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外汇储备大是一种负担??

2024-05-12

1. 为什么说外汇储备大是一种负担??

贸易投资合作是中肯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双方贸易确实存在不平衡,中方不仅不追求这种不平衡,而且将努力采取措施予以改善。不平衡的贸易难以持续发展。
从中国来说,如果整体上贸易不平衡,会给我们宏观经济调控带来极大的压力,我这里也坦率的说,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因为它要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会影响通货膨胀。
外汇储备的激增说明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强劲,通俗地讲就是国家赚到钱了,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国际支付能力、提高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也会加大如货币升值、通货膨胀等压力。
关于外汇储备过大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那是因为外汇储备增加,就需要等量投入本币进入市场,央行把外汇收了,就需要支付本币出来,货币多了,自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为什么说外汇储备大是一种负担??

2. 你认为当前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合理?16000亿的外汇储备是多了还是少了?

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并且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的一个象征。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汇储备总额终于在1996年首次突破了一千亿美元关口。中国在这样短的时期内,从一个外汇极度匮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确实令世界为之瞩目。
1、有利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有利于确保国家金融安全,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
3、有利于维护和巩固中国作为大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

外汇存储的都是美元,如今美元贬值,每贬一分钱,中国就损失100多亿人民币

3. 中国的巨大外汇储备是对是错呢?

不存在对错,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
比方说, 你在美国赚了100万美元,想回中国投资建厂。而手中的美元是不能直接用于中国市场的,所以你必须把手中的100万美元通过中国的银行兑换成600多万人民币才能在中国投资建厂。而兑给银行的那100万美元则由央行持有,不再属于你而属于中国政府。此即为外汇储备。
      换句话说,外汇储备越多,说明我国的生意做得越大。

中国的巨大外汇储备是对是错呢?

4.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当前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一)国内原因
  1、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导向。
  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过去25年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外资优惠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国际收支问题上,中国政府长期确定的方针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里,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1.57亿美元,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外汇短缺在我国几乎都成为一种常态。所以长期以来比较看重外汇储备的功能,认为我国外储备越多越好,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动用。在外汇政策上表现为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同时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长期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外资导向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资金流人较为容易,而流出则需层层审批,导致经常项目大量顺差和FDI流人的不断增加。具体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国家对外贸企业经营统负盈亏,以财政补贴支持外贸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效率低下,为了配合引进外资政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为鼓励和支持企业出口,政府对外贸企业实施了出口卒 贴政策。
  (2)1988-1993年,补贴政策与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举,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国务院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实施承包制的同时仍然保留中央财政对外贸的补贴。
  (3)1994至今,国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尤其是人世后,国家对外贸的支持逐渐由直接与间接的财政补贴,转向与国际规则接轨,逐渐以关税、税收、利率等手段来调节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此外,放开外贸经营权,扩大对外贸易主体;对外商投资实行许多包括税收减免,免税进口以及其他优惠在内的优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4)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外贸发展。我国从1985年4月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不过从2007年7月份开始,该政策逐渐减弱。继7月1日出口退税新政实施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于8月23日联手推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告44号,共计2247个海关商品编码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同时要求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
  2、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吴晓灵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汇率政策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称,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顺差是中国内部经济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近些年里,国内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工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之后,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过剩。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并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
  同时我们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和内部平衡的实现。经过多次利率调整而我国的居民储蓄仍然很高。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必然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从而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据统计,我国投资率由2001年36.5% 增长到2006年42.7% ,同期,消费率则由61.4%下降至50%。据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指标》,2004年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消费率为62% ,投资率为21%。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9% ,投资率为23%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58% ,投资率为26% ;高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3%,投资率为20%。可见,我国投资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则低10多个百分点,而且,消费率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从2001年的50% 、50.1%和一0.1%变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资和净出口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
  此外,贸易品部门的生产能力和增长速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快于非贸易品部门,成为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扩大的基础。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但相对于贸易品部门而言,我国非贸易品部门生产效率提高较慢,开放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也就成为抑制国内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国内汇率制度缺乏充分弹性。
  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人民币汇率遭遇了强烈的贬值压力,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被迫偏离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设计初衷,逐渐变相成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外汇管制较严,根据IMF的汇率制度分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汇率制度仍是缺乏弹性的(如表1)。
  而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非弹性汇率制的存在,因为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金融、资本收支逆差(顺差),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但在非弹性汇率制下,为维护某一基本不变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人超过需求的外汇供给,否则外汇汇率要下跌,本币汇率要上升,其结果贸易顺差和资本流人就转化为外汇储备。当前中国面临热钱的涌人,必须加强对热钱的监督,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有序调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热钱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中国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和汇率机制的相对不灵活。”于是,在不灵活的汇率机制下,“预期升值一本币升值一进一步预期升值一本币继续升值”会形成一个恶性本币升值周期。因此,要改变或者说有序化热钱的流动,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加快汇率改革步伐,实施合理的外汇管理制度。
  (二)国际原因
  1、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纷纷将纺织制衣、塑料玩具以及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进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从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9% ,但是一般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7.7% ,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而加工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9.5% ,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4.8% 分别上升到56.9%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年中国的总出口是7620亿美元,加工贸易占了55%左右。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总额是177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将近1900亿美元。
  大量贸易顺差使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以至目前处于高额状态。李扬先生说: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很大,但是,从结构上看,中国只是对两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和欧盟)顺差,而对其他国家都是逆差。中美贸易顺差不是汇率问题,而是经济结构问题。因为中国是后发国家,而且正在进行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很快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2、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
  近些年来,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给钉住美元或货币篮子中美元比重过高的很多亚洲货币以巨大的升值压力,尤其是人民币,施压其升值会对亚洲货币升值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近些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在不断扩大,从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走势,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为调节机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正不断释放着它的弹性。两年中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了10%(如图1)。
  有鉴于此,巨额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人民币投机狂潮。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外汇储备的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形成又助长了外汇储备的增加。因为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强的预期,所以很多的热钱流入了资本市场,造成了现在的股市泡沫。同时由于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资都是向内流动,而境内的投资者本该对自己的资产组合进行多元化投资,可以把资本流向日本、美国、欧洲等地,但是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国内股市的回报预期的提高,加上投资境外的限制,国内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资目标,这也就加剧了国内资产泡沫的形成。l8 多年来,我国结售汇顺差远大于贸易顺差,转移收入明显增多。
  3、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狭隘的国际金融霸权和国际金融资本无序流动等三个方面。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狭隘的金融霸权是国际金融体系无序性的主要表现,也是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的根源。
  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事实上无人可以救助,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到2007年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1.4万亿美元。如果说这种格局可能会造成某种资源不合理配置问题的话,那么其根源正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

5.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当前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一)国内原因
  1、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导向。
  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过去25年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外资优惠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国际收支问题上,中国政府长期确定的方针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里,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1.57亿美元,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外汇短缺在我国几乎都成为一种常态。所以长期以来比较看重外汇储备的功能,认为我国外储备越多越好,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动用。在外汇政策上表现为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同时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长期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外资导向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资金流人较为容易,而流出则需层层审批,导致经常项目大量顺差和FDI流人的不断增加。具体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国家对外贸企业经营统负盈亏,以财政补贴支持外贸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效率低下,为了配合引进外资政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为鼓励和支持企业出口,政府对外贸企业实施了出口卒 贴政策。
  (2)1988-1993年,补贴政策与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举,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国务院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实施承包制的同时仍然保留中央财政对外贸的补贴。
  (3)1994至今,国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尤其是人世后,国家对外贸的支持逐渐由直接与间接的财政补贴,转向与国际规则接轨,逐渐以关税、税收、利率等手段来调节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此外,放开外贸经营权,扩大对外贸易主体;对外商投资实行许多包括税收减免,免税进口以及其他优惠在内的优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4)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外贸发展。我国从1985年4月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不过从2007年7月份开始,该政策逐渐减弱。继7月1日出口退税新政实施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于8月23日联手推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告44号,共计2247个海关商品编码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同时要求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
  2、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吴晓灵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汇率政策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称,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顺差是中国内部经济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近些年里,国内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工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之后,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过剩。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并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
  同时我们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和内部平衡的实现。经过多次利率调整而我国的居民储蓄仍然很高。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必然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从而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据统计,我国投资率由2001年36.5% 增长到2006年42.7% ,同期,消费率则由61.4%下降至50%。据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指标》,2004年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消费率为62% ,投资率为21%。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9% ,投资率为23%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58% ,投资率为26% ;高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3%,投资率为20%。可见,我国投资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则低10多个百分点,而且,消费率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从2001年的50% 、50.1%和一0.1%变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资和净出口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
  此外,贸易品部门的生产能力和增长速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快于非贸易品部门,成为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扩大的基础。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但相对于贸易品部门而言,我国非贸易品部门生产效率提高较慢,开放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也就成为抑制国内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国内汇率制度缺乏充分弹性。
  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人民币汇率遭遇了强烈的贬值压力,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被迫偏离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设计初衷,逐渐变相成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外汇管制较严,根据IMF的汇率制度分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汇率制度仍是缺乏弹性的(如表1)。
  而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非弹性汇率制的存在,因为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金融、资本收支逆差(顺差),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但在非弹性汇率制下,为维护某一基本不变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人超过需求的外汇供给,否则外汇汇率要下跌,本币汇率要上升,其结果贸易顺差和资本流人就转化为外汇储备。当前中国面临热钱的涌人,必须加强对热钱的监督,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有序调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热钱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中国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和汇率机制的相对不灵活。”于是,在不灵活的汇率机制下,“预期升值一本币升值一进一步预期升值一本币继续升值”会形成一个恶性本币升值周期。因此,要改变或者说有序化热钱的流动,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加快汇率改革步伐,实施合理的外汇管理制度。
  (二)国际原因
  1、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纷纷将纺织制衣、塑料玩具以及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进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从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9% ,但是一般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7.7% ,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而加工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9.5% ,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4.8% 分别上升到56.9%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年中国的总出口是7620亿美元,加工贸易占了55%左右。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总额是177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将近1900亿美元。
  大量贸易顺差使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以至目前处于高额状态。李扬先生说: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很大,但是,从结构上看,中国只是对两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和欧盟)顺差,而对其他国家都是逆差。中美贸易顺差不是汇率问题,而是经济结构问题。因为中国是后发国家,而且正在进行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很快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2、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
  近些年来,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给钉住美元或货币篮子中美元比重过高的很多亚洲货币以巨大的升值压力,尤其是人民币,施压其升值会对亚洲货币升值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近些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在不断扩大,从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走势,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为调节机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正不断释放着它的弹性。两年中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了10%(如图1)。
  有鉴于此,巨额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人民币投机狂潮。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外汇储备的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形成又助长了外汇储备的增加。因为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强的预期,所以很多的热钱流入了资本市场,造成了现在的股市泡沫。同时由于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资都是向内流动,而境内的投资者本该对自己的资产组合进行多元化投资,可以把资本流向日本、美国、欧洲等地,但是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国内股市的回报预期的提高,加上投资境外的限制,国内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资目标,这也就加剧了国内资产泡沫的形成。l8 多年来,我国结售汇顺差远大于贸易顺差,转移收入明显增多。
  3、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狭隘的国际金融霸权和国际金融资本无序流动等三个方面。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狭隘的金融霸权是国际金融体系无序性的主要表现,也是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的根源。
  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事实上无人可以救助,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到2007年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1.4万亿美元。如果说这种格局可能会造成某种资源不合理配置问题的话,那么其根源正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
主要是出口大于进口,而中央银行又要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被国内市场低估形成;国际资本为此潜入中国,等候人民币升值,造成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入超,中央银行被动持有巨额外汇。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6. 怎么看待中国外汇储备问题

什么是国家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当然这并不是说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因为持有外汇储备是要付出代价的。第一,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并非投入国内生产使用。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问题,就是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因此,持有外汇储备,要考虑机会成本问题。第二,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难度。此外,持有过多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遭受损失。因此,外汇储备应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国家外汇储备怎样应对金融危机
为什么说国家外汇储备多 能应对外国金融危机 
外汇储备指由各国官方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兑换的储备货币,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中国人民银行履行持有、管理和经营我国外汇储备的职责。商业银行、企业、个人手里的外汇并不算在一国的外汇储备之内。经济大国的外汇储备,最主要的来源是对外贸易顺差。 一般而言,它有两大作用:一是支付,国家进口重要战略物资和关键技术必须用外汇购买;二是保障金融安全,这是最关键的。比如,当发生战争、灾害或国际经济形势突然变化,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资,央行可以用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对付突发的风险;再比如,一旦本国货币面临贬值的风险(本币汇率动荡显然会导致国内股市动荡),政府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可以干预外汇市场,应对金融危机。说白了就是:由于我国不是实行浮动汇率,而是盯住几个货币组合有限浮动。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央行可能就要动用外汇储备。例如如果人民币相对美元面临贬值,证明流通中的人民币过多而美元外币过少,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就会抛出储备的美元而买入人民币,使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变少 ,恢复与美元的汇率平衡,这时外汇储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以上都是外汇储备在特定条件下对股市和汇市的影响。当然一般情况下它的软作用表现得更明显。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实力的象征,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实力的重要标志,能够产生巨大的心理作用,让国际投资者对该国的经济安全和该国货币的币值充满信心,同时也能增加这个国家的国际金融影响力和在这个星球上说话的分量。对国内投资者来说,外汇储备有抵御热钱流失作用的意义就更大了;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稳定汇率对国际贸易极其重要。其实综合起来,主要的作用就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截止到现在我国外汇储备有多少亿美元了?今天听新闻美国打算印钞,按此情况,预计我国将有多大损失呢? 
2万亿美元总储备嘛,其实政府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手上的才4,5千万亿,其他的都是一些公司啊什么的 美国家外汇储备国印钞的话,由于我们持有的是美元本身,因此可以视作并没有影响,只是再兑换成其他货币就会亏了,如果只是兑换成人民币的话 我可以放心大胆的告诉你,国家现在印钱速度肯定比美国还快,最近 有大量的新钱流入了市场,这样算起来这些外汇还是要升值的 国际金融方面,我国目前外汇储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国家外汇储备备现状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现状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解决此现状带来的众多问题的方案 
外汇储备的现状2002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进入激增阶段。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过1 000亿美元,到2005年则超过8 000亿美元,9年间增长近7倍。特别是近4年来,外汇储备增速进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储备都超过1 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更是超过2 000 亿美元。2006年4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大国。截至2007年3 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2 020.31亿美元。外汇储备激增已经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相当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6月末,我国基础货币为63 096亿元人民币,而作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之一的外汇储备占款就高达72 216亿元人民币。这表明外汇储备激增严重制约了宏观金融调控,也表明外汇储备规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并非我国独有。 原因; (一)长期的外贸顺差是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优惠的外资、外贸政策,带来大量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形成了同际收支资本项日的持续顺差。 (三)缺乏弹性的汇申制度,形成了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虚增了我国外汇储备。 (四)全球经济不平衡状态,促使大量美元储备资金的回流,在一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系统的内部不平衡需要相应的外部不平衡来弥补。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外贸持续顺差就成为缓解内部不平衡的外在表现。 正面影响就是增强偿债能力,国际地位……(其实就是外汇储备的功能) 负面影响: 第一,加大了央行的对冲外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这种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限制了 第二,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 第三,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对外贸易顺利开展 第五,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影响了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 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与管理
请帮我分析下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要自己观点,请别转载 
外汇储备显然过多,大量的外汇占款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外汇储备会根据当时的经济需要增加会减少,具体趋势不好预测,但短期看来应该还会增加

7.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当前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一)国内原因
  1、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导向。
  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过去25年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外资优惠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国际收支问题上,中国政府长期确定的方针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里,我国的外汇储备仅为1.57亿美元,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外汇短缺在我国几乎都成为一种常态。所以长期以来比较看重外汇储备的功能,认为我国外储备越多越好,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动用。在外汇政策上表现为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同时由于我国自改革开放长期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外资导向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资金流人较为容易,而流出则需层层审批,导致经常项目大量顺差和FDI流人的不断增加。具体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国家对外贸企业经营统负盈亏,以财政补贴支持外贸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效率低下,为了配合引进外资政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为鼓励和支持企业出口,政府对外贸企业实施了出口卒 贴政策。
  (2)1988-1993年,补贴政策与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举,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国务院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实施承包制的同时仍然保留中央财政对外贸的补贴。
  (3)1994至今,国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尤其是人世后,国家对外贸的支持逐渐由直接与间接的财政补贴,转向与国际规则接轨,逐渐以关税、税收、利率等手段来调节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此外,放开外贸经营权,扩大对外贸易主体;对外商投资实行许多包括税收减免,免税进口以及其他优惠在内的优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4)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外贸发展。我国从1985年4月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不过从2007年7月份开始,该政策逐渐减弱。继7月1日出口退税新政实施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于8月23日联手推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告44号,共计2247个海关商品编码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同时要求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
  2、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吴晓灵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汇率政策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称,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顺差是中国内部经济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近些年里,国内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工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之后,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过剩。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并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
 
  3、国内汇率制度缺乏充分弹性。
  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人民币汇率遭遇了强烈的贬值压力,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被迫偏离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设计初衷,逐渐变相成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外汇管制较严,根据IMF的汇率制度分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汇率制度仍是缺乏弹性的(如表1)。
 
  1、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纷纷将纺织制衣、塑料玩具以及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进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从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9% ,但是一般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7.7% ,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而加工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9.5% ,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4.8% 分别上升到56.9%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年中国的总出口是7620亿美元,加工贸易占了55%左右。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总额是177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将近1900亿美元。
 
  2、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
  近些年来,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给钉住美元或货币篮子中美元比重过高的很多亚洲货币以巨大的升值压力,尤其是人民币,施压其升值会对亚洲货币升值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近些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在不断扩大,从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走势,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为调节机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正不断释放着它的弹性。两年中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了10%
  3、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狭隘的国际金融霸权和国际金融资本无序流动等三个方面。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狭隘的金融霸权是国际金融体系无序性的主要表现,也是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的根源。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