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四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是什么意思?

2024-05-10

1. 千字文四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是什么意思?


千字文四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是什么意思?

2.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的意思的故事是什么?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的意思的故事是: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在很古老的商朝,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便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天子叫祖乙,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壶去觐见天子,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天子觉得万年说的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地研究时令。过了一段日子,天子派大臣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的初步成果说。
万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原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翻译: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
《真书千字文》笔画圆润,结体茂密,笔致内含蕴,不激不厉,风规悠远,按照书法学习的一般顺序,以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字形结构等三个部分,较详细地介绍智永《真书千字文》。

3.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何解?

咱们只能简单说,通俗说。
律吕指十二律吕,分别是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的六个为阳,称六律,双数的六个为阴,称六吕。
十二律吕与西洋的十二平均律不谋而合。十二律吕,科学地介绍,它实际上是把钢琴上(其它乐器也一样,钢琴的音程比较准确)的两个八度的音程平均分为十二等分,这个在今天可以很方便地用频率分析的方法来得到,而在古代却要困难得多。
律吕调阳,我的理解,可能是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四季变化,会伴生不同频率的地磁波,这些不同频率的地磁波其中有些会与十二律吕刚好吻合,从而发生共振。古人于是利用这种共振现象来确定时序,修正历法。
十二律吕和十二地支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和十二月份有对应。分别是
十一月黄钟在子、十二月大吕在丑、正月太簇在寅、二月夹钟在卯、三月姑洗在辰、四月中吕在巳、五月蕤宾在午、六月林钟在未、七月夷则在申、八月南吕在酉、九月无射在戌、十月应钟在亥。
-------
同样道理,今天用天文学理论和手段,可以轻松地将二十四节气精确到秒,但古时候就很艰难。古人于是发明了用十二律吕与“地磁波”(请注意,这是我为了回答你的问题临时使用的一个词语)的共振关系,来确认二十四节气的时段,将之精确到某一日、某一时。方法是,用12只竹筒(或者是其它材料的筒),取一定的长度(不同长度的筒共振的频率不一样),不同的长短分别使其符合十二律吕的频率。然后在筒中装潢芦苇燃烧后的灰(这个灰比较轻),依一定方位(这个又和五行有关)竖直插在土中。当时令运行到某一节气时,“地磁波”与某一竹筒产生共振,将芦苇灰“吹”出竹筒,同时发出这个律吕声音(这和吹笛子差不多)。古人就认定这个时刻就是最正确的节气时刻。
十二律吕的竹筒和时令的对应关系分别是:
冬至黄钟 大寒大吕 雨水太簇 春分夹钟
谷雨姑洗
小满仲吕夏至蕤宾
大暑林钟 处暑夷则 秋分南吕 霜降无射
小雪应钟
十二律吕竹筒的长度:(有损益,这里不作介绍)
黄钟九寸  
大吕八寸三分七厘六毫 
太簇八寸  
夹钟七寸四分三厘七毫三丝
姑洗七寸一分
仲吕六寸五分八厘三毫四丝六忽
蕤宾六寸三分八厘
林钟六寸
夷则五寸五分五厘五毫
南吕五寸三分
无射四寸八分八厘四毫八丝
应钟四寸六分六厘
-------
因为是通俗解说,难免欠精确。我要搬古人的理论,可能你会看不懂。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何解?

4.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的翻译是什么 ?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的意思的故事是: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原文】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翻译】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相关故事:
在很古老的商朝,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便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天子叫祖乙,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壶去觐见天子,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天子觉得万年说的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
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地研究时令。过了一段日子,天子派大臣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的初步成果说。

5.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故事的意思是什么?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的意思的故事是: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在很古老的商朝,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便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天子叫祖乙,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万年就带着自制的日晷仪及水漏壶去觐见天子,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毫不相干。天子觉得万年说的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了十二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致志地研究时令。过了一段日子,天子派大臣阿衡去了解万年制历的情况。万年拿出自己推算的初步成果说。
万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翻译: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
《真书千字文》笔画圆润,结体茂密,笔致内含蕴,不激不厉,风规悠远,按照书法学习的一般顺序,以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字形结构等三个部分,较详细地介绍智永《真书千字文》。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故事的意思是什么?

6. 闰余成岁,侓吕调阳是什么意思

意思: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出处:《千字文·全文》
作者:南北朝·周兴嗣
节选: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翻译:
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
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和柰,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和姜。

扩展资料《千字文》是由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了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由周兴嗣编纂成文的文章。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文章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作者:周兴嗣,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世居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南朝大臣,史学家。曾经参与撰写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传诵千古。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7.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闰馀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吕调阳(lǜ lǚ tiáo yáng)。
  
  
 翻译: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解析:
  
  
 "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
  
  
 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所以庄子说:"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调整了。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如果再往下说,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比如:黄钟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729,再减一倍,得数是364.5(729÷2=364.5)。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365只差半天。对务农来讲,半天的误差马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讨论就要看《汉书•律历制》,就不是我们在这里三言五语能说明白的了。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8. 《千字文》解读(2):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这句非常好理解,就是字面上的含义。
  
 寒,冬气,指冷天。暑,盛夏,指热天。《周易》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中国的气候主要是温带气候,有着分明的四季。“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而万物,尤其是农作物,总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cáng ,歌曲中的故事就是以这个字贯穿始终,总算绕到这首歌上去了。长舒一口气.jpg)。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灿烂农耕文明的国家,在远古时代就非常注重农业生产,所以对天时气候也非常重视,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粮食的收成,寒暑,阴晴,风雨、霜雪,这些都是要注意的东西。古人一年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有对应的农事活动,也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二十四节气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即使是现在也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译文:把每年多出来的时间加在某一年里,就成为一个闰年。这样使历法和季节变化相适应,以成岁时。
  
 闰,《说文》云:闰,馀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史记历书云:盖皇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汉书音义曰:以岁之余为闰,故曰闰余。
  
 中国古代历法,按照月相的变化制定出月份。这种历法,每经过几年积所余时日为闰余。每月的余分,积满一月,就是闰月。把闰月放进某一年里,就是闰年。比如今年就是一个闰年。
  
 详细说明一下,农历,俗称阴历,但准确来说,农历应该是阴阳历,因为这种历法既考察月亮(阴)也考察太阳(阳),兼顾阴阳两套系统的代价就是农历非常复杂。
  
 太阳运行一周天,就是一日。月亮运行二十九日有奇(零头)与日相会,这就是一月。积三个月就是一时(季)。这样,四时就定了。但是这样有问题,我们知道,实际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天文学上称之为回归年)是365.242190419日,它不是一个整数,大概多出了1/4日,这个1/4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一个月按照月相的变化,可能是29日(月小),可能是30日(月大)。一年定为12个月,那么一年的时间就是354日或者355日,这比365天少了11天左右,和实际情况不合。如果一年定为13个月,那么一年将会有383(354+29),这比365天内多了18天左右。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解决的方法就是按照每年12月,正常情况下按照一年十二个月来处理,这就是平年。历法上的平年和实际上的回归年不同,就把每个平年余下来的天数积累起来,设置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就成了闰年。这样,历法上的年和实际上的年就不会相差太远。采用这种算法,五年约余两个月,所以有“五岁再闰”(古汉语中,“再”是两次或者第二次的意思,相当于“二”)的说法。
  
 这样设置“闰余”之后,历法就与一年的四时节令符合得很好,所以说“闰余成岁”。
  
 译文:制定律吕,协调阴阳。
  
 律吕,是古代校正音律的东西,由12根竹 管做成,以管的长短来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就以此作为准则。这十二支竹管,阴阳各六。其中六种阳调叫做律,是单数的六根竹管;六种阴调叫做吕,指双数的六根竹管。具体说来是这样的:
  
 有成语“黄钟大吕”,黄钟是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是六种阴律的第一律。我们就以“黄钟大吕”来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阳,指的是“阴阳”。关于律吕调和阴阳的说法,《汉书·律历志》云: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吕以旅阳宣气。又云: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律而候之。气至灰去。若此,则节令不爽而阴阳之气和矣。
  
 如此便有了律吕调和阴阳的说法,也就是“律吕调阳”。
  
 译文:云升腾到空中,导致雨水的降落。白露遇冷凝结成霜。
  
 这两句是简单的常识,只说其可能的出处。
  
 《说文解字》: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雨,水从云下也。
  
 《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王充《论衡》: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
  
 千字文解读目录: 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