳无疑将是最佳选择。可乡土情结过分浓重的项羽却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于是定都在彭城,从而主动放弃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第三、赏罚不明
项羽在赏罚这一点上做得极差。他把最重要的关中地区分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此举引起了许多诸侯的不满。更过分的是,一些在反秦斗争中出过不少力的将领却被项羽给忽视了,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后来加盟刘邦阵营,成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韩信对项羽在封赏方面的态度做了这样的评价:“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如果有将士受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前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对方的手说长道短。可是将士们有战功理当封爵,他却把印捏在手里磨来磨去,直到方印都磨圆了,他还舍不得给别人。”
反观刘邦在这方面却很豪爽。韩信平定齐国后向刘邦提出申请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回复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于是便派人封韩信为齐王。

第四、弑杀义帝
义帝(楚怀王)和项羽之间矛盾由来已久。义帝一直想打压项羽的势力,以免让他一家独大。可这个目标最终没能实现,项羽还是凭实力成为了号令群雄的西楚霸王。项羽在战场上英雄盖世,可在为人方面的气量却很狭小。他始终对义帝想给他“穿小鞋”的事情耿耿于怀,于是在回到西楚国都彭城后,立即安排手下将义帝杀害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项羽弑杀义帝百害而无一利,可他却坚持快意恩仇,不顾长远打算。结果刘邦抓住这一点号令天下诸侯联合起兵。项羽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推到了天下群雄的对立面。

第五、忽视人才
项羽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没有之一。这原本是项羽最大的优势,但却也成了他最大的软肋。在项羽眼中,谁都不如自己,所以谁也入不了他的法眼。韩信、陈平这些顶级人才本来都是项羽手下,可项羽却对他们毫不在意,郁郁不得志的韩信、陈平等人无奈之下才改投刘邦阵营,后来成为打败项羽的中坚力量。

项羽在战场上举世无双,但在战略布局,政治谋略,以及为人处事方面都远不如刘邦。他在该下黑手的时候心慈手软,在该仁慈的时候又乱杀人;对值得笼络的人吝惜赏赐,对不那么重要的人又恩赏过多。于是项羽的盟友越来越少,敌人越来越多。刘邦屡战屡败,可是每次都能缓过劲来;项羽一生只打了一次败仗,但结果却是英雄末路,乌江自刎。
参考文献:《史记》

项羽为什么会败给刘邦?他究竟输在哪里?

8.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项羽输给了自己的霸王身份

项羽和刘邦之争,最后竟然是刘邦取得了胜利。项羽堂堂西楚霸王,为什么还斗不过一个草根出身的刘邦呢?或许正是因为项羽的这个身份才让他落得自刎的下场。刘邦并没有什么太多顾虑,照着自己的计划慢慢执行就可以,但是项羽顶着一个霸王的光环,就需要处处注意一面名誉受损。项羽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除掉刘邦,但都怕被天下人职责而作罢,这也是两人最大的区别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血玄黄的楚汉战争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贪生怕死,忘恩负义的刘邦究竟是如何战胜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呢?
     
 刘邦,本名刘季,他这名字在那个时代与“狗剩”、“铁柱”没什么区别,原本是沛县的一个小混混,整日吃喝玩乐,陈胜吴广起义后他也率众响应,号称沛公。项羽,楚国名将项燕大将军的孙子,力大无比,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现代人们对于项羽的评价往往是刚愎自用,嗜血成性,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而项羽纵容士兵烧杀抢掠,火烧阿房宫,还处死了秦三世子婴。
     
 史书记载,项羽每攻下一座城市便下令屠城,项羽身边唯一一个像样的谋士“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屡屡劝谏,项羽却一直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诩天下第一。但这两个原因并不是导致他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妇人之仁才是导致他乌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项羽本来有无数次机会可以杀掉刘邦,但是他心存妇人之仁,觉得刘邦对自己不能构成威胁,世人熟知的便是那鸿门宴了,鸿门宴上范增数次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但项羽不同意,最后被刘邦“尿遁”给逃掉了。而刘邦,逃命的时候两次丢妻弃子,听说项羽要杀自己父亲的时候,还要讨一口肉吃。
     
 而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围住,项羽坐在军帐中,不考虑如何突围,却在心疼自己的美人虞姬和宝马乌雅马,对着虞姬舞剑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确实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表现,所以最后胜利的是刘邦。
 
 或许有人觉得,刘邦过于冷血,而项羽重情义,但成王败寇,项羽或许只适合做个统帅,而不适合做一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