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的早年经历

2024-05-15

1. 奥黛丽·赫本的早年经历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1935年至1938年间,她就读于英国肯特郡埃尔海姆乡的一所贵族寄宿学校“密斯利登学校”。1939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1940年,荷兰安恒被纳粹侵占,包括赫本舅舅在内的诸多亲人被残害。数年间,因为食物匮乏,赫本只能以郁金香球茎充饥,健康情况迅速恶化 ;二战中后期,赫本通过芭蕾舞的表演为荷兰游击队秘密的募捐。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为荷兰地下党传递情报。1948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英国伦敦的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学校学习,由于年龄和身高原因,她被告知,她无法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后,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摄了一些广告,也参加了一些舞台剧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罗马假日》剧组的演员试镜,从这以后奥黛丽·赫本走上了演艺道路。

奥黛丽·赫本的早年经历

2. 奥黛丽·赫本的个人生活


3. 奥黛丽赫本的生平

Audrey Hepburn 奥黛丽·赫本 

性别:女 
生于1929年5月3日 
出生地:Brussels, Belgium 
逝世于1993年1月20日 
逝世细节:Tolochenaz, Switzerland. (colon cancer)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在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进入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让她在一部欧洲电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当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后,她最终决定去美国。 
赫本在美国迅速显示了她的实力,她先在百老汇出演了音乐剧《Gigi》,1953年在电影《罗马假日》中扮演安妮公主。这部影片好评如潮,并让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1954年9月25日,和小她九岁的精神科医生安德烈·杜提结婚。 
继1954年《龙凤配》获得奥斯卡提名后,1959年的《修女传》使她获得了另一项奥斯卡提名。 
1961年,《蒂凡尼的早餐》使她到达了她电影生涯的顶峰,并且又赢得一次奥斯卡提名。 
1964年,赫本亮丽的容貌和风度在1964年的《窈窕淑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67年,《等到天黑》又为她赢得了一次奥斯卡提名。 
1968年12月,和安德烈·杜提离婚,并打算引退,后经历了几次不成功的恋爱,对爱情心灰意冷。 
1988至1993年,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帮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们。 
1989年,主演最后一部影片《天长地久》。 
1993年1月20日,病逝于瑞士

奥黛丽赫本的生平

4. 关于奥黛丽赫本。

中文名:奥黛丽·凯瑟琳·赫本·罗斯顿外文名: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别名:柯德莉·夏萍(港译)国籍:英国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出生日期:1929年5月4日逝世日期:1993年1月20日血型:AB型星座:金牛座职业:影星代表作品:罗马假日,窈窕淑女,蒂凡尼的早餐主要成就:奥斯卡奖
金球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意大利电影金像奖
总统自由勋章

5. 奥黛丽赫本的生平?

http://baike.baidu.com/view/2299.htm?fromenter=%B0%C2%F7%EC%C0%F6%BA%D5%B1%BE&fr=ala0_1_1奥黛丽·赫本是知名音乐剧与电影女演员,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特使。身为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味的穿着著称。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

奥黛丽赫本的生平?

6. 奥黛丽赫本的一生如何的璀璨?

伊丽莎白·泰勒在赫本去世的时候说:又一个天使回到了上帝身旁。
泰勒说这话的时候,大约有些宽慰的,因为绝色的诅咒,在赫本身上再次应验。因为合演一出舞台剧而与年龄相差12岁的米尔·法拉走上红地毯。却因为丈夫的出轨而不得不离婚。1969年,赫本嫁给意大利医生安德鲁·多蒂,赫本非常珍惜这段感情,无奈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意大利男人从来没有什么一夫一妻的概念,娶了梦寐以求的女人,仍然和罗马城里最声名狼藉的女人鬼混,赫本的理想再次破灭,1982年,53岁的赫本再度离婚。
在她的晚年,赫本担任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她把全部身心交给了全世界的不幸儿童。1992年11月,她在索马里发病,被送往洛杉矶急救。自觉病情难以回复的奥黛丽·赫本向医生请求回乡看最后一眼瑞士的白雪。翌年一月,她也终于如愿在故乡回归天堂。
 
公主也好,天使也罢,依然只是我们的赞美,而那年瑞士的白雪,也只有她一个人孤单伫立在苍茫的阿尔卑斯山脚下观望。单薄的肩膀,凛冽的寒风,还有漫天的雪花,就这样构筑成一生的终点,未免太过凄凉。

美人配英雄,佳人配才子,那么公主呢?大约是要配王子的,而王子,王子不见了。

7. 介绍一些奥黛丽赫本的情况?

简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自我表演评价: 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天才或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我做出了贡献! 

一个精灵诞生在比利时 
1929年3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 

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 

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约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出人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 

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鲁塞尔一样,集最古老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 

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 

尤其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 

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对自己的外表不满. 
她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脸,认为她的眼睛太大,牙齿长得不整齐,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望.从此她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拘谨、与人疏远 
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 

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 

她对电影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于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个儿,仅剩一付骨头架子. 

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 
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那里学习. 
索尼亚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双腿,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错,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 
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 
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 
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群众演员。 
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 
这个时候,赫本突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 

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风光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 

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了她。 
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地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 

记得当时我对助手说“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另一位导演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 
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对她说,我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你会失望的。 
我和她签订了合同。”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 
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 
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 
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 
于是,导演决定采用电影《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 
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 
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 
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在美国,也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 
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日本,这部片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 
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 
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 
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 
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介绍一些奥黛丽赫本的情况?

8. 奥黛丽赫本的经历有多坎坷

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生于1929年5月4日,死于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的血统是比利时人,是50~60年代好莱坞著名舞台剧与电影演员。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特使。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本名奥黛丽·凯萨琳·赫本-鲁斯顿 (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身为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位的穿着而著称。生前主演的多部电影如《罗马假日》、《蒂凡尼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为多数人眼中的经典巨作。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也是著名法国品牌纪梵希(GIVENCHY) 的缪斯。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式的优雅传递至今,仍然是时尚圈最怀念的优雅典范,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也是最多当今明星争相模仿的偶像明星。

最美女人奥黛丽赫本简介

最美女人奥黛丽赫本简介

最美女人奥黛丽赫本简介
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个人档案:

英文姓名:Audrey Hepburn
中文姓名:奥黛丽·赫本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身高: 五呎七吋 (170公分)
体重: 110磅 (50公斤)
三围: 32-20-35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代表作: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1953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956
    修女传(The Nun's Story)1959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
    第凡内早餐1961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于是,导演决定采用电影《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

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公司为赫本和派克举行了隆重的招待会,在罗马的“精益求精”旅馆召开。赫本虽说主演了《吉吉》十分成功,但她同所有其它年轻姑娘一样,对格里高利·派克非常崇拜。当时,派克刚过完36岁生日,高高的身材、瘦削、英俊、作风正派、和蔼可亲,他主演过一些优秀的影片,这些影片使他声誉卓著,成了全美国人的偶像。招待会上,当赫本和派克握手时,她完全被后者慑服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这儿,与其说她是电影演员,不如说她是个影迷。她似乎忘了,她自己也是今天招待会的主角之一。但派克从一开始就决定设法让这女孩子自信。同时,就在他看见她喜笑颜开而又温柔顺从的样子的一霎那,他就明白了:这年轻姑娘一旦作为女主角出现在银幕上,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导演惠勒也出席了招待会,他矮胖,长着一对招风耳,外表可爱,精力充沛,思想缜密。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好,竖起路障,汽车改线,有轨电车停驶,大楼腾空,赶走游人,公共纪念物的参观停止,为做到这一切,要向每个有关的人行贿。但有一件事最伤脑筋,那就是持续不断的噪音:电喇叭的尖叫,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吵架声,头上飞机轰鸣,乞丐们讨钱的喋喋不休……这些噪音全得消除,使之沉寂。因为是同步录音,但是罗马硬是得不到完全的宁静,因为喷泉的溅水声和鸽群的振翅声还是无法控制。此外,围观的意大利人即不听指挥又不肯安静,拍片日夜进行,他们则日夜围观,不论公主和记者到哪里拍片,哪里就有围观者。在拍摄一些表示爱情的亲密镜头时,似乎罗马城一半的人都来了。他们又是大笑又是大喊,冲着明星们指指点点,扮着鬼脸。剧情要求演员们装出凉爽舒适的样子,而实际情形却是热得要命,那年是罗马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演员脸部化妆的油彩甚至受热都溶化了,没办法,他们只好离开镜头,把颜色洗掉。拍摄的时间很长,常常是从黎明拍到下半夜。大家都热得吃不下饭,只是为了保持体力勉强吃一点点。赫本几乎什么也不吃,只饮一点香槟。她不叫苦,公主严以律己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这时已为人称道。更糟的是,罗马城的政治形势十分紧张,斗争激烈。拍摄期间,法西斯分子和共产党人在街上打仗。机枪嗒嗒作响,说不定什么地方会突然发生爆炸。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五月选举刚过,发生了一些流血政治事件。当基督教民主党人夺取胜利时,抓住了携带黄色炸药的共产党人。在一座选为外景点的桥下竟发现了五名带炸药的恐怖活动者。工人的罢工也不断威胁着拍片工作,火炬游行、欢呼、唱着流行歌曲示威往往把拍摄日程打乱。

更糟的是,罗马城的政治形势十分紧张,斗争激烈。拍摄期间,法西斯分子和共产党人在街上打仗。机枪嗒嗒作响,说不定什么地方会突然发生爆炸。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五月选举刚过,发生了一些流血政治事件。当基督教民主党人夺取胜利时,抓住了携带黄色炸药的共产党人。在一座选为外景点的桥下竟发现了五名带炸药的恐怖活动者。工人的罢工也不断威胁着拍片工作,火炬游行、欢呼、唱着流行歌曲示威往往把拍摄日程打乱。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他给她上了电影明星的第一课,他教她“要迎合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做戏”。这一点让赫本终生受益匪浅。

派克是一个大明星,赫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年轻新星,因此,拍摄期间,总有些小报记者把两人用浪漫故事扯到一起,这让赫本十分恼火。其实,派克对赫本体贴、爱护、且始终如一,他体察她的感情和她对他的敬畏。拿下这部片子在他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他无私地哺育她一场又一场戏,因为他意识到,是她而不是他在这部片子中更有价值。他是一个有道德而大度的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浪漫故事。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在美国,也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日本,这部片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据说褒曼在看该片时,竟发出一声惊叫,她丈夫罗西尼问她:

“你为什么叫喊?”

这位大明星说:“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

这个消息传来,使赫本大受鼓舞。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在一名警察护送下直奔颁奖现场——世纪剧院。她感到体力不支,加上希冀、盼望、焦虑、恐惧,那天晚上的一切对她都好像是一场梦,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

在出租车上,她换掉了戏装,一下车,她穿过剧场外庞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后面跟着男爵夫人。穿过门厅,那里簇拥着大批记者和倾慕者,闪光灯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她马上躲进化妆间去洗脸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记者和摄影者们等了五分钟便不耐烦了,把门拍得震天响。无奈,赫本只好先放他们进去拍上几张。赫本步入会场时,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远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贾莱·古柏宣读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单。赫本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接着看到古柏拆开一只信封,抽出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条,做出宣读获奖者的样子,赫本内心怦怦直跳,她紧咬指甲,紧张地期待着最后的结果。只见世纪剧场的司仪走上舞台,宣布道:“获奖者:奥黛丽·赫本。”

赫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欢呼声中,她从座位上一跃而起,跑到舞台侧翼,由于过度兴奋,本应向右,她却向左跑去,司仪赶紧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来,在抓住奖品的当儿,她差点和司仪撞个满怀。她接过金像说了一句话:“这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又说了几句官样的感激话后,她就逃离了舞台。

然后是到记者招待会去。赫本由于乐极发呆,竟把金像给弄丢了。她记得是放在什么地方来着,但谁也找不着它。这样,她拍照的时候就没法拿着金奖了。有人拿出另一个让她拿着。最后,她的那一个竟在女厕所里找到了。可惜的是,10年后的一天,赫本在外地排戏期间,小偷溜进她的家,偷走了这一座金像。

此刻,赫本兴奋得发抖,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冷静。她吻学院院长琴·赫肖特时,本应吻面颊,赫本却吻了她的嘴唇。不过还算幸运,总算平安地回到了家。她不能入睡,一夜出神地摇来晃去,闹得她母亲男爵夫人也一夜没睡好。

几天以后,赫本又听到一个好消息:她荣获美国戏剧年度奖——托尼奖。从此以后,荣誉对她纷至沓来。事实证明,此时赫本已处于事业的顶峰。自1948年她拍第一部40分钟的短片以来,仅仅五六年时间内,她就获得如此殊荣,实在是很了不起的,简直成了荣誉“暴发户”,也的确“真有点让人受不了”。

赫本荣获第2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标志着好莱坞进入了新秀辈出的时代,人们为影坛出现这样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纷纷向她表示祝贺,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发来的贺文装饰她的房间,以此来庆祝她的成功。之后,她一帆风顺,成为欧美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摘自奥黛丽·赫本传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