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历史

2024-05-14

1. 襄阳的历史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襄阳的历史

2. 襄阳的历史

  襄阳区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 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 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 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 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 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 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 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为襄樊市襄阳区。

3. 襄樊变襄阳市?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襄樊,是襄阳与樊城的合称,汉江穿城而过,南为襄阳、北为樊城。襄阳筑城于汉初、樊城始于西周,综合建城史长达2800余年。古代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要道。
  现代襄樊建市于1950年5月,由当时襄阳县的襄阳与樊城两镇组成。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合称襄樊、升格规模后,这座城市迅速在汉江经济带上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中国轻工城市中的领跑者。然而地名彷佛尴尬襄樊无法愈合的伤口,60年来,襄阳称谓在城市前行中一步步远离母体。
  魏晋之后,无论政权如何更迭,襄阳始终是“府、道、郡,公署、专区、地区”等区域性概念以及作为治所“县”的地域性概念——这一复合形态存在。1950年代,管辖新生襄樊的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地级机构)驻在襄阳古城,襄阳县治则移至樊城。在其后“以粮为纲”指导的数十年内,襄阳始终是湖北农业的旗帜,襄樊则跻身新兴工业城市行列。1983年8月19日,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地级襄樊仍辖襄阳县。1984年城区改革,古城所在的江南片区以“襄城”之称增设新区,也就是说现今游客要找的襄阳,在称谓上变成了襄城。
  襄阳称谓名不符实,不止让游客尴尬。多年来,各界有识之士为此奔走呼吁。其间,当地屡次展开的区划调整都让“襄阳”错失“回归”良机。1992年8月1日,民政部批准襄阳县政府驻地由市区樊城迁至郊外的张湾镇,襄阳称谓在地理上彻底远离襄樊核心区。2001年底,襄阳撤县建区。至此,襄阳名实分离成为城市演进的历史伤口。
  事实证明:襄阳称谓的迁移与复制是不尊重历史的。既然是错误的、不严肃的,当然需要及时修正与复原。在践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襄樊更名正当其时,这也正是民间躁动的根本原因。 
原来历史只需要被尊重
  对整座城市的未来,任何人都有美好憧憬的权利。那么,襄樊2007年启动的更名论证,可以视作官方用有限行动向市民表达的无限尊重。只不过,民间期待太急迫了。
  如今,经历阵痛的工业襄樊在艰难转型后苦苦寻求崭新蜕变,两千余年的丰厚积淀反倒上升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内涵。城市名称理所当然进入城市崛起的考量范围——襄阳,这两个字太具诱惑了!
  最近五年,襄樊决策层频繁更迭,旅游在2009年上升至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极。主政者通过各种场合发出“打好三国文化牌”的声音,这种高调的声音远超出行动的想象。2010年春天,当新一波外地游客莅临襄樊,探访襄阳城外隆中山谷的诸葛亮隐居地时,会走上更加便捷的旅游专线。作为响应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具体步骤,襄樊以隆中景区为龙头打造的“三国旅游链”初现端倪。
  在襄樊,更名在政界与民间保持异乎寻常地一致。在政界,更名的收益愿景一旦被诉诸报告就太有说服力了,而再现襄阳显赫的历史渊源对草根意义何在?透过市民的网络发言不难看到,他们仅只需要还原被人尊重的过往。这种情味浓郁的自然流露,成为更名(还原)工程的有力推手。
  总体上看,襄樊无论如何都要为自己正名。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棘手浩繁的工程只是在还原历史。鉴于城市整体更名需要大量消耗,目前市民倾向于在保持整体建制与区划基础上,改“襄城区”为“襄阳区”、现“襄阳区”另行命名。 嘿嘿。

襄樊变襄阳市?

4. 襄阳市的历史

 襄阳,湖北省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
  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1-3]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
   
  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
  1949年两城合并后称襄樊市;1983年襄阳地区并入地级襄樊市;2010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现辖3个区(襄州、襄城、樊城)、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4.5亿元,居湖北第三。
  [4] 
  襄阳名胜古迹旅游以三国文化为主要特色,有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城等著名景点,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襄阳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心城市。
  2013年襄阳入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
  2014年襄阳入围“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
   

5. 襄阳的历史

 
  襄阳区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
  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 时,仍属荆州襄阳郡。
  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 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
  南齐沿仍。
  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
  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
  北周沿仍。
  隋文帝 时属襄州。
  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
  贞观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 时,属京西南路襄州。
  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
  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 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 2年,直属湖北省 *** 。
  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
  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
  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
  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 *** 在黄龙 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 *** 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 *** 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
  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
  2001年改为襄樊市襄阳区。
   

襄阳的历史

6. 历史上的襄阳

  襄阳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炎帝神农氏、汉水女神等神话传说的重要发源地和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襄阳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檀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襄阳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襄樊学院。隆中名景(17张)  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沂蒙老区),幼年失去了双亲,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米公祠位于襄阳市樊城区沿江路西段,原名“米家庵”,是纪念北  米公祠
  宋书画家、鉴赏家米芾而建的祠宇。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其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广德寺多宝佛塔
  襄阳籍的名人:
  荆山脚下献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头的名将——伍子胥   著名辞赋家——宋玉   更始帝——刘玄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东汉文学家——王逸、王延寿父子   襄阳大名士——庞德公   足智多谋之士——蒯越   襄阳大族——蔡瑁   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蜀汉名臣——马良   智计之士——马谡   有才干、性狷狭的将军——杨仪   以果烈著称的大将——廖化   家庭藏书之最的长史——向朗   孙吴丞相——张悌   都亭侯——向宠   向后主刘禅建议立诸葛庙的尚书——向充   襄阳侯——习郁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   唐代名相——柳浑   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审言   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   恢复大唐社稷的宰相——张柬之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诗圣——杜甫(祖籍襄阳)   《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   唐代著名禅僧,菏泽宗之祖——神会   诗人、思想家——皮日休   与李清照并称的襄阳女词人——魏玩   南宋初宰相——范宗尹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   明朝状元——任亨泰   白莲教八路兵马总指挥——王聪儿   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   辛亥革命义士——杨洪胜   辛亥革命领导人,共进会第三任总理——刘公   中共鄂北第一个党小组的创建人——程克绳   第一任襄阳党团特支书记——谢远定   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兼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吴德峰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   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   从襄阳枣阳走出的开国中将——田维杨   文化部副部长、电影局局长——陈荒煤   酷口相声演员——贾玲   当代作家——蒋方舟   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亚运会冠军——黄秋爽
  非襄阳籍,与襄阳有关的名人
  千古名相——诸葛亮(山东沂南人)   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大者——王粲   三国名士----徐庶   荆州牧——刘表   昭明太子(生于襄阳)——萧统   梁武帝——萧衍   镇南将军——刘弘   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   魏末征南大将军——羊祜   马克思主义在襄阳的最早传播者——萧楚女(湖北汉阳人)   袭杀襄阳王的“八大王”——张献忠 【延安柳树涧(今属陕西定边东)人】   抗战名将,民族英雄——张自忠   建都襄阳的“闯王”——李自成   宋理宗时期京湖制置使——李曾伯(今河南武陟县西人)   收复襄阳等六郡的抗金名将——岳飞   曾生活(随州)为官(谷城)于襄阳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7. 襄阳县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隋文帝 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五代 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北宋 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明 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清朝 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中华民国 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 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襄阳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经111°44′-112°23′、北纬31°46′-32°28′。东接枣阳市,西接老河口市、谷城县、南连宜城市、南漳县,北与河南省的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接壤。总面积2306平方千米,总人口101万人(2007年末)。

襄阳县的历史

8. 襄阳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