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说明了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

2024-05-11

1. 北宋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说明了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

答案C
三个政权的并立说明这三个政权势力均衡,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他们之间有战有和,民族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北宋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说明了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

2. 先后灭掉辽和北宋,并与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答案B
点拨: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金和南宋的对峙”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回忆所学知识可知,金先后灭掉辽和北宋,并与南宋几次交战。岳飞被害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 简述发生在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两个主要战役

好水川之战是北宋与西夏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

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负责鄜延路。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

当时西夏景宗元昊畏惧宋朝的范仲淹,不敢轻举妄动。范仲俺认为宋军人数虽多,但缺乏强将精兵,战斗力差,加上西夏境内山川险恶,沙漠广袤,兴庆府又位在黄河以北,不宜贸然深入。但是,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固执己见,派环庆副都署任福率军万余人,又令泾原路驻泊都监桑怿,钤辖朱观、泾原都监武英、行营都监王圭各率所部,随同作战,宋军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宁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后,伺机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着他们。

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不知是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饥渴交迫。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溃败,宋军将士战死10300余人。任福身负重伤,小校刘进劝他投降,任福大声喊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遂手自扼咽喉自杀死。其子任怀亮战死,桑怿、刘肃、武英、王圭、赵津、耿傅均战死。此役宋军几乎全军覆灭,仅朱观所部千人逃脱。

好水川之战,宋朝再度失败,宋军退兵中途,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持故衣纸钱为烈士招魂[1],噩耗传到东京,“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宋仁宗怒贬户部尚书、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和韩琦、范仲淹



三川口之战是北宋与西夏的一场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

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进攻宋朝,夏军从土门(今陕西安塞西北)突入,进攻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金明寨位于延州(今陕西延安)北部,周围有36寨,由都监李士彬率蕃兵扼守。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十八日晨,士彬解甲就寝,被反叛者擒获,诸寨不攻自破。

同年七月,元昊派十万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宋军昼夜兼程,驰援延州。此役宋军处于明显劣势,郭遵建议先侦后进,刘平不听,恃勇轻敌,贸然轻进。二十二日夜,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西10里驻营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刘平下令郭遵和王信带骑兵半渡而击。李元昊军手下一名军人扬言要擒拿郭遵,郭遵“期必死,独出入行间”,挥铁杵击破其脑袋,两军皆大呼。宋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郭遵三出三入敌营,杀敌数百人,其坐骑中枪,马踠仆地,郭遵被杀。刘平遣子刘宜孙求援于黄德和:“当勒兵还,并力拒贼,奈何先引去!”,令其还击。黄德和却逃往甘泉(今属陕西)。

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被俘。西夏军集兵延州城下,延州危在旦夕。时值大雪,夏军缺少御寒衣物,军纪始松弛。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战后,黄德和因临阵逃脱,被处以腰斩,枭首于延州城下。

三川口之战中,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简述发生在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两个主要战役

4. 简述发生在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两个主要战役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西夏兵十万围延州
宋仁宗宝元元年西夏元昊发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仅好水川之战,宋朝“将校士卒死者万三百人”
来源:卢晓河:《范仲淹知庆州与宋夏战争》,《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3期。
以上资料来源杭州图书馆,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解决。

5. 与北宋长期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族建立的辽和( )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 党项         本题考查的是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960年北宋建立,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形成了 辽、北宋、西夏并立的局面。    

与北宋长期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族建立的辽和(   )族建立的西夏。

6. 10.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

总的来讲,辽、西夏与北宋的征战:
(积极)——大量的劳动力向南方迁移,给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资源和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在南宋时期形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消极)——给严重影响了北宋的农业正常生产,给两国的岁币也是对北宋来说也是“屈辱”的。北方战争的灾难使民族利益矛盾更加尖锐。
和:稳定了各方的政治局势,有利于生产,促进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7.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看了以上三位仁兄的回答,感觉略显粗糙了。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应该分开来说。
首先,应该说辽与北宋,之所以抛开西夏暂时不谈,是因为没有辽宋战争就不会有西夏建国。
辽宋战争从宋前五代就开始,或者确切的说是契丹与中原的竞争。应该来说,趁着五代十一国(一说五代十国)中原混战,契丹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从此摆脱了草原民族特有的以游牧习惯,建立了一个农牧结合的强大国家。燕云地区的农耕技术和肥沃土地滋润了契丹民族,更让其吸收了中原的文化政治,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政治体系。所以辽国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最大的原因在于这里。燕云的地理位置何其重要我就不说了,至少,没了燕云,宋朝就少了长城的护卫,其凶险可想而知,所以北宋开国初,太祖太宗一直极力北征,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我们从汉民族的角度上来说,收复燕云势在必行,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而对于契丹人来说,失去燕云就等于回归到以前的游牧生活,从此跟强大一时,但昙花一现的匈奴、突厥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辽宋战争的争执点,就在于燕云。第一位仁兄说征战给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技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形成经济中心南移,很抱歉,我不得不说,在我的认知范围里,这实在是荒唐的。战争不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源,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相反,它带来的是空前的消耗和大规模的经济破坏,根本谈不上促进经济发展。更兼,一旦战争爆发,失去劳动力的一方你觉得是北宋还是契丹?在未知胜负的情况下你怎么能断定南方就一定会有丰富的劳动力涌入?再说技术,向来南方技术,好吧,中原的技术比北方契丹要发达,何来技术南移之说?北宋真正开始富裕的时候,那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那是用岁币,用屈辱换来的和平所孕育出来的盛世的繁荣和富裕,归根结底一句话,和平,才有可能繁荣富裕,经济才有可能发展。如果说仁兄的说法指的是宋朝南部,那更是荒唐了,对于宋朝而言,京师在开封,是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南方大批的金银钱粮在平定南唐和后蜀后几乎全部运送到北方,经济重心能够南移吗?不可能。由此其实辽宋战和的焦点和利弊权衡也已经很明显了,如果为了长远的发展和稳定,北宋必须在开国初年就一举将契丹赶出燕云之外。但是在太宗雍熙北伐之后,宋初的精锐几乎消耗殆尽,所以后世之师多求和避战,也就是战争失败的影响,第一没当年的实力,第二,没当年的勇气。但是明看着契丹受益,其实宋辽双方在伯仲之间,轻易不敢动对方,这是不争的事实。和,其实对契丹来说未必见得好,因为有宋一代商业贸易发达程度非同凡响,和久则宋愈富,虽然在战力上有所下降,但是中华文明中某些品质,却往往让外族人头疼,这是汉民族能够长期统治中原大地的根本。
至于宋夏,根本不必太过细谈,因为李继迁趁雍熙北伐失利依傍契丹建立起党项王国,也就是后来他孙子李元昊改名的夏,根本就是一个底蕴浅,家底薄的王国,宋朝之所以不敢轻视它,只是因为一旦轻易和西夏开战,必然会引来辽国大军。所以对于北宋来说,辽才是真正的敌人,西夏只是狐假虎威而已。
最后说说岁币问题,很多人觉得二十万贯,三十万贯,每年送这么多钱给辽和西夏,经济一定受到很大的打击吧!实际是什么?宋夏开战,仅仅是战前战备就花费百万贯不止。三十万贯,说白了就相当于一个地级市一年的税收,皇帝的零花钱的一个小零头差不多吧。与其说送岁币是委屈求全不得已而为之,我倒是觉得就像在给乞丐打赏一样,这无可厚非,一来花小钱可以求得安稳发展经济;二来与开战花费相比,这点钱真的是少得可怜。且不说其他,如果你是皇帝,你会选择战争还是和平?
嗯,有个问题,岁币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基于以上观点,你觉得如果不需要送岁币,人民就可以不被剥削这些钱了是吗?如果你说是,我觉得,你真的很天真。这点钱就像是你被迫给人交保护费,每个月10000元,收钱老大明天突然跟你说,从下个月开始要交10001元。你有什么感受?每个月多一块钱。自己去揣摩吧。我不多说。
以上见解虽出自个人,但大部分参考《如果这是宋史》1~7册,建议楼主看看,不错的一套书。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8. 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议和,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都爱好和平

应该是D。

北宋在当时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又遭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正权的围攻,不可能孤注一掷去对付谁。而西夏周围不仅有辽、吐蕃等国威胁,本身也比较落后,建国时间短,国力不足,不可能再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至于辽,情况虽然与西夏不同,但在国力上,两者旗鼓相当。

总而言之,长期的战争无论是对哪个国家而言,都是没有太多好处的。尤其是边境局势的不稳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双方议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